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雯清: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贸易与产品开发的市场化思考论文

申雯清: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贸易与产品开发的市场化思考论文

摘 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既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极具民族特色的资源,开发民族特需用品兼具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双重意义。当前,民族特需用品主要以手工家庭作坊为主,面临着市场化程度不高、认可度下降、产品创新性不足、发展所需资金、技术和人力难以为继、政府鼓励措施不足等多个难题。认为应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杠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找准市场定位、创造性改造、实施品牌战略、开展网络营销、建立服务型政府保障机制、注重对民族人才的培养等多方面建立起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贸易与产品开发新机制,从而推动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市场化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需用品; 市场化; 产品创新

一、提出问题: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受其所处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有一些生产生活用品的特殊需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是用于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产品,主要包括服装、鞋帽、针织品等民族服饰,家具、生产工具、文体用品、美术工艺品等民族日用百货,苗药、侗药等民族药品,茶叶、清真食品等民族农副产品等。国家民委与有关部委将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义为“反映目前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特殊需要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特色的用品”[1]。可见,民族特需用品不仅是满足民族地区人们群众的日常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还是民族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着少数民族人民有别于他族的独特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在生产生活的需求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加大民族特需用品的开发力度和生产优惠政策,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需要,更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密切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的联系,有益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兼具经济与政治双重意义。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特需用品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由于民族地区生产工艺水平和需求量有限,专门从事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企业总数较少,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工艺水平个体差异较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生产销售。另一方面,由于民族地区多地处偏远地区,对外交通不便,生产的特需品输出困难,在市场中流通不畅。再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民族地区人民的消费观念和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琳琅满目的现代商品正在不断地替代传统民族特需用品,冲击着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原有的市场需要与地位[2]。

由于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是关乎少数民族群众日常生计的重要用品,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是否团结稳定的重要内容,因此,民族特需用品的发展也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政策文件选编》[2],《“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3],《“十二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4]政策指导性文件等。此外,各高等院校的相关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发展,陆续出版了《少数民族特需商品》[5]、《边销茶》[6]、《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7]、《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2]等专著。同时,学界还对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相关鼓励政策与建议进行了收集、整理与分析。如王福临阐述了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特殊性及国家给予优惠扶持政策的深层原因,民族特需品所面对的是特殊的少数民族消费对象,差异性较大的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注定了其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而较小的市场弹性系数使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必须在规模适度的原则下进行生产[8]。龚志祥从专项制度、网点建设、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发展的政策建议[9]。徐长恩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相关优惠政策由建议到政策,进而上升为法律的演进过程完整地进行了梳理[10]。当代兵团编辑部总结了近年来国家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11]。满丁华和满丁玮对省际间民贸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政策执行的不平衡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等[12]。

针对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市场化发展问题,朱玉福在市场经济视域下讨论民族特需用品的发展,认为在市场经济形势下需尽快建立起市场为导向、政府的政策鼓励与法律保护相结合的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和供应[13]。但其主要是从宏观政策的方面进行讨论,对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主体企业的发展问题涉及不多。梁强认为民族地区可将发展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而民族特需用品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品牌化战略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14]。郝戊和崔小雨以新疆地区为例对民族特需用品的产业发展对策进行研究,认为我国民族特需用品的产业发展面临着政策、技术、发展规模等制约因素,提出完善金融财政鼓励措施、提升产品生产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走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之路等[15]。梅花·托哈依和杨宝忠以民族特需食品——清真牛羊肉加工产业为例,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16]。王瑜也以清真牛羊肉为例,从消费者如零售商选择影响因素的角度对民族特需用品进行思考[17]。郭语、梁强等以苗族银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民族特需用品的市场推广效用[18]。谈玉婷和李俊杰则以民族特需用品的需求差异研究视角来分析影响少数民族特需用品需求差异的因素、指出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供给对策[19]。

沉井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因地质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出现渗漏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沉井封底的施工措施。为了进一步的保证施工质量,因而还需掌握沉井渗漏防治技术的施工工艺。只有严格按照施工流程,才能确保工程质量的提升。

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不仅承载了厚重的传统民族文化,更是民族地区极具特色的产业资源,兼具经济和文化双重价值。从经济价值来看,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充分开发利用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民族特需用品产业的发展可以吸纳民族地区的劳动力就业、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本积累,进而使民族地区的“文化力”顺利向“经济力”转变。文化价值是少数民族特需品的重要价值,这也是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之间差异的集中体现。因此,发展民族特需用品产业一方面能有效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一方面还能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差异化发展,为民族地区培育可获得性禀赋[20]。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初衷是为了适应少数民族的实际需要而生产,其实用性和功能性较为突出。随着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重视与保护意识的增强,作为民族文化符号的特需用品,其文化价值日益凸显。特需用品是“少数民族文化‘物态化’的展示,折射出该民族的思想意识、认知体系、审美情趣、文化实践等,是民族文化的“诸体合一”[21]。民族工艺品是少数民族群众广为熟知并寄托一定感情的用品,是民族文化的优势资源。曾几何时,传统工艺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服务于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实用性较强,是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是记录民族历史的符号,是人类留存于世的结晶[22]。因此,发展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不仅是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更是稳定民族地区社会安定和谐的关键因素。

二、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贸易与产品开发的价值意义与现实问题

(一)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贸易与产品开发的价值

以上我只指出及抛出很多问题而未讲及读音上的原则和概念或解决方法, 因为我会在以后的篇章中逐一作较深入的讨论,今天就说到这里。

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是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民族性体现在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往往是某个或某几个少数民族所使用的特殊用品。时代性反映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原则,在民族特需用品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不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的民族特需用品正在被淘汰,而那些高价值且实用性强的特需用品却在传承与创新中获得新生。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各有特点,对特需用品的要求不同,即使是居住于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所需的用品都不尽相同,且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工艺制作复杂、各有千秋,体现着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区域性和多样性特征。

通过测定一系列氮气分压下样品吸附的氮气量,绘制出压块净水活性炭的氮等温吸附曲线,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存在明显的滞后环,说明活性炭中存在一定量的中孔结构;其次,低压阶段吸附量随相对压力增大急剧增大,之后随相对压力的增大吸附量增加量趋缓,相对压力在0.05左右时,吸附量呈缓慢的近似线性递增趋势。根据IUPAC分类,该净水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属于第一类等温线,吸附等温线的初始部分代表活性炭中细小微孔的充填过程,而在较高的相对压力时,呈现接近水平的吸附曲线则是由于中孔、大孔及外表面的多层吸附所造成,由此充分说明了该净水活性炭内部含有丰富的微孔结构。

2.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是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挖掘《孤独的割麦女》一直以来被忽略的“权力事实”[7],探寻诗歌中所暗含的政治涵义。本文就诗人的凝视行为与割麦女吟唱行为的交锋以及歌声中的战争与文化冲突来展开讨论。

综上所述,关于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分类、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民族特需用品的市场化等问题,学界进行了诸多分析讨论且成果颇丰。但对于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贸易与产品开发的市场化问题的研究仍显得不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亟需深入,本文从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贸易与产品开发为切入点,结合2018年11月、2019年2月和4月赴湘黔贵三省调研的实践经验,思考民族特需用品的市场化发展路径,以求教于时贤。

1.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1]

2.民族特需用品的创新性不足,产品同质化和低端化现象普遍存在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优势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成因是国与国之间的绝对成本的差异,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成本绝对低于他国,该国就具备该产品的绝对优势,从而可以出口,反之则进口[23]。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是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根据长期的劳动实践经验而形成的,无论是生产工艺还是文化价值,都极具少数民族的特殊性,本地区的生产和销售具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绝对优势。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功能性产生于少数民族特殊的需求之中,同时,各民族需求的差异性也反映了特需用品的特殊性。生活于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民族特需用品具有排他性。例如,苗族服饰主要为苗族人使用,不论其有再高的艺术价值,也不会为藏族人使用。同时,这些诞生于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之中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特需用品生产和销售的特殊性。可见,民族特需用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有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的特殊性。

4.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是民族地区稳定的物质基础

56个民族共同铸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下,勤劳勇敢的各民族人民既有民族团结向上的共同意识,又有各自的特殊属性。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是满足于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物质资料,民族特需用品的良好发展是民族地区团结稳定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积极推进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的市场化发展尤为重要。

(二)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贸易与产品开发面临的现实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4]。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和审美需求提高的时代背景下,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与销售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1.少数民族特需用品是民族文化精髓的题中之意

1.民族特需用品贸易与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1.1 基本资料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科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或宫内治疗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孕妇来源包括广州市及广东省各地转诊病人。

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诞生于传统的手工家庭生产模式之中,即便在现代市场化经济的推动下有初步的发展,部分产品进入规模化机械生产阶段,但总体上来看,其发展水平仍以传统的手工制作为主,生产出的产品仍主要以本地少数民族群众消费为主,民族特需用品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呈减少衰退之势。究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大多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加工企业或个体仍采用传统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生产能力和水平相对落后。部分民族特需用品需要纯手工制作,其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大多手工民族特需用品制作工艺繁琐,难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生产。第二,民族特需用品的消费群体较为局限,多为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随着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对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生活用品使用的积极性有所下降,民族特需用品的供应市场有所萎缩。第三,生产民族特需用品的企业或个体由于地处偏远民族地区,获取信息和资源的能力有限,不了解外界市场的需求,创新能力不足,运用政府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发展壮大本企业和个体的能力较弱。

在分析了日本增加值出口的地区分布与行业来源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使用SDA方法对其增加值出口变化进行结构分解,这样可以更好地分析其增加值出口变化背后的驱动因素都有哪些。本文选取2003~2005年、2005~2007年、2007~2009年三个时间段进行阶段性分析,具体分解结果如表4所示。

搅拌时间会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包括坍落度、凝结时间、离析、泌水等现象以及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若搅拌速度过快,会破坏水泥浆中的胶体结构和水泥颗粒表面形成的双电层膜,致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坍落度损失、泌水量受到较大影响。

4.政府对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鼓励措施不足

(广西三江先荣布艺创始人 杨**)

3.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在民族地区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

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在朝着旅游产品转换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低端化的发展水平,这一方面是由于民族特需用品企业自身技术水平有限,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仍然缺乏专业从事民族文化产品开发的专业人员,民族特需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不够。于是,很多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企业只能落入模仿别家产品的窠臼之中,使得旅游产品出现大量低端化、同质化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3.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特需用品产品的市场认可度下降

我们这里种植茶叶已经很久了,我们的祖辈都很喜欢喝油茶的,但是我们祖辈时候是喜欢喝那种大叶子的油茶,合着其他的东西一起打出来的油茶很香呢!我们每天都要喝。后来,政府那边搞扶贫,我们这开始大规模的种植茶叶了,也还生产油茶的。我们这边后面还打算建一个大型茶叶加工厂,把我们几家大的茶叶厂合到一起来发展,这都要靠政府的力量咯,靠我们自己发展还是挺难的呢,主要是缺钱啊,没有钱怎么发展呢?厂房和设备也没钱扩大,大家合到一起发展,才对外面的茶叶厂竞争啊!

我们这边的人一般都不爱穿传统的那些衣服了,又难得做,一件衣服又要自己做布,又要自己染布,还要锤打,把它锤得很亮,特别的麻烦啊!穿起也不太好看,又不透气。我们这个衣服一般就是村里有什么大的活动的时候穿一下,像我们今天过萨玛节,就拿出来穿一下,也是村里要求要穿的,不穿不能参加(活动)啊!等下就收起来了,这样亮布才会不褪色,这样的衣服一般是不能洗的,洗了衣服就不好看了,不亮了。我们平时都在外面打工,也没怎么在家里,感觉我们现在的生活跟外面的人一样的了,外面买的衣服又便宜又好看。我们自己做的这些衣服太薄了,冬天穿起来很冷,以前的人是没得衣服穿了,把外面的这一层亮布都穿得不亮了,破了,还舍不得扔掉,现在的人生活好了,都不穿破衣服了,大家都是穿外面买的衣服。

(贵州从江县高传村村民 吴**)

我做侗衣是跟我妈妈学的。那时候我妈妈是村里的裁缝,会做衣服。但是她从来都不给我做,哪怕是一小块布布,她都要留着,要么退给人家,要么是留着做其他的用,反正没有给我做的布,那时候的布太贵了!都是要凭票换的呢。我就自己看着她做,天天看,然后找些废纸、破布什么的来学着做。后来,就慢慢的自己摸索,慢慢就会了。我的手艺不错,村里的人都找我做,于是我就去镇上开店,生意也还不错,也经常有人来找我做,都是自己找上来做的。现在我来县城开店,还经常有人找我来做。衣服都是我自己设计的,纯手工的衣服很耗时间,而且很贵的。一般人都是买的半加工的那种,价格要便宜点。忙的时候可以找踩机子的人帮我踩下绣片,样本是我自己绣好了拿去,线也是要我自己配好拿去,她那边的线还总是配的不对,我要在那边守着看。我又要看店,又要守着做衣服,我真的是很累的!绣好了绣片,我还要赶到把布裁好,然后带回到镇上去,分给我们村里的徒弟帮着一起做,不然我一个人搞不完啊!我现在主要开的有两个店,一个在镇上,现在是我老公在看,一个就在县城,这里主要是我和我女婿在守,也没有成什么大的规模,记账什么的也没有,我事情太多了搞不过来,后面还是要逐步把它做好。

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族特需用品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有:一是对建设民族贸易网点、改造民族特需用品企业技术水平的相关扶持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提供的贴息规模逐渐上调,由“十一五”规划期间的每年5亿元逐步增加至每年10亿元。二是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享受比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低2.88个百分点的贷款优惠政策。三是对边销茶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免税的政策优惠[12]。但是地处偏远地区的民族特需用品企业生产规模小,使其难以享受到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优惠和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的照顾和优惠。国家对于民族贸易和特需用品的发展虽提出了一些优惠政策,但从整体来看,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化的整体推展进程仍然较慢,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仍需扶持。

民族特需用品是少数民族群众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适应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但随着打工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多数偏远民族地区的群众也纷纷外出务工。长期在外地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日渐适应了外界的生活环境,享受着现代科技下的生活方式,不愿再回到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对民族特需用品的认可度明显下降。

(广西三江布央茶厂经理 吴**)

5.民族特需用品市场化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要素难以为继

资金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因素,资金的投入有利于技术的更新改进,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但是大多民族特需用品企业或个体规模较小,本身资金实力不足,且享受不到相关政策的优惠照顾,后续发展动力不足。技术是企业生命延续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社会时期,少数民族群众居住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生产技术的更新较为缓慢,而进入现代社会后,高速发展的生产技术对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或个体的技术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满足其要求。人才是企业创新提升的后续动力,年轻劳动力的投入将为民族特需用品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力和发展动力。但目前民族地区人才的大量外流使得民族特需用品企业或个体的发展前景堪忧。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或个体的发展壮大需要资本、技术和人力等要素的最大化综合。但就其发展现状而言,民族特需用品市场化发展的资金、技术和人力难以为继。

我从小就跟妈妈学着织侗锦了,其实我们这边的姑娘基本都会做的,都是跟着自己的妈妈学着做,后来就越织越喜欢,越织越顺手,我平时喜欢去找些老人们,看看她们以前是怎么织的。我真的很佩服老人,我们侗族没有文字,她们也都不识字,但是她们出去外面做活路的时候看到有什么好看的东西就记下,回去之后就自己研究着慢慢织,传了好多年传到了现在,都是全凭记忆和经验来织。我以前开了个小店,后来有广西那边的人来看,觉得我织的好,就给我订单让我做。我晕车的很,不想出去打工了,就天天在家里织锦。后面村里的妇女看到我赚钱了,也都来跟着做了。我们这些妇女文化程度低,不太会搞销售啊、创新啊什么的。后来湖南大学的来帮助我们搞,现在我们和侗脉文创公司合作,她们给我们下订单,销售也由他们去搞,我们只负责生产就可以了。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没有年轻人来学啊,都是些中老年人在织锦,我们又没什么文化,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人来学,侗锦以后的发展会怎么样,我也不知道。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有文化的青年人来学就好啦!

(湖南通道县文坡村绣娘 粟**)

三、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市场化的发展战略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办法[25]。市场利用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指引经济活动,调节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我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下,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要想获得新的发展,也必须参与市场化竞争,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生产相关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特需用品的特色优势,形成高效的生产组织体系,接受市场经济中消费者的检验,从而实现自身的升级发展,使民族特需用品产业成为民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民族特需用品应在合理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对民族产品进行适当的创造性改造,树立自身独特的品牌,并充分利用好网络营销与新零售的渠道来实现产品的市场化发展。

第一步,准确合理的市场定位是前提条件。市场定位是指企业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为本企业产品塑造印象深刻的独特形象,并将传递给消费者,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26]。从针对的消费对象来看,民族特需用品主要为少数民族群众和外来游客所消费。相对而言,少数民族群众的人数和使用情况相对固定,只需在原来的工艺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和完善即可。而外来游客作为民族特需用品的新增消费者,潜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是值得深挖的顾客群体。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可通过旅游购物市场这一平台,通过特需品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整合来开拓新市场。从民族特需品本身的产品性能来看,其本身就兼具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可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之上,结合旅游市场的特点进行改造与创新,提升产品的外面包装与知名度,扩大民族特需用品的产品吸引力,以满足旅游者所期待的文化和审美需求,从而实现从普通民族特需用品向旅游购物品的顺利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很多旅游文化产品都存在着低端化和趋同化问题。低端化的文化产品往往得不到市场的广泛认可,而同质化的产品更是容易引发市场上的恶性价格战,使其文化价值发生扭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因此,民族特需用品在开发过程中,应当深刻挖掘其蕴含的民族内涵,结合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开发出有创意又实用性强的产品,从而吸引外来消费者的注意力。

无效:表示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免疫抗体依然呈现阳性。有效:在经过治疗后,患者有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抗体转为阴性。显著:治疗后,患者的所有免疫抗体均转为阴性,并顺利受孕或是分娩。总有效=有效+显著。

第二步,创造性地改造民族特需用品是发展关键。马克思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少数特需用品的现代化转型亦是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历史趋势。民族的发展是在创新中不断前行的,创新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民族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加速器。当然,创新也并非易事,不仅需要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土壤,也需要优秀人才提供智力支持,还需要当地政府相关优惠鼓励政策的扶持。民族特需用品的开发需深谙民族文化的优秀人才在充分发挥原有物品的功能性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改进和完善,从而生产出既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又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产品。如贵州台江的苗族,自古以来便有手工制作金丝头巾的传统,头巾是当地苗族妇女特有的一种配饰,但这对外来游客来说并不实用。当地的苗族妇女们在保持原有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将原有的金丝头巾加长加宽,织成现代围巾的款式,既体现了当地深厚的苗族文化,又融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兼具文化和实用性一经生产就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可见,民族文化产品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充分发挥创造力去改变和创新。但是,特需用品生产商在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同时还需注意改良的科学性,理性地改进一些不恰当的生产方式。如有些地方在制作蜡染的过程中,用现代的工业原料替代了传统制作所用的板蓝根染料,既引起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还失去了蜡染对皮肤的保健作用,最终将陷入失去市场认可的窘境。

第三步,实施民族特需用品品牌发展战略是重要途径。品牌战略是企业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营销策略,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企业应充分把握目标受众并准确地传递自身的产品与品牌的价值。针对目前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市场存在同质化的现象,企业树立起自身独特的品牌是十分必要的。民族特需用品的品牌打造需坚持的原则有:第一,立足和发挥民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依据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形成较为科学的产业布局态势,避免盲目的重复发展;第二,坚持以市场为主体、以政府为协调的发展方式,重视市场在资源调节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市场导向的发展方向;第三,充分利用和发挥“巨人效应”,这需要民族特需用品企业充分利用民族特需用品原有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开拓市场,做好产品的包装、推介与维护,打出自身的品牌,形成产业集群。

第四步,开通网络营销、建立零售新渠道是必由之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世界经济正逐步迈向“无国界”的信息经济时代。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营销,正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新趋势。菲利普·科特勒曾经指出:“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营销法则,网络营销是21世纪的营销。”[27]网路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于互联网资源而开展的营销方式。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产品的输入和输出有着天然的劣势。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这一劣势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当前,网络直销的方式主要有:一是企业在互联网上自建网站,申请专用的域名,自己制作企业主页,并由专门的网络营销团队直接受理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订货业务;二是企业委托式,主要是通过在信息服务商的网络平台上发布产品信息,通过该网络平台与客户取得联系,进而销售其产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企业或个体目前多数尚处于发展阶段,整体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待提高,未来可通过利用网络服务商平台来推广产品,这无论是在资金的节约还是在人力物力的耗费上都更为适合,淘宝网、微信、QQ等都是适合网络推广的方式。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还可以独立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网站进行推广销售。

第五步,坚持政府的服务型引导地位是基本保障。政府在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市场这只看不见有时也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各方,保障民族特需用品贸易与生产的正常运行。同时,政府方面还应多出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的扶持政策,给予民族特需用品企业更多的政策倾斜与照顾,为民族特需用品企业或个体的发展保驾护航。另外,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改进与完善,优化投资和营商环境,形成积极互动的人才引进和促进创业的措施,都将保障民族特需用品顺利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第六步,注重对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是发展动力。民族地区的相关政府应当加大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宣传,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传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再者,应当加强对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人才的培养。创新说到底还是要靠创新人才的培育,民族地区的人才深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其他民众不具备的优势,应当加强对民族地区同胞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多给他们提供了解外界的机会,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一方面可建立人才引进和鼓励返乡就业的相关措施,对于有意愿返乡就业的高素质人群给予特殊的优惠与照顾政策,让他们能安心留在民族地区支持家乡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不仅需提升民族地区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更需培育民族地区群众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为民族特需用品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98:122-123.

[2]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编.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政策文件选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

[3]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编.“十一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6-7.

[4]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编."十二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政策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5.

[5]杨德颖.少数民族特需商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8.

[6]边销茶项目课题组编.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和艺术保护工程第一期工程——边销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2.

[7]北京师范大学《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2001年修订)》项目组编.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目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1.

[8]晓林.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再扬风帆——访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联席会议秘书长王福临[J].民族团结,1997(12):51-52.

[9]龚志祥.关于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用品政策的思考与建议[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13-17.

[10]徐长恩.民族特需商品生产的优惠政策演进[J].重庆社会科学,2013(8):81-87.

[11]当代兵团编辑部.国家对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有哪些优惠政策?[J].当代兵团,2017(2):37.

[12]满丁华,满丁玮.关于省际间民贸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政策执行不平衡的对策[J].经贸实践,2015(11):114.

[13]朱玉福.论市场经济视域下的民族特需品[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3):54-59.

[14]梁强.我国民族特需品品牌化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48.

[15]郝戊,崔小雨.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3(4):6-7.

[16]梅花·托哈依,杨宝忠.少数民族特需品产业集群化发展探析——以宁夏西吉县单家集清真牛羊肉加工产业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1(12):124-128.

[17]王瑜,Mohammed Rawwas.少数民族特需品的消费者零售商选择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20-24.

[18]郭语,梁强,邓捷,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民族特需用品的市场推广效用分析——以苗族银饰为例[J].辽宁经济,2018(2):84-85.

[19]谈玉婷,李俊杰.少数民族特需用品需求差异与发展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48-152.

[20]李忠斌.论民族文化之经济价值及其实现方式[J].民族研究,2018(2):33.

[21]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3):134-41.

[22]周真刚.贵州世居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0):42-47.

[2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15-20.

[24]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 4-29613660-2.html.

[25][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0.

[26]徐大佑,吕萍.市场营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93.

[27]陈志浩.网络营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2-3.

Market-oriented Thoughts on Trade of Minority Specialty Goods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SHEN Wen-qing
(School of Economic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Hubei 430074)

Abstract:Minority special necessities are the carrier of minority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special necessities has dual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At present,the main national special needs are handicraft family workshops,which are facing many problems,such as low marketization,low recognition,unsustainable funds,technology and labour power for development,inadequate government incentives and so on.In the future,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tremendous leverage of the market and take the market demand as the orientation,establish a new mechanism of trade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special needs from the aspects of finding the right market position,increasing product innovation,implementing brand strategy and developing network marketing,establishment of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guarantee mechanism,so a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inority special needs.At the same time,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lack of innovation, homogeneity and low-end of products, lack of funds and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of special necessities,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also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minority special needs; marketization; produc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9) 09-0006-06

收稿日期:2019-09-02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田野调查招标项目“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TYDC1913)。

作者简介:申雯清,1991年生,女,湖南邵阳人,博士生,研究方向:民族经济与社会文化。

标签:;  ;  ;  ;  ;  ;  ;  ;  ;  ;  ;  ;  

申雯清:少数民族特需用品贸易与产品开发的市场化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