毒液器官论文_辛蓓

导读:本文包含了毒液器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器官,毒液,超微,结构,消毒液,传染性,口服液。

毒液器官论文文献综述

辛蓓[1](2016)在《白蛾周氏啮小蜂毒器官结构和毒液组分及部分生理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重要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危害多种树木及作物,严重影响我国农林生产和生态环境。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美国白蛾蛹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因其寄生率高、易于人工繁殖、防治效果持久,现己广泛应用于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多集中于形态学、人工繁殖与释放技术等方面,关于小蜂与寄主间的互作及寄生机制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为了明确小蜂毒液的产生、功能和组成成分,本研究以白蛾周氏啮小蜂为研究对象,首先解析了小蜂毒器官的超微结构,然后测定了小蜂寄生后对寄主体内糖类物质代谢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毒液对寄主细胞免疫的作用,最后分析了毒液蛋白的组分,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小蜂毒器官的超微结构:采用超薄切片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蜂毒器官的超微结构,证实小蜂毒器官由一个毒囊和一条毒腺组成。毒腺内含有大量分泌细胞,分泌细胞的细胞器有细胞核、分泌囊泡、线粒体、自噬小体、末端附器及末端微绒毛,具有强大的分泌功能,但没有贮存毒液的功能。还观察到,小蜂毒囊由肌肉鞘层、上皮细胞层和内膜层组成,肌肉鞘层中肌纤维规则地排列且不交错,上皮细胞层细胞器稀少,内膜层呈波浪状加厚。因此小蜂毒液靠毒囊肌肉收缩主动排出,而毒囊仅具有贮存毒液的功能但不能分泌毒液。2.小蜂寄生后对美国白蛾血淋巴中糖类物质代谢的影响: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小蜂寄生后美国白蛾蛹血淋巴中糖原和海藻糖含量的变化,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测定小蜂寄生后寄主血淋巴中还原糖含量和海藻糖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证实被寄生白蛾蛹体内的还原糖含量高于对照,且寄生时间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糖原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小蜂寄生5-10d时寄主血淋巴中海藻糖含量高于对照。这些糖类物质相互转化,为子代寄生蜂生长发育提供能量物质。寄主体内海藻糖酶活力在被寄生0-6d时与对照相比差异小,被寄生7-14d时显着升高,海藻糖酶活力的变化与寄主体内糖类物质含量变化具有相关性。3小蜂毒液对白蛾细胞免疫的影响:本研究采用Na2-EDTA分离颗粒细胞,采用尼龙毛法分离浆血细胞,再利用细胞离体培养法培养两种血细胞,明确了小蜂毒液对寄主两种血细胞包囊作用和吞噬作用的影响。结果证实:美国白蛾颗粒细胞的包囊能力强于浆血细胞。毒液对颗粒细胞和浆血细胞的包囊作用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毒液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体外试验证明两种血细胞的包囊作用随处理时间增长均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对照和所有浓度处理下,颗粒细胞的包囊作用均在12h时最强。而未经小蜂毒液处理的浆血细胞包囊能力在15h时达到最强,但经浓度为0.01-0.03 VRE的毒液处理后浆血细胞的包囊能力在12h时达到最强,而经浓度为0.04-0.10VRE的毒液处理后包囊能力在9h时最强,说明毒液处理使浆血细胞包囊能力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缩短。还发现颗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强于浆血细胞,毒液对两种血细胞的吞噬能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毒液处理对颗粒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较大。4小蜂毒液蛋白理化性质和组分分析: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Broford法),测定到单个小蜂毒囊中蛋白平均浓度约为2.75μg,该浓度随着小蜂发育程度和个体大小发生改变。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得到小蜂毒液蛋白的分子量多集中在14.4 kDa到116 kDa之间。采用毛细管高效液相色谱(ESI-MS)技术发现小蜂毒液中含有177种毒液蛋白,多为酸性蛋白,包括钙网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丝氨酸蛋白酶、酚氧化酶等常见的毒液蛋白,但并未发现常见的海藻糖酶,却发现了一般内寄生蜂毒液中并不常见的精氨酸激酶。(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7)

尹伟力,林超,刘宁,贾鹏,岳志芹[2](2015)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液相芯片检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用DNAStar7.0软件对GenBank中IHNV的N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IHNV特异性引物并标记生物素,将探针氨基化修饰,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RT-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仪器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结果表明液相芯片检测体系对IHNV病毒核酸的最低检出量为100pg,且特异性高,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应用建立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鱼类中IHNV,并与RT-PCR方法进行比较,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该方法比RT-PCR法更灵敏。表明初步建立了检测IHNV的液相芯片技术,为进一步构建其他水生动物病原体快速高通量检测平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5年04期)

沈宇清,曹云[3](2014)在《通瘀解毒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模型IL-6、TNF-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通瘀解毒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血清和回肠组织中IL-6、TNF-α的影响。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共6组,每组8只。预先灌胃给药,2天后,舍下静脉注射8mg/kg LPS复制MODS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血清和回肠组织IL-6、TNF-α含量。结果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可显著降低血清及回肠组织IL-6含量(P<0.05或P<0.01);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可显着减少血清和回肠组织TNF-α含量(P<0.05或P<0.01)。结论通瘀解毒法可有效降低脂多糖诱导的MODS大鼠血清及回肠组织中IL-6、TNF-a水平,且与其剂量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健康产业成果展示洽谈会学术论文集》期刊2014-09-13)

朱家颖,杨璞,吴国星,刘丽[4](2011)在《管氏肿腿蜂毒液器官超微结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毒液器官的超微结构。毒腺由基膜层、分泌细胞层、导管细胞层和内膜层构成,分泌细胞内含内质网、末端附器、分泌囊泡、分泌颗粒、液泡等细胞器,其内合成的毒液由末端附器输送至毒腺的腔体。毒囊由肌肉鞘层、上皮细胞层和内膜层组成,肌肉鞘内的肌纤丝规则排列不交错,上皮细胞层内细胞器稀少,内膜层呈波浪状均匀加厚。(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1年03期)

杨萍,董海燕,秦光和,景箫,王伟[5](2007)在《碘伏消毒液30天经口染毒对大鼠免疫器官的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某碘伏消毒液大鼠30 d经口染毒对免疫器官的毒性。方法以100、333、1 000 mg/kg 3个剂量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对大鼠30 d经口染毒,观察体重、血常规、免疫器官重量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各剂量组大鼠白细胞分类、免疫器官重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器官病理组织学检查无有意义的改变。结论该碘伏消毒液在1 000 mg/kg及其以下剂量30 d经口染毒,未见对大鼠免疫器官有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07年04期)

陆剑锋,李永,陈学新,符文俊[6](2006)在《腰带长体茧蜂毒液器官和卵巢的形态学及其超微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超薄切片和电镜技术,观察内寄生蜂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 Brischke毒液器官和卵巢的形态结构。腰带长体茧蜂毒液器官由1个毒囊和2条毒腺组成,毒腺接于毒囊的顶端。毒腺由单层分泌细胞、退化的外胚层细胞和环腔的内膜构成,分泌细胞主要由1个明显的细胞核和1个较大囊状细胞器构成,囊状细胞器的功能是分泌毒液。毒囊由肌肉鞘和扁平细胞层构成,但没有分泌细胞。腰带长体茧蜂卵巢1对,每个卵巢由10条左右卵巢小管组成,与侧输卵管相接处略微膨大形成卵巢萼区。2条侧输卵管在产卵管基部会合形成1条总输卵管与产卵管相接。毒液器官通过毒囊的毒液导管附着在总输卵管上。对寄生蜂毒液器官的生物学、细胞学及在分类进化上的意义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6年06期)

潘健,陈学新[7](2003)在《两种小菜蛾寄生蜂毒液器官超微结构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超薄切片和电镜技术 ,观察比较了两种小菜蛾的内寄生蜂———小菜蛾盘绒茧蜂和半闭弯尾姬蜂毒液器官的形态结构。两种蜂的毒液器官均由一个毒囊和两条毒腺组成 ,但毒腺与毒囊的连接位点不同 ,毒腺分别接于毒囊的基部和顶端。它们的毒腺均由分泌细胞、退化的外胚层细胞和环腔的内膜叁层结构构成 ,分泌细胞内含司分泌毒液的囊状细胞器及大量的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和液泡。半闭弯尾姬蜂的分泌细胞内有分支的细胞核。小菜蛾盘绒茧蜂的毒囊由肌肉鞘和扁平细胞层构成 ,内膜呈波浪状内突并沿囊腔有几丁质增厚 ;半闭弯尾姬蜂的毒囊由肌肉鞘、分泌细胞和扁平细胞叁层构成 ,分泌细胞基部内陷成一系列大的突起 ,这些结构与雌蜂的分泌和排出毒液的行为密切相关。在衰老的小菜蛾盘绒茧蜂的腺细胞中还存在大量的髓样体。本文就两种寄生蜂毒液器官的生物学、细胞生理学及相关的分类进化的意义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毒液器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DNAStar7.0软件对GenBank中IHNV的N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IHNV特异性引物并标记生物素,将探针氨基化修饰,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RT-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仪器检测荧光信号,建立了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的液相芯片快速检测技术。结果表明液相芯片检测体系对IHNV病毒核酸的最低检出量为100pg,且特异性高,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应用建立的液相芯片技术检测鱼类中IHNV,并与RT-PCR方法进行比较,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该方法比RT-PCR法更灵敏。表明初步建立了检测IHNV的液相芯片技术,为进一步构建其他水生动物病原体快速高通量检测平台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液器官论文参考文献

[1].辛蓓.白蛾周氏啮小蜂毒器官结构和毒液组分及部分生理功能[D].沈阳农业大学.2016

[2].尹伟力,林超,刘宁,贾鹏,岳志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液相芯片检测技术[J].中国动物检疫.2015

[3].沈宇清,曹云.通瘀解毒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模型IL-6、TNF-α的影响[C].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健康产业成果展示洽谈会学术论文集.2014

[4].朱家颖,杨璞,吴国星,刘丽.管氏肿腿蜂毒液器官超微结构观察[J].四川动物.2011

[5].杨萍,董海燕,秦光和,景箫,王伟.碘伏消毒液30天经口染毒对大鼠免疫器官的毒性[J].职业与健康.2007

[6].陆剑锋,李永,陈学新,符文俊.腰带长体茧蜂毒液器官和卵巢的形态学及其超微结构[J].昆虫知识.2006

[7].潘健,陈学新.两种小菜蛾寄生蜂毒液器官超微结构的比较[J].电子显微学报.2003

论文知识图

黄腹潜蝇茧蜂的生殖器官(A)和毒液器一12种寄生蜂毒液器官结构一3丽蝇蛹集金小蜂毒液器官的超微...一4菜粉蝶绒茧蜂毒液器官的超微结...菜蛾盘绒茧蜂的雌性生殖系统(A)和#~菜蛾盘绒茧蜂的毒液器官oc:卵巢...

标签:;  ;  ;  ;  ;  ;  ;  

毒液器官论文_辛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