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型宽幅织机引纬机构与梭箱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良模[1](2019)在《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酯网是利用纺织机械将聚酯经纱和纬纱相互交织形成的织物,广泛应用于造纸、污水处理等行业。课题来源于西安祺沣网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我校合作的工程项目“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该公司现有TM300型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是早期在国外引进的设备,目前该织机在运行过程中电气系统高频率的出现故障,且织网过程中存在经纱张力控制精度低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国内外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先进电气系统,分析了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的织造工艺及原理,设计了一套自动化程度高、适用性强的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对经纱张力控制进行了研究,提高了经纱张力的控制精度;最后分析优化开口机构,减小了经纱张力波动。1)进行电气系统设计,通过对比分析传统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的特点,设计了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为核心的分布式电气系统,通过上位机实现电气系统的监控和织机运行相关参数的设置。设计的电气系统满足了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的工艺要求,织机实现了可视化操作,提高了设备自动化程度。2)研究经纱张力控制算法,在建立卷取/送经机构数学模型基础上,分析经纱张力形成原理并提出经纱张力控制方案,对织造过程中卷取和送经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和计算。对普通PID控制算法和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进行MATLAB仿真,通过对比仿真结果,选择将积分分离PID控制算法引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现场调试过程中采集经纱张力,分析得到织造过程中从预调经纱张力180 kg到700 kg需要120梭,正常织造过程中经纱张力为700±20 kg,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满足了聚酯网织造的工艺要求。3)分析优化开口传动机构,聚酯网织造过程中经纱张力存在高频波动,主要由开口机构的运动造成,在分析了开口机构的运动工艺和动作要求基础上,对开口运动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建立开口机构模型,基于ADAMS仿真优化,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优化的开口机构运动平稳,减小了对经纱张力波动的影响,将车速提高到40梭/min仍然可以满足综框的运动要求。
严小雨[2](2018)在《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分析设计与仿真》文中指出对于超宽门幅纺织品的织造来说,现有的织机引纬方式在原理上存在局限,导致引纬飞行长度即织机门幅宽度受到限制,难以达到超宽门幅(如6m及以上)的要求。因此,对于主要用于织造产业用纺织品的超宽门幅自动织机来说,现有喷气、喷水、剑杆、片梭等引纬方式已难以满足超宽门幅引纬的需要。电磁发射技术在工业装备领域已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针对超宽门幅高速自动织机的引纬难的问题,以电磁力驱动为基础,对现有的投梭引纬原理进行改进分析,提出基于电磁发射的超宽门幅高速织机引纬方法,依据引纬工艺要求,建立夹纬器运动模型;对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结构进行分析设计,建立初始发射速度、电磁发射力等发射性能和引纬机构结构参数的分析计算模型,主要包括发射线圈安匝数、发射电流、线圈长度等。本文的研究可为超宽门幅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一种技术途径并打下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对现代自动织布机发展和国内外的现状进行分析,重点对剑杆织机、片梭织机、喷水织机的发展特点、前景进行研究。接着对电磁引纬涉及的关键技术及其现状进行了分析。2、对电磁引纬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分析设计。首先,对现有织机引纬原理进行详细分析,并对现有引纬原理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现有引纬原理无法满足超宽门幅织机引纬的需要。然后,对电磁发射引纬原理和结构进行设计,包括引纬机构工作原理、引纬机构的结构设计;对发射体夹纬器结构和受力进行分析,为后续仿真计算提供依据。3、对电磁引纬运动进行了分析设计。包括夹纬器最高飞行速度的分析设计、发射螺线管线圈所产生的磁场感应强度分析、夹纬器的电磁力、夹纬器受到的加速度等。4、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单级线圈炮发射进行建模与仿真,求解出夹纬器元件在电磁场中的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以及电磁场的磁流密度的分布云图。对夹纬器不同位置时的磁场进行仿真,对比分析不同位置的磁感应强度、电磁力。探索在电磁驱动的高速引纬模式下,线圈结构及电磁学参数与夹纬器受到电磁力之间的关系。5、在上面研究基础上,进行电磁发射引纬实验装置的搭建和试验,试验结果初步验证了本文分析设计方法的正确性。6、对本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苏继伟[3](2014)在《可调式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纺织复合材料是用纺织纤维、纱线、织物作为增强体与基体相结合而形成的复合材料。纺织复合材料种类较多,其中三维立体织物增强的复合材料因其良好的整体性和仿形性,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能源环保、建筑设施、体育运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复合材料技术不断发展、织物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的今天,织造具有三维交织结构的立体织物的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纺织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主要研究剑杆立体织机的引纬机构设计及控制系统,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分析几种典型截面立体机织物织造成型的关键技术,设计出剑杆立体织机的织造工艺,重点解决立体织机的品种适应性和规格多样性问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织造立体织物的特殊要求分别对织机的开口、引纬、织边、打纬、送经、引离机构进行设计。(2)通过分析剑杆引纬的运动规律以及剑杆织机引纬机构的特点,根据织造三维机织物对立体织机引纬机构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可调式剑杆引纬系统。采用伺服直线驱动单元控制立体织机的引纬动作,由计算机控制驱动器驱动伺服直线驱动单元动作,剑杆与伺服直线驱动单元的滑台连接,从而在滑台的带动下下实现往复运动,完成引纬动作并可实现立体织机变动程引纬。(3)通过VB软件编制上位机控制软件及程序,程序包括数据输入、状态显示等功能。在所设计的控制系统中,上位机通过串行通信与PLC实现通讯,将必要的控制信息和参数设置信息写入PLC的数据存储区并实时获得PLC反馈数据。
王盛[4](2009)在《LL680剑杆织机凸轮箱高速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改进了LL680剑杆织机的打纬机构。剑杆织机是无梭织机应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织机,LL680织机是1998年开发新型中低档剑杆织机。织机正常工作转速在300r/min~350r/min,但在织机速度接近350r/min时,整机振动响应、噪声和主要传动机构温升已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上限。本文以织机适应新型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杆织机的高速化为目标,研究分析织机高速化引起的凸轮箱振动问题,为织机高速化的优化改进提供理论依据。为解决织机高速化下出现的振动问题,本文按以下步骤对织机进行分析改进。首先分析织机的结构特点和工艺特性,得出凸轮箱既是织机的核心部件又是织机的振动源,提出针对织机高速化振动问题的改进方案。其次搭建凸轮箱振动试验平台,测得各测点振动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反复比较分析试验数据,找出凸轮箱的振动源。再次利用“反转法”分析打纬共轭主凸轮机构,得出打纬筘座的运动规律,以打纬筘座运动规律为优化目标,对打纬共轭主凸轮机构进行优化。然后根据共轭特性,得出打纬共轭副凸轮轮廓曲线,完善打纬共轭凸轮径向尺寸及位置;再结合计算机仿真辅助软件ADAMS,对所改进的打纬机构进行仿真验证。最后对改进后的打纬共轭凸轮与引纬共轭凸轮组成的系统进行动平衡分析,确定打纬共轭凸轮的轴向尺寸。改进后的打纬机构满足织机高速化下的工艺要求,很好的解决了凸轮箱高速化的振动超标问题。课题过程中充分的理论依据、清晰的优化思路,将为织机的更高速化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周宝明,马崇启[5](2008)在《多臂多梭重型织机的机电一体化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可编程控制器(PLC)为主控制器控制整个织机,以触摸屏作为人机界面输入织造参数并显示织机工作状态,以变频器控制主电机,PLC控制电磁阀和相应元件,实现电子多臂、电子多梭箱控制以及电子自动任意投梭等功能,完成了有梭织机的机电一体化改造.
鲍振博[6](2005)在《重型宽幅织机送经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指明重型宽幅织机与普通织机在引纬、经线和纬线、经轴、综片、转速、打纬等方面的区别,分析国内重型宽幅织机的发展现状,讨论了重型宽幅织机的构造和送经系统的功能,对送经系统的组成部分:经线张力感测系统、电子送经的控制系统、经轴的驱动系统进行分析与研究。 经线张力控制是重型宽幅织机送经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本文在经线张力控制分析中,提出了重型宽幅织机经线张力及上机张力的概念,对影响经线张力有关的参数进行分析,对经线张力的波动、经线张力特性和经线张力控制方法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在对重型宽幅织机送经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建立了送经机构的数学模型,采取了活动后梁和信号自适应处理对张力控制进行调节的策略,采用伺服电动机作为执行电机,实现对AC伺服电动机速度、送经量、经线张力三重反馈闭环控制,送经系统通过工控机实现对预定值和反馈值的比较。结果表明,基本实现织造过程中张力的稳定,完成控制功能。考虑在送经系统启动运行时的不稳定性,本文引入模糊控制的理论,设计出满足性能要求的模糊自整定PID张力控制器;最后,对模糊自整定PID张力控制器进行MATLAB仿真。
张春晓[7](2005)在《造纸网织机计算机控制系统》文中提出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纺织行业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宽幅织机控制方法的研究成为纺织行业中研究焦点。目前我国的织机控制大部分是机电控制方式,自动化水平不高,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高,更没有人机界面。因此研制和开发织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振兴我国的纺织行业具有重大意义。对织机控制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投梭引纬的控制,另一个是对送经和卷取张力控制。其中送经和卷取张力的控制策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目前送经张力控制方法有机械送经、交流伺服送经、液压送经。在控制策略上有模糊控制、PID控制、智能控制。本论文采用液压送经方案,并首次建立了液压送经的数学模型,在控制策略上提出一种非线性张力观测器和滑模张力观测器,提高了送经和卷取张力的精度。针对织机的投梭引纬要求,本论文提出一种角度规则控制法,满足织机的精确定位控制要求。本论文以造纸网织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原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案,设计了织机电气控制系统图,设计了现场层和监控层软硬件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控制理论,建立了液压送经系统数学模型。现场运行及仿真表明,研制的织机可靠性高,监控能力强,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高。通过对液压送经的波形分析,提出非线性张力观测器和滑模张力观测器控制策略。在理论上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刘志海[8](2004)在《剑杆织机新型引纬机构的设计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引纬机构是纺织工业上剑杆织机的关键部件,引纬机构的结构形式、运动精度以及平稳性直接影响织机的速度、效率以及织物的质量。国内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剑杆织机采用共轭凸轮式的引纬机构。对于剑杆织机引纬机构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本文主要根据纺织机械工业对织机的技术改造要求,针对现有剑杆织机引纬机构的性能不足之处,在了解剑杆织机的工作原理,并对引纬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引纬机构的设计方案。并从工程应用出发,从运动学、优化设计、动力学几个方面对引纬机构进行研究。针对一种由凸轮、连杆、齿轮组合而成的新型剑杆织机引纬机构,以实现具有高速特性的剑杆修正梯形加速度运动规律为目标,从运动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设计,获得整个机构的运动尺寸和共轭凸轮实际轮廓曲线参数。根据技术改造要求,在运动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凸轮线型优化设计模型,以凸轮机构的基圆半径尺寸为优化参数,以机构的压力角、曲率半径要求等为约束条件,对新型机构的各部分尺寸进行优化,并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优化设计的结果明显好于初始设计。本文还从动力学角度对引纬机构进行分析,运用等效刚度、等效质量的原则,建立机构的动力学模型,经简化成二自由度系统,并且用数学式进行了描述。
徐浩贻[9](2003)在《片梭织机的技术进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述了片梭织机的发展过程 ,较全面介绍了片梭织机在微型信息处理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 ,以及优化机械设计方面的技术进步 ,分析了片梭织机阔幅、低速、高入纬率 ,品种适应性广等特性 ,提出了企业在使用这种高技术、高投入的先进织机时应注意的问题。
季东[10](2002)在《重型宽幅织机引纬机构与梭箱的设计》文中认为在现代织造业中,织制工业用织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鉴于此类织物本身的特性和对幅宽的要求,传统有梭织机与无梭织机均无法满足织制的要求,据此,我们引入了重型宽幅织机的概念,其典型的产品如:德国的尤根(JURGENS)织机,瑞典的TEXO织机等。重型宽幅织机虽然隶属于织机的范畴,但从其所使用的引纬器与引纬方式来看,它又绝不同于传统有梭织机与无梭织机,单从引纬原理上讲,它带有常规片梭织机的色彩;若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它一样有开口、引纬、打纬、卷取、送经等常规织机所具有的结构;可见,重型宽幅织机兼具传统有梭织机与无梭织机的特点,为了便于深入研究,常常将其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事实上,在现代新型织机的研究中,重型宽幅织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而备受业界关注。目前,从国内企业的情况来看,单靠引进国外的重型宽幅织机来满足工业用织物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是不现实的,一是购买这类织机的费用过高,企业无力承担;二是企业尚有一些普通织机,如若对其进行改造,也可满足织制的要求。 此类织机的显着特征是超重、宽幅。为了顺利完成织制,关键的任务就是引纬,因此在研究重型宽幅织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即是对引纬机构与梭箱的研究。 因此,本文论述的重点便放在重型宽幅织机的引纬机构与梭箱部分,设计中以JURGENS织机为原型,采用模块化的方式细分引纬机构与梭箱,其中包括梭箱、引纬器、投梭机构、制梭机构、纬纱交接机构以及纬纱的退绕与张力控制机构等部分。 为了能全面详尽地分析引纬机构与梭箱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论文共分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与课题相关的一些基本情况,在确定其研发进程和一些性能指标的同时,针对JURGENS织机,给出此次改造的内容和该织机的具体特征;在第二章中,论文首先给出织机的整体架构,并简略地介绍织机的各组成部分和一些重要的织造参数,以此作为重型宽幅织机设计和分析的基础;在随后的第三章中,主要阐述重型宽幅织机的引纬原理,详细地分析其整个动作过程,由于重型宽幅织机与常规片梭织机在引纬原理上有相似之处,为此对照常规片梭织机的引纬原理阐明其合理性与优越性:第四章则是对重型宽幅织机所特有的引纬器进行分析,在这部分我们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式介绍大型片梭,在对其结构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对大型片梭上容易疲劳的部件进行应力分析,以期求得到合理的结构。第五章谈的是梭箱,这部分从梭箱的设计原理入手,从结构的角度对梭箱进行分析,考虑到梭箱上各执行件间的动作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还对执行件动作时间与控制作出论述,从中可以看出重型宽幅织机所独有的特性;第六章论述投梭机构,先构造出投梭机_重型宽幅织机引 纬机构与梭箱的设计_构的弹性理论模型,从动力学的角度剖析投梭规律,随后分析液压式投梭的工作原 --理和一些特型元器件;第七章论述梭子的飞行运动,考虑到梭子飞行运动的复杂性, 我们把梭子飞行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然后分阶段介绍其运动规律,在对梭子进行 _运动分析的同时还详细分析它的受力情况,在这一章的最后,我们对影响梭子飞行 _的因素也作出了讨论;顺沿这一过程,即是第八章对制梭机构的论述,在这一部分, 、主要研究制梭过程与制梭力的情况,同梭子飞行过程一样,制梭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就每个阶段而言,我们都对其进行受力与运动方面分析,同时也就一些容易出现的问题作出讨论;最后两章是对纬纱交接机构和纬纱的退绕与张力控制作出讨 _论,鉴于这两部分不存在复杂的动力学方面的问题,论述重点便放在结构与原理的 分析上面,包括分解纬纱交接机构,解析其动作过程,介绍储纬与纬纱张力的一些 情况。_论文的目的在于探索重型宽幅织机引纬机构与梭箱部分的设计方案,在机、电、液、气相结合的情况下,从理论上分析引纬机构与梭箱的结构以及运动学和动力学 -方面的特征,希望为同类机构的设计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重型宽幅织机引纬机构与梭箱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宽幅织机引纬机构与梭箱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发展现状 |
1.3.1 国外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发展现状 |
1.3.2 国内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发展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聚酯网织造工艺及织机结构特点 |
2.1 聚酯网织造原理 |
2.2 聚酯网织造工艺 |
2.2.1 织造工艺要求 |
2.2.2 织造工艺计算 |
2.2.3 织网操作流程 |
2.3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的工作原理 |
2.3.1 开口运动 |
2.3.2 引纬运动 |
2.3.3 打纬运动 |
2.3.4 卷取运动 |
2.3.5 送经运动 |
2.4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的结构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设计 |
3.1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方案设计 |
3.1.1 重型宽幅织机分布式电气系统 |
3.1.2 重型宽幅织机传统电气系统分析 |
3.1.3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控制方案 |
3.2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主要硬件及其控制设计 |
3.2.1 以CS1为核心的总控设计 |
3.2.2 卷取、送经机构数学模型 |
3.2.3 主轴编码器 |
3.2.4 上位机 |
3.3 重型宽幅织机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
3.3.1 重型宽幅织机开口运动控制设计 |
3.3.2 重型宽幅织机引纬、打纬运动控制设计 |
3.3.3 重型宽幅织机卷取、送经运动控制设计 |
3.3.4 重型宽幅织机操作控制设计 |
3.3.5 重型宽幅织机安全保护控制设计 |
3.3.6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原理图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纱张力智能控制研究 |
4.1 经纱张力控制分析 |
4.1.1 经纱张力形成原理 |
4.1.2 经纱张力控制方案 |
4.1.3 卷取参数计算 |
4.1.4 送经参数计算 |
4.2 积分分离PID经纱张力控制算法 |
4.2.1 积分分离PID算法仿真及分析 |
4.2.2 实测经纱张力分析 |
4.3 经纱张力波动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 |
4.3.1 经纱张力波动影响因素 |
4.3.2 经纱张力波动解决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开口机构分析优化 |
5.1 重型宽幅织机开口运动工艺 |
5.2 重型宽幅织机开口机构优化分析 |
5.2.1 开口机构对比分析 |
5.2.2 开口机构运动学分析 |
5.3 重型宽幅织机开口机构仿真优化 |
5.3.1 ADAMS软件简介 |
5.3.2 开口机构建模 |
5.3.3 开口机构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软件设计 |
6.1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软件配置 |
6.2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软件编程 |
6.3 重型宽幅织机电气系统监控界面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
附录Ⅰ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及其电气系统主要硬件 |
附录Ⅱ 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主要控制部分程序代码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分析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 |
1.3 研究意义 |
1.4 现代自动织布机的发展和国内外现状 |
1.5 电磁引纬相关技术的研究概况 |
1.6 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 |
2 电磁引纬系统设计 |
2.1 一般织机引纬原理 |
2.1.1 喷气织机的引纬原理 |
2.1.2 喷水织机的引纬原理 |
2.1.3 片梭织机的引纬原理 |
2.2 一般引纬原理的优缺点 |
2.3 电磁发射技术的超宽门幅织机引纬原理和发射结构设计 |
2.3.1 电磁发射引纬机构工作原理 |
2.3.2 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发射部分结构设计 |
2.4 电磁引纬夹纬器结构 |
2.4.1 夹纬器的技术要求 |
2.4.2 夹纬器运动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3 电磁引纬运动分析 |
3.1 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电磁结构分析 |
3.1.1 电磁发射引纬的工艺技术要求 |
3.1.2 电磁力的设计 |
3.2 引纬电磁力分析计算 |
3.2.1 发射螺线管所产生的磁场感应强度分析 |
3.2.2 夹纬器的电磁力 |
3.2.3 夹纬器受到的加速度 |
3.3 本章小结 |
4 电磁引纬磁场仿真分析 |
4.1 分析驱动线圈各参数对夹纬器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1 建立系统模型 |
4.2 仿真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4.2.1 驱动线圈的断面对发射体受力的影响 |
4.2.3 驱动线圈匝数对夹纬器受到电磁力的作用 |
4.2.4 驱动线圈层数对发射体受力的影响 |
4.3 夹纬器不同位置磁感应强度与电磁力对比分析 |
4.3.1 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电磁发射引纬实验装置设计 |
5.1 电磁发射引纬实验装置模型 |
5.1.1 发射模型 |
5.1.2 电路原理图设计 |
5.2 多级电磁发射实验 |
5.2.1 多级实验测试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可调式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立体织造技术概述 |
1.1 立体机织物概述 |
1.2 立体机织物的结构组织及特点 |
1.2.1 立体机织物的结构组织 |
1.2.2 立体机织物的特点 |
1.3 国内外立体织造设备的研究概况 |
1.4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立体织机的总体设计 |
2.1 立体织机的织造原理 |
2.2 剑杆立体织机的总体设计 |
2.2.1 剑杆立体织机的设计指标 |
2.2.2 剑杆立体织机的结构设计 |
2.3 剑杆立体织机的特点 |
第三章 剑杆引纬运动规律分析 |
3.1 剑杆引纬机构的特点 |
3.2 剑杆引纬运动规律的要求 |
3.3 剑杆引纬运动规律分析 |
3.3.1 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 |
3.3.2 五次多项式运动规律 |
3.3.3 修正梯形加速度运动规律 |
第四章 可调式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设计 |
4.1 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方案 |
4.1.1 一对剑杆对应多个梭口依次引纬 |
4.1.2 多对剑杆同时引纬 |
4.2 剑杆运动规律的设计 |
4.3 可调式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设计 |
4.3.1 工作原理 |
4.3.2 选纬器的设计 |
4.3.3 夹持机构的设计 |
4.3.4 断纬检测装置的设计 |
4.3.5 剑杆位置检测装置的设计 |
4.3.6 位置可调的纬纱切断装置的设计 |
4.3.7 可调式钢筘的设计 |
4.4 引纬控制系统的设计 |
4.4.1 引纬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 |
4.4.2 引纬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
第五章 立体织机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及其串行通讯 |
5.1 基于VB的立体织机控制系统人机界面 |
5.2 上位机与PLC间的串行通信 |
5.3 MSCOMM控件 |
5.4 串口通信方案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专利及学科竞赛情况 |
致谢 |
(4)LL680剑杆织机凸轮箱高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国内剑杆织机现状 |
1.1.1 国际剑杆织机发展状况 |
1.1.2 国内剑杆织机发展状况 |
1.2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织机结构分析 |
2.1 织机及主要部件分析 |
2.1.1 剑杆织机的优点和主要特性 |
2.1.2 剑杆织机的主要技术研究 |
2.1.3 LL680 织机主要部件 |
2.2 本课题研究方案 |
第三章 凸轮箱振动试验分析 |
3.1 振动试验 |
3.1.1 机械振动 |
3.1.2 试验平台搭建 |
3.1.3 实验参数 |
3.2 实验数据分析 |
3.2.1 凸轮箱体固有频率 |
3.2.2 测点振动信号的FFT 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打纬机构分析与优化 |
4.1 打纬共轭凸轮机构 |
4.2 主凸轮轮廓曲线分析优化 |
4.2.1 打纬机构设计要求 |
4.2.2 主凸轮轮廓曲线分析 |
4.2.3 主凸轮轮廓曲线优化 |
4.3 小结 |
第五章 打纬共轭凸轮机构改进与仿真 |
5.1 完善打纬共轭凸轮机构 |
5.1.1 共轭凸轮结构技术要求 |
5.1.2 副凸轮轮廓轨迹曲线 |
5.2 打纬机构运动仿真 |
5.2.1 ADAMS 软件 |
5.2.2 打纬凸轮机构仿真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凸轮主轴轴系动不平衡校正 |
6.1 凸轮主轴轴系统的动不平衡 |
6.2 回转件不平衡的重要性 |
6.3 打纬、引纬凸轮系统的动平衡校正 |
6.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测点2 三个方向的速度位、移频谱图 |
(5)多臂多梭重型织机的机电一体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控制系统构成 |
2 电子多臂的实现 |
3 电子梭箱变换的实现 |
4 电子自动任意投梭的实现 |
5 结束语 |
(6)重型宽幅织机送经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2 二十一世纪造纸网科技发展趋势 |
1.3 织机电子送经技术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重型宽幅织机的送经系统 |
2.1 国内重型宽幅织机的现状 |
2.2 重型宽幅织机的构造 |
2.3 重型宽幅织机送经系统的功能 |
2.4 重型宽幅织机电子送经系统的组成 |
2.4.1 经线张力感测系统 |
2.4.2 电子送经的控制系统 |
2.4.3 经轴驱动系统 |
2.5 电子送经控制系统的发展 |
第三章 经线张力控制分析 |
3.1 经线张力的概念 |
3.2 与经线张力相关的计算 |
3.2.1 网长的计算 |
3.2.2 经轴半径的计算 |
3.2.3 织机车速的计算 |
3.2.4 经线前进速度的计算 |
3.2.5 经线前进距离与驱动脉冲数之间的关系 |
3.2.6 驱动脉冲频率与设定纬密之间的关系 |
3.3 重型宽幅织机经线张力波动分析 |
3.3.1 开口高度对经线张力波动的影响 |
3.3.2 打纬过程经线张力的波动 |
3.3.3 经轴卷装直径对经线张力波动的影响 |
3.3.4 织机回转不均匀率对经线张力波动的影响 |
3.4 经线张力特性 |
3.5 经线张力控制的基本思路 |
3.5.1 经线张力控制的特点 |
3.5.2 经线张力的控制策略 |
3.5.3 经线张力控制的实现方法 |
第四章 送经控制系统设计 |
4.1 送经系统的结构设计 |
4.2 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和特点 |
4.3 送经与卷取的同步控制设计 |
4.4 送经系统的张力控制 |
4.4.1 送经机构的数学模型 |
4.4.2 经轴送经张力控制系统结构图 |
4.4.3 控制策略的提出 |
第五章 送经系统张力控制的调节 |
5.1 活动后梁对张力控制的调节 |
5.2 信号自适应处理对张力控制的调节 |
5.3 实验数据 |
第六章 模糊自整定PID张力控制器的设计 |
6.1 模糊控制的概述 |
6.1.1 模糊控制的特点 |
6.1.2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 |
6.1.3 模糊控制器组成 |
6.1.4 模糊控制的应用 |
6.2 送经系统模糊控制 |
6.2.1 送经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6.2.2 信号采集与分析 |
6.2.3 送经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6.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6.4 基于模糊自调整PID控制系统设计 |
6.4.1 PID参数自整定的思想 |
6.4.2 模糊自整定PID张力控制器的结构 |
6.5 张力控制系统仿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造纸网织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国际织机发展 |
1.1.2 我国织机发展 |
1.2 织机的分类 |
1.3 研究意义 |
1.4 液压送经控制系统 |
1.5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1.6 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织机控制系统结构分析设计 |
2.1 织机工作原理 |
2.2 织机整体结构设计 |
2.3 织机传动系统图 |
2.4 织机引纬工作原理 |
2.5 梭箱工作原理 |
2.6 引纬梭箱动作角度圆形图设计 |
第三章 织机计算机系统设计方案 |
3.1 织机计算机系统设计思路 |
3.1.1 传统电气控制存在问题 |
3.1.2 解决思路 |
3.1.3 控制系统方案分析 |
3.2 织机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第四章 送经卷取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
4.1 液压伺服控制发展 |
4.2 送经机构工作原理及类型 |
4.2.1 送经机构工作原理 |
4.2.2 送经机构类型 |
4.3 送经液压伺服系统设计 |
4.3.1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4.3.2 电液伺服阀数学模型 |
4.3.3 送经液压伺服系统数学模型 |
4.3.4 送经液压伺服系统仿真现场运行 |
4.3.5 送经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图 |
4.4 液压卷取控制系统 |
4.5 张力观测器设计 |
4.5.1 自动控制理论发展 |
4.5.2 张力观测器设计 |
第五章 织机PLC系统设计 |
5.1 PLC的特点及选型 |
5.1.1 PLC特点 |
5.1.2 PLC工作过程 |
5.1.3 PLC选型 |
5.2 硬件系统设计 |
5.2.1 PLC容量选择 |
5.2.2 织机系统模块选择 |
5.2.3 织机PLC硬件设计 |
5.3 织机电气系统设计 |
5.3.1 织机电气控制设计规则 |
5.3.2 PLC电气系统图 |
5.4 现场层功能设计 |
5.4.1 西门子PLC组态功能 |
5.4.2 PLC软件系统设计 |
5.4.3 PLC程序设计流程图 |
第六章 织机监控层控制系统设计 |
6.1 WinCC组态功能介绍 |
6.2 监控层功能设计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剑杆织机新型引纬机构的设计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1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
1.1. 1 课题背景 |
1. 1. 2 研究意义 |
1. 2 剑杆织机引纬机构 |
1. 2. 1 织机结构简介 |
1. 2. 2 织机分类 |
1. 2. 3 共轭式引纬机构 |
1. 3 凸轮机构的分类和发展概况 |
1. 3. 1 凸轮机构的发展概况 |
1. 3. 2 凸轮机构的分类 |
1. 4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共轭凸轮机构的设计 |
2. 1 凸轮轮廓的设计方法 |
2. 1. 1 设计方法的种类 |
2. 1. 2 凸轮廓面的综合和分析 |
2. 2 摆动滚子从动件凸轮廓面设计 |
2. 2. 1 限制凸轮轴心位置的界限-包络线 |
2. 2. 2 平面曲线族的包络线 |
2. 2. 3 限制凸轮轴心位置的界限方程式 |
2. 2. 4 凸轮最小基圆半径及摆杆长度的确定 |
2. 3 共轭凸轮机构的设计 |
2.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剑杆织机新型引纬机构的运动学分析及设计 |
3. 1 新型引纬机构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3. 1. 1 新型引纬机构的组成 |
3. 1. 2 新型引纬机构的工作原理 |
3. 2 新型引纬机构的运动分析 |
3. 2. 1 剑头的运动规律 |
3. 2. 2 曲柄摇杆机构O2FEO4的运动分析 |
3. 2. 3 齿轮机构O1O5的运动分析 |
3. 2. 4 空间五杆机构O3BAO1CO4的运动分析 |
3. 3 共轭凸轮机构的设计实例 |
3. 4 编程初步运算以及结果 |
3.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剑杆织机新型引纬机构的优化设计 |
4. 1 机械优化设计简介 |
4. 1. 1 优化设计简介 |
4. 1. 2 机械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4. 2 引纬机构的优化设计要求 |
4. 2. 1 引纬机构的优化设计 |
4. 2. 2 凸轮机构的优化设计 |
4. 3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4. 3. 1 引纬机构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4. 3. 2 引纬机构组成机构的运动分析 |
4. 3. 3 设计变量 |
4. 3. 4 目标函数 |
4. 3. 5 确定约束条件 |
4. 3. 6 确定数学模型 |
4. 4 编程调试运算以及结果分析 |
4. 4. 1 优化与结果分析 |
4. 4. 2 优化前后结果比较 |
4. 4. 3 共轭凸轮轮廓曲线分析 |
4.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剑杆织机新型引纬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5. 1 构件等效动力学模型 |
5. 1. 1 等效替代原则 |
5. 1. 2 典型构件动力学模型 |
5. 2 传动比与参数转化 |
5. 3 引纬机构的动力学模型 |
5. 4 引纬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
5. 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 1 论文结论 |
6. 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阶段发表的论文 |
(9)片梭织机的技术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 片梭织机的速度 |
2 片梭织机的织物品种适应性 |
3 片梭织机具有先进的机械设计构思 |
4 片梭织机的自动控制系统 |
5 结束语 |
(10)重型宽幅织机引纬机构与梭箱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论 |
1.1 课题意义 |
1.1.1 课题情况介绍 |
1.1.2 课题来源 |
1.2 开发研制过程 |
1.3 综合性能指标 |
1.3.1 织机主要机构工作的配合 |
1.3.2 织机的性能指标 |
1.4 课题内容 |
第二章 重型宽幅织机的总体架构 |
2.1 重型宽幅织机的简介 |
2.1.1 重型宽幅织机的结构简介 |
2.1.2 重型宽幅织机主要机构工作的配合 |
2.2 重型宽幅织机的组成 |
2.2.1 驱动装置 |
2.2.2 筘座 |
2.2.3 曲轴的位置 |
2.2.4 提臂 |
2.2.5 送经机构 |
2.2.6 投梭系统 |
2.2.7 大型片梭 |
2.3 主要工艺参数介绍 |
2.3.1 梭口形式 |
2.3.2 织口位置 |
2.3.3 胸梁高度 |
2.3.4 筘座动程 |
2.3.5 后梁位置 |
第三章 引纬原理分析 |
3.1 常规片梭织机的引纬原理 |
3.2 重型宽幅织机的引纬原理 |
第四章 引纬器的结构设计 |
4.1 普通梭子 |
4.2 常规片梭 |
4.3 大型片梭 |
4.3.1 大型片梭的结构设计 |
4.3.2 梭夹的设计 |
第五章 梭箱的设计 |
5.1 梭箱设计原理 |
5.2 梭箱的结构设计 |
5.2.1 制梭部分 |
5.2.2 钳、放纬部分 |
5.3 执行件动作时间与控制 |
第六章 投梭机构 |
6.1 投梭机构的概况 |
6.2 投梭机构的弹性模型 |
6.3 液压式投梭机构 |
6.3.1 液压控制原理简介 |
6.3.2 液压式投梭系统的特性元器件-蓄能器 |
第七章 梭子飞行分析 |
7.1 梭子飞行概论 |
7.2 梭子的飞行运动 |
7.2.1 梭子的飞行运动 |
7.2.2 梭子飞行时的受力情况 |
7.3 影响梭子飞行因素 |
7.3.1 梭子投射方向 |
7.3.2 梭子角度 |
7.3.3 梭子重心 |
7.3.4 摩擦阻力 |
第八章 制梭机构 |
8.1 制梭缓冲过程 |
8.1.1 对制梭缓冲装置的要求 |
8.1.2 制梭缓冲装置的分析 |
8.2 制梭与制梭力 |
8.2.1 自由减速阶段 |
8.2.2 撞击减速过程 |
8.2.3 缓冲减速过程 |
第九章 纬纱交接机构 |
9.1 纬路控制装置 |
9.2 递纬器机构 |
9.2.1 递纬器的结构 |
9.2.2 递纬器的动作与递纬片开合 |
9.3 梭夹打开机构 |
9.4 剪刀与定片中心 |
第十章 纬纱的退绕与张力控制 |
10.1 储纬 |
10.1.1 储纬器的作用 |
10.1.2 储纬器的储纬原理 |
10.2 纬纱张力控制 |
结束语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重型宽幅织机引纬机构与梭箱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型宽幅聚酯网织机电气系统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D]. 张良模.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7)
- [2]电磁发射引纬机构的分析设计与仿真[D]. 严小雨. 武汉纺织大学, 2018(01)
- [3]可调式立体织机引纬系统的设计[D]. 苏继伟. 东华大学, 2014(09)
- [4]LL680剑杆织机凸轮箱高速化研究[D]. 王盛. 江南大学, 2009(05)
- [5]多臂多梭重型织机的机电一体化改造[J]. 周宝明,马崇启.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8(02)
- [6]重型宽幅织机送经系统的研究[D]. 鲍振博. 天津工业大学, 2005(05)
- [7]造纸网织机计算机控制系统[D]. 张春晓. 天津大学, 2005(07)
- [8]剑杆织机新型引纬机构的设计与分析研究[D]. 刘志海. 东南大学, 2004(02)
- [9]片梭织机的技术进步[J]. 徐浩贻. 北京纺织, 2003(04)
- [10]重型宽幅织机引纬机构与梭箱的设计[D]. 季东. 天津工业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