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仙海
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妇幼保健院检验科云南楚雄651499
【摘要】目的:分析本院68份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原因。方法:分析本院2014年至2015年4月68份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的标本,研究其不合格的原因,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结果:此次68份血液标本中15份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27份血液凝块,19份血液呈溶血状态,7份抽血量不正确,分别占比为22.05%、39.71%、27.94%、10.29%。结论:导致临床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基本均与医护人员在进行血液采集时有关。经检验分析,多种原因造成血常规检验不合格,如: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血液凝块、溶血、抽血量等。
【关键词】血常规标本;不合格;分析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350-01
血常规检查是现代医学临床检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最基础的检验方法[1]。当人体任何器官出现病变状况,均会不同程度引起患者体内红细胞和白细胞变化,因此血常规检验可为临床确诊提供依据。当今各大医院普遍采取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血液进行检验,虽提高了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但依然出现部分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的状况。本文将分析我院68份临床血液标本常规检验不合格原因,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至2015年4月期间68份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标本,对其不合格因素进行分析。
1.2血液采集
(1)采血部位血液采集方法可分为皮肤采血法、静脉采血法。皮肤采血法为现今临床,特别是婴幼儿血常规常用采血方式,皮肤采血法:采集患者静脉、毛细血管、微动脉混合血液[2],采血最佳部位以左手中指指尖或无名指指尖内侧区域,小婴儿可采大拇指内侧或足跟。静脉采血法以肘前静脉和肘正中静脉为最佳部位,患者需放松心情、保持平稳,姿势呈仰卧状态或坐着[2]。
(2)采血器材
采血使用专业采血针或医用棱形针,吸管使用微量定量医用吸管,另加干净无菌储放采集血液的抗凝管。
(3)采血步骤
确定采血部位后,皮肤才血法使用酒精含量75%的酒精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用棉球擦拭残余液体后,采血人员需适当用力按压采血部位旁端使采血部位充盈,使用专用的采血针穿刺。轻压使血液流出,从第二滴血液开始收集,将收集血液储积到子弹头等指定容器。采血完后,用棉签蘸酒精对抽血部位进行消毒,并用无菌干棉球压住,直到不出血为止。静脉采血法让患者坐位或卧位伸出手臂,握紧拳头,用止血带扎紧上臂使静脉怒张,用3%碘酊消毒皮肤,检查采血针或注射器是否漏气,与手臂大约成30度角顺利进针至血管内抽血,回血后立即将采血针另一端插入抗凝负压管,抽取所需血量后松开止血带,用干棉球按压住进针口拔出针头。注射器采血则先将针头取下,再缓慢将血液注入抗凝管。血液加入试管后立即颠倒混匀至少5-6次。
1.3统计学方法
登记常规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和计算实验数据。
2.结果
经检验后,发现影响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原因主要有: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血液凝块、抽血量、溶血等[2];68份血液标本中15份血液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占总比为22.06%,27份血液凝块,占总比为39.71%,19份血液呈溶血状态,占总比为27.94%,7份抽血量不正确,占总比为10.29%。详见下表1:
3.讨论
血常规检验可为医生诊断患者病情提供有效的客观参考依据,而血常规检验报告的准确度关键在于所采取的血液样本质量高低。有报道称,血液检验在分析中由于设备和人为原因等会导致血液检验不合格,但此种在分析中出现问题只占少部分,大部分都由前期医护人员在采集血液和处理过程中的操作不够规范所导致[3]。
3.1标本放置时间过长
血液采集后,血液中的红细胞内物质会随着时间慢慢向细胞外渗入导致溶血,标本放置时间越长,则导致发生溶血的程度越高,因此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会受到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3-4]。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无法及时送检的血液标本,可存到4摄氏度的冰箱内,但一般室温保存不得超过8小时,冷藏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此保存时间内对血常规检测影响较小,相反则会影响检测结果。
3.2血液凝块
人体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一般不会出现凝块现象。出现此种现象与医护人员在采集血液过程中是否按规范操作相当重要,若采集速度稍慢或采集完成后,未能及时的将试管中的血液和抗凝剂均匀混合,此两种情况均会造成所采集的血液凝块,并导致血液检验结果不合格[4]。
3.3样本溶血
溶血又可解释为红细胞破裂,导致出现此状况的因素很多,如:采血不顺畅,采血挤压过度、血液注入试管时未取针头强力注入,止血带压脉时间过长,盛血容器有污染,强力震荡血液标本、温度骤变或温度过高、过低等。另外开始采血时采血部位酒精(消毒液)未干和采血时采血针尖在静脉中晃动也会导致出现溶血。此方面也就要求医护人员在血液采集过程中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此现象的发生。
3.4抽血量过少或过多
为防止血液采集出后呈凝固状态,一般储放采集血液标本的试管内都需放置相应剂量的抗凝剂[5],医护人员将所采集血液储放到指定试管内时,血液与抗凝剂将会发生反应,在满足采集血液样本和抗凝剂比例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此种反应不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反之如果所采集血液过少或过多,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当就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正确性。还有血量过少,可能造成仪器吸入标本量不足,导致结果异常。
本文所研究分析的68份血常规检验中15份临床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占总比为22.06%,27份血液凝块,占总比为39.71%,19份血液呈溶血状态,占总比为27.94%,7份抽血量不正确,占总比为10.29%。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导致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大多出现在血液样本采集环节中,因此在采集过程中,医护人员首先需端正个人的工作态度,对工作有较高的责任感,做好消毒防菌措施,详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处理好采集过程中小细节,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阎鹏.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31(02):135-136.
[2]江敏敏.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J].现代实用医学,2010,09(05):1052-1053.
[3]陈锦容.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探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4(12):1775-1776.
[4]何敏,何婧婷.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J].当代医学,2014,29(09):49-50.
[5]齐虎成,戴悦婵.临床血液标本的检验误差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0(16):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