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观念论文_刘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歌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歌,诗学,观念,朦胧诗,批评,语言,文化学。

诗歌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刘波[1](2019)在《诗与思的内在呼应——论罗振亚的诗歌写作与诗学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当下诗歌批评的中坚力量,罗振亚的诗歌创作与批评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呼应。在新世纪重拾诗笔的罗振亚,相对于那些以写诗为主的诗人批评家,他更像是一位批评家诗人。他的诗歌写作不刻意追求表象的先锋,而是忠实于日常生活,以朴素的表达对接诸多丰富的人生经验;同时,他也警惕凌空蹈虚的飘渺诗意,探索诗写的及物性和现实感,这样的理念让他的文本极具辨识度。诗与思互动的写作方式,跟他长期从事当代诗歌批评不无关系,他正是在批评的学理性和诗歌的自由想象之间寻找更为开阔的诗意,让诗立足于人生的厚重,联于自我价值的确认。(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6期)

张伟栋[2](2019)在《蒋浩诗歌观念的“语言-历史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蒋浩的诗歌观念是在"九十年代诗歌"的历史向度上建构起来,并发展了"九十年代诗歌"的语言范式与主体原则等诗学范畴。其诗歌观念主要体现以"技艺"为核心思想的经典化书写模式,"词语即思想"的词语换算法则以及对古典仿写的母语意识。这些观念是理解当代诗的重要线索,尤其对"九十年代诗歌"与"新世纪诗歌"的关联把握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6期)

赵芳娆[3](2019)在《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充满活力的政坛和重文的基本国策,宋朝的文人的生活环境相对其他朝代来说都更为优越。而宋初上承五代,在文坛和诗坛上弥漫着气卑格弱、文辞浮靡而内容空洞的风气。面对时弊,欧阳修举起复古主义的大旗,力图重建社会政治秩序和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体系,致力于诗文革新。从根本上来讲,欧阳修的观念来源不能脱离他对《诗经》的研究。他在解诗过程中采用“经学为体、文学为用”的解诗方法,通过据文求义和考以人情的手段,试图理解《诗经》本身的意义。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治经方法在《诗经》学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其《诗经》学研究原则、方法对其本人诗学理论的影响,体现出关联性。在诗歌功用的问题上,他力主复古,回归“诗言志”传统。这也是欧阳修的诗歌能够实现其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原因。欧阳修树立韩愈为典范,以“道胜文至”的文道观为根本,将“道”分为“圣人之道”和“诞者之道”,认为道在现实、在人间百事之中。欧阳修重道而不废文,将文章作为阐述和发扬道的手段,强调文章要有真切实在的内容,从而散发出其光彩和魅力。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通过以文为诗的手法,使他的诗歌极具现实主义精神和政治教化意义,从而引领了新的诗坛风气。欧阳修所提出的另一重要理论即“穷而后工”论,该论基于易学的君子圣人观和忧患意识,将政治上的失意与文学上的成就联系起来。在审美上,该论体现为对“穷者”的关注和对其创作的推赏,偏好其诗歌中的荒寒诗境,赞同“推敲”诗法。欧阳修本人也遭遇到政治打击,他的贬谪诗情韵深致、气脉悠长、语言平易,极具艺术感染力。在艺术领域,欧阳修提倡的“尚意”书风、对音乐的“古淡”审美和重神似的绘画理论体现出“尚意”的倾向和“言不尽意”的言意观。这与他在诗学上提出的“意新语工”的创作理想一脉相通,诗歌创作上则表现出多家并举的审美倾向和融多种特点于一身的风格面貌。欧阳修一方面通过文道观和诗言志实现了诗歌的政治功用,同时也通过“穷而后工”和“意新语工”的理论实现了诗歌的审美功用。他的“意”的概念贯穿于文艺理论,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在精神,从而实现了文艺领域的相互贯通。这不但使他成为了综合性的大家,更引领了北宋文化“技道并举”的时代风向。(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期刊2019-06-06)

周格尔[4](2019)在《安娜·阿赫玛托娃诗歌文本中“女性命运”观念域的语言文化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观念是构成一个民族认知库和文化价值的核心,是揭示民族语言世界图景的重要精神意识单位。文化观念是联系语言与文化的纽带,是民族及个人认知意识的信息基础。研究文化观念可以窥见文化形成和被固定在语言中作为民族文化记忆的过程。文化观念体现在语言现象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具有相互联系的不同文化观念构成文化观念域。文学作品中蕴含和体现的文化观念域揭示了作家的内心世界及情感、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作家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域是理解和阐释民族心智、民族个性的有效途径。“女性命运”是一个能够体现俄罗斯民族意识和民族世界图景的主要观念,对理解俄罗斯性格、俄罗斯民族情感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语言文化学角度对“女性命运”观念域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俄语语言文化以及俄罗斯人民内心世界的理解。本文利用语言文化学的方法,结合作家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文本,以作品中体现的“女性命运”观念域为核心,对“命运”,“爱情”,“死亡”,“苦难”,“祖国”,“创作”和“自由”等关键文化观念进行分析与解释。通过研究诗歌文本中语言符号所蕴含的文化语义特征,从语言、文学、文化和符号学的角度来阐释诗歌文本和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互联系。根据文本中各个文化观念的组合和聚合关系对文化观念进行层级划分,运用场性分工的方法研究语言文化单位的外化形式词、词组、段落或者文本,解析其关键的文化内涵意义,构建体现作家核心文化观念系统的文化观念域,揭示作者本身的语言个性和独特的文艺世界图景。此外,本文通过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中女性命运的嬗变,深入分析俄罗斯女性命运的内在本质和俄罗斯民族个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安娜·阿赫玛托娃诗歌文本中的“女性命运”观念域。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运用语言文化学理论和方法对“命运”,“爱情”,“死亡”,“苦难”,“祖国”,“创作”和“自由”等关键文化观念进行阐释,对诗歌文本中“女性命运”观念域进行层级划分和场性分析,研究它在文本中的表征,从而揭示作为民族世界图景片段的安娜·阿赫玛托娃个人文艺世界图景。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观念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组合和聚合分析法、释义分析法、归纳法、综合概括法等。本文的研究材料为作家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文本、生平传记、俄罗斯详解词典、俄罗斯联想辞典和文学评论等。论文由前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组成。在前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现实性,确立研究目的、研究任务,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分析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正文由叁章组成。第一章主要阐述观念、观念域、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民族世界图景、文艺世界图景的定义和内涵,并分析观念域作为诗歌文本研究的对象对于揭示作家个人文艺世界图景的作用;第二章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阐释阿赫玛托娃诗歌文本中“女性命运”文化观念域作为作者个人文艺世界图景的凝结和俄罗斯民族世界图景的片段,反映了作家个人的语言个性、世界观、价值观及俄罗斯民族文化与心智,并为诗歌文本中“女性命运”观念域的研究提供具体的语言文化学分析方法和步骤;第叁章结合作家安娜·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文本,对文本中“女性命运”文化观念域进行场性分析。首先,对各个关键文化观念进行词典释义,剖析其文化内涵,明确其在语言世界图景中的地位;其次,对诗歌文本中与各个观念相关的语言单位(主要为句子和篇章片段)进行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的分析,解释说明各个文化观念之间及与核心文化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此外,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年间当代俄罗斯女性文学进行了主题研究,从女性形象、女性意识的角度研究俄罗斯文学中女性命运的嬗变,深入分析俄罗斯女性形象的内在本质和俄罗斯民族个性。(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曹子豪[5](2019)在《朝鲜学者李瀷诗歌批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论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瀷是朝鲜李氏王朝着名的实学派儒学家。他在《星湖僿说类选》中对中朝两国的诗歌进行了文学批评,其批评观念深受中国传统文论特别是儒家文论的影响。这些诗歌批评显示了中国文论在朝鲜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丰富了中国文论的内涵,为研究中国文论提供新的域外视角。(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02期)

李心释[6](2018)在《当代诗歌——观念和语言的相互砥砺》一文中研究指出"朦胧诗"以来的现代汉语诗坛有着充分的语言意识,诗歌对于语言的选择非常自觉,现代汉语自"五四"以来的他者化进程在诗歌里得到了成功的阻断,汉语呈现出了自我生长的面貌,其包容性前所未有,翻译体汉语、科技体汉语、古语体汉语、日常体汉语在当代诗歌中和谐共存,诗歌表现出巨大的胃口,以往时代认为难以诗化的一切都有可能得以诗化,如同路易斯·辛普森《美国诗歌》对诗的期许:"不管它是什么,它必须有/一个(本文来源于《星星》期刊2018年32期)

闫欢欢[7](2018)在《俄汉诗歌中“Лес/林”观念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念是民族文化语义的凝聚,也是民族文化的内核,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观念蕴含于各级语言单位中,借助语言手段得以表达。诗歌是民族情感和智慧的凝结,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基因。"Лес/林"作为人类共有的观念认知,被俄汉两个民族赋予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俄汉诗歌中"Лес/林"观念进行语言文化学对比分析,可以揭示俄汉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Лес/林"观念认知的总体趋向性特征。(本文来源于《林区教学》期刊2018年08期)

罗高兴[8](2018)在《先秦两汉诗歌对儒家人际传播观念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儒家的人际传播观念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封建社会当中,人际传播的内容具有极强局限性,人们的行为规范以"叁纲五常""慎言"为主。先秦、两汉诗歌作为古代思想传播的形式之一,由于其具有反映各阶层人民真实生活的优良传统,对儒家人际传播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成功突破传统儒家人际传播的局限,丰富了儒家人际传播观念的内容。(本文来源于《名家名作》期刊2018年04期)

胡家祥[9](2018)在《严羽诗歌美学的观念系统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严羽《沧浪诗话》阐述了一个较为严密的、包含了"兴趣""别材""妙语""入神"诸要素的诗学观念系统。其中的理念即核心观念"兴趣",近于钟嵘所讲的"滋味"而非司空图描述的意境,约略相当于同艺术激情相融合的审美趣味。别材是指诗人有别于普通学者的才具,其造就蕴含着基本矛盾:创作时的妙悟和平居时的熟参。妙悟是实现诗学理念的主要途径,是兴趣诸要素的全面激活,可看作直觉与灵感的合体。入神是妙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基于个体生命律动且见诸符号操作的浑然天成的创作境界。这一系统可得到近现代多学科前沿理论的支持,无疑具有普适性。(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8年03期)

徐学清,吴华[10](2017)在《从客居到永居——《大汉公报》诗歌中“家”的观念的变化(1914—1960)》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加拿大华文报纸《大汉公报》在1914—1960年发表的诗歌为例,重点考察和分析在这段时间内加拿大华人对于家的观念从伤感的乡愁逐渐转化到拥抱新的家园的变化发展过程,探讨和寻求决定这些变化的社会和政治的原因,尤其是在极端种族歧视和剥削廉价劳动力的社会环境下,华人如何在加拿大发展和培育他们"家"的观念,如何在离散和多元文化观点之间调解,斡旋他们"家"的观念,辨析这些观念如何从文化的排斥转化到跨国界的多元文化整合的过程。本文将从乡愁,忍辱抗争和重新定位叁个部分来分析、论述加拿大华人关于家园和家国观念。并由此来考察报纸作为华人社区联络的媒介,它在感导、影响加拿大华人的离散意念和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期刊2017年03期)

诗歌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蒋浩的诗歌观念是在"九十年代诗歌"的历史向度上建构起来,并发展了"九十年代诗歌"的语言范式与主体原则等诗学范畴。其诗歌观念主要体现以"技艺"为核心思想的经典化书写模式,"词语即思想"的词语换算法则以及对古典仿写的母语意识。这些观念是理解当代诗的重要线索,尤其对"九十年代诗歌"与"新世纪诗歌"的关联把握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歌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刘波.诗与思的内在呼应——论罗振亚的诗歌写作与诗学观念[J].东吴学术.2019

[2].张伟栋.蒋浩诗歌观念的“语言-历史机制”[J].东吴学术.2019

[3].赵芳娆.欧阳修的诗学观念与诗歌创作[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

[4].周格尔.安娜·阿赫玛托娃诗歌文本中“女性命运”观念域的语言文化学分析[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

[5].曹子豪.朝鲜学者李瀷诗歌批评观念与中国传统文论之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9

[6].李心释.当代诗歌——观念和语言的相互砥砺[J].星星.2018

[7].闫欢欢.俄汉诗歌中“Лес/林”观念对比研究[J].林区教学.2018

[8].罗高兴.先秦两汉诗歌对儒家人际传播观念影响初探[J].名家名作.2018

[9].胡家祥.严羽诗歌美学的观念系统辨识[J].东南学术.2018

[10].徐学清,吴华.从客居到永居——《大汉公报》诗歌中“家”的观念的变化(1914—1960)[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7

论文知识图

江西诗派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各高校、科研单位获省部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在视觉上

标签:;  ;  ;  ;  ;  ;  ;  

诗歌观念论文_刘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