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吴门画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画派,文人,华山,隐逸,中国画,元代,草堂。
吴门画派论文文献综述
朱蕾[1](2019)在《浅谈明代吴门画派对后世美术教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吴门画派作为中国明代最着名的文人画派之一,在宋代和元代文人画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前人的绘画方法和思想,将自身的人文情怀融入文人画的创作,不仅将文人画的思想内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生活背景,而且通过渲染文人气质的方式,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修养,对后世的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李超德[2](2019)在《江南人文精神的积淀与穿越》一文中研究指出立足在江南文化的腹地,积淀着姑苏历史的厚重,浸润着吴门烟水的风雅,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我们共同见证了当代苏州美术事业的发展。回眸600年苏州美术的潮起潮落,如何给予苏州美术史以史学性的回顾与梳理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次江南人文精神积淀与穿越的宏大叙事。$(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9-08-23)
高云龙,毕思琦[3](2019)在《试论吴门画派鼻祖沈周笔墨合一的写意山水》一文中研究指出沈周是我国明代文人画发展过程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大画家,他将宋元传统的南宗画与隐逸文化相结合,以重笔意的细工线条、粗犷浑厚的笔触以及表意性的秀润墨章与遁世逍遥的枯淡墨韵,抒发了一个江南失意文人遗世独立的笔墨情趣,表达出一代吴门鼻祖寄隐于山水江湖的理想主义之洒脱胸怀,还原出明代中晚期没落士族内心真实的隐逸世界。通过笔墨点线可看到其吸收与消化了明初盛行的院体工整之风,继承与发展了文人画与明末禅宗艺术相融合的笔墨合一的写意风尚,由此促进我国美术史上明末禅宗水墨山水画艺术中兴的一个时期的到来。(本文来源于《书画艺术》期刊2019年04期)
王书倩[4](2019)在《古代师徒相承的美术教育模式——“新吴门画派”的传承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古代传统绘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师徒传承形式,是我国美育史上最早的一种教学形式,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本文将对这种师徒传承的美术教育模式进行解读,分析其利弊,并着重对吴门画派中的师徒相承进行研究,针对"新吴门画派"的传承、开拓、创新进行分析、探索,希望可以对现代的美术教育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06期)
刘耕[5](2019)在《心栖之境——论“吴门画派”“书斋山水”的渊源及时空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书斋山水"是中国山水画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它描绘了人在山水和园林中的居所,寄托着人对于家园和美好生活的理想。由宋至元,"书斋山水"发生着显着的变化。到了明代的"吴门画派",这一山水类型达到了巅峰,并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表达方式,包括书斋环境、建筑形制、室内陈设、文人活动的程式化描绘。"吴门画派"的"书斋山水",通过程式化的手段,营造了一个"永恒"的书斋时空,以承载文人的情感与理想,呈现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当下的体验。这一时空,为文人提供了心灵的栖居之境,使他们能超越外在的境遇,获得精神的自足。因此,"吴门画派"的"书斋山水",在文人艺术中具有了某种典范意义。(本文来源于《荣宝斋》期刊2019年03期)
蒋方亭[6](2019)在《明代王世贞与吴门画派后期“纪行图”之兴》一文中研究指出崛起于15世纪中期的吴门画派,使元末以来备受冲击的苏州画坛再度饮誉江南近百年。然而,到了16世纪后期,随着核心人物文徵明(1470~1559年)及其子侄、学生的相继陨落,吴门画派一时间成为了评论家口诛笔伐的对象。批评言论中影响深远者,有后来居上的松江派领军人物董其昌(1555~1636年)的画评。虽然董其昌的文集、题跋中,对于近邻吴门画家的直接评论并不算多,却指出了吴门画派后期"刻画""习气""纤媚""恬俗"等诸多弊病(见张子宁《董其昌论"吴门画派"》,载于故宫博物(本文来源于《收藏》期刊2019年03期)
李搏[7](2019)在《卢鸿《草堂图》与吴门画派》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隐士卢鸿是最早以自己居住的草堂为题材进行山水创作的画家,《草堂图》是其隐居嵩山后创作,抒发隐逸思想的作品。由于历史原因,《草堂图》的流传是"显晦不一"的,经历了元代的"隐匿"重新在明代出现,对明清文人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吴门画派是明清之间影响最大的画派,其园林绘画与《草堂图》有很大的关系。本文重点对卢鸿《草堂图》与吴门画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9年06期)
张研研[8](2019)在《明代吴门画派的探索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颇具影响的地方艺术派别,吴门画派于明代中叶在江南地区崛起,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他们的艺术上承宋元、下启明清,为日后文人山水画题材的风格取向、画风演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范本。云间画家沈宗敬曾经直接指称"文沈唐仇"为明四大家。文章从吴门画派形成的历史成因、代表人物、艺术风格几个方面重点介绍,来探索吴门画派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画坛艺术所做的历史贡献。(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9年02期)
梁霓[9](2018)在《从吴门画派茶事画作看明代文人品茶》一文中研究指出吴门画派形成于明代中期的苏州,在文人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大量描绘文人品茶内容的画作,这些茶事画作的出现除了得益于吴门画派的形成外,还有自然、人文等各方面要素起推动作用。通过这些画作不仅能看出吴门画派茶事画作的绘画特点,还可以反映出明中期江南文人常用的茶具,对择水的观点,饮茶的外在环境与人文环境等内容。通过对绘画风格、意境的体会,还可以进而探究明代茶文化的精神、文人的精神追求等方面内容。此外,吴门画派的茶事画作还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苏州文博论丛》期刊2018年00期)
[10](2018)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吴门画派·走进福建——苏州国画院中国画作品展”举办》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1月17日,由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画院、苏州国画院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吴门画派·走进福建——苏州国画院中国画作品展"在福建省画院开幕。今年,苏州国画院院展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用画笔描绘、致敬这奋进的40年,也是画家年度新创作品的展示、汇报。此次展览共汇集苏州国画院10位中青年书画家,展出作(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22期)
吴门画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立足在江南文化的腹地,积淀着姑苏历史的厚重,浸润着吴门烟水的风雅,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我们共同见证了当代苏州美术事业的发展。回眸600年苏州美术的潮起潮落,如何给予苏州美术史以史学性的回顾与梳理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次江南人文精神积淀与穿越的宏大叙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吴门画派论文参考文献
[1].朱蕾.浅谈明代吴门画派对后世美术教育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9
[2].李超德.江南人文精神的积淀与穿越[N].苏州日报.2019
[3].高云龙,毕思琦.试论吴门画派鼻祖沈周笔墨合一的写意山水[J].书画艺术.2019
[4].王书倩.古代师徒相承的美术教育模式——“新吴门画派”的传承与创新[J].明日风尚.2019
[5].刘耕.心栖之境——论“吴门画派”“书斋山水”的渊源及时空意识[J].荣宝斋.2019
[6].蒋方亭.明代王世贞与吴门画派后期“纪行图”之兴[J].收藏.2019
[7].李搏.卢鸿《草堂图》与吴门画派[J].艺术品鉴.2019
[8].张研研.明代吴门画派的探索与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9
[9].梁霓.从吴门画派茶事画作看明代文人品茶[J].苏州文博论丛.2018
[10]..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吴门画派·走进福建——苏州国画院中国画作品展”举办[J].美术教育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