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洛阳市伊滨区佃庄一中,河南洛阳471000)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大纲中,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托夫勒有句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而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才符合大纲的要求。
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如何来进行的呢?作为一名奋战在教学一线的基层教师,笔者认为当前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与当前的考核制度,根本就体现不出对学生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一般情况都是这样的:历史教师往往习惯于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一些历史知识,到学期将结束时讲完教材内容。评定这门学科的办法,就是期末考试中那张答卷的成绩。在这样一个指挥棒下,历史教师如果为成绩好就愿意早早结束该学期的课程,用一次又一次的考练让学生背一些死知识,然而在短暂的强化记忆后取得的好成绩,能否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呢?显然非也。
由此笔者想到了美国的教育方式,美国在1995年颁布了历史学科“国家标准”,在该标准中提出了能力培养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即要求学生能评价证据,发展比较和因果分析能力解释历史的记录,根据历史对当代生活的影响决定提出正确的论据和看法。《读者》上有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留学生带着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到美国定居,当他儿子在美国读小学后,他发现中美的教育是那样不同。有一次,他发现儿子有这样一道历史题,让分析一下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战胜日本战败的原因。令他吃惊的是,这个题目是他在国内上大学时导师曾留给他的。他感慨:中美教育有如此大的差异!因而,笔者认为美国的历史教学有着明显的特点,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思维训练的类型。同时,美国的历史教育不是把历史学习当成历史知识的机械识记,而是注重对历史的分析和理解,是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历史的解释,并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笔者认为美国历史教学中的这些理念是非常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和借鉴的。
在我国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一些教师也认为阅读能力主要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因而不重视培养历史的阅读能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未能得到很好开发。在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新接一个班级的历史课教学,上第一节课,想测试一下他们的阅读能力,就让同学们在阅读之后做练习,结果只有一部分同学能按要求去做,一些同学读不太明白。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从教学角度上讲,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阅读,设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学会阅读历史材料,才能学好和掌握历史知识。在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是经常性的教学活动,而辅导学生阅读其他的历史读物,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被动接收历史知识的过程。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记忆性的活动因素大大超过思考的活动因素,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学生对“既定的”史实和结论进行复述、记忆和背诵。然而,这些“既定的”史实和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学生对这些结论和史实是如何认识的?学生可不可以有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则往往被教师所忽视。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在指导思想上,不要将历史事实的记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人为地分离,一味为了成绩,而只强调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是要设法引导学生在尽可能地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做深入的认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引导他们对有关历史事物进行概括性的抽象思维,以达到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可以这样说,学校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当今的世界正处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知识和信息不断增长和更新,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必须认识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