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客观上产生了很多大龄二孩家庭,其同胞关系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大龄二孩家庭中的同胞关系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同胞手足之间包含着亲密和温暖,但同时由于同胞年龄差距较大,会带来心理适应障碍和个人继续社会化的时代差异,易产生同胞隔阂。同胞结构特征、家庭因素中的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和差别对待都对同胞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文章最后提出了调适同胞关系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同胞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
[关键词]同胞亲密同胞隔阂大龄二孩家庭调适机理
一、 问题提出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我国家庭步入到独生子女时代,而“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政策调整又将我国家庭推向了“后独生子女时代”[1]。随着“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生育第二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其中很多已育有一孩的女性年龄已经偏大,若她们继续选择生育二胎,则会造成第二个孩子与父母间的年龄差距过大以及两个孩子之间的出生间隔较大,即“大龄二孩家庭”[2]。这些差异使其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和多样化,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同胞关系会产生新的模式。对于如何教养两个子女、公平分配养育资源、协调同胞关系正在变成愈来愈紧迫的家庭教育问题。因此对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原本只属于父母考虑和决策的二胎生育问题,却在不经意间首先遭遇到了独生子女的极端反应,近年来在新闻媒体报道中也屡见不鲜,同胞关系令人堪忧。同胞手足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同胞关系呈现出哪些形式?究竟应该如何调适同胞关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可以引导大龄二孩家庭中的成员尽快主动地学习新的社会化内容,还可以为今后一定增长数量的大龄二孩家庭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指导。
二、 文献回顾
国外对同胞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大主题展开:一是同胞关系的表现形式,二是同胞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三是同胞关系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心理、行为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界对儿童青少年同胞关系及其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同胞关系的类型
同胞关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关于同胞关系维度其研究结论并不一致。Furman和Buhrmester从社会学习理论出发,将同胞关系分为两个维度,即同胞温暖和同胞冲突[3]。Clare认为同胞关系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温暖、竞争和冲突[4];Howe则将同胞关系划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亲密、竞争、冲突和权力比[5]。Davies和Cicchetti进一步关注了同胞互动中的界限问题,将同胞关系分为同胞黏结和同胞疏离两种类型[6]。还有研究者从心理功能角度认为同胞关系由积极的同胞关系和消极的同胞关系两个维度构成[7][8]。可见,亲密和冲突两个维度得到多数研究的认同,但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年长的成人与儿童青少年在同胞关系的表现类型上存在差异。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同胞关系可以分成三种类型,即温暖和谐型、敌意冲突型、温暖与敌意并存型[8][9]。
当然,这个故事的初衷,不是真的让人们像那个老太太一样,拿根铁杵去磨针,而是想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专心致志,坚持不懈。但无论市场经济的规律,还是生存竞争的现实,都已经证明,任何的人生之路,都不会像铁杵磨针那样简单。
(二)同胞关系的影响因素
1、同胞结构特征
在家庭因素方面,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差别对待、教养方式影响着同胞关系的质量。良好的婚姻关系使父母之间能相互理解支持,形成积极的情绪氛围和养育行为,有利于培养亲密的同胞关系[17][18]。而暴露于婚姻冲突中的儿童青少年,受到这种痛苦的家庭氛围的影响,会出现不安全依恋、情绪调节能力差,甚至是反社会行为,加剧了同胞冲突[19]。亲子关系质量影响同胞之间交往互动的方式。凝聚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积极应对同胞出生带来的心理压力,促进同胞间亲密关系的建立[20][21]。父母的拒绝、消极的亲子互动会导致同胞间的对抗、敌意和冲突[9][22]。
此外,即使是一个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引导和督促他们积极参与到英语活动中去。笔者用“以优辅弱”的方式划分英语兴趣小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增强其自信心。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开展英语兴趣活动,如演讲比赛,英语读书分享会,英语话剧比赛等。我每节课会预留三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做presentation,刚开始时由我给定主题,逐渐发展成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畅所欲言,结束后我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馈。
就同胞性别组合而言,不同性别组合也会对同胞关系产生影响,但是研究者的结论并不一致。同性同胞组合会更自然地分享友爱、温暖、赞赏和陪伴的感受,会有更好的同胞关系体验[8][13],其中姊妹组合会表现出更密切的情感联结[14]。但是最新的一项研究却表明拥有姐姐的同胞更容易导致个体的心理失衡,激发同胞之间的嫉妒、竞争和排斥,加剧同胞冲突[15]。Scholte等人发现青少年同胞关系的发展模式不同于成年人,同性同胞组合会使同胞关系向消极方向发展,引发青少年的问题行为[16]。
第二个项目是生活热水控制系统改造。在病房楼、办公楼以及公共浴室使用智能刷卡淋浴系统,单人单卡,每卡每天可使用一次,超时自动断水。从而杜绝了人走长流水、长时间洗浴的现象,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节水用水习惯,达到节水目的。据统计,这项举措节水率达到50%。
1、数据来源
2、家庭因素
同胞关系中最普遍的结构特征就是同胞间的年龄差距、性别组合和年龄发展阶段。同胞间的年龄差距对同胞关系的影响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有研究认为同胞间的年龄差距最好为2—4岁[10],同胞出生间隔较小或较大都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容易导致同胞关系质量较差[11]。还有研究表明不管长子女处于什么年龄阶段,弟妹的出生都会给同胞关系带来有利和不利的影响[12]。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同胞关系。采用 Furman与Buhrmester编制的、在国内检测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同胞关系问卷 [33],用以测量大龄二孩家庭的同胞关系质量。本问卷为自评问卷,结合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的特征,同胞关系主要包括两个因子:同胞亲密、同胞隔阂。同胞亲密,表示在同胞互动中出现的亲近、友爱、关心、陪伴等行为的程度,共有6个题目。同胞隔阂,表示在同胞互动中出现疏离、冲突等行为的程度和父母对自己的偏爱程度,由同胞竞争、同胞冲突、心理距离三个维度构成。其中,同胞竞争是在同胞互动过程中一方试图压倒或战胜另一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在本研究中是指在“父母在对谁更好”这一问题上个体与同胞争胜的心理,造成同胞关系紧张,共有6个题目。同胞冲突是指从个体与同胞之间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对抗,主要通过争吵和敌对情绪来测量,共有6个题目。心理距离主要通过同胞间的兴趣爱好及日常相处情况两个方面来测量,共有6个题目。所有测量指标均采用李克特量表5级计分,1为完全不符合,2为不太符合,3为不确定,4为比较符合,5为完全符合。同胞亲密Cronbach’s α系数0.843,同胞竞争 Cronbach’s α 系数 0.802, 同胞冲突 Cronbach’s α 系数 0.732、 心理距离 Cronbach’s α系数0.761。同胞亲密维度的得分越高代表同胞之间越亲密,将同胞竞争、同胞冲突、心理距离三者得分的平均值作为同胞隔阂的得分,同胞隔阂的得分越高代表同胞之间的隔阂越大。
父母的教养方式同样影响着同胞关系。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同胞间亲密程度最高,以合理的说服教育为主,能促进子女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同胞间亲密度较高,竞争冲突较少,能建立相对和睦的同胞关系;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不能深层次地增进同胞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同胞关系质量下降,同胞间的亲密程度减弱;纵容型的教养方式对同胞关系危害较大,导致子女发展出现不适应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21][25]。
(三)同胞关系的适应机制
在国外“多子女文化”的背景下,对同胞关系适应机制的研究依然存在争议,学者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理论建构框架:危机理论、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在危机理论框架下,同胞出生是一项生活压力事件,威胁到家庭长子女与父母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给长子女带来了诸多心理压力,他们会因这些压力产生心理不适应和外化行为问题,有损其身心健康[26]。在发展理论框架下,适应同胞出生是长子女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必须面对的发展性任务。同胞适应性受到生物性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长子女在顺利经历了同胞出生的适应期后,能推动个人自我的发展,提升其共情能力,增加其亲社会行为[21]。在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同胞出生形成了新的家庭生态环境,会对家庭长子女的心理适应产生影响。平等的家庭环境能让长子女积极应对同胞的出生,给予同胞更多的照顾、保护与温暖,提升同胞亲密程度,有助于他们顺利适应同胞出生的过渡期[27]。
与国外研究多子女家庭同胞关系的成果蔚然大观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学界近30年来对多子女家庭的同胞关系问题关注不足[28][43]。在我国社会进入“后独生子女时代”,家庭子代同胞关系领域研究遇冷的局面正在发生改观,开始逐渐吸引学者的关注。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对家庭同胞关系问题的捕捉更为敏锐,研究关切更为具体化。如,关注了全面两孩政策与我国家庭模式的变化[1][2];探讨同胞关系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29];调查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同胞关系的差异及成因[30];具体研究头胎儿童在向同胞关系过渡时的心理变化及适应性问题[28][31];并对性别差异、性别组合与同胞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32]。在借鉴国外丰硕的研究成果的同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养育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同胞关系的特点及对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不同,同胞关系研究的外部效度难以被保证,研究结论并不能够直接推论到我国,因此需进一步加强对同胞关系本土化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根据上述讨论,SPP在图5所示的螺旋波导中传播一周,场分布在波前所在横截面中整体旋转B=-2π(1-cosφ)角度.显然,如果SPP传播N周,场分布会旋转NB=-2πN(1-cosφ)角度,这个旋转角度还不是相位,接下来我们从场分布的旋转和SPP本征模表达式出发推导出几何相位.上述波导中的n阶SPP场量都具有如下形式:
本研究所用资料来自于课题组2018年在江西省南昌市对大龄二孩家庭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借鉴已有研究[2],将大龄二孩家庭界定为受“二孩”政策的影响生育了二孩,且一孩与二孩的生育间隔在10岁及以上的家庭。此次问卷调查在江西省南昌市抽取4所中学,以班级为单位,分别在初中1—3年级和高中1—3年级各抽取6个班级,以具有一个同胞、年龄相差至少10岁并且是家中头胎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学生问卷”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家长问卷”委托学生带回,由家长填写,次日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剔除37份不合格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63份,有效回答率为95.7%。
2、变量测量
差别对待对同胞关系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教养本身[23]。如果父母对子女采取差别对待的养育方式,子女觉得是不公平的,会引发子女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影响同胞关系质量[8]。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差别对待都会引起同胞间的嫉妒、竞争和冲突。父母根据两个子女之间的年龄差距而采取不同的态度能够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反而有利于促进同胞和睦[24]。
1、同胞结构特征
依据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疾病患病率大约为10.4%,也即是大约存在1.4亿该疾病高危人群,至2020年国内可能发展到1 000万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病例,2 800万疑似原发房角关闭病例[1]。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筛查以及预防的关键为构建符合基础群众的筛查标准,形成覆盖群众、面广、持续运转有效且政府负担的初级眼保健服务系统。
婚姻质量:采用Norton等人编制的婚姻质量指数量表[35],主要用于测量婚姻关系的总体评价和满意度。该量表共有6个题目,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法,1为完全不符合,2为不太符合,3为不确定,4为比较符合,5为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表示婚姻的满意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 0.794。
亲子关系:采用由Buchnan等人编制、张锦涛等人修订的亲子关系量表[36],该量表共10个题目,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法,1为完全不符合,2为不太符合,3为不确定,4为比较符合,5为完全符合,分别测量受访者与父、母的关系状况。鉴于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得分相关性较高 (r=0.69),依据已有研究的方法取两者得分的平均值作为亲子关系的得分。得分越高,表示个体与父 (母)的关系越好。父子和母子关系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41、0.827。
此外,本研究的自变量还包括长子女及其同胞的性别、年龄等因素。
含37种脂肪酸甲酯的混合对照品试剂盒(美国Sigma公司,其具体组成见表1);1%水杨酸甲酯溶液[内标,梯希爱(上海)化成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批号:119-36-8];正己烷、硫酸、甲醇等试剂均为分析纯,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
表1可知,在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的两个因子中,同胞亲密的均值为2.81,标准差为0.87;同胞隔阂的均值3.12,标准差为0.63。同胞亲密均值略低于5点计分的中点值3,同胞隔阂均值略高于5点计分的中点值 3。可见,同胞是儿童与青少年生活中重要的陪伴者,能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持;同时,同胞之间由于年龄差异较大,会带来心理适应障碍和个人继续社会化的时代差异,易产生同代代沟,同胞关系又往往伴随着隔阂,即大龄二孩家庭中的同胞关系表现为亲密与隔阂并存。
由表2可知,年龄差对同胞亲密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同胞隔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长子女与同胞的年龄差距越大,越容易产生同胞隔阂。同胞之间的出生顺序、年龄差距本身就为同胞关系的建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家庭生态环境。在大龄二孩家庭中,长子女与年幼同胞虽然是同一代人,但他们年龄差距较大。生物年龄差意味着个体的认知能力、成熟程度不同,个体的经历也有很大差异,使其在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隔阂与矛盾,一种新的“代沟”——“同胞隔阂”由此产生。另外,长子女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有自己的社会交往圈,与年幼同胞的交往互动逐渐减少,成为影响同胞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障碍。长子女的独生子女身份已经延续了较长时间,而独生子女身份带给他们的是家庭物质资源的独占、情感资源的独享,这可能会产生一种思维惯性[2]。当面对一个年龄差距较大、需要得到更多照顾的年幼同胞时,长子女心理上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难以适应同胞的出现,可能会对同胞产生情感冷漠和疏远,增大同胞之间的心理距离,抑制了同胞亲密关系的形成。
表1 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各?维度得分
统计值 同胞亲密 同胞隔阂images/BZ_44_1542_489_1588_550.png 2.81 3.12 S 0.87 0.63
一方面,同胞之间在基因相似性上有50%,从基因相似性的角度演化心理学家认为家庭中的同胞关系具有亲密的特点[8][9]。同胞关系始终是人们生活中情感最强烈的社会关系[8],与同龄朋友或者其他熟人相比,长子女对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同胞手足产生的心理距离最近。在二孩家庭中,长子女除了与父母建立依恋关系之外,他们与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同胞也会建立起依恋关系或者情感的纽带。这种依恋关系也会让年幼的同胞形成安全的内部加工模式,在此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他们会对自己及外部世界都有积极正向的看法,这对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发展具有保护性和促进性的作用。同胞的降生让长子女承担起了哥哥或者姐姐的社会角色,有机会学会照顾他人,表现出愿意为同胞投入社会支持与分享、亲近、陪伴的行为。在同胞互动过程中,社会学习作用机制会影响同胞各自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当长子女在照顾年幼的同胞时表现出来的温暖亲密会促使年幼同胞去认同并模仿年长同胞的行为和态度。随着长子女的自我控制力和调适性逐步增强,即使心理上不愿意接受同胞,受到家庭主义观念的影响,也很少做出过激行为,或者能够为适应同胞的出现及时地调整心态,主动学习如何与同胞相处,建构和睦的同胞关系。
另一方面,同胞之间由于年龄差距较大,同胞关系的卷入程度和作用强度下降,同胞关系又往往伴随着隔阂。由于出生顺序和年龄差距较大形成了等级性及不对等性的同胞关系,长子女与年幼同胞容易产生同代代沟。伴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使得代沟的实际间隔大大缩短,早已不局限于父母和子代两代人的范畴。较大的年龄差距足以使长子女和同胞即使是同一代人,但他们在价值观念、思维意识、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甚至产生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同胞隔阂。同胞隔阂就是作为传统“代沟”发生变化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另外,长子女正处于青少年期,相对独立和成熟的心智对亲密同胞关系的培养具有两面性,同胞出生对家庭长子女来说既是压力事件又是成长契机,同胞关系往往是亲密与隔阂共存。
(二)同胞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共情能力:采用由吴静吉、詹志禹依据Davis在1980年所编制的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IRI)修订而成 [34],最终确定为观点采择、想象力、同情关心、个人忧伤四个维度,共22个题目。量表计分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法,1为完全不符合,2为不太符合,3为不确定,4为比较符合,5为完全符合,反向题则使用相反计分。观点采择、同情关心、想象力、个人痛苦四个维度的 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 0.758、 0.604、 0.719、 0.642。
高河瞪圆了双眼,用力摇着头:“不、不是,不是这样,他说谎。我知道,他一定会把自己做的事都推在我的头上……”
在3Dmax中按照真实采集人体骨骼的比例,对模型进行调整,统一轴心与质心位置,制作出三维结构与真实模型一致的精细模型,如图2所示。
表2 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注: 1、 *p<0.05, **p<0.01, ***p<0.001
同胞亲密 同胞隔阂变??量系数?系数??性别(男)?0.104* -0.097*年龄差距?-0.215*** 0.236***性别组合(兄弟组合)人口特征 姐妹组合?0.177*** 0.154**姐弟组合?0.149** -0.132**兄妹组合 0.045 -0.038共情能力?0.196*** -0.207***婚姻质量 0.154** -0.131**家庭因素 亲子关系?0.167** -0.145**父母差别对待 0.175*** -0.186***Ad R
在同胞性别组合中,姐妹、姐弟性别组合对同胞亲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同胞隔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不同的性别组合都为个体提供了独特的同胞结构特征,为其社会化过程提供特别的影响。当二孩出生后,由于母亲年龄较大,又要忙于料理家务和工作事务,她们在抚育教养二孩时出现精力付出上的困难,此时长子女尤其是姐姐虽然在名义上不具备家长的头衔,但实际上不得不履行一定的一般只属于父母的看护责任,可能会扮演母亲的角色,担负起照料年幼的同胞、强化情感联结的重任。由于女生气质中温柔、体贴、乐于表达和善于交流的特点,与哥哥相比,姐姐对年幼的同胞持比较友好亲近的态度,更愿意帮助父母去陪伴和照顾他们,在照顾同胞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亲切、陪伴、温暖和易于接近的特点[37]。姐姐和同胞之间会分享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易于建立亲密的同胞关系,使其形成依恋。姐姐的支持和帮助还具有缓冲作用,更能培养年幼同胞可依赖的特质,积极面对负向的生活事件如危险情境、心理压力、环境适应等[14]。姐姐更愿意为同胞提供心理需求、支持与关怀,会表现出较多的同胞亲密和较少的同胞隔阂。
1.2.1 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检测 入院1 d内采集2 ml空腹静脉血,置于生化管,4 000 r/min离心5 min,微量移液器吸取上清液,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试剂盒由天津康尔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共情能力对同胞亲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同胞隔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面对同样的唤醒情境时,共情能力越高的个体能保持更高的认知功能和更好的情绪情感,能较好的理解他人的观点,较少进行故意归因[38]。长子女早已习惯了从小成长的“独生子女环境”,突然之间要去接受一个更小同胞的家庭生活现实,长子女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现象[2]。共情作为重要的个人因素就能起到缓冲、帮助和支持的作用[39]。如果长子女的共情能力越高,他就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去理解父母对子女投入的变化,年幼的同胞更需要得到父母的照料与关怀,不会担忧年幼同胞的到来威胁自己先前已取得的内在和外在情境的平衡,积极面对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情境的改变。长子女会学习如何处理与同胞之间的手足关系,逐步适应新的亲子关系,理解父母在处理亲子关系方面的“不公平”,尽快调整和主动适应新的家庭生活环境[1]。即使面临着某些“不公平”和被父母暂时疏忽的情境,共情能力越高的长子女能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其换位思考的能力也越强,往往表现得较为平和与宽容,消除同胞降生的忧虑,形成较好的同胞关系体验。
2、家庭因素
父母婚姻关系对同胞亲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同胞隔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家庭系统理论看来,作为家庭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婚姻关系有助于促进其他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父母在婚姻中的情绪表达会在与子女的互动中外溢到子女的身上,并在同胞关系中表现出来。良好的婚姻关系提升了父母对子女需求的容忍度和协商的能力,有助于形成恰当的父母养育行为,长子女越容易接纳自己的同胞,同胞关系子系统也就越好[17]。在婚姻中面对分歧冲突时解决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子女解决同胞冲突的方式。父母的婚姻质量越高意味着父母在婚姻中的沟通能力越好,为子女提供了解决同胞冲突的榜样[18]。由于同胞年龄尚小,父母会将更多的照顾、抚养精力转向他们身上。面对一种“被稀释”的情感,父母在婚姻中的积极情绪会直接传递给长子女,长子女也善于调整自己消极的情绪,对同胞较为包容,尽管存在同代代沟,也会较快地适应同胞之间的手足关系。因此,父母婚姻关系越好,越有利于同胞之间形成亲密的关系。
亲子关系对同胞亲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同胞隔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亲子关系是子女在家庭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同胞关系中重要的家庭环境因素。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结是子女情绪能力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会影响到子女之间的同胞关系[22]。父母与长子女在亲子关系上表现出支持、友好、积极的互动会导致长子女日后在建立同胞关系时展现更多的友爱、亲密、合作与温暖[18]。因同胞的出生,家庭关系由一种简单的“父亲一母亲—独生子女”的三角关系变得更复杂。这对于巳习惯了父母全部关注的长子女而言是一项压力生活事件,对长子女与父母原本的亲密关系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给长子女带来心理压力和行为变化[2]。父母的支持与陪伴、积极卷入与长子女的互动能形成凝聚、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摆正父母、长子女以及同胞三者之间的位置,让长子女平静地应对同胞的出生给自己带来的压力,逐步适应因为“子女的扩容”带来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生活环境的变化,引导同胞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
父母的差别对待对同胞亲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同胞隔阂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没有两个子女会经历完全相同的教养环境,父母的差别对待对子女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教养本身[23]。在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下,同胞出生形成了新的家庭生态环境,会对家庭长子女的心理适应产生影响。平等的家庭环境能让长子女积极应对同胞的出生,给予同胞更多的照顾、保护与温暖,有助于长子女顺利适应同胞出生的过渡期。但是由于同胞年幼,父母会在养育分配上给予更多的物质和情感投入,较少指向甚至忽视长子女,他们可能被分配做更多的家务活,遇到矛盾冲突时都要礼让同胞。父母的差别对待使得同胞之间尽管相互比较但是由于年龄差距较大,长子女的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往往具有很强的以家庭为核心的观念,认为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扶持、依靠和陪伴。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主义的价值观念,强调个人对家庭的责任感能缓解父母的偏爱带来的潜在危害[37]。“长兄为父”意味着兄长不仅要承担照顾同胞的责任,还“有义务”要肩负起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育。在情感上和道义上兄弟姐妹不仅仅是一种横向的同胞之情,还包含了一种类似于亲子之间纵向的养育之情[2]。出生顺序和年龄差距使得同胞角色之间形成了一种等级的结构[40],长子女虽不具备“父母”的头衔,实际上已开始履行一定的一般只属于父母的照料看护责任,扮演“照看者”的角色,以便对同胞履行“老大”的责任和义务。考虑到长子女在年龄上稍长,父母也会给予长子女更大的特权,让他们起到模范作用,为同胞提供更多的照顾和支持。另外,随着长子女开始走向独立和成熟,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兴趣在增强,逐渐离开家庭融入到同伴群体中去[2],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等方面与年幼的同胞产生了同代代沟,他们的心理距离在扩大,父母也应该采取有差别的对待方式。因此,对于有较大年龄差距的同胞,父母有目的地改变对子女区别对待的程度有助于提升同胞亲密程度、减少同胞隔阂。
2、物化转化。物化转化主要包括干馏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及热裂解技术等。干馏是把生物质转变成热值较高的可燃气、固定碳、木焦油及木醋液等物质。可燃气含甲烷、乙烷、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可做生活燃气或工业用气,木焦油是国际紧俏产品,木醋液可形成多种化工产品。生物质气化是在高温条件下,利用部分氧化法,使有机物转化成可燃气体的过程。产生的气体可直接作为燃料,用于发动机、锅炉、民用炉灶等场合。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同胞关系作为个体生命中重要的情感资源,是一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人际关系。特别在童年时期,同胞关系为儿童提供了与其他同龄人交往互动的首要机会,对处于青少年期的长子女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30][41]。在我国社会的家庭教养模式中,手足之情至关重要,强调同胞互依的规则,长子女对年幼同胞肩负起照顾和培育的责任,重视同胞关系中的等级结构[37]。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一直强调家庭主义的价值观,如“长兄为父”、“姐妹连肝胆,兄弟同骨肉”、鼓励和倡导血亲之间的同胞亲密友爱、互帮互助。在大龄二孩家庭中,同胞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情感矛盾关系,相互负有责任和义务。由于有较大的年龄差距,同胞关系面临着新的变动与适应,是一种介于同伴关系似的横向关系间与亲子关系般的纵向关系的斜向交叉关系。同胞手足之间既包含着亲密和温暖,会相互陪伴、共同分享、产生情感共鸣,但同时由于出生间隔较大,会带来心理障碍和个人继续社会化的时代差异,同胞之间也会出现隔阂。
(二)对策建议
在大龄二孩家庭中,由于同胞之间年龄差距较大,家庭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化,对家庭成员的继续社会化提出了新的任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家庭成员尽快主动地学习新的社会化内容和调适好同胞关系,增进同胞手足间的亲密程度,尽可能降低分歧和隔阂对家庭关系和个人发展造成的影响。
对于父母而言,建立家庭会议制度,构建积极的同胞角色。通过家庭会议制度形成平等包容的家庭氛围,让每位家庭成员都有同等的参与权,为子女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态环境。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学会做两个子女的父母,理解子女的真实需要和对同胞关系的反应,培养其共情能力,引导同胞之间互帮互助。根据两个子女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采取差别化原则,客观看待子女的年龄特征差异,不断调整教养方式。保持合理的同胞差异性,父母应该主动倾听他们的声音,创设社会交往环境,增加同胞之间直接互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导他们“兄姐”、“弟妹”角色的各种规范和行为方式,将积极的同胞概念融入子女的意识中。
对于家庭中的长子女而言,尊重同胞的个体差异,去除不合理的“同胞竞争”心理,理性对待同胞关系,对父母的差别对待应该做出合适的评价。正处于青少年期的长子女,其心智发展相对成熟,要重新看待与父母原有的亲子关系,适应新的家庭关系,尽快完成同胞角色转换,学习和扮演好兄姐的角色甚至是“家长”的角色,学会谦让和承担。正确认识父母、自己和同胞三者的位置,逐步理解父母的情感和生活情境。直面因同胞的出现带来的冲击与“威胁”,坦然应对同胞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培养其平和、包容的性格与相互分享的品质。长子女要加强与同胞的互动,提高行为控制能力,能进行正确的归因,提升冲突管理的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适应新的家庭生活情境,引导同胞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王晓焘.从独生子女家庭走向后独生子女家庭——“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家庭模式的变化[J].中国青年科学,2016(2):47-53.
[2]陆杰华、韦晓丹.“全面两孩”政策下大龄二孩家庭亲子/同胞关系的调适机理探究 [J].河北学刊,2017(6):204-209.
[3]Furman,W.,&Buhrmester,D.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ies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J].Child Development, 1985 (56): 448-461.
[4]Davies,P.T.,&Cicchetti,D.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family systems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approaches[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04 (16): 477-481.
[5]Clare,M.S.Siblings’adjustment in middle childhood: Links with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3 (14) 485-499.
[6]Howe, N.A.A 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understanding,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siblings conflict strategies and outcomes[J].Child Development, 2009, 80 (5): 1564-1578.
[7]Padilla-Walker, L.M., Harper, J.M., &Jensen, A.C.Self-regulation as a mediator between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early adolescents'positive and negative outcome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0 (24): 419-428.
[8]Buist,K.L.,Dekovic,M.,&Prinzie,P.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sis[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3, 33 (1): 97-106.
[9]Buist, K.L., &Vermande, M.Sibling relationship pattern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competence and problem behavior[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14 (28): 529-537.
[10]Campione, N.The changing nature of power, control, and influence in sibling relationships[J].New Dir Child Adolescent, 2017 (156) :7-14.
[11]Riordan, D.V., Morris, C., Hattie, J., &Stark, C.Inter birth spacing and offspring mental health outcomes[J].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1 (42) :2511-2521.
[12]Kramer, L., &Ramsburg, D.Advice given to parents on welcoming a second child: A critical review[J].Family Relations, 2002, 51 (2) :69-71.
[13]Barroso, M.Social perceptions of siblings'sexual composition: Evidence from Portuguese Youth[J].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2011 (42): 687-702.
[14]Voorpostel, M., Van der Lippe T., Dykstra, P.Similar or different?The importance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or support between siblings[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007 (28): 1026-1053.
[15]Okudaira, H., Kinari, Y., &Mizutani, N.Older sisters and younger brothers: The impact of siblings on preference for competition[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5 (82): 81-89.
[16]Scholte, R., Engels, R., &Raymond, T.Differential parental treatment,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delinquency in adolescence[J].Journal Youth Adolescence, 2007 (36) :661-671.
[17]Stocker, C.M., &Youngblade, L.Marital conflict and parental hostility: Links with children's sibling and pe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99 (13) :598-609.
[18]Volling, B.L., McElwain, N.L., &Miller, A.L.Emotion regulation in context:The jealousy complex between young siblings and its relations with child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J].Child Development, 2002 (73) :581-600.
[19]Kouros, C.D., Cummings, E.M., &Davies, P.T.Early trajectory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as predictors of social competence in preadolescence[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10, 22 (3) :355-364.
[20]Hart, S.L., &Behrens, K.Y.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features of jealousy protest: Associations with child temperament, maternal interaction style, and attachment[J].Infancy, 2013 (18) :369-399.
[21]Tippett, N., &Wolke, D.Aggression between siblings Associations with 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peer bullying[J].Aggressive Behavior, 2015 (41) :14-24.
[22]Erel, O., Margolin, G., &John, R.S.Observed sibling interaction: Links with the marital and th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 (34) :288-298.
[23]McGuire, S., Dunn, J., &Plomin, R.Matern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siblings and children's behavioral problems: A longitudinal study[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995 (7) :515-528.
[24]Feinberg, M.E., Solmeyer, A.R., &McHale, S.M.The third rail of family systems: Sibling relationships,mental and behavioral health,and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12 (15): 43-57.
[25]Jenkins,J.,Rasbash,J.,Leckie,G.,Gass,K.,&Dunn,J.The role of maternal factors in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 multilevel study of multiple dyads per family[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012 (53): 622-629.
[26]Kramer, L., &Ramsburg, D.Advice given to parents on welcoming a second child: A critical review[J].Family Relations, 2002 (51): 2-14.
[27]Dawson, A., Pike, A., &Bird, L.Parental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ur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Family relationship mediators[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2015 (24) :379-393.
[28]庄妍.家庭长子女对同胞出生的适应研究:进展与反思 [J].中国健康教育,2017(2):165-168.
[29]陈斌斌、赵语、韩雯、王逸辰.手足之情:同胞关系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机制 [J].心理科学进展, 2017 (12) :2168-2178.
[30]张晓娟、芦珊、刘松涛.中小学生同胞关系中竞争维度的影响因素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6):949-952.
[31]陈斌斌、王燕、梁霁、童连.二胎进行时:头胎儿童在向同胞关系过渡时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6(6):863-873.
[32]吴杰、王云强、郭本禹.同性相斥还是异性相吸:基于性别视角的同胞关系研究 [J].西北人口,2017(4):80-86.
[33]孙丽华、张安然.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下二孩同胞关系的调查研究 [J].上海教育科研,2018(8):59-63.
[34]赵雪.亲子依恋对8—12岁头胎儿童接纳二胎的影响——共情和同伴关系的作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7
[35]邓林园、方晓义、阎静.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J].中国特殊教育,2013(9):72-76.
[36]柴唤友、孙晓军、牛更枫等.亲子关系、友谊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间接效应模型及性别差异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6):531-534.
[37]Updegraff A., McHale M., &Whiteman, D.Adolescent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Mexican American families:Exploring the role of familism[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05 (19) :512-522.
[38]Richardson, D.R., Hammock, G.S. , Smith, S.M., Gardner, W., &Signo, M.Empathy as a cognitive inhibitor of interpersonal aggression[J].Aggressive Behavior, 1994 (20) :275-289.
[39]Harper, J.M., Padilla-Walker, L.M., &Jensen, A.C.Do siblings matter independent of both parents and friends?Sympathy as a mediator between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adolescent outcomes[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16 (9) :101-114.
[40]赵凤青、俞国良.同胞关系及其与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J].心理科学进展,2017(5):825-836.
[41]McHale, S.M., Updegraff, K.A., &Whiteman, S.D.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influence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12 (74) :913-930.
[42]王莉莉,张杰.全面二孩政策下“98后”对父母生育二孩态度及影响因素 [J].南方人口,2018(1):48-57.
Intimacy and Gap:Research on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and Its Adaptation of Two Children Families with Large Age Gap
LIU Qing
The Law School of Changjiang University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al two children policy brought about a large number of two children families with large age gap in China and the sibling relation in such families come to be an increasingly public issue.Based on the data from a survey of sibling relationship,this paper tries to looking into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of two children families with large age gap by the indicators system of intimacy and gap.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intimacy based on the natural sibling relation are facing mental adaption disorder and impacted by individual’s continual socialization caused by the social differences caused of large age gap of two children.Generally speak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bling structure,parental marital quality,parent-child relations,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ll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sibling relations.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adjust the sibling rela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sibling intimacy.
Key words: Sibling intimacy,Sibling Gap,Two children families with large age gap,Adaptation
[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13(2019)05-0036-10
①[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研究(19BSH069)
[收稿日期]2019-05-14
[作者简介]刘庆,女,长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口社会学研究。
标签:同胞论文; 关系论文; 子女论文; 家庭论文; 父母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人口学论文; 世界各国人口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南方人口》2019年第5期论文;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研究(19BSH069)论文; 长江大学法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