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承伟:《通书》九卦论论文

蒋承伟:《通书》九卦论论文

摘 要:周敦颐善于借助《易》学阐发他的诚学思想,在其著作《通书》中多有《易经》和《易传》的内容。文章注重对《通书》九卦的阐释,意在说明九卦之间存在一致性,同时寻找《易》学和诚学的契合点,进而将九卦意蕴与诚学思想相关联,并对周敦颐的解卦特色进行说明。

关键词:通书;九卦;诚;改过;窒欲

《周易》分《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为卜筮之书,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是对《易经》的一部解释性著作。儒家以《易经》为六经之首,《汉书?艺文志》曾云:“《诗》、《书》、《礼》、《乐》、《春秋》五者,五常之道,而《易》为之原。”[1]这是以《易经》为儒家的思想源泉之意。历史上诸多学者不断地为《易经》作注,如郑玄、王弼等人,也有许多儒者援引《易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如程颐。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亦十分重视《周易》思想。在《通书》中周敦颐援引《乾》、《损》、《益》、《家人》、《睽》、《复》、《无妄》、《蒙》、《艮》九卦来阐发他的诚学内容。本文拟以这九卦为研究对象,欲探讨周敦颐如何在《周易》九卦基础上,发挥《周易》思想以期实现诚学体系的构建,把握九卦与《通书》思想的共通之处,进而更好地把握周敦颐的为学理路。

一、《周易》九卦的基本内涵

周敦颐对《易》学有很深的研究,将它作为阐发自己思想的理论基础。《周敦颐墓志铭》中记载“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2]91从《易经》中取卦说明道理,《易传》已有先例,如“三陈九卦”。在《通书》中,许多地方都与《易》学相关联,如《理性命》一章,便是对《说卦》中“穷理尽性以致于命”的理解。《刑》一章中有《讼》、《噬嗑》的内容。而书中明确以《乾》、《损》、《益》、《家人》、《睽》、《复》、《无妄》、《蒙》、《艮》九卦作为第三十一章、三十二章、四十章的题目,足见这九卦在其文本中的重要性。

在通行本《周易》中,九卦的卦排序依次为一、四十一、四十二、三十七、三十八、二十四、二十五、四、五十二。在《周易》中,乾卦与坤卦为纯阳卦和纯阴卦,并被置于卦首。儒家学者常将二者放在一起来讲,以乾坤对应阴阳,宇宙万物莫不分为阴与阳,阴阳变化是易道的变化,离开阴阳变化谈天地万物的变化是无法把握易道的,故儒者认为乾坤两卦蕴含着《易》学的精华,是理解《易》的关键。乾卦卦义为健,《乾·大象》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损》、《益》两卦互综,卦序相连,其卦义依次为减损、增益。《家人》、《睽》两卦互综,其卦义为家人、暌违之意。《复》、《无妄》两卦卦义为复返、无望之意。《蒙》、《艮》有蒙昧、止之意。

二、《通书》中的九卦释义

(一)《通书·乾损益动第三十一》:乾乾不息,窒欲迁善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动”。噫!吉一而已,动可不慎乎![2]38

“君子乾乾,不息于诚”来源于乾卦《象》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在这里,周敦颐并没有将《乾》、《坤》两卦连在一起讲,而是取其乾卦“刚健进取”之意,意在强调君子为诚的重要性,重点放在了人道上。根据余敦康先生的解释,君子无论面临何种处境都应该要始终坚持天道自强不息的精神,并且还要将此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才能合乎阳刚的正道。”[3]5在《通书·务实》篇中提到“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同样是借助《易》之“文言”来表达相同的思想。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3]8

周敦颐强调“诚”作为一种最高的境界,认为君子应该努力奋进、时时坚持,做到至善之“诚”。而达到诚的方法,周敦颐提出了“窒欲”、“迁善”的观点,这个观点源于《损》、《益》两卦的大象: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4]253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4]254

惩忿窒欲,制止愤怒和窒塞情欲,愤怒与情欲是人在修养过程中损之又损的内容,善是成圣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内容。窒欲和迁善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周敦颐看来,对于生命的个我而言,通过窒欲和迁善的修养方法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复归于“诚”。那么圣人便不再是一个高不可及的只能仰望的存在,而是人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皆可达到的一个存在,也就是说圣人是可以学而致之的。

(二)《通书·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诚心端本,正家治天下

根据朱熹注释“精者,精微之意……蕴,谓凡卦中之所有,如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至广之业也。”[2]37周敦颐的学说不是随意述说,而是建立在儒家传统思想基础之上的发挥,比如“时中”、“诚”等范畴。在《通书》九卦论中周敦颐借助《周易》经传内容(包括卦辞,彖文,象文等)引申发挥,构建了一个贯通天道与人道的诚学体系。圣人精蕴需借助易卦展示,看轻易卦则圣人之旨难以被人发觉。圣人精蕴涵盖天地鬼神,天地之广、鬼神之幽,尽显于《易》中。

综上所述,食管癌组织中MMP-9水平较正常水准异常增高,且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增加,其增高幅度更显著,但与患者年龄、性别及疾病病理类型无关,临床可通过检测食管癌患者组织中MMP-9水平判断其病情进展状况。

用1 mL刻度吸管各取1 mg/mL磷酸肌酸钠对照品储备液、1 mg/mL肌酸对照品储备液、1 mg/mL肌酐对照品储备液、1 mg/mL三磷酸腺苷二钠对照品储备液、0.85 mg/mL二磷酸腺苷二钠、1 mg/mL一磷酸腺苷钠对照品储备液各1 mL置5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A∶B=7∶3)稀释混合对照品溶液。

另外,周敦颐在《周易》基础上发挥了无妄与诚的关系,提出“无妄,则诚矣”的观点。他将“不善之动”解释为“妄”。黄百家云:“妄字从亡,从女;女,古汝字也。言人之不诚者,是丧失其本心,亡乎汝矣。”[5]最高的“诚”体是寂然不动的,“诚”一发动便有了善恶之分,以性,命之诚为根基的动叫做“道”,“诚”之用符合节度叫做“德”,一切的偏离“诚”的活动都是有危害的邪动,因此,人要恢复自己的本心只需“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妄复”后自然就“无妄”了。

在这段引文中,周敦颐结合家人卦《彖》文“正家而天下定矣”、睽卦《彖》文“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以及《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得出了治心治身治家治天下的理论路径。在这个由内而外的扩充的过程中,修身是治天下根本,治家蕴含着治天下的法则。端本在于诚心,治家在于观身,治天下在于观家。其中治心是最根本的,治心的过程就是使自己的心合乎诚而不妄动。使心能“诚”自然能治国平天下。周敦颐认为,诚是至善的本性,是五常百行的基础。如果人心能自然的与“诚”相合,那么由心而发动的行为自然也能符合“诚”,也就能做到“无事矣”。由此,治天下之事也就变的易如反掌了。

《通书》开篇即讲诚,并将诚与乾卦相联系。《通书》中“诚”字出现20余次,前三章更是以“诚”字为篇名,总论以“诚”贯通天道、人道的思想。

(三)《通书·蒙艮第四十》:蒙以养正,艮止非为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汨则乱,乱不决也,慎哉,其惟时中乎!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2]42-43

高校各部门各学院网站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各部门各学院的网站逐步建设完成,或是自己开发,或是由不同的公司开发完成,这些网站利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服务器进行搭建,信息无法共享。同时各类网站的内容也更加的多样化,不仅发布文字信息,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相继在网站上发布。随之网站数量增多,加之分布散、管理乱等问题,导致网络安全隐患日益增加,每年被攻破的网站数量随之增加,对学校整体网络安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此章前半节引自《蒙》卦彖、象文。《蒙》卦辞“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蒙》彖文“蒙,亨。以亨行,时中也。”《蒙》象文“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朱熹释曰:“童,稚也。蒙,暗也,我,谓师也……言童蒙之人来求于我以发其蒙,而我以正道,果决彼之所行……”[2]42蒙为蒙昧无知之意,童蒙之人向我请教,我应该引之以正道,如果童蒙之人“再三渎”,那么说明此人没有求教之诚意,因此“渎则不告”。“山下出泉,静而清也”象征人潜在的蕴涵一种向善的品质,但需要师友去启发,并且要秉持“其惟时中”的原则。这段引文主要阐释了周敦颐的师教思想。

一方面,教化注重“时中”原则。朱熹解释为“时中者,彖传文,教当其可之谓也。”[2]43杨柱才先生对“其惟时中乎”的解释是:教与不教,只能因时而取中。[6]时中,随时选择中道。在周敦颐之前,“中”已经是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又称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易传》中多处提到“中”,并高度赞扬“中正”、“中道”、“正中”,并将中与吉相连,能够做到中的人就能够获得吉祥。另外,趣时也是《易传》所阐发的重要内容,多出现于彖文中,如“遯时”、“险时”。当行动的时候没有行动与不该行动的时候妄动都是失时,失时便会悔吝乃至凶险。周敦颐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时中观,运用到师教过程中,即启发童蒙关键在于抓住教与不教的时机。正如朱熹注释曰:“静而清则决之,汩而乱则不决,皆时中也。”[2]43另一方面,重视师教启蒙。在周敦颐看来,“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2]34没有师友的发蒙开导,则不会获得道义,自身没有道义的扩充则难免不足,难以体会身怀道义为贵,身心安顿为富的人生境界。

周敦颐借助《通书》九卦阐述了他内圣外王,修己安人的治学思路。《乾》、《损》、《益》三卦意在说明君子日日精进,以达于诚之境界,其为诚之法在于损益,即窒欲迁善而慎动。君子内修身而外扩于平治天下,故周敦颐继之以《家人》、《暌》、《复》、《无妄》四卦,旨再说明治天下之法在于治其家,治家之法在于修其身,修身在于诚心而已。心若妄动,为不善之动,若想无妄,便需复妄,恢复本心便可达于诚之境界。平治天下以礼法教化为重,周敦颐借《蒙》卦来说明师教的重要性,师者启发童蒙如引山之清泉,要慎动且秉持“时中”原则。《艮》彖文讲:“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3]262这种与时行止的观点正是“时中”原则的体现。另外,周敦颐将止与静相结合,重新回到了他提出的主静之说。

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糖分子量一般较高(>10 kDa)[24,25],灵芝子实体酶解液中分子量10 kDa以下的多糖含量为19.96%,10~100 kDa之间的多糖含量仅有16.72%,酶解液多糖以分子量10010 kDa以上为主。本研究中,100 kDa超滤膜的多糖截留率约为63.32%,蛋白去除率可达82.21%,且在超滤通量及超滤压力等膜参数上均优于10 kDa和30 kDa超滤膜。因此,在综合考虑实验工作效率等的基础上,选择100 kDa超滤膜进行研究,而对分子量小于100 kDa的多糖暂不研究。

后半章引自艮卦象文,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艮其背,不获其身,据林忠军先生解释:艮,止也,背不能动,整个身体就不能动。[4]131周敦颐在艮象基础上进行发挥,提出“艮其背,背非见也。”按照朱熹的解释,“背,非有见之地也。‘艮其背’者,止于不见之地也。止于不见之地则静,静则止而无为,一有为之之心,则非止之道矣。”[2]43止于其背,背面的东西是看不见的,看不见了心就会静,静则止而无为。通过艮卦的发挥,周敦颐将艮止与主静的思想相结合,重新回归到了他提出的修养方法上“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2]6人极是做人的最高标准,以中正仁义为内容,以主静为修养方法。“无欲故静”正好与《通书》中所讲的“窒欲”观点一致,心没有任何欲望才不会被外在的事物干扰,心才能保持自己的本然状态,那么自己的一切行为才能自然的彰显“诚”,因此动与静虽然看似地位相同,但是静比动更加根本。此外,“静”与最高的“诚”体是同质的,“诚无为,几善恶”[2]16“寂然不动者,诚也”[7]17“君子慎动”[2]18。首先,“无为”“寂然不动”都是静的含义,又都是用来形容“诚”体的,可见“诚”可以理解为静。其次,“诚”一发动便很容易流于“邪动”,周敦颐所说“慎动”的实质就是主静。道家也讲主静,但二者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道家的主静是摒弃一切的道德、知识、欲望以达到与宇宙的合一,对象是指向个人的,而周敦颐所说主静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现实的社会中,以实现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他面对的是整个家国天下。

三、周敦颐阐发九卦的特色

周敦颐对九卦的运用和发挥有其自身特色,这种特色对宋明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特色如下:

(一)以《易》解诚

周敦颐借助《周易》阐发自己的思想,在他本人看来是发挥“圣人之蕴”。《通书》九卦排在《通书·精蕴》之后,正是说明,周敦颐对九卦的发挥就是在阐发圣人精蕴。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2]37-38

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本必端,端本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家人离,必起于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尧所以厘降二女于妫汭,舜可襌乎?吾兹试矣。是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故无妄次复,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2]38-39

(二)天人贯通

周敦颐以《无妄》卦的大象结尾,体现了他继承传统儒家圣人化育万物的观点,天道运行而万物顺化,圣人教化而百姓明诚,而每个人都有成圣的可能性,故周敦颐通过易学的发挥以突显每个个体生命的意义,自觉承担起家国天下的重任。

从2012年到2016年伊利股份的负债偿还能力是逐渐增强的,但总体来说短期偿债能力较弱。伊利股份的综合偿债能力方面存在一定风险,但这种情况也可能与食品快消行业的货款积压等问题有关,在其今后的管理中,需要重点关注。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2]13

万物资始的“乾元”亦是诚之源,诚是至善的本性,是圣人之本。乾道的流行变化使万物各得其生、其命之正,周敦颐将此称之为诚在万物中的确立,这一“立”字体现了“天道在人道中的确立”,此过程可以看成是由天人。关于由人天,周敦颐借用易学话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表达了人要自觉的接续天道之“诚”就是善的,成就天道之“诚”就是人的本性的思想。在这里,“继”字就表达了天人之间沟通的思想。天地阴阳创生万物是一个自然生化的过程,本无善恶之分,但因为人“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因此人要自觉的继承天道的这种性质,使万物生生不息,这样才能使人道符合天道。此外,周敦颐进一步说:“元、亨,诚之通也;利、贞,诚之复。”元亨利贞本为乾卦卦辞,此处元亨解为诚之通可看作是天道向人道的下贯,利贞解为诚之复可看作是人道向天道的回归,由此,诚之一字贯通了天人之道。

通过技术手段,可预留与建设系统内部、设计单位以及并联审批相关单位等多部门动态共享电子版图纸文件接口,形成设计数字化全过程的产业链,并为全过程数字化审批做好准备,实现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联动、监管协同到位,杜绝审批图纸“因需而设”。其次,两个系统共同运行,相互共享数据,能及时有效对勘察设计企业和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动态信用管理,强化企业监督,规范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7]个人的修养不能离开他人,在成己的同时也要成物。周敦颐采用儒家传统思路,注重个人的伦理完善,并通过个人的伦理完善达到国家的政治完善,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讲的内圣外王。周敦颐将天道落实到人道之上,又将人道复归于天道。人不再是一个个我的生命,而是与天道相关,与整个宇宙相关联的伟大存在。

(三)重人重文

重人,即重视人的价值。周敦颐在《通书》中提到了普通人如何成为圣人的问题,“‘圣可学乎?’曰:‘可’。”[2]31周敦颐肯定了人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皆可成圣的观点,并且将圣与诚放在一起论述,提出:“诚者,圣人之本”[2]13、“圣,诚而已矣”[2]15的观点。在周敦颐看来,圣凡的区别不是天生的,圣人只不过是将“诚”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并能全于己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人人都是圣人。正如蔡仁厚先生所言,“就‘因地’而言,人人虽有此成圣之因,但就‘果地’而言,则人人不必皆能得圣之果。”[8]周敦颐的圣人观打破了以往儒家圣人天生的观点,这是对人的价值的莫大肯定,是重人的具体表现,以后的宋明理学家更是继承了此观点。重文,重视人文精神的彰显,人文精神的彰显离不开人文教化。儒家向来重视人文教化,《通书》中也提到了礼、乐、刑、师友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人的教化及人文精神的彰显尤为重要。

结语

周敦颐以《易》解诚,他通过对《易》学的发挥,具体阐发了为诚之法,诚之体用等诚学内容,也通过诚将天道与人道进行沟通,以期实现天人一贯的至善境界。周敦颐基于此,将人的价值视域扩展到天道层面,以最大限度地彰显人的生命光彩。人向天道复归的过程中,周敦颐借助易卦的发挥提出来主静窒欲的修养方法论,将落脚点放在了人上,认为人应当以中正仁义为内容,涵养自己的人文情怀,以实现自我生命境界的层层超越而成为一个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的圣人。

冠心病心绞痛实为一种典型的临床多发病,多由于冠状动脉供血缺乏,心肌出现暂时性与急剧性缺氧、缺血所致,乃是对中老年人生命健康造成威胁的主要病症[1] 。此病较大程度影响着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严重者还有死亡风险。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参考文献:

[1]班固著,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23.

[2][宋]周敦颐著、陈克明点校.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余敦康著.周易现代解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4]刘大均、林忠军.周易经传白话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宋]周敦颐撰、徐洪兴导读.周子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1

[6]杨柱才著.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84.

[7][宋]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5.

[8]蔡仁厚著.宋明理学[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23.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9)03-0007-04

收稿日期:2018—11—21

作者简介:蒋承伟(1990— ),男,山西长治人,助教,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责任编辑 杨晓娟)

标签:;  ;  ;  ;  ;  ;  ;  ;  ;  ;  ;  ;  

蒋承伟:《通书》九卦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