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虾的集约化养殖技术(连载一)——青虾的生物学特性(上)(论文文献综述)
袁敏敏[1](2017)在《南京市高淳区河蟹养殖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产养殖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高淳区是全国水产养殖重点区域,其水产养殖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水产养殖面积达20多万亩、直接受益农民10多万人,其河蟹养殖尤为突出,全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约有10%以上来自河蟹产业。近年来,以河蟹为载体,节假日来高淳旅游的游客近200万人次,带动消费5亿元左右,不仅如此,物流业、包装业、渔网业等等与河蟹相关的产业都蓬勃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致富。为此河蟹养殖对于整个高淳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外关于河蟹养殖产业现状与问题研究较少;根据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高淳区河蟹养殖历史较早,有非常优越的养殖条件,其养殖规模较大、蟹农养殖技术水平较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政府有一系列鼓励蟹农发展河蟹产业的政策文件,同时,发现该区河蟹产业发展中亦存在不少问题,如:水环境中的饲料污染、渔药污染、养殖废水污染,关联产业科技原创力中缺乏研发营养均衡的绿色饲料科研人员、缺乏生物学技术处理水质与推广人员、缺乏蟹病防治人员、缺乏育苗及技术推广人员、缺乏产品深加工产业,产业发展意识中的品牌意识淡薄、规划及创新意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等;最后结合高淳区河蟹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别从政府层面、养殖户层面及公众层面三个角度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高淳区河蟹养殖的发展不仅对当地经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其他相关产业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要作用。论文的研究不仅对于高淳区河蟹养殖发展,而且对全国整个河蟹养殖均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安治武[2](2016)在《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内陆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养殖产出,同时也由于养殖水体排泄物和残饵的积累以及生物残骸的沉积,导致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升高,不仅使养殖产量减少,而且可能造成养殖水体微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法具有高效、环保、低成本、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已被广泛使用。微生物制剂能够将养殖水体有毒的氨氮、亚硝酸盐转化为无害的硝酸盐,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此,探寻不同菌种、不同剂量的微生物制剂以及能够使其吸附迅速生长繁殖的滤料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建立一种净化养殖水体装置,分别投加硝化细菌、芽孢杆菌以及两者复合菌剂,并在此装置的基础上添加底沙和硝化毛球,探讨不同处理组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的降解效果和青虾生长状况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温度25℃、pH7.5、溶解氧6mg/L养殖环境下,向青虾养殖系统中分别添加硝化细菌制剂、芽孢杆菌制剂及硝化细菌和芽孢杆菌复合菌剂。经过30天养殖,结果显示,对氨氮去除效果: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组>硝化细菌组>芽孢杆菌组>空白组;对亚硝酸盐去除效果: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组>芽孢杆菌组>硝化细菌组>空白组;青虾平均体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组增长最多,硝化细菌组稍大于芽孢杆菌组,空白组最少。(2)在温度25℃、pH7.5、溶解氧6mg/L养殖环境下,向青虾养殖系统中分别添加一倍硝化细菌制剂和两倍硝化细菌制剂。经过30天养殖,结果显示,对氨氮去除效果:二倍硝化细菌组>硝化细菌组>空白组;对亚硝酸盐去除效果:二倍硝化细菌组>硝化细菌组>空白组,但二倍硝化细菌组去除效果跟硝化细菌组相比较不成倍数关系;青虾平均体重二倍硝化细菌组增长最多,硝化细菌组次之,空白组最少。(3)在温度25℃、pH7.5、溶解氧6mg/L养殖环境下,分别设置硝化细菌+底沙组、硝化细菌组、底沙组和空白组。经过30天养殖,结果显示,对氨氮去除效果:硝化细菌+底沙组>硝化细菌组>底沙组>空白组;对亚硝酸盐去除效果:硝化细菌+底沙组>硝化细菌组>底沙组>空白组;青虾平均体重硝化细菌+底沙组增长最多,硝化细菌组多于底沙组,空白组最少。(4)在温度25℃、pH7.5、溶解氧6mg/L养殖环境下,分别设置硝化细菌+硝化毛球组、硝化细菌组和空白组。经过30天养殖,结果显示,对氨氮去除效果:硝化细菌+硝化毛球组>硝化细菌组>空白组;对亚硝酸盐去除效果:硝化细菌+硝化毛球组>硝化细菌组>空白组;青虾平均体重硝化细菌+硝化毛球组增长最多,硝化细菌组次之,空白组最少。(5)在属水平上,硝化细菌组各菌种所占比例比较均匀,其中主要优势菌群为Phaeodactylibacter和Donghicola,所占比例分别为13.69%和13.23%;其次为黄杆菌属(Tenacibaculum)和浮霉状菌属(Planctomyces),分别占9.80%和7.10%。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组主要优势菌群为Phaeodactylibacter,所占比例超过70%;另外噬冷弯曲菌属(Psychroflexus)和Maritimibacter所占比例分别为2.89%和2.09%。两者都存在优势菌种Phaeodactylibacter·xiamenensis和Phaeodactylibacter·luteus。
刘泓泉[3](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蒋高中,明俊超[4](2012)在《现阶段我国鱼类育种与苗种培育技术成就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在水产养殖的关键要素中,优质的苗种是鱼类健康养殖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我国鱼类育种和苗种培育历史悠久,为我国水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国际上突出的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育种和鱼苗培育技术上取得了
窦寅[5](2011)在《两种水生植物在克氏原螯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种植业农药化肥的广泛使用和水产高产高效养殖的推广,养殖水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且危害生态环境。水生植物净水法具有高效、环保、经济等优势,在水产健康养殖中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研究了经济作物水蕹菜和水花生两种水生植物对克氏原螯虾养殖水环境的调控效果。首先,创造性地选用环保建材植生型生态混凝土与水蕹菜构建水蕹菜植生型生态混凝土。设置1-5kg/m3五个水蕹菜初始生物量密度(D)的水蕹菜植生型混凝土,单纯生态混凝土、单纯水蕹菜及空白对照8个实验组,对克氏原螯虾养殖污水进行了25天的净化处理,定期检测各项水质指标,并围绕水体总磷含量(TP)的变化情况展开分析,结果标明水蕹菜植生型混凝土对水体TP的去除效果显着大于单纯的混凝土或水蕹菜,并呈现出一定的时间和生物量效应,通过统计分析拟合出TP、D和处理时间t的二元函数模型,为实践提供理论参数。进而在野外养殖池,运用水蕹菜-克氏原螯虾共培养模式开展120天的水质净化实验。每月定期检测各池塘的主要水质指标值和水蕹菜生物量,实验结束后,测定克氏原螯虾产量和存活率。分析表明:水蕹菜可以有效降低螯虾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提升养殖水环境,而且能为克氏原螯虾提供隐蔽栖息场所和天然饵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收和保持水土等效益。其次,在克氏原螯虾高密度苗种培育水箱中栽培水花生,设置无草对照、1kg/m3、2 kg/m3、3 kg/m3、4 kg/m3和5 kg/m3的水花生初始生物量密度的6组系统,每周检测各组主要水质因子和残渣输出量,5周的培育结束后,测量各组虾体长、体重、成活率及水草生物量。结果显示:实验组虾-草共生系统的水体水质及螯虾生长情况均优于无水草组,实验组水体溶解氧浓度(DO),氨氮(NH4+-N)、化学需氧量(COD)、悬浮固体浓度(SS)随水花生生物量增加而下降,螯虾增产量随水花生生物量增加而上升,苗种成活率在60.0%以上。表明水花生可有效地净化水质,促进螯虾苗种生产良性运行。最后,将水花生-克氏原螯虾共作的生态养殖模式推广应用于白马湖养殖基地,开展了5个月野外实验观测,结果表明水花生可增加水生态系统的空间生态位,提高养殖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和螯虾产量,同时实现了水花生这一外来物种的资源化利用。
彭彬[6](2010)在《四川地区黄鳝出血病与寄生虫病病原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是我国极具开发价值的名特优经济鱼类之一,因其肉质鲜美,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随着黄鳝人工养殖的快速发展,有关黄鳝疫病研究则相对滞后,黄鳝健康养殖和疫病的防治缺乏科学的指导,导致黄鳝人工养殖严重受阻。四川是我国黄鳝主产区之一,有关黄鳝出血病和寄生虫病报道的资料也很少。黄鳝出血病是黄鳝的重大细菌病害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黄鳝寄生虫病也是黄鳝的重要病害之一,寄生虫消耗黄鳝体内营养,破坏器官组织,阻碍黄鳝生长、发育,降低黄鳝机体免疫力,从而引发其他继发性疾病。本研究采用动物回归和细菌常规分类鉴定方法以及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手段,对黄鳝出血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常规的寄生虫调查方法对黄鳝寄生虫感染状况进行调查,旨在为黄鳝养殖过程中疫病防控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1.黄鳝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动物回归和细菌常规分类鉴定方法以及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手段分离鉴定了四川13个地区的黄鳝出血病病原菌。从13个黄鳝出血病自然发病地区中的10个地区的出血病病料中分离鉴定出了14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所有分离菌株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呈圆形、边缘整齐、中央隆起、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状的菌落。动物感染试验表明其对泥鳅、云斑鮰和小白鼠都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分离菌株对24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14株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对萘啶酸、诺氟沙星、头孢呋新、四环素等15种药物敏感;对多粘菌素B、亚胺硫霉素等5种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对磺胺异恶唑、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4种药物耐药。2.黄鳝藤黄微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动物回归和细菌常规分类鉴定方法以及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手段分离鉴定了四川13个地区的黄鳝出血病病原菌。从四川名山地区黄鳝出血病病料中分离鉴定出了1株革兰氏阳性球菌,为致病性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可见圆形、突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不透明、乳黄色菌落。动物感染试验表明该菌株对云斑鯝有缓慢致病作用,对泥鳅和小白鼠不具致病作用。分离菌株对24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藤黄微球菌菌株对诺氟沙星、头孢唑啉、羧苄西林等18种药物敏感;对复达欣中度敏感;对萘啶酸、加替沙星、磺胺异恶唑等5种药物耐药。3.四川地区黄鳝寄生蠕虫调查采用常规寄生虫调查方法对四川眉山、乐山、绵阳等13个地区共计435尾黄鳝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四川地区黄鳝体内寄生蠕虫有3种,分别为胃瘤线虫幼虫(Eustrongylides sp.(larva)),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Neosentis) celatus)和锯缘叶形吸虫(Phylldistomum serripatula);其感染率依次为19.08%,18.85%,和4.83%。因此胃瘤线虫幼虫、隐藏新棘虫和锯缘叶形吸虫是四川地区人工养殖黄鳝重点防治的寄生虫。
陈建[7](2010)在《盐城高效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高效农业多功能性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理念,反映了当代农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成为世界各国制定农业政策的依据。盐城地区是江苏省粮食、畜产品的重要产地,关系到该地区粮食、畜产品的有效供给。从高效农业多功能性的角度,研究盐城地区农业发展,有助于我们制定盐城地区农业发展新政策和措施,确保盐城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为盐城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本研究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以盐城农业为研究对象,从高效农业多功能的角度研究盐城地区农业发展,分析盐城农业现状,对盐城农业多功能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盐城农业多功能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论文共分5章:第一章导论。通过综合分析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多功能的角度研究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这一课题及对其进行探讨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并阐明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农业多功能的特征、理论基础。对农业多功能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区域发展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为研究盐城农业发展对策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盐城农业的现状评析。对盐城地区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基本特征、社会经济因素及农业比较优势进行分析,研究盐城农业资源、经济优劣态势,找出盐城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为研究盐城农业发展战略作好铺垫。第四章盐城农业多功能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出农业多功能的发展总目标,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出发,针对盐城地区的具体特征,提出了高效农业多功能发展的战略重点;从农业的经济功能、农民就业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提出高效多功能发展政策措施。第五章提出一些保障措施,主要有:(1)加强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攻关培训,完善技术保障体系;(2)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完善物资装备保障体系;(3)成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组织和服务保障体系;(4)加大行政和政策的驱动力,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第六章结论。对盐城地区农业发展战略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建议:(1)把农业多功能性纳入农业区域发展战略;(2)出台扶持农业多功能的政策;(3)建立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农业综合体系。
董江水[8](2009)在《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在对高淳二十年河蟹养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已形成的“河蟹—水草—螺蛳—鳜鱼—青虾”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开展了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这一养殖模式,保证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健康持续地发展。主要内容如下:1池塘生态养殖河蟹生长特性及投饵技术研究试验采用高淳团结圩渔场的2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分别为1.7hm2和2.9hm2,水深1.3-1.5m。采取相同放养模式和饲养方法。得出了池塘生态养殖河蟹生长规律、体重增长的逻辑斯蒂曲线和蜕壳规律,计算出河蟹养殖过程中各月现存量,以及投饵率和综合饵料系数。高淳地区河蟹养殖投喂新鲜小杂鱼、全价配合饲料和农家料(小麦、黄豆、玉米等),综合饵料系数为:小杂鱼4.5kg+颗粒料1kg+农家饲料0.6kg。根据净增肉倍数和综合饵料系数做好全年饲料计划;根据各月现存量、投饵率和每日投喂量,优化了投饵技术,提高了投喂效率,改善了水域环境,加速了河蟹生长。2放养密度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高淳县沧溪2814渔场的8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为0.67-0.8hm2,水深1.3-1.5m。幼蟹放养密度设计为3750、5250、6000、6750、7500、10500、11250、12000ind·hm-2。采取相同饲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河蟹平均育成规格(Y)与放养密度(x)的关系为:Y=215.15-0.007x(R2=0.962)(P<0.05);河蟹产量(Z)与放养密度(x)的关系为:Z=270.97+0.079x(R2=0.960)(P<0.05);河蟹成活率与放养密度的关系差异不显着(P>0.05)。可以根据市场对河蟹规格的需求,调整放养密度,达到养殖效益最大化。在幼蟹规格为120-140ind·kg-1,成活率为75%左右,平均育成规格达到170g·ind-1以上,目前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最佳放养密度不宜超过6000ind·hm-2。3螺蛳投放量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取高淳县沧溪2814渔场的7口鱼塘作为试验池,面积为0.67-0.8hm2,水深1.3-1.5m。螺蛳投放量设计为750、1070、2250、4500、5440、5630、6750kg·hm-2。采取相同饲养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河蟹产量(Z)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Z=528.138+0.228x-0.000029x2(R2=0.959)(P<0.05):河蟹平均育成规格(Y)与螺蛳投放量(x)的关系为:Y=155.368+0.014x-0.0000017x2(R2=0.934)(P<0.05);河蟹成活率与螺蛳投放量的关系为:L=52.208+0.018x-0.0000023x2(R2=0.957)(P<0.05)。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螺蛳最佳投放量为4500kg·hm-2。
何智[9](2009)在《黄鳝出血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鳝是我国极具价值的名特优经济鱼类之一,是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美味佳肴和滋补保健食品,具有较大的市场价值和开发潜力。2007年5~6月,四川某黄鳝养殖场爆发黄鳝出血病。患病黄鳝死亡前浮在水草上,行动迟缓,体表可见出血斑,肛门红肿,肠内无食物,有的肠壁出血,发病黄鳝在1~2d内死亡,发病快、传染性强。四川是我国黄鳝主产区之一,养殖黄鳝常爆发出血病,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对四川黄鳝出血病病例的病原学和病理学等相关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弄清该病的病原菌与致病机理等,为养殖生产上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从自然发病黄鳝的肝、肾和脾中分离到致病菌株(jy1),经人工感染后出现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症状,证实其为黄鳝出血病的病原菌。同时,鲤鱼和泥鳅腹腔注射该菌后能引起二者死亡。分离菌株在普通肉汤和TSB中均能生长,在普通肉汤的管底形成絮状沉淀,表面形成一层较厚一摇即破的菌膜;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可见呈圆形、边缘整齐、中央隆起、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状的菌落。经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表明:该菌为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生单鞭毛,具运动力,无芽孢,无荚膜;能发酵葡萄糖,利用葡萄糖产气,阿拉伯糖产酸;硫化氢、麦芽糖、氰化钾、氧化酶、精氨酸双水解酶、氧化酶、接触酶和V-P反应等为阳性反应;尿素反应阴性。以该菌的16S rRNA序列通过NCBI的Blast检索系统进行同源性比对表明其与嗜水气单胞菌的同源性达99%;在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株与其他嗜水气单胞菌形成一个簇群,置信度达99%。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并结合16S rRNA序列的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分离菌株对21种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头孢他啶、壮观霉素、萘啶酸、磺胺异嗯唑、洛美沙星、丙氟哌酸、头孢氨噻肟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卡拉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呋喃妥因等7种中度敏感;对头孢拉定、头孢氨苄、氨苄青霉素、甲氧苄啶等5种药物不敏感。对黄鳝人工感染分离菌株后的临床症状和动态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感染黄鳝的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感染后15~33h为死亡的高峰期。感染后9h开始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肛门红肿等;感染后15h身体出现扭转,开始出现死亡,腹部隐约可见出血斑;感染后18h黄鳝体表和腹部两侧出现出血斑,肛门外翻,死亡个体口腔有红色粘液。分离菌株感染黄鳝后的组织病理变化表现为全身实质性器官出血和广泛的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为主。感染后3h以肾的变化较为明显,出现肾小管上皮肿胀,肾间质有出血。肝在感染后12~15h出现空泡变性,核大量浓缩;21~27h大量肾上皮崩解,肾小管结构消失,肝广泛性出血,空泡变性严重。33~39h肾小球变性坏死,肝细胞部分结构紊乱,大量肝细胞坏死。
张学忙[10](2008)在《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武汉市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其农业也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都市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农业的一种新形态,在使城市功能优化完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和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必须给予支持、完善和推动发展,基于此,论文希望通过对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使之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克服大都市共存的城市病,解决人口密集引起的生态恶化和水质、空气、土地污染等问题,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使农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创造出赏心悦目、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优美环境,从而将“都市”与“农业”真正地融为一体,实现都市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多功能性,改善城市景观,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化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全文总体研究思路是,首先,采取与有关涉农部门座谈、进行农户走访调查等方式,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典型城市进行调查,搜集有关都市农业资料,整理、解读国家及地方有关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法规,积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在对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同时,引入实证分析,客观评价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而筛选、提出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运作机制和有效发展途径。第三,确立新模式,设计和规划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并将新模式在实践中予以反馈检验和不断完善与改进。第四,利用归纳方法分析国内典型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潜力,并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考察国外典型城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揭示可供借鉴的发展举措和制度安排。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全文除导论外,共有九章,现分述如下:导论,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对研究背景、研究对象、主题思想、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作了说明,同时,对论文的结构安排和主要观点作了简要介绍。第一章,对都市农业概念内涵、特性特征、功能作用作了概述,分析了都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指出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联的一种农业现象,在都市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对都市农业发展展开分析与政策研究的依据和逻辑起点。第二章,概述并总结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着重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为下文进一步讨论都市农业发展问题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至第五章,是关于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系统分析、指标体系评价探讨、模式选择以及相应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设计研究,是全文研究的核心与重点。论文首先从考察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入手,分析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其次,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都市农业指标体系内涵和构建原则,构建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据此对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趋势、模式选择和模式构建进行分析。第六章和第七章,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典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台北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进展,借鉴国外典型国家,如美国、日本、新加坡、荷兰、法国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为论文进行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创新研究作了实践的铺垫。第八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第九章,是研究结论的总结。论文提出发展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四点建议,具体内容有:政策引导是关键;科学管理是前提;综合规划是保证;资金扶持是保障。
二、青虾的集约化养殖技术(连载一)——青虾的生物学特性(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虾的集约化养殖技术(连载一)——青虾的生物学特性(上)(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高淳区河蟹养殖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河蟹产业研究概况 |
三、研究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高淳区河蟹养殖有利条件与养殖历史 |
一、高淳区河蟹养殖有利条件 |
二、高淳区河蟹养殖历史 |
第二章 高淳区河蟹养殖现状 |
一、高淳区河蟹养殖地位和养殖规模 |
二、养殖水平和经济效应 |
三、政府政策与管理 |
第三章 高淳区河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水环境污染问题 |
二、人才缺乏及关联产业科技原创力不强 |
三、产业规划、品牌及法律意识淡薄 |
四、养殖户创新精神不足 |
第四章 促进高淳区河蟹养殖快速发展的对策 |
一、政府方面 |
二、养殖户方面 |
三、公众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养殖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及危害 |
1.2.1 养殖水体的内部污染 |
1.2.2 养殖水体的外源性污染 |
1.3 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氮的产生及危害 |
1.3.1 养殖水体中氨氮的产生及危害 |
1.3.2 养殖水体中亚硝氮的产生及危害 |
1.4 水产养殖中的脱氮技术 |
1.4.1 物理化学法 |
1.4.2 生物法 |
1.4.3 脱氮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硝化细菌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及应用 |
1.5.1 硝化细菌的种类及特点 |
1.5.2 硝化细菌的作用机理 |
1.5.3 环境因子对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 |
1.5.4 硝化细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要求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2 分析方法 |
2.1.3 青虾养殖系统装置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水体氨氮浓度变化的影响 |
2.2.2 不同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浓度变化的影响 |
2.2.3 不同菌剂对青虾生长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剂量的硝化细菌制剂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2 分析方法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剂量的硝化细菌对养殖水体氨氮浓度变化的影响 |
3.2.2 不同剂量的硝化细菌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浓度变化的影响 |
3.2.3 不同剂量的硝化细菌对青虾生长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底沙对硝化细菌净化养殖水体效果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1.2 分析方法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硝化细菌及底沙对养殖水体氨氮浓度变化的影响 |
4.2.2 硝化细菌及底沙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浓度变化的影响 |
4.2.3 硝化细菌及底沙对青虾生长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硝化毛球对硝化细菌净化养殖水体效果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1.2 分析方法 |
5.1.3 硝化毛球净化养殖水体装置 |
5.1.4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硝化细菌及硝化毛球对养殖水体氨氮浓度变化的影响 |
5.2.2 硝化细菌及硝化毛球对养殖水体亚硝酸盐浓度变化的影响 |
5.2.3 硝化细菌及硝化毛球对青虾生长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1.2.1 样品预处理 |
6.1.2.2 样品微生物DNA提取 |
6.1.2.3 样品检测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原始数据整理、过滤及质量评估 |
6.2.1.1 原始双端序列过滤和连接 |
6.2.1.2 优质序列的获取 |
6.2.2 OTU聚类及注释 |
6.2.2.1 分析方法 |
6.2.2.2 分析结果 |
6.2.3 基于物种丰度分析 |
6.2.3.1 稀释曲线 |
6.2.3.2 Alpha多样性分析 |
6.2.4 基于群落结构分析 |
6.2.4.1 养殖水体在门水平上的分析 |
6.2.4.2 养殖水体在纲水平上的分析 |
6.2.4.3 养殖水体在属种水平上的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渔村的关注 |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
一、特点 |
二、经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后记 |
(4)现阶段我国鱼类育种与苗种培育技术成就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现阶段我国鱼类育种和苗种培育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 |
1.1 水产原良种体系有序开展 |
1.2 水产苗种生产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 |
1.3 不同鱼类苗种培育技术日趋完备 |
1.4 苗种饵料研究与开发投入加大, 成效显着 |
1.5 苗种培育的病害防控技术稳步推进 |
2 我国鱼类育种和苗种培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
2.1 水产苗种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日趋健全完善 |
2.2 水产良种化进程不断加快 |
2.3 鱼类苗种生产将逐步实现规模化 |
2.4 鱼类苗种营养研究和加强饵料开发将更加全面化 |
2.5 培育管理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
(5)两种水生植物在克氏原螯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克氏原螯虾概况和研究综述 |
1.1 克氏原螯虾概况 |
1.2 克氏原螯虾的产业及市场研究 |
1.2.1 克氏原螯虾的经济价值 |
1.2.2 克氏原螯虾的市场情况 |
1.2.3 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 |
1.3 克氏原螯虾养殖环境研究 |
1.3.1 养殖环境需求 |
1.3.2 养殖环境现状 |
1.3.3 养殖技术研究 |
1.4 克氏原螯虾入侵风险研究 |
1.4.1 对本土物种的危害 |
1.4.2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1.4.3 理论研究建议 |
2 水生植物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研究 |
2.1 水生植物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研究 |
2.2 水蕹菜的概述及应用 |
2.3 水花生的概述及应用 |
3 植生型生态混凝土的介绍 |
3.1 植生型生态混凝土的概念 |
3.2 植生型生态混凝土的净水机制 |
3.3 植生型生态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
3.4 植生型生态混凝土着生净水植物的的应用现状 |
4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二章 水蕹菜在克氏原螯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
1 水蕹菜植生型生态混凝土对克氏原螯虾养殖污水的除磷效果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来源 |
1.1.2 实验设计 |
1.1.3 测定项目 |
1.2 实验结果 |
1.3 数据分析(以TP力例) |
1.3.1 各组水蕹菜生物量密度随时间的变化 |
1.3.2 各组水体总磷含量TP随时间的变化 |
1.4 讨论 |
1.4.1 植生型生态混凝土的作用 |
1.4.2 除磷效果的生物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
1.4.3 不足与展望 |
2 水蕹菜对克氏原螯虾高密度养殖的水质调控及螯虾增产效果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水蕹菜净化效率及环境效用 |
2.3.2 蕹菜总面积增加对螯虾生活的意义 |
第三章 水花生在克氏原螯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饵料与饲养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质指标 |
2.2 净化效果分析 |
2.3 虾苗生长状况与水草收获量 |
2.4 野外实验及监测结果 |
3 讨论 |
3.1 实验条件及养殖收益 |
3.2 水花生的用途 |
3.3 应用前景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项目经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四川地区黄鳝出血病与寄生虫病病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黄鳝出血病病原菌研究进展 |
2. 黄鳝寄生虫病 |
2.1 黄鳝寄生虫名录 |
2.2 黄鳝体内寄生虫感染状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四川地区黄鳝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2.2 方法 |
2.2.1 病原菌的分离 |
2.2.2 动物回归和致病性试验 |
2.2.3 病原菌的鉴定 |
2.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3. 结果 |
3.1 分离菌株的动物回归及感染试验 |
3.2 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 |
3.3 菌株鉴定 |
3.3.1 有动力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 |
3.3.2 无动力革兰氏阴性杆菌鉴定 |
4. 讨论 |
4.1 病原菌的鉴定 |
4.2 病因分析 |
4.3 药物敏感特性 |
5. 小结 |
第二章 四川地区黄鳝源藤黄微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2.2 方法 |
2.2.1 病原菌的分离 |
2.2.2 动物回归和致病性试验 |
2.2.3 病原菌的鉴定 |
2.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3. 结果 |
3.1 分离菌株的动物回归和致病性试验 |
3.2 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 |
3.3 菌株鉴定 |
3.3.1 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3.3.2 16S rDNA基因分析 |
3.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4. 讨论 |
4.1 病原菌的鉴定 |
4.2 病因分析 |
4.3 药物敏感特性 |
5. 小结 |
第三章 四川地区黄鳝寄生蠕虫调查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黄鳝采集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黄鳝蠕虫感染的总体情况 |
3.2 不同体长规格黄鳝蠕虫感染的差异 |
4. 讨论 |
4.1 不同地区黄鳝体内寄生虫的种类 |
4.2 不同地区黄鳝体内寄生虫的感染情况的比较 |
4.3 不同规格黄鳝寄生虫感染情况的比较 |
4.4 寄生虫感染黄鳝的关联程度 |
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版 |
(7)盐城高效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动态 |
1.3.1 农业多功能性研究动态 |
1.3.2 高效农业研究动态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 比较研究法 |
2. 系统分析方法 |
第二章 高效农业多功能的特征、理论基础 |
2.1 高效农业多功能性相关概念及体现 |
2.1.1 高效农业多功能的概念 |
2.1.2 高效农业多功能体现与特征 |
2.1.3 高效多功能是现代农业本质体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农业经济城乡互动理论 |
第三章 盐城农业的现状评析 |
3.1 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
3.1.1 农业气候特征 |
3.1.2 农业土地资源 |
3.1.3 农业水资源 |
3.1.4 农业林地资源 |
3.1.5 农业生物资源 |
3.2 盐城农业经济基本特点及生产组织形式 |
3.2.1 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
3.2.2 农业生产组织 |
3.3 盐城农业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3.3.1 社会因素分析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3.4 盐城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3.4.1 农业发展制约的自然因素分析 |
3.4.2 农业发展制约的社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盐城高效农业多功能发展战略 |
4.1 发展目标 |
4.1.1 总目标 |
4.1.2 具体目标 |
4.2 发展原则 |
4.2.1 因地制宜原则 |
4.2.2 经济合理原则 |
4.2.3 以农为本原则 |
4.2.4 集约化经营原则 |
4.3 高效农业多功能发展主攻五路 |
4.4 高效农业多功能的战略重点 |
4.4.1 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实施农业建设 |
4.4.2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加快健康畜牧业体系建设 |
4.4.3 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 |
4.4.4 建设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4.4.5 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突出城乡和谐发展 |
4.4.6 发展优质粮食产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
4.5 盐城高效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几种实践模式 |
4.5.1 立体农业模式 |
4.5.2 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 |
4.5.3 绿色与有机农业模式 |
4.5.4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 |
第五章 高效多功能农业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
5.1 加强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攻关培训,完善技术保障体系 |
5.2 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完善物资装备保障体系 |
5.3 成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组织和服务保障体系 |
5.4 加大行政和政策的驱动力,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8)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河蟹及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
1.1 栖居方式 |
1.2 食性 |
1.3 争食和格斗 |
1.4 感觉和运动 |
1.5 对温度的适应 |
1.6 对光线的适应 |
1.7 蜕壳 |
1.8 生长 |
1.9 对水质的适应 |
2 河蟹养殖历史 |
2.1 天然蟹的捕捞 |
2.2 人工增殖期 |
2.3 人工养殖期 |
3 河蟹养殖现状 |
3.1 养殖区域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迅速增加 |
3.2 养殖方式多样化 |
3.3 河蟹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
3.3.1 蛋白质 |
3.3.2 脂类 |
3.3.3 碳水化合物 |
3.3.4 能量 |
3.3.5 维生素 |
3.3.6 矿物质 |
3.4 河蟹种质研究进展 |
3.4.1 形态学研究 |
3.4.2 养殖及生态学研究 |
3.4.3 细胞遗传学研究 |
3.4.4 生化遗传学研究 |
3.4.5 分子遗传学研究 |
3.5 河蟹疾病研究进展 |
3.5.1 病毒性疾病 |
3.5.2 原核生物样性疾病 |
3.5.3 细菌性疾病 |
3.5.4 真菌性疾病 |
3.5.5 免疫预防的研究 |
4 养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河蟹种质不纯,产品质量明显下降 |
4.2 长江水系河蟹种质资源出现混杂现象 |
4.3 病害日趋严重 |
4.4 河蟹食用时期短,河蟹市场狭窄,销售区域性明显 |
5 河蟹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对策 |
5.1 加强河蟹天然繁育场所的保护工作 |
5.2 加快河蟹原良种场建设 |
5.3 加强河蟹苗种场管理,提高苗种质量 |
5.4 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和健康养殖技术 |
5.5 积极引导和推进河蟹养殖的产业化建设 |
5.6 控制河蟹养殖规模,防止盲目发展 |
5.7 火力开拓国内外河蟹市场 |
5.8 积极开发深加工技术 |
5.9 依托蟹文化节,提升河蟹的品牌效应 |
第二章 高淳县河蟹生态养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
1 求实的探索,开创一流产业的先河 |
1.1 首建河蟹种子工程体系 |
1.2 创新的池塘生态养殖系统 |
1.3 效益领先的战略 |
2 科学的引导,构建新行业的产业链 |
2.1 新产业的引导与扶植 |
2.2 新产业的拓展与链接 |
3 长远的思考,走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
3.1 生态养殖技术的改进与科学技术的支撑 |
3.2 产品的环保意识与走向国际市场 |
第三章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生长特性及投饵技术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1.2.1 池塘条件 |
1.2.2 苗种放养 |
1.2.3 种草投螺 |
1.2.4 饲养管理 |
1.2.5 日常管理 |
1.2.6 捕捞统计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河蟹群体生长规律 |
2.2 河蟹蜕壳规律 |
2.3 河蟹增肉倍数 |
2.4 综合饵料系数 |
2.5 套养生物情况 |
3 讨论 |
3.1 池塘生态养殖的河蟹生长规律 |
3.1.1 生长曲线 |
3.1.2 蜕壳次数与增重关系 |
3.1.3 高温季节河蟹的生长 |
3.1.4 河蟹生殖蜕壳与丰满度的增长 |
3.2 不同季节的投饲规律 |
3.2.1 河蟹的生活习性与投饲时间 |
3.2.2 投饲率的季节性安排 |
3.2.3 不同季节的饲料组合选择 |
3.2.4 高温季节和蜕壳期的减食现象 |
3.3 水生生态环境的改善在饲料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
3.3.1 水草种植 |
3.3.2 水质与底质 |
3.3.3 套养鱼、虾的增值效应 |
4 小结 |
4.1 全年投饵量 |
4.2 每月投饵量 |
4.3 投饵时间 |
4.4 投饵方法 |
第四章 放养密度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1.2.1 池塘条件 |
1.2.2 苗种放养 |
1.2.3 种草投螺 |
1.2.4 饲养管理 |
1.2.5 日常管理 |
1.2.6 捕捞统计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放养密度对河蟹产量的影响 |
2.2 放养密度对河蟹平均育成规格的影响 |
2.3 放养密度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放养密度对河蟹的产量的影响 |
3.2 放养密度对河蟹平均育成规格的影响 |
3.3 放养密度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
3.4 最佳放养密度 |
第五章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育成规格、产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方法 |
1.2.1 池塘条件 |
1.2.2 苗种放养 |
1.2.3 种草投螺 |
1.2.4 饲养管理 |
1.2.5 日常管理 |
1.2.6 捕捞统计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产量的影响 |
2.2 螺蛳投放量对成蟹规格的影响 |
2.3 螺蛳投放量对河蟹成活率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附录 |
致谢 |
(9)黄鳝出血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黄鳝疾病研究进展 |
1.1 细菌性疾病 |
1.2 寄生虫病 |
1.3 真菌性疾病 |
1.4 非生物性疾病 |
2 嗜水气单胞菌研究进展 |
2.1 分类地位 |
2.2 生物学特性 |
2.3 致病性 |
2.4 毒力因子 |
2.4.1 外毒素 |
2.4.2 胞外酶 |
2.4.3 粘附因子 |
2.4.4 脂多糖 |
2.5 毒力基因 |
2.6 防治 |
2.6.1 药物防治 |
2.6.2 免疫防治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论文实验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 |
1.3.1 主要培养基 |
1.3.2 生化试剂 |
1.3.3 分子生物学试剂 |
1.3.4 组织固定液 |
1.3.5 组织包埋液 |
1.3.6 HE染色试剂 |
2 方法 |
2.1 发病情况 |
2.2 病原菌的分离 |
2.3 动物回归和致病性试验 |
2.3.1 细菌的处理 |
2.3.2 动物回归和致病性试验 |
2.3.3 鲤鱼致病性试验 |
2.3.4 泥鳅致病性试验 |
2.4 病原菌的鉴定 |
2.4.1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 |
2.4.2 生理生化试验 |
2.4.3 16s rRNA基因克隆及测序 |
2.4.4 系统进化分析 |
2.5 药物敏感试验 |
2.6 病理形态学观察 |
2.6.1 人工感染 |
2.6.2 组织切片的制备和染色 |
2.6.3 HE染色和病理学观察 |
3 实验结果 |
3.1 发病情况 |
3.2 分离菌株的动物回归和致病性试验 |
3.3 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 |
3.4 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3.5 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学分析 |
3.6 菌株鉴定 |
3.7 药敏试验 |
3.8 病理学观察 |
3.8.1 临床症状 |
3.8.2 组织病理学 |
4 讨论 |
4.1 病原菌的鉴定 |
4.2 病因分析 |
4.3 药物敏感性 |
4.4 组织病理变化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版 |
(10)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分析 |
(一)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二)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的思路 |
(二) 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框架 |
五、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都市农业与都市发展 |
一、都市农业概述 |
(一) 都市农业的概念及内涵 |
(二) 都市农业的基本特征 |
(三)都市农业的类型及特性 |
(四) 都市农业的功能 |
(五) 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 |
二、都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三、都市农业与都市发展 |
(一) 都市农业与都市的关系 |
(二) 都市农业在都市建设中的作用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一般理论 |
(一) 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的概念 |
(二) 都市农业发展的目标 |
(三) 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 |
(四) 都市农业发展的原则 |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 |
三、产业融合理论 |
四、循环经济理论 |
五、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及内容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 |
(三) 武汉市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的系统分析 |
一、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一)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
(二)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二、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有利条件 |
(一) 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都市农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
(二) 丰富自然资源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奠定厚实的资源基础 |
(三) 便捷交通、优越地理位置为都市农业开辟巨大的外部市场 |
(四)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为都市农业创造良好基础设施条件 |
(五) 良好发展势头彰显都市农业发展方兴未艾 |
(六) 雄厚科技和工业实力为都市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七) 城市总体规划为都市农业发展描绘美好蓝图 |
三、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制约因素 |
(一) 都市农业规划工作滞后 |
(二) 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过小 |
(三) 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
(四)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
(五) 都市农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法规规范 |
(六) 都市农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
(七) 都市农业园的经营管理滞后 |
(八) 都市农业项目缺乏文化、教育内涵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
一、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 |
(一) 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内涵 |
(二) 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三) 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体系 |
二、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一) 都市农业发展的指标评价方法 |
(二) 都市农业数据的标准化 |
三、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
第五章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
一、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 |
二、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
三、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模式构建 |
(一)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
(二)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
(三)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环境 |
(四) 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运行机制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国内借鉴 |
一、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 |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
(二) 规划和发展概况 |
(三) 启示与借鉴 |
二、上海市都市农业发展 |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
(二) 规划和发展概况 |
(三) 启示与借鉴 |
三、深圳市都市农业发展 |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
(二) 规划和发展概况 |
(三) 启示与借鉴 |
四、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 |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
(二) 规划与发展概况 |
(三) 启示与借鉴 |
五、台北市都市农业发展 |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
(二) 规划与发展概况 |
(三) 启示与借鉴 |
六、基本结论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都市农业发展的国外借鉴 |
一、美国都市农业发展 |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 |
二、日本都市农业发展 |
(一) 背景和条件分析 |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 |
三、新加坡都市农业发展 |
(一) 背景与条件分析 |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 |
四、荷兰都市农业发展 |
(一) 背景与条件分析 |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 |
五、法国都市农业发展 |
(一) 背景与条件分析 |
(二) 规划与发展特点 |
六、启示和借鉴 |
(一) 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支持力度和规范管理 |
(二)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 |
(三) 确保都市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
(四) 提高都市农业的科技含量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八章 武汉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对策研究 |
一、立足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 |
(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二) 发展特色种植业 |
(三) 发展集约畜牧业 |
(四) 发展高效水产业 |
(五) 发展优势种子种苗业 |
二、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都市农业规模经济效益 |
(一) 建立科学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
(二) 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
(三) 建立相互信任,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
(四) 实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
(五) 充分发挥政府在都市农业中的职能作用 |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 |
(一) 抓好菜篮子的各项农业技术 |
(二) 建立良种繁育、引进和推广体系 |
(三) 推广先进的栽培、饲养和园艺技术 |
(四) 加快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
(五) 健全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 |
(六) 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
(七) 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
(八) 健全农业科技研究推广载体 |
(九) 深化农业投入的改革办法 |
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
(一) 开展土地整理,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
(二)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 |
(三) 提高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 |
(四) 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和山水资源保护 |
(五) 把都市农业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
五、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
(一) 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
(二) 从政策上给予都市农业以支持 |
(三) 加大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 |
(四) 健全与都市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
(五) 政府对都市农业要服务和管理到位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讨论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应用情况 |
致谢 |
四、青虾的集约化养殖技术(连载一)——青虾的生物学特性(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高淳区河蟹养殖现状与问题研究[D]. 袁敏敏.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2]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初步研究[D]. 安治武. 青岛理工大学, 2016(06)
- [3]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4]现阶段我国鱼类育种与苗种培育技术成就及发展趋势[J]. 蒋高中,明俊超.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2(03)
- [5]两种水生植物在克氏原螯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D]. 窦寅. 南京大学, 2011(09)
- [6]四川地区黄鳝出血病与寄生虫病病原学研究[D]. 彭彬.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7]盐城高效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现状及战略思考[D]. 陈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5)
- [8]高淳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化研究[D]. 董江水.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 [9]黄鳝出血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组织病理学观察[D]. 何智.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6)
- [10]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 张学忙.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