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大跃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跃进,艺术,教师,业余教育,百年树人,湖北省,半工半读。
教育大跃进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臧振勇[1](2019)在《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及其调整研究(1958-1963)》一文中研究指出1897年,南洋公学在上海创办,正式拉开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大门。与此同时,伴随着全国师范教育的兴起,湖北省师范教育事业也开始逐渐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政府从1927年到1949年所建立起的一套教育体系,中国共产党结合自身在革命根据地办师范教育的经验,以慎重态度,分类予以了接受接管。截止1957年,在以“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指引下,湖北省已有高师6所,中师18所,初师19所,在注重扩充数量的同时也开始着眼质量的提升。然而,受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同教育“大跃进”一道,师范教育并没能以此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而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超负荷式跃进性前进-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学改革高潮迭起、勤俭办学大力提倡、各级学校盲目升格-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全面开启。然而,这依然未能达到工农业“跃进式”发展的需求,同时结合师范教育“大跃进”以来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受1960年继续“大跃进”大气候的影响,从全国到湖北连续召开了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在对师范教育内部学制、课程、师资等问题作出一定改革的同时,却又导致了师范教育的“再跃进”。其实,在1958年秋冬之际,国家已意识到师范教育“大跃进”以来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开始了一定的调整、整顿。然而,受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的影响,直到1961年1月“八字方针”的提出,全面调整的步伐才算真正开始。从调整教育规模、控制学校数量,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明确红专关系、进行甄别平反,提高教师地位、开展师资培训等方面入手,湖北省以“八字方针”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落实工作全面展开,教育教学事业逐步得以逐步好转。这场发生在1958-1963年的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运动及其调整,与国家气候、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密不可分。通过对这场运动的历史透视,我们既看到了其得与失、进步与局限的存在,同时也意识到了师范教育与整个教育、国家与湖北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如果把它放到中苏关系上来看,这又是一场从“以俄为师”到“全面否定苏联模式”再到“部分向苏联教育模式回归”的历史过程。回首历史,不只是为了追忆历史的车轮,更应从轮迹之中总经经验、汲取精华,以启当今、以鉴未来。(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黄蔚[2](2016)在《创客教育不能“大跃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创客火了,创客教育也跟着火了,自2015年由中国教育报在温州发起成立中国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后,各种全国级别的创客联盟、论坛、大会、比赛相继出现。不到一年时间,这场“教育和创客的碰撞”已经风行全国。但是,随着创客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开展创客教育成为教育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期刊2016-03-19)
黄金魁[3](2015)在《“大跃进”时期《红旗》杂志对职工业余教育的宣传》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跃进"时期,职工业余教育作为"教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成为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的实践形式之一。职工业余教育的兴办,是刘少奇"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思想的体现。"大跃进"中创刊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红旗》杂志宣传了职工业余教育,也见证了职工业余教育的勃兴与消退历程。(本文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胡杨[4](2015)在《“教育大跃进”PK“道法自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住的楼里有一个懂礼貌也很有灵气的阳光少年,以前每次见面他都主动打招呼,有时相互聊点什么。随着考入重点中学,眼见着孩子的表情越来越麻木沉重,戴上了眼镜,走路总是低着头,看见大家也装作没有看见。 孩子的灵气哪里去了?阳光的笑容哪里去了?每次看到他(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5-03-19)
李均[5](2014)在《“大跃进”时期“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运动”始末》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跃进"时期,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的运动。这场为期叁年的运动严重违背了国情和教育发展规律,虽然客观上激发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兴办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但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结构失衡等严重问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文章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梳理,回顾"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运动"的来龙去脉,以期对推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于静[6](2014)在《教育大跃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急功近利的教育状态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可是却在这几年愈演愈烈。我们不禁要问:"时间,走那么急,要去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是,"树人"连一年的目光都没有,短浅到只为某一次考试。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到培训班学习国画,老师对学生说:"这里才是得分点!你这样画怎么能符合国画考级标(本文来源于《华人时刊(校长)》期刊2014年03期)
吕巍[7](2013)在《高等艺术教育如何避免“大跃进”》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艺术教育对人才要求比较特殊、人才类型也比较多样,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招生制度不完善、学科分类指导相对薄弱等问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一直关注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早在2008年就(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3-05-14)
魏曼华[8](2013)在《反思大跃进中的“教育革命”》一文中研究指出1958—1960年间的教育大跃进——"教育革命",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教育大跃进主要体现在办学方式、教学方式、教材编写和学制改革等方面,并与高等学校"拔白旗、插红旗",学术问题政治化、阶级斗争化等密切配合。它不仅是一场失败的教育改革,也是一场严重的教育灾难,是"文化大革命"中"教育大革命"的预演和先声。它切断了中国教育与自身文化传统的血脉联系,又排除了可资借鉴的外来先进文化,使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出现中断。它的客观效果与主观意图背道而驰,加剧了城乡之间业已存在的教育不平等。它肆意贬低知识的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史无前例的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之先河。分析大跃进中"教育革命"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不是为了否定历史,也不是要责难事件的当事人,而是为了让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人记住历史,以史为鉴,以免重蹈覆辙。(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张荣国[9](2013)在《大跃进时期美术教育的特征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跃进时期的美术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对美术教育的绝对领导权与政治挂帅,不同美术观的激烈斗争,为工农兵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多快好省"和"普及与提高"。本文从政治、文艺、教育、社会等角度对美术教育大跃进作出评价。(本文来源于《创意设计源》期刊2013年02期)
原春琳[10](2013)在《委员痛批艺术教育大跃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曾经见到过这样的景象:在一所美术院校附近的美术班上,由于学生众多,授课老师举着大喇叭,对着下面的学生细细地传授绘画技巧:一个苹果要用几笔画完,应该左一笔,再右一笔,横着是这个颜色,竖着是另外一个颜色。“这(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3-03-08)
教育大跃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创客火了,创客教育也跟着火了,自2015年由中国教育报在温州发起成立中国青少年创客教育联盟后,各种全国级别的创客联盟、论坛、大会、比赛相继出现。不到一年时间,这场“教育和创客的碰撞”已经风行全国。但是,随着创客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开展创客教育成为教育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大跃进论文参考文献
[1].臧振勇.湖北省师范教育“大跃进”及其调整研究(1958-1963)[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黄蔚.创客教育不能“大跃进”[N].中国教育报.2016
[3].黄金魁.“大跃进”时期《红旗》杂志对职工业余教育的宣传[J].惠州学院学报.2015
[4].胡杨.“教育大跃进”PK“道法自然”[N].中国妇女报.2015
[5].李均.“大跃进”时期“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运动”始末[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于静.教育大跃进[J].华人时刊(校长).2014
[7].吕巍.高等艺术教育如何避免“大跃进”[N].中国文化报.2013
[8].魏曼华.反思大跃进中的“教育革命”[J].教育学报.2013
[9].张荣国.大跃进时期美术教育的特征与评价[J].创意设计源.2013
[10].原春琳.委员痛批艺术教育大跃进[N].中国青年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