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涵: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对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

党涵: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对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

摘 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对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94 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47 例,采用开颅手术;观察组47 例,采用介入治疗,比较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对手术的满意度为95.74%(45/47)、对照组是80.85%(38/47);观察组并发症5 例(10.65%)、对照组12 例(25.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要优于传统开颅手术,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开颅手术;临床效果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脑血管病的发生越来越年轻化。这是一种严重威胁健康乃至生命的疾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不利于术后恢复。相比之下,介入治疗更具有微创优势,但同时也对手术操作的精细度有很高要求,否则很容易造成严重后果。本研究分别对94 例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开颅手术与介入手术两种方案进行治疗,并对照比较了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结果作出如下报告。

由于清洗节气门后,没有对其进行匹配,所以导致进气量、喷油量、点火正时严重偏离了正常范围。该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比较奇特。由于积炭导致的节气门开度过大,发动机电脑记忆的初始节气门位置就会过大,在针对节气门进行清洗作业后,如果没有进行节气门初始化的话,其节气门开度不会自动减小,使通过节气门的进气量过大,相应的喷油量也会过大,导致清洗后的短时间内发动机转速急剧增加,达到2 000r/min左右,但由于此时的加速踏板位置信号处于全闭状态,电脑又不允许出现转速过高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纳入研究的94 例脑血管病患者全部选自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经CT、MRI 等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予以明确确诊,符合《中国缺血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提到的诊断标准[1],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碘过敏、脑疝、脑功能衰竭以及心、肝、肾等重大器官功能障碍者。对照组47 例,男26 例、女21 例;年龄34-76 岁,平均(58.64±2.98)岁;疾病类型:14 例颅内动脉瘤、13 例脑动静脉畸形、10 例颈动脉海绵窦瘘、10 例硬脑膜动静脉窦。观察组47 例,男27 例、女20 例;年龄32-78 岁,平均(60.21±1.57)岁;疾病类型:11 例颅内动脉瘤、12 例脑动静脉畸形、11 例颈动脉海绵窦瘘、13 例硬脑膜动静脉窦。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开颅手术:麻醉方法为硬膜外麻醉,电钻开颅,以影像学检查为依据,清除、引流脑血肿。介入治疗:术前排空大便和小便,常规备皮,准备手术需要的药物和辅料,完善术前检查。消毒双侧的腹股沟,局部麻醉,于腹股沟韧带下约2 cm 处动脉明显搏动的位置行穿刺[2],作2 mm 的手术切口,穿刺角度约30°-40°,同时按压动脉出血点,使用肝素液冲洗导管以及导丝,穿刺完成后把导管、导丝一同置入血管,并将导管插入动脉,借助引导管在动脉插入微导管,送达病变部位。使用造影剂全面的观察病变区域,采取药物、溶栓和扩张等一系列治疗。术后包扎穿刺部位并止血,动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1.3 观察评定标准。①在患者出院前向其发放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每项调查内容均有4 个选项:十分满意、满意、一般与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率+满意率+一般率。②并发症发生率:急性脑梗死、脑血管痉挛、术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穿刺相关并发症、术中动脉瘤破裂等。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术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与动脉瘤破裂各2 例,急性脑梗死1 例,发生率10.65%;对照组中,术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3 例、急性脑梗死1 例、脑血管痉挛2 例、穿刺相关并发症3 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 例,发生率25.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现阶段,治疗脑血管病最有效的手术是神经介入。文献表明[3]:与开颅手术相比,介入治疗不仅创伤小,而且适应症广,术后更利于患者恢复,临床效果早已被临床实践所证明。另有研究显示[4]:介入治疗安全可靠,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但介入治疗的操作比较复杂,对医生专业技术的要求更高,手术难度大。资料表明[5]:合并动脉瘤或者高血压的脑血管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高。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满意度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分别为95.74%与8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手术满意度比较[n(%)]

?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进行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

3 讨论

小溪河镇中心卫生院小岗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张常永翻看病历,“以前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就三样,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现在有10张病床和专门的手术室,可以做大部分的常规化验。”

手术治疗脑血管病患者后,常见的并发症有术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脑血管痉挛、急性脑梗死、术中动脉瘤破裂以及穿刺相关并发症等。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5%,显著低于对照组25.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主要是因牵拉压迫、患者血容量低以及高度的精神紧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神情淡漠、心率和血压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原因有:手术时间较长、肝素液滴注不流畅引起血栓、血管内斑块脱落以及阿司匹林等药物的抗凝时间太短等。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原因有:介入材料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对动脉瘤产生刺激,动脉瘤一旦破裂便会迅速出血,发生脑疝的风险很高,甚至有致残或致的可能性[6]。穿刺相关并发症主要有动静脉瘤、局部血肿等,发生原因包括反复穿刺、高腹压、压迫点的位置偏移等。脑血管痉挛主要是因为栓塞材料、导管刺激了脑血管壁所引起的。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为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80.85%(P<0.05)。由此表明:对脑血管病患者采用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要优于开颅手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面对自然资源利用冲突日益严峻的状况,“物权编”须担负自然资源权利配置及互不相侵的重任。[34]1但是,检视《物权法》用益物权制度,尚存需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1] 樊天禹,向鹏,黄云峰,等.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与手术夹闭治疗的比较[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5,23(11):836-839.

[2] 鞠衍馨,原金凤,邹凌燕,等.右美托咪定加异丙酚联合喉罩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9):3289-3290.

[3] 蒋世杰.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与临床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1319-1321.

[4] 沈鑫,李军荣,李圣华,等.Angio-Seal 血管封堵器在脑血管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4):353-355.

[5] 陈祥瑞,赵静,范丹丹,等.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2):3014-3015,3023.

[6] 章凯敏,杜希剑.光子双源CT 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病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7(2):285-289.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84.036

本文引用格式:党涵.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对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64-65.

标签:;  ;  ;  ;  ;  ;  ;  ;  ;  ;  ;  ;  

党涵: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对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