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女香车,个性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秦兆敏[1](2020)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商业运作下的“开心麻花”电影》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迄今为止上映的六部由“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商业运作与媒介融合的视角,对“开心麻花”的商业运作模式、跨媒介转换策略与特性、目前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正所谓谋定后战,整体的战略布局往往决定着团队的发展方向,故本文第一章详细研究了“开心麻花”的商业战略。与其他团队仅做话剧或仅做电影不同,“开心麻花”实行跨界经营,一边积极推进话剧业务的发展,一边努力拓展电影业务市场,形成“话剧+电影”运作链条,最后巧妙运用整合营销,既使“开心麻花”迅速挺进了电影市场、实现了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话语转变,也加快了公司的上市进程。不过,宏大的战略需要有精妙的战术来实现,“话剧+电影”的产业链得以顺利形成,还要归功于“开心麻花”团队搭载上了媒介融合的快车,采用了“跨媒介叙事”的运作手段对原话剧文本进行重新消费,故本文的第二章主要分析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开心麻花”跨媒介转换的动因、其改编类电影与原话剧文本间跨媒介建构的特性、跨媒介呈现的具体策略。从环境因素上讲,近年来电影市场中出现的电影剧本荒、文学IP改编遭遇瓶颈等问题给了“开心麻花”团队以契机,使之得以以话剧为基础进行影视改编,同时,消费主体中“网生代”的崛起、以文学话语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向以图像为主导的视觉文化的转向、媒介融合影响下电影产业链的重塑等这些市场及产业动因也助推了“开心麻花”的跨界尝试。具体策略上,该团队在文本选择上具有对“经典”文本戏仿的特点,媒介转换具有互文性和超文性两个特色。本文的第三章旨在对“开心麻花”电影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结。虽然“开心麻花”借助电影红利取得了商业成功,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资本逻辑与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使“开心麻花”的电影只专注于谋求市场效应而变得过度商品化,以至于他们在电影艺术上的探索远不及在商业运作上那样成功,电影在女性话语的表达、两性关系的塑造、价值观引导等方面显现出了严重缺陷,并且在电影语言的探索方面仍然存留着大量舞台剧痕迹。
王雅楠[2](2018)在《希利斯·米勒述行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希利斯·米勒的述行理论和述行批评观为研究对象。述行理论是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由塞尔、德里达和米勒等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述行理论强调语言行事的普遍力量,根源于语言学领域,后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和文艺批评领域,并向政治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延伸。米勒在述行理论,尤其是文学述行理论的建构和延伸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通过对奥斯汀、德·曼和德里达等人述行观的述评,将述行的力量从词语本身拓展到作者的写作行为和读者的阅读行为,建构了自己的文学述行理论和以伦理为核心的阅读理论。除此之外,他还将述行理论运用到媒介批评和图像批评中,为理解媒介和阅读图像提供了新的视角。米勒进行述行批评的核心方法是修辞性阅读,通过寻找和发现阅读对象中的异述性,建构新的规则、范例和世界,并将这些规则和范例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作为述行性阅读的方法,修辞性阅读可以被广泛运用到文学、媒介和图像批评中,并最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米勒的述行理论和述行批评以语言为核心,强调文学、媒介、图像等与现实世界的交互关系,关注读者的阅读和批评行为的建构性品格。因此该理论表现出宽广的理论包容性和极大的实践性,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梳理了述行理论从语言学向文学以及政治社会生活领域拓展的历程,对该理论的深化和演变进行深入剖析。作为建构性理论,在分析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时,述行理论不仅与反映论、模仿论等有着极大的差别,还将作者和读者纳入了理论体系中。因此,对于米勒的述行理论分析,本文也从作品、作者和读者三个层面展开,突出解析其理论的建构方法和意义。米勒的理论建构大多基于具体的文本批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本文在对其理论进行系统阐释和研究的同时,也将对其文本批评进行审视。在分析和阐发理论观点的同时,本文还将从方法论层面上对米勒的述行理论和述行批评进行研究,以期为文学研究、媒介批评甚至文化批评提供可资借鉴之处。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着重探讨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米勒的学术研究重心几经转移,但是无论从着作数量、研究时间还是影响程度来看,述行理论都是他理论体系和批评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米勒的述行研究不仅丰富和拓展了述行理论,也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在将国内外学者对米勒理论的研究和对述行理论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之后,我们发现,米勒的述行理论虽频繁出现在学者们的研究视域中,其理论贡献和地位也被予以肯定,但是少有系统研究。因此,对于米勒的述行理论和述行批评的研究不仅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更是极为必要的。第一章梳理了述行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奥斯汀在日常语言的范围内发现语言行事的能力,并为其作用的发生设置了诸多规则。塞尔将说话者的意向性纳入研究范围,为述行理论从语言学向文学领域扩展提供了可能。德里达完成了文学述行理论的建构,强调述行语的重复特征。巴特勒、布尔迪厄和哈贝马斯将述行运用于性别研究和社会学领域。这些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成为米勒述行理论的理论资源。一方面,塞尔、德里达等人的理论直接影响了米勒文学述行理论的建构;另一方面,作为研究范式的融合,述行理论的跨界运用被米勒用来反观文学事件和文学研究的理论危机,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其述行理论在媒介和图像批评中的运用。述行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中心范畴,强调语言行事的能力以及言后行为。因此与言语行为理论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相比,述行理论有更广泛的研究对象。此外,作为述行理论的核心,文学述行从建构的角度构建文学作品与作者、读者和世界的关系。第二章主要阐释了米勒的文学述行理论。米勒的文学述行理论包括三种不同形态的述行:一是作者的文学创作行为;二是文学作品本身作为整体具有述行性;三是读者通过阅读来述行。另外,文学语言的述行性特征是文学述行的基础。米勒认为具有异述性的文学语言通过重复、修辞等方法建构了虚构的文学世界,产生了未知的述行效果。文学作品不仅建构了虚构的世界,还建构了新的自我和他者。在述行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情感作为述行话语而存在,并对述行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学述行最终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修辞性阅读是米勒竭力倡导的述行性阅读方法。米勒关注阅读中的伦理时刻,他认为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批评和传授并不是传递知识,而是用语言做事。因此阅读伦理观的建构也是米勒对述行观念的拓展。第三章探析米勒媒介批评的述行之维。米勒提出媒介就是制造者的论断,揭示了媒介从载体到述行主体的变化。他认为媒介不仅能传递信息,还会改变信息的内容。媒介发生述行作用的方式是心灵感应。心灵感应建构了人与人、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米勒强调文学作品的物化模式决定了它的述行性力量,而作为意识形态的物化模式,媒介同样决定着传播内容的述行性力量。本文认为基于媒介的述行之维,反观米勒在数字媒介兴起时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可以重新审视数字媒介时代的文学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米勒媒介批评的最终目的是建立高效、合理的媒介阅读路径。修辞性阅读不仅适用于媒介阅读,而且有助于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揭穿其真实目的。第四章阐释米勒图像阅读中的述行观念。除了将述行理论运用于媒介批评,米勒在图像阅读中也运用了述行理论。他的研究从小说和插图的关系开始,揭示了图像和文字之间相互作用的对话关系,建构了共生而异质的图文关系。米勒认为尽管图像和文字在表达方法和审美传达上有极大的不同,读者阅读图像时也可以像阅读文字一样关注细节及其重复的部分,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建构新的意义。由此,米勒实现了修辞性阅读方法在图像阅读领域的运用,凸显了图像阅读的述行维度。在文化研究的转向中,米勒也开始关注文化现象,并提出用修辞性阅读的方法阅读一切文化现象。尽管米勒并没有建立图像述行理论,本文仍然认为无论是图像本身,还是图像阅读都具有述行特征。米勒将述行理论拓展到图像阅读之上,也为述行理论走向图像述行和文化述行提供了可能。第五章主要是将米勒的述行理论置于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进行审视。米勒认为述行理论最终的落脚点是阅读。在系统阐释其述行理论之后,本文回归米勒的文本阅读批评实践,一方面是对其述行理论的深化,另一方面是对述行理论内涵的回应。米勒认为批评家记录、发表或者传播自己的阅读心得是阅读对象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是对阅读对象述行效用的回应。《米德尔马契》和《押沙龙,押沙龙》是米勒运用文学述行理论分析的经典文本。揭示广告的虚伪内容和真相,则是米勒述行理论的拓展性运用。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米勒如何运用修辞性阅读方法进行文本分析,以期建构修辞性阅读的方法论。在结语部分,回溯了整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再次对希利斯·米勒的述行理论和述行批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总结和升华。同时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并对米勒述行理论未来的研究和运用进行展望。
孙岳[3](2018)在《插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插画艺术以优美的线条,艳丽的色彩,感人的画面,在当代平面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现代设计中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当今社会中,插画艺术已经不止作为文字的“附属品”而出现,它的载体也不只限于书籍或报纸杂志等印刷品。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插画艺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带给读者的视觉效果也更加多样化,无论是印刷、时装、旅游还是动漫、游戏、影视。笔者研究此题目,一是多年的兴趣与爱好,二是想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插画艺术,使得插画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就目前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插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发展,通过对插画艺术的历史、特性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下插画艺术的市场拓展的分析,重点研究插画艺术在文化创意产品中如何应用的更好。
邢应甜[4](2017)在《网络都市小说的异化主题探析》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并且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借助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创作,于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其中,作为网络文学典型代表的网络小说更是成为当下人的阅读时尚,近年来也日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颇丰。但笔者发现,相较玄幻、科幻、穿越等其他题材类型的网络小说而言,似乎少有研究者对都市题材类小说进行系统研究。本篇论文就试图以网络都市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异化主题为切入点,考察网络都市小说中人的异化现象、探究异化的原因;再在探讨网络幻想类题材的“虚构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网络都市小说文本异化主题书写的现实情怀,以期为网络都市小说主题研究提供角度和借鉴。立足于网络都市小说文本,本文着力于此主题的解读与探讨。全文由包括绪论在内的八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是探讨本文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的概述以及论文的研究意义。前三章分别从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我三个逻辑层面,在细读网络都市小说文本的基础上,阐述其异化主题的具体表现。第四章则基于网络都市小说文本人的异化的具体表现,分析网络都市小说人的异化成因。第五章则结合网络幻想类题材的“虚构性”,进一步探究网络都市小说文本呈现出的现实主义情怀。第六章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中,指出网络都市异化书写的意义和价值。结语部分总结全文。
李慧敏[5](2017)在《自媒体平台的企业广告传播及表现研究》文中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人们关注信息的视线开始从纸质等实物平面载体转移到了互联网的网络平台。自媒体平台用户的迅速增加,使企业将商业广告信息推广的重心投入于自媒体平台中。自媒体平台作为新兴的媒介载体,打破了企业商业广告以往固有的传播模式,以其独有的互动性,加深了企业和消费者间的沟通交流。不同于传统的传播媒介,自媒体以用户庞大、传播速度快、成本低、信息即时性高、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各行企业的青睐。本论文运用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结合最近的企业商业广告实践。首先,阐述自媒体概念,分析其表现和特点,研究企业商业广告在自媒体平台中的传播表现策略,以及自媒体平台的“优秀基因”为商业广告传播效果做出的贡献。其次,以商业广告在自媒体平台中的设计表现为基点,从企业商业广告在自媒体平台中的应用实践着手,探索企业商业广告以何种姿态融入自媒体平台中,并进行呈现和传播推广。自媒体平台中独有的移动网站HTML5的表现形式,是本篇论文研究的重点,同时结合消费者的心理行为学和市场营销原理进行交叉分析;总结自媒体平台中企业商业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广告设计的艺术表现特征。最后,结合当前相关行业的商业广告在自媒体平台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在自媒体平台中,企业商业广告制作时前期的消费者定位、营销战略的策划、推广内容的选取,以及后期广告设计的制作原则,期望从广告设计和传播策略的角度,对当今企业商业广告信息在自媒体平台的传播实践产生较好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从而使商业广告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让企业品牌获得更好的商业价值。
汪梁[6](2016)在《谈电影植入广告试听元素的创意运用》文中指出植入广告成功的关键在于规范形式的隐蔽性和效果的非隐蔽性之间的平衡。这需要在如色调、镜头、台词、道具、场景等几乎所有影视剧元素中巧妙设计。植入广告从宏观看,大体分两类:搭载式和定制式。本文从试听元素的创意运用角度,谈几种广告植入在搭载式中如何更好地实现。
汪翠萍[7](2015)在《新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建构》文中研究表明新世纪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严肃探索与商品追逐中多元发展,一方面延续传统知识分子小说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有意无意地抹去理想、启蒙、诗意特征,着力渲染物质狂欢和身体欲望,表现出世俗化、日常化、去精英化的知识分子书写模式。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承载所属时代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品貌,建构那个时代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在对知识分子的描述与期待中,新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书写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刘瑞[8](2015)在《新文人画倾向的当代景德镇陶瓷绘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陶瓷作为绘画最早的媒介伴随的人类从原始时期走到今天,以其自身的材质特性和工艺手法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而以纹饰装饰陶瓷器具的形式在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时代审美的规律。时代背景下,国力的兴衰、对外的交流、时局的变换都影响着陶瓷绘画的内容与风格。清末民初时期,随着皇室的没落,陶瓷绘画从皇室的枷锁脱离出来,获得了独立自由。景德镇“珠山八友”以文人画的“诗书画印”入瓷,使得陶瓷绘画由工艺装饰开始向着绘画艺术转变。而在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碰撞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习俗与古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入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新文人画正是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虽然从其产生至今三十年的路程里,一路伴随着掌声与质疑,但其面对“打破与抛弃”“艺术全盘西化”①等反传统文化思潮时,坚定不移的走“继承与创新”道路,虽然题材与审美上都出现了对文人画的反叛,缺乏了文人画的书卷气,但是其作品中反应的对思想的追求,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对陈旧事物的创新,正是新文人画家对文人精神的继承。在当代陶瓷绘画艺术中,以学院派为代表的具有新时代文人特征的艺术家,在题材、技法、审美情趣上出现了类似于新文人画的倾向,虽然作品展现出的面貌各式各样,呈多元化发展,但其精神本质都在于对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对民族文化的思考与认同。
杜燕[9](2014)在《国产“小妞电影”的艺术特色与发展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小妞电影”是近些年来才被认可的一种新型电影,它从美国兴起,进而向其它国家发展,并成为当下相对有影响力的类型片之一。“小妞电影”以爱情为母题,在影片中,年轻的女性形象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她们是绝对的主角。本文将从“小妞电影”的概念追溯到它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国产“小妞电影”以2009年的《非常完美》作为开端,到2013年,内地有近20部“小妞电影”上映,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它就成为支撑国产电影票房的保障之一。在“小妞电影”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是它前进的保障,而社会和观众的要求则是它发展的动力,在以爱情为载体的基础上,它得到了很快的提升,无论是对艺术形象的塑造还是在艺术语言表现方面,都拥有了自身的特点。“小妞电影”,与时俱进,融入了很多现代化元素,在视听效果方面,与现代都市的时尚动感相融合,并且加入绚丽夺目的色彩,使影片呈现出明亮欢快的影调,这令观众赏心悦目。而影片中对女性形象的表现,不仅仅通过直观的视觉表达,更是作为影片的叙事线索出现。影片中的年轻女性形象既契合了该类型电影的主题表达,又与当下的社会需求紧密相连;既肯定了当代女性努力寻找真爱又自立自强的人格魅力,也传递了这类影片对年轻女性的社会教育意义。在内地,自从《失恋33天》上映之后,影坛出现了一场较大的震撼,随之刮起一阵强劲的“小妞”之风,该类影片在影院上映数量逐渐增多。纵观2013年中国内地票房前十名排行榜,小妞电影竟占据了三个席位。但是短期内的迅速发展,国产“小妞电影”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叙事方面的苍白、代表性小妞的缺乏等。不过“小妞电影”对观众有准确的定位,有强大的内地市场作为支撑,相信“小妞电影”在今后的创作中,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也适合内地电影市场发展的道路,力争走出国门,取得更可观的成绩。
陈潇潇[10](2014)在《新时期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艺术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电影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反映生活的重要载体,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会在电影中得到赞扬或批评。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的社会语境、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看电影成为都市人群重要的休闲、娱乐的方式,电影影片所传达的信息也对观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产生影响。爱情作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电影创作的重要的构成内容,都市爱情电影的发展也就成为了新时期以来都市人群审美观念变化的重要反映。面对好莱坞商业大片的非审美化倾向,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都市爱情电影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本文从艺术美学的视角和电影类型学角度切入,在仔细梳理新时期以来国产都市爱情电影创作脉络的基础上,力图对其审美特征、成因及其嬗变做系统性分析研究。针对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爱情电影流变的脉络梳理,笔者主要从三个阶段对其进行总结,分别是:(1)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开启暗藏已久的“爱情”,背负时代主题的爱情影片兴起,此阶段的“都市”成为爱情电影故事的背景地;(2)20世纪90年代,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在市场驱动下,都市爱情电影数量激增,都市爱情电影作为满足城市平民娱乐需要的大众文艺形式应运而生,渐成一种类型电影,影片呈现出市场化特征,表现内容生活化,艺术风格通俗化和文化特色的本土化;(3)21世纪以来,中国都市爱情电影中“都市”成为重要表现对象,对爱情的表达方式百花齐放,物质杠杆仍居主位,并且出现后现代和网络特色相互交织的特征。通过对其创作格局的梳理,可以将新时期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审美特征总结为:(1)八十年代中国都市爱情电影朴素原始,主要呈现出“宏大叙事”,爱情成为政治理性审美的附庸;思想破封,现实主义审美传统仍是主流;伤痕与反思,人性开始回归等特征。(2)九十年代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市场化特征显现,呈现出审美文化转型:从精英审美转向大众化审美;审美多元化;迷失与异化的现代性反思,宏大叙事审美被消解等特征。(3)二十一世纪工业化、信息化背景下,后现代和网络特色相互交织,都市爱情电影的表达方式百花齐放,但物质杠杆仍居主位,都市爱情电影呈现出消费主义盛行,重物质而轻精神,审美情感成为“审美消费品”:后现代主义审美泛滥,都市人群情感陷入焦虑;视觉文化的冲击显出扬感官而弃深度的特征。通过对审美特征及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到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审美嬗变趋势为物质审美在不断发展,精神审美却在逐渐压缩,同时凸显出当代都市人群爱情的审美困境。基于以上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审美特性,笔者从两个维度进行了成因分析:(1)社会语境的转变。包括社会组织、经济的转型对其的推动作用;西方影视审美文化对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冲击与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商业文明也冲击了整个电影业。(2)人们的审美方式的转型。主要表现在都市人群审美方式的改变与人文精神的审美失落。
二、美女香车,个性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女香车,个性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商业运作下的“开心麻花”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选题背景 |
2、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话剧先行,营销制胜——“开心麻花”的商业战略 |
1.1 经营模式:“话剧+电影” |
1.1.1 形成背景:产业融合 |
1.1.2 运营策略:相互借力形成利益闭环 |
1.2 品牌定位:大众娱乐与娱乐大众 |
1.2.1 受众选择:都市焦虑青年 |
1.2.2 类型把控:精准“麻花”式喜剧 |
1.2.3 内容定位:平民化与通俗化 |
1.3 传播营销:互联网生态下的整合营销 |
1.3.1 积极发展品牌营销与粉丝经济 |
1.3.2 多维度多平台联合导流 |
第二章 媒介融合,跨界联动——“开心麻花”的运作战术 |
2.1 跨媒介转换动因 |
2.1.1 产业动因:电影剧本荒与IP改编热 |
2.1.2 市场动因:产业链重塑及消费市场转向 |
2.2 跨媒介建构特性 |
2.2.1 对“经典”文本的戏仿与拼接 |
2.2.2 互文性与超文性 |
2.3 跨媒介呈现策略 |
2.3.1 时空呈现:银幕时空对舞台时空的弹性重塑 |
2.3.2 情节呈现:戏剧语言的镜头化 |
2.3.3 人物呈现:从浮夸感到生活感 |
第三章 阿时趋俗,利大于艺——“开心麻花”的顽瘴痼疾 |
3.1 文化属性羸弱 |
3.1.1 女性话语的缺位 |
3.1.2 情色元素的过度消费 |
3.2 资本逐利性强烈 |
3.2.1 题材选择紧扣金钱名利 |
3.2.2 情节设置追求眼球经济 |
3.3 舞台痕迹严重 |
3.3.1 镜头功能的丧失 |
3.3.2 特殊声音的缺失 |
3.3.3 台词及场景设置舞台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希利斯·米勒述行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述行的概念及范畴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价值 |
第一章 述行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
第一节 述行: 从语言到文学 |
一、文学述行: 从奥斯汀到德里达 |
二、跨越文学的述行理论 |
第二节 述行理论与其他理论 |
一、述行理论与言语行为理论 |
二、文学述行与文学本质论 |
第二章 米勒的文学述行理论 |
第一节 文学的三重述行 |
第二节 述行性文学语言 |
一、文学语言的述行性特征 |
二、文学述行中的自我与他者 |
三、述行性情感 |
第三节 述行性文学阅读 |
一、阅读的伦理 |
二、述行性阅读方法: 修辞性阅读 |
三、文学述行理论视域中的文学、人文学科与大学 |
第三章 米勒媒介批评的述行之维 |
第一节 作为制造者的媒介 |
一、媒介: 从载体到制造者 |
二、媒介的述行方式: 心灵感应 |
三、媒介就是意识形态 |
第二节 赛博空间的媒介与文学 |
一、媒介的述行视域中的“文学终结论” |
二、理解媒介: 媒介的修辞性阅读 |
第四章 米勒图像阅读的述行之维 |
第一节 图文关系的述行之维 |
一、语境: 从文本到图像 |
二、文本中的插图: 共生而异质 |
三、阅读特纳: 述行性图像阅读 |
第二节 数字复制时代的图像阅读与文化批评 |
一、米勒述行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批评 |
二、米勒文化批评实践: 人类世偶像的黄昏 |
第三节 建立图像述行理论的可能 |
第五章 米勒的述行性阅读实践 |
第一节 修辞性阅读案例: 《押沙龙,押沙龙!》 |
第二节 修辞性媒介批评: 广告 |
第三节 展望: 米勒的述行理论与自媒体时代的文学 |
结语 |
附录一 希利斯·米勒学术年表 |
附录二 希利斯·米勒在中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插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插画艺术的溯源 |
第一节 插画的概述 |
第二节 国内外插画艺术的发展状态 |
第三节 现代插画艺术的特点 |
第二章 插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品 |
一、什么是“文化创意产品” |
二、文化创意产品的特征 |
(一)高知识性 |
(二)高附加值 |
(三)高融合性 |
三、文化创意的来源 |
四、文化创意产品的作用 |
(一)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
(二)形成新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
(三)拉动经济的持续性增长 |
第二节 插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特征 |
一、插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实用性 |
二、插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目旳性 |
三、插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创新性 |
四、插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审美性 |
第三节 插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表现形式 |
一、写实风格 |
二、卡通风格 |
三、抽象风格 |
四、混合风格 |
五、幻想风格 |
六、涂鸦风格 |
第四节 文创产品的案例分析 |
一、国内成功案例的分析 |
(一)刀刀狗 |
(二)农夫山泉水滴形状玻璃瓶装水 |
二、国外成功案例的分析 |
(一)Swatch腕表 |
(二)大嘴猴(PaulFrank) |
第三章 插画艺术在各类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应用 |
第一节 插画艺术在出版物中的应用 |
一、插画艺术在书籍中的应用 |
(一)帮助书籍传递信息 |
(二)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
二、插画艺术在报纸中的应用 |
(一)让报纸的文字更通俗易懂 |
(二)丰富版式设计提高阅读乐趣 |
(三)增强画面效果提高大众审美 |
三、插画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
第二节 插画艺术在旅游产品中的应用 |
一、插画在旅游地图中的应用 |
(一)传达多元化信息增加旅游乐趣 |
(二)创意新颖,设计表现力强 |
二、插画在旅游导视中的应用 |
(一)加强导向性功能 |
(二)增强亲和力,易于接受 |
三、旅游纪念品 |
(一)增加艺术性及附加值 |
(二)提高产品独特性和收藏性 |
第三节 插画艺术在影视中的应用 |
一、插画艺术在影视剧中的应用 |
(一)增加影视剧的表现元素 |
(二)提高影视剧的艺术品质 |
二、插画艺术在商业宣传片中的应用 |
第四节 插画艺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 |
第五节 插画艺术在动漫及游戏中的应用 |
一、插画艺术在游戏中的应用 |
二、插画艺术在UI设计中的应用 |
三、插画艺术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
第四章 插画艺术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插画艺术对品牌的形象塑造 |
一、为文字作补充、让消费者得到感性认知和满足 |
二、生动具体的展示产品、直观地传递信息。 |
三、吸引消费者提高视觉冲击力 |
四、插画设计作品补充艺术情感 |
第二节 插画艺术与文创产品的联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网络都市小说的异化主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网络都市小说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网络都市小说异化主题之一:人与物关系的异化 |
第一节 物的堆积:当代都市人生存的物化现实 |
一、都市空间的物质化描写 |
二、泛滥物欲的赤裸呈现 |
第二节 消费的神话:都市空间的生存诱惑 |
一、符号化的消费神话 |
二、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的表征 |
三、最美的消费品——身体 |
第二章 网络都市小说异化主题之二: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
第一节 都市沼泽中的爱情缺席 |
第二节 物质生存下的亲情冷漠 |
第三节 利益熏陶下的友情贬值 |
第三章 网络都市小说异化主题之三:人的自我异化 |
第一节 个体的“非主体化”存在 |
第二节 个体生命的虚无体验 |
第四章 网络都市小说人的异化成因 |
第一节 金钱理性统摄下的人性扭曲 |
第二节 “异质性”都市下的生存悖论 |
第五章 网络都市小说异化书写的现实情怀 |
第一节 网络小说幻想与现实的二元类型 |
第二节 网络都市小说异化主题的“当下现实主义情怀” |
第六章 网络都市小说异化书写与中国现当代都市小说 |
第一节 网络都市小说文本都市书写的历史建构 |
第二节 网络都市小说异化书写的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5)自媒体平台的企业广告传播及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自媒体平台给予企业广告的表现空间 |
2.1 自媒体的优秀“基因” |
2.2 自媒体平台的优越性表现 |
2.2.1 庞大的用户使用规模 |
2.2.2 信息推送率高而精准 |
2.2.3 创意多变的广告形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广告在自媒体中呈现的信息表现 |
3.1 标题“头条力”吸引眼球 |
3.2 文案“展现力”引人入胜 |
3.2.1 轻阅读时代,简洁文字更易读 |
3.2.2 关联度美图,让用户印象深刻 |
3.2.3 精简短视频,展现品牌好形象 |
3.3 HTML5“吸粉力”扩展空间 |
3.3.1 功能将HTML5类型细化 |
3.3.2 设计表现为功能服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广告在自媒体平台中的传播策略 |
4.1 自媒体广告的前期定位 |
4.2 企业广告在自媒体传播的方法策略 |
4.2.1 参与互动热门事件 |
4.2.2 诠释情感的节日活动 |
4.2.3“联姻”式跨界合作 |
4.2.4 诉求式传播满足需要 |
4.2.5 线上线下的整合体验 |
4.3 自媒体企业广告的未来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广告在自媒体平台中的设计实践 |
5.1 自媒体界面的功能性元素 |
5.1.1 吸引眼球的页面 |
5.1.2 舞动的文字信息 |
5.1.3 情趣的感性色彩 |
5.1.4 图形的内心诉求 |
5.1.5 界面设计的功能性表现 |
5.2 相关行业HTML5移动网站设计在自媒体中的应用 |
5.2.1 护肤美妆类 |
5.2.2 汽车类 |
5.2.3 生活服务类 |
5.2.4 餐饮美食类 |
5.2.5 O2O电商类 |
5.2.6 家居厨电类 |
5.2.7 服饰鞋品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后续研究 |
6.1 论文总结与主要结论 |
6.2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谈电影植入广告试听元素的创意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色彩运用:对比与强调 |
二、镜头运用:搭顺风车 |
三、台词运用:鱼目混珠 |
四、道具也是角色:舍我其谁 |
五、间接植入:以无形为有形 |
(7)新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规训:尘世陷阱中的自我迷失 |
二、反抗:规训洪流中的自我坚守 |
三、追寻:理想自我的建构 |
(8)新文人画倾向的当代景德镇陶瓷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状况 |
1.3 研究方法 |
1.4 概念界定 |
1.4.1 当代 |
1.4.2 当代景德镇陶瓷绘画 |
1.4.3 新文人画 |
2 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类型与现状 |
2.1 现代陶艺与当代陶瓷雕塑 |
2.2 当代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 |
2.2.1 当代陶瓷绘画的创作群体 |
2.2.2 当代陶瓷绘画代表风格及作品 |
3 新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
3.1 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 |
3.2 新文人画的形成 |
3.3 新文人画代表人物及作品 |
4 新文人画倾向的当代景德镇陶瓷绘画 |
4.1 新文入画与当代景德镇陶瓷绘画题材上的共性 |
4.1.1 传统题材 |
4.1.2 时代题材 |
4.2 新文人画与当代景德镇陶瓷绘画在审美上的共性 |
4.2.1 审美情趣的“雅”“俗”转变 |
4.2.2 对诗的削减 |
4.2.3 对光的描写 |
4.3 新文人画倾向的当代陶瓷绘画工艺与技法 |
4.3.1 陶瓷工艺的继承与创新 |
4.3.2 绘画技法的吸收与创新 |
4.4 新文人画倾向的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家 |
4.4.1 学院派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探索 |
4.4.2 当代画家画瓷对陶瓷绘画参与 |
4.4.3 民族文化意识的崛起于文人精神的回归 |
4.5 新文人画倾向的当代陶瓷绘画的市场 |
4.5.1 消费者对当代陶瓷绘画的理解 |
4.5.2 艺术家对当代陶瓷绘画的态度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国产“小妞电影”的艺术特色与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小妞电影”概述 |
1.1 “小妞电影”的概念 |
1.2 “小妞电影”的发展脉络 |
1.2.1 “小妞电影”的由来 |
1.2.2 “小妞电影”在中国的发展 |
第二章 “小妞电影”的叙事线索及艺术形象 |
2.1 “小妞电影”的叙事线索 |
2.1.1 单一的叙事线索 |
2.1.2 多样化的叙事线索 |
2.2 “小妞电影”的艺术形象 |
2.2.1 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 |
2.2.2 女性化男性形象 |
第三章 “小妞电影”艺术语言特色 |
3.1 “小妞电影”的文字语言符号特色 |
3.2 “小妞电影”的视听语言符号特色 |
3.2.1 视觉语言的时尚性 |
3.2.2 听觉语言的贴合性 |
3.3 其它艺术语言在“小妞电影”中的运用 |
3.3.1 漫画技巧的新颖性 |
3.3.2 纪录片式的真实性 |
3.3.3 童话梦境式的代入性 |
第四章 “小妞电影”的主题表达及发展现状 |
4.1 “小妞电影”的主题表达 |
4.1.1 女性主义的体现 |
4.1.2 寓教于乐的呈现 |
4.2 “小妞电影”的发展现状 |
4.2.1 小妞电影发展的优势 |
4.2.2 “小妞电影”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承诺书 |
(10)新时期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缘起与选题的意义 |
1.1.1 问题的缘起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
1.2.1 新时期 |
1.2.2 都市爱情电影 |
1.2.3 审美特征 |
1.3 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综述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都市爱情电影流变现状 |
2.1 20世纪80年代中国都市爱情电影创作格局 |
2.1.1 背负时代主题的爱情影片兴起 |
2.1.2 开拓中的渐变,“都市”成为爱情电影故事的背景地 |
2.2 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爱情电影创作格局 |
2.2.1 市场驱动,都市爱情电影数量激增 |
2.2.2 电影商业化,“都市”成为爱情电影重要的叙事动力 |
2.2.3 与其他类型电影相伴而生的都市爱情电影类型初现 |
2.3 21世纪以来中国都市爱情电影创作格局 |
2.3.1 “都市”成为重要表现对象,都市爱情电影类型成型 |
2.3.2 继承与创新,表达方式百花齐放 |
2.3.3 过度商业化使都市爱情电影有“消费需要”无“爱情增值”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都市爱情电影审美特征 |
3.1 20世纪80年代中国都市爱情电影审美特征 |
3.1.1 “宏大叙事”,爱情成为政治理性审美的附庸 |
3.1.2 思想破封,现实主义审美传统仍是主流 |
3.1.3 伤痕与反思,人性审美开始回归 |
3.2 20 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爱情电影审美特征 |
3.2.1 从精英审美转向大众化审美 |
3.2.2 审美多元化 |
3.2.3 迷失与异化的现代性反思,宏大叙事的审美消解 |
3.3 新世纪中国都市爱情电影审美特征 |
3.3.1 都市爱情电影审美情感陷入焦虑 |
3.3.2 重物质而轻精神,审美情感成为“审美消费品” |
3.3.3 扬感官而弃深度,从审美理性到审美感官 |
3.4 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爱情电影审美嬗变趋势 |
3.4.1 物质审美在不断发展,精神审美却在逐渐压缩 |
3.4.2 当代都市人群爱情的审美困境 |
第四章 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审美特征的成因分析 |
4.1 社会语境的转变 |
4.1.1 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对都市爱情电影的推动 |
4.1.2 西方影视审美文化对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冲击与影响 |
4.1.3 消费主义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
4.2 审美方式的转型 |
4.2.1 都市人群审美方式改变 |
4.2.2 人文精神的审美失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美女香车,个性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商业运作下的“开心麻花”电影[D]. 秦兆敏. 山西大学, 2020(01)
- [2]希利斯·米勒述行理论研究[D]. 王雅楠. 山东大学, 2018(12)
- [3]插画艺术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研究[D]. 孙岳. 吉林艺术学院, 2018(01)
- [4]网络都市小说的异化主题探析[D]. 邢应甜. 浙江工业大学, 2017(12)
- [5]自媒体平台的企业广告传播及表现研究[D]. 李慧敏.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6]谈电影植入广告试听元素的创意运用[J]. 汪梁. 出版广角, 2016(10)
- [7]新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建构[J]. 汪翠萍. 小说评论, 2015(05)
- [8]新文人画倾向的当代景德镇陶瓷绘画研究[D]. 刘瑞.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5(07)
- [9]国产“小妞电影”的艺术特色与发展现状分析[D]. 杜燕. 山西大学, 2014(04)
- [10]新时期中国都市爱情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D]. 陈潇潇. 西南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