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发,沈雅琴[1](2019)在《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氧化苦参碱治疗病毒性和非病毒性肝损伤有效,其能增强拉米夫定、干扰素或甘草酸类药物治疗病毒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氧化苦参碱除了直接的抗病毒、抗炎、肝脏保护作用外,还可通过提高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间接增强机体清除和抑制病毒。这些作用可能是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炎和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张明发,沈雅琴[2](2019)在《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氧化苦参碱多种途径给药(静脉滴注、肌肉注射或口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都有较好的疗效。氧化苦参碱的临床疗效与剂量和用药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用药时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注射给药的疗效快于口服,因此治疗开始时可注射给药,随后改为口服给药以持续提高疗效。氧化苦参碱除直接的抗病毒、抗炎、肝脏保护作用外,还可通过提高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间接增强机体清除和抑制病毒的能力,这可能是其治疗乙型肝炎疗效持续稳定的作用机制。
梁宁[3](2019)在《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是一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病情迁延不愈者可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并最终导致死亡。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苦参类制剂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抑制等作用,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但是,在最新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指南中并未对任何中医药治疗进行推荐。本研究将对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进行梳理,以期得出疗效和安全性的可靠性结论,同时对临床证据进行偏倚误差矩阵的方法学探究。研究方法(研究一)向国际Cochrane协作组织肝胆病组提出系统评价题目注册:苦参类制剂对比不治疗或安慰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撰写研究方案并发表(No.CD013089)。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库、CENTRAL、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等),获取并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允许其它合并症。干预措施为苦参类制剂,不限制剂量疗程等,排除含有苦参的中药复方,对照措施为不治疗或安慰剂,允许共同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次要结局为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非严重不良事件;探索性结局为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血清HBeAg阳性检出率。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提取资料并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文献信息不全者采用打电话或发邮件的方式尝试与作者取得联系。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采用TSA软件计算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并在未达到所需样本量进行统计学显着性界值矫正。观察森林图并结合I2统计量评估异质性。通过观察漏斗图结合统计学检验的方法检测发表偏倚。采用GRADEpro GDT软件制作证据概要表。(研究二)向国际Cochrane协作组织肝胆病组提出系统评价题目注册:苦参类制剂对比其他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撰写研究方案并发表(No.CD013106)。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库、CENTRAL、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等),获取并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截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允许其它合并症。干预对照类型为苦参类制剂对比其它抗病毒、免疫抑制、或保肝治疗药物,允许共同干预。主要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次要结局为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非严重不良事件;探索性结局为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血清HBeAg阳性检出率。资料提取、质量评价、数据合并、TSA分析、敏感性和亚组分析、GRADE评价方法与研究一方法一致。(研究三)以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为例,采用误差矩阵工具对中医药临床证据概览进行了探索性评价,并对未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的改进意见。数据来源为研究一和研究二中纳入的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及检索到的相关meta分析。三维误差矩阵构建包含四个步骤;1)评估系统误差风险。考虑证据类型和各类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2)评估随机误差风险。参照Cochrane手册计算各结局指标效应量的标准误;3)评估设计误差风险。依据临床重要性和相关性,对结局指标进行排序。同时考虑研究人群选择、干预措施设置、对照措施设置、研究场所和中心、研究类型(解释性/实用性)、研究结构(平行/交叉)、研究目标(优效性/劣效性/等效性)、和数据分析单位等可能影响设计误差风险的因素;4)依据前三个步骤评估结果,采用Excel表,分别以随机误差(x轴)、系统误差(y轴)和设计误差(z轴)构建三维误差矩阵图。结果(研究一)(1)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共检索到4044篇文献,阅读全文796篇后,排除文献323篇,436篇文献在尝试联系作者后仍未能获得足够信息以判断是否属于随机对照试验,因信息不全仍在等待列表,最终纳入35项随机对照试验(37篇文献),共3556名受试者。(2)研究质量:所有试验被评为高风险。(3)效应量估计:1项试验评估了全因死亡率,两组均未出现死亡。10项试验评估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未获得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乙型肝炎相关死亡率或发病率的数据。19项评估了非严重不良事件的试验中,9项试验两组事件发生率均为0,剩余10项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苦参类制剂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RR1.10,95%CI 0.76 to 1.59;I2=49%;10项试验,1050人);对于血清HBV-DNA和HBeAg阳性检出率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类制剂组阳性检出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HBV-DNA阳性检出率:RR 0.61,95%CI 0.55 to 0.68;I2=56%;29项试验,2914人;HBeAg阳性检出率:RR 0.71,95%CI 0.66 to 0.76;I2=19%;20项试验,2129人)。对非严重不良事件分开报告分析,苦参类制剂组可能增加消化系统症状、疲劳、尿黄、黄疸的风险、降低腹胀的风险。后验性ALT复常率meta分析显示苦参类制剂组ALT复常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性(RR 1.32,95%CI 1.21 to 1.44;I2=15%;8项试验,739人)(4)TSA分析:TSA分析表明非严重不良事件mmeta分析尚需纳入更多试验,而血清HBV-DNA、HBeAg、、ALT复常率的meta分析达到了所需样本量。(5)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缺失数据对结果没有影响。亚组分析表明与口服胶囊和混合给药途径相比,静脉滴注可能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6)GRADE评价:证据质量受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影响,证据等级为极低。(研究二)(1)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共检索到4044篇文献,阅读全文排除符合文献后剩余119篇,109篇文献在尝试联系作者后仍为能获得足够信息以判断是否是随机对照试验而暂未纳入,最终纳入10项试验,涉及898名受试者。(2)研究质量:所有试验被评为高风险。(3)效应量估计:10项试验中苦参类制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包括胶囊口服、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疗程为1到12个月不等。对照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干扰素、硫普罗宁、胸腺肽和其它中药。未获得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乙型肝炎相关发病率的数据。其它疗法相比,苦参类制剂对非严重不良事件(RR0.86,95%CI0.42to1.75;I2=0%;2项实验,163人)和血清HBV-DNA阴转((RR 1.14,95%CI 0.81 to 1.63;I2=92%;8项试验,719人)的效果尚不清楚。而苦参类制剂可能有助于血清HBeAg的阴转(RR 0.86,95%CI 0.75 to 0.98;I2=43%;7项试验,588人)及增加ALT复常率(RR 1.40,95%CI 1.13 to 1.73;I2=24%;4项试验,375人)。(4)TSA分析:TSA分析表明所有meta分析均未达到所需样本量。(5)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缺失数据对结果没有影响。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苦参类制剂的剂型和给药途径(P=0.002)、以及对照药物的设置(P<0.00001)可能对血清HBV-DNA阴转的效果产生影响。(6)GRADE评价:证据质量受到纳入研究偏倚风险、异质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影响,证据等级为极低。(研究三)对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已发表的相关meta分析进行评估,虽然随机对照试验和meta分析的研究类型证据等级相对较高,但ROB评价和严格评价发现所有临床试验和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较低,系统偏倚风险较高;在meta分析证据等级水平下,对于全因死亡和非严重不良事件,当前研究的随机误差存在显着风险(SE=0.36和SE=0.35)。对于严重不良事件结局,当前研究的随机误差风险为中等风险(SE=0.22)。对于血清HBV-DNA 阳性检出率和血清HBeAg 阳性检出率,随机误差风险为低到中等风险(SE<0.16和SE<0.21)。此外三维矩阵图中存在大量灰色断层,表明当前研究存在设计误差风险,主要体现在研究人群诊断和纳入标准不清晰合理,干预措施和对照措施设置不清楚恰当、研究中心为单中心、研究无法判断为采用了优效性和实用性设计。结论和意义对临床实践的意义:当前临床试验多缺乏临床相关结局指标的数据,如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命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和发病率。与安慰剂或不治疗相比,苦参类制剂在HBV-DNA和HBeAg阴转及ALT复常率方面效果更好,而不良事件发生率暂未发现存在差异;与其它药物相比,苦参类制剂HBeAg阴转和ALT复常效果可能更好,暂未发现存在HBV-DNA阴转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苦参类制剂对于抑制病毒复制及改善肝功可能具有一定效果,但对于能否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发生率尚不清楚。对未来研究的意义:建议未来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对苦参类制剂对临床终点结局的影响进行评估。三维误差矩阵图显示当前研究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设计误差方面均存在一定风险,未来研究可从降低三个误差维度风险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以提高未来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三维误差矩阵工具可作为证据合并和GRADE评估的补充方法,对证据整体进行概览,具体方法学有待进一步改进。
张明发,沈雅琴[4](2018)在《苦参碱类生物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苦参碱类生物碱具有抗肝炎病毒的作用,与其他抗病毒药联用可增强其抗病毒的效果。苦参碱类生物碱通过促进肝细胞表达微小RNA-122和干扰素-α,降低植物鞘氨醇含量和抑制p38磷酸化以及下调钠离子-牛磺胆酸转运蛋白的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抑制肝炎病毒对肝细胞的伤害;通过阻滞肝炎病毒的吸附、进入细胞和抑制肝细胞表达和分泌HBsAg、HBeAg和HBV-DNA,产生抗HBV作用。综述苦参碱类生物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药理作用文献,并对其研究进展做了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苦参碱类生物碱的提供参考。
唐海峰,朱素楠[5](2017)在《苦参碱联合胸腺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Foxo3a、INF-α、HBV-DNA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苦参碱联合胸腺肽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叉头盒O类转录因子-3a(Foxo3a)、干扰素-α(INF-α)、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4例CHB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苦参碱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苦参碱+胸腺肽注射液治疗,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Foxo3a、INF-α、HBV-DNA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明显下降,白蛋白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HBV-DNA阴转率为51.06%,乙肝病毒e抗体(HBeAb)阳转率为51.06%,乙肝e抗原(HBeAg)阴转率为46.81%,而对照组则分别为23.40%、23.40%、27.6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o3a mRNA表达水平、INF-α、甲胎蛋白(AFP)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T细胞亚群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D3+、CD4+明显上升,CD8+明显下降,CD4+/CD8+比值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尿黄、钠减、腹胀、乏力、肝区隐痛症状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CHB患者可显着降低Foxo3a、INF-α、HBV-DNA水平,改善肝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力。
刘晓琼,沈宏辉,陈佳欣,柏兆方,王伽伯,肖小河[6](2016)在《苦参碱类生物碱联合胸腺肽抗HBV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该文主要研究4种苦参碱类生物碱分别联合胸腺肽在Hep G2.2.15细胞上的抗病毒效果。分别将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浓度均为0.2 mmol·L-1)联合胸腺肽(0.025,0.1 g·L-1)于Hep G2.2.15细胞作用48,72 h后收集细胞及上清。采用CCK-8法测定各实验组细胞的(活性)来评价药物对Hep G2.2.15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实验组上清液中HBs Ag,HBe Ag的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和胞内HBV DNA水平;采用CBA方法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FN-α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单独胸腺肽0.0250.4 g·L-1对细胞没有毒性,在此浓度范围内联合0.2 mmol·L-1苦参碱类生物碱对细胞没有毒性;苦参碱类生物碱联合胸腺肽抗HBV效果优于单独用碱或胸腺肽;单独0.025 g·L-1胸腺肽组对胞内HBV DNA的抑制效果优于单独0.1 g·L-1胸腺肽组,而对于上清HBe Ag的抑制效果则相反;0.1 g·L-1胸腺肽联合碱和0.025 g·L-1胸腺肽联合碱抗HBV效果相当,4个生物碱和胸腺肽联合抗HBV效果无统计学差异;总体来看,72 h抗HBV效果优于48 h(P<0.05);联合用药之后IFN-α的分泌量升高,和其他4个指标的变化成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联合胸腺肽可通过促进IFN-α的表达来抑制Hep G2.2.15细胞HBs Ag,HBe Ag的分泌和HBV DNA的复制,进而促进抗病毒作用。
刘斐斐[7](2012)在《中药苦豆子抗HBV活性部位初筛及苦参碱类化合物协同拉米夫定抗HBV的体外活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HepG2 2.2.15细胞系,探讨苦豆子不同提取部位,以及其所含苦参碱类化合物单用和联用拉米夫定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考察时效、量效和构效关系,筛选苦豆子中协同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的增效成分。方法:选用对数生长期的HepG2 2.2.15细胞,受试药物分别为各浓度的苦豆子乙醇总提取物、氯仿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槐果碱、氧化槐果碱和槐定碱;苦参碱和拉米夫定联用、氧化苦参碱和拉米夫定联用;拉米夫定为阳性对照药。分别作用3天、6天和9天后,取培养液上清,检测HBsAg和HBeAg和HBV DNA的表达量。结果:1、苦豆子不同提取部位对HepG2 2.2.15细胞表达HBsAg、HBeAg和HBV DNA均有较强的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抑制作用最强,86%,各部位抑制作用顺序: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乙醇提取部位>水提部位>氯仿提取部位>正丁醇提取部位。2、苦豆子所含苦参碱类化合物对HepG2 2.2.15细胞表达HBsAg和HBeAg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槐果碱抑制作用最强,92为%,各成分抑制作用顺序:槐果碱>槐定碱>氧化槐果碱>。2、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氧化苦参碱联合拉米夫定对HBsAg和HBeAg的最大抑制作用分别是其单用时的6.8倍、12.6倍、1.9倍和2.8 倍。3、由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比;槐果碱和氧化槐果碱对比可知,随着极性的增大,药物对HBeAg的抑制作用较强,而随着极性的减小,药物对HBsAg的抑制作用较强。结论:由本课题研究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和槐定碱均为抗乙肝病毒的药效物质。苦豆子中主要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分别联用拉米夫定与两者单用相比可明显增强抗原HBsAg和HBeAg的表达。这为临床抗乙肝病毒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下一步开发苦豆子抗乙肝病毒类药物奠定了 一定基础。
吴宇峰[8](2011)在《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病毒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面广。我国2009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107.30(1/10万),其中乙肝发病率为88.82(1/10万)。我国一般人群的HBs Ag阳性率为9.09%。目前防治乙肝主要手段是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疗效肯定,但费用昂贵,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指南要求干扰素治疗持续1年以上;核苷类抗病毒持续2-3年。长期服药会面临病毒变异而产生耐药,且会进一步加剧医疗费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苦参制剂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且大量临床研究报告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阳性结果。本研究对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进行疗效评价,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治疗依据。经过检索,电子检索出苦参制剂治疗乙肝相关文献共1123篇,手工检索1篇。通过资料分析比较,共获得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实验相关研究文献460篇,其中157篇文献因比较药物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被排除,95篇因仅有肝功能数据或者仅有治疗组数据,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被排除,17篇因重复发表或涉嫌雷同被排除。最终纳入191篇文献研究,共18799例样本。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两项研究属于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双盲试验;5项研究提及随机序列是如何产生的,但没有研究描述是否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没有文献交代了样本量计算;有37项研究报道进行了随访研究,17项研究报道了退出或/和失访病例;104项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项研究报告了死亡人数。漏斗图显示研究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经过数据分析与讨论,在纳入的RcT研究中,有1项研究报告了治疗过程中因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导致死亡人数,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9,CI(0.24,0.99)),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没有研究报告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病率。没有研究报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有69项研究报告不良反应,苦参组不良反应主要是食欲减退、恶心、口苦、上腹部不适、腹胀、腹泻、局部有硬结等。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热、乏力、流感样症状、轻度睡眠障碍、白细胞轻度减少(干扰素)、头晕、皮疹(硫普罗宁)、心慌等轻度不良反应,症状自行缓解,未影响继续治疗。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sAg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30项研究;随访共纳入7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171项研究,随访共纳入36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V-DNA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179项研究,随访共纳入38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血清转换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73项研究,随访共纳入19项研究。从临床证据分析结果,发现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血清HBeAg.HBV-DNA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存在确实疗效;在血清HBeAg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苦参制剂与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临床指南推荐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比较显示,苦参制剂的疗效并不亚于这些抗病毒药物,且RR值提示优于这些抗病毒药物,然而,要获得更为准确的证据,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在血清HBV-DNA转阴方面,苦参制剂疗效低于拉米夫定,但不低于干扰素;与其他药物或常规保肝治疗相比,苦参制剂疗效均高于这些治疗手段,且在降低重症慢性乙型肝炎病死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效果。目前高质量的严格的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还很少。对照药物使用纯安慰剂的伦理学问题和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采取试验药和阳性对照药都制作安慰剂双模拟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获得更准确的临床证据。
胡九东,刘洋,李莹,张玮,邢练军[9](2011)在《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慢乙肝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该文通过近3年来的临床观察和文献研究发现,抗HBV药物干扰素、核苷类药物和中药及其提取物联合治疗慢乙肝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不管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降低变异率,还是改善肝功能、纤维化和临床症状,联合治疗均优于单一治疗,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确切的疗效和优势,可能是治疗慢乙肝的首选疗法。
艾黎[10](2010)在《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护肝治疗同时应用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HBV标志物变化情况。结果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两组差异不大,在肝功能改善、HBeAg阴转率、HBeAb阳转率、HBV DNA阴转或下降103(copies·mL-1)以上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是慢性乙肝患者较好选择,值得在临床试用推广。
二、氧化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 |
2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 |
2.1 im单独用药 |
2.2 静滴与口服给药 |
3 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 |
3.1 联合应用拉米夫定 |
3.2 联合应用干扰素 |
3.3 联合应用其他药物 |
4 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 |
5 结语 |
(2)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化苦参碱im的临床疗效 |
1.1 im氧化苦参碱200 mg |
1.2 im氧化苦参碱400 mg |
1.3 im氧化苦参碱600 mg |
2 氧化苦参碱静滴的临床疗效 |
3 氧化苦参碱口服的临床疗效 |
3.1 口服氧化苦参碱200 mg |
3.2 口服氧化苦参碱300 mg |
4 氧化苦参碱提高乙型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
5 结语 |
(3)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综述 |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知 |
1.3 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概况 |
2 中医药疗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进展 |
2.1 干预措施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方法:Cochrane系统评价 |
2.2 系统评价meta分析所需样本量的计算:试验序贯分析法 |
2.3 基于误差风险的临床证据可视化评估方法:误差矩阵评估工具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苦参类制剂对比空白或安慰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试验序贯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数据收集和筛选 |
2.4 数据提取和管理 |
2.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6 缺失数据处理 |
2.7 异质性评估 |
2.8 发表偏倚 |
2.9 效应测量指标和数据合并 |
2.10 试验序贯分析(TSA分析) |
2.11 亚组分析和异质性解释 |
2.12 敏感性分析 |
2.13 GRADE结果概要总结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研究特征 |
3.3 纳入研究质量 |
3.4 效应量估计 |
4 讨论 |
4.1 主要结果 |
4.2 系统评价整体完成度和适用性 |
4.3 临床证据质量 |
4.4 系统评价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
4.5 与已发表的meta分析的异同点 |
5 结论 |
5.1 对临床实践的建议 |
5.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苦参类制剂对比其它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试验序贯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纳入排除标准 |
2.2 文献检索策略 |
2.3 数据收集和筛选 |
2.4 数据提取和管理 |
2.5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6 缺失数据处理 |
2.7 异质性评估 |
2.8 发表偏倚 |
2.9 效应测量指标和数据合并 |
2.10 试验序贯分析(TSA分析) |
2.11 亚组分析和异质性解释 |
2.12 敏感性分析 |
2.13 GRADE结果概要总结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3.2 纳入试验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 |
3.4 效应估计 |
3.5 GRADE证据概要表(SOF表) |
4 讨论 |
4.1 主要结果 |
4.2 证据的完整性和适用性 |
4.3 证据质量 |
4.4 综述开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倚 |
4.5 与其他研究或综述的异同点 |
5 结论 |
5.1 对临床实践的启示 |
5.2 对临床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误差矩阵工具评估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证据的方法研究 |
1 前言 |
2 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三维误差定义和评估 |
2.3 资料提取 |
2.4 三维误差矩阵构建 |
3 结果 |
3.1 meta分析证据的误差评估 |
3.2 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的误差评估 |
3.3 临床证据的误差矩阵 |
4 讨论 |
4.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2 对未来临床研究的启示 |
4.3 对未来方法学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苦参碱类生物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苦参碱 |
1.1 体外肝细胞中抗HBV的作用 |
1.2 体内肝细胞中抗HBV的作用 |
2 氧化苦参碱 |
2.1 体外肝细胞中抗HBV的作用 |
2.2 体内肝细胞中抗HBV的作用 |
2.3 体内肝细胞中抗丙型肝炎病毒 (HCV) 的作用 |
3 槐果碱和槐定碱对HBV-DNA的作用 |
(5)苦参碱联合胸腺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Foxo3a、INF-α、HBV-DNA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V标记物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oxo3a、INF-α、AFP水平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比较 |
2.6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
3 讨论 |
(6)苦参碱类生物碱联合胸腺肽抗HBV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 |
2.3 药物体外抗HBV效果 |
2.3.1 HBV DNA的检测 |
2.3.2 HBs Ag和HBe Ag的检测 |
2.3.3 上清HBV DNA和胞内HBV DNA的检测 |
2.3.4 CBA法检测IFN-α的表达水平 |
2.4 相互作用分析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药物对Hep G2.2.15细胞的细胞毒性 |
3.2 胸腺肽和苦参碱类生物碱单独给药及联合给药的抗HBV效果比较 |
3.2.1 苦参碱类生物碱和胸腺肽联合应用的抗HBV效果优于单药 |
3.2.2 苦参碱类生物碱联合不同浓度胸腺肽的抗HBV效果 |
3.2.3不同苦参碱类生物碱联合胸腺肽的抗HBV效果比较 |
3.2.4 2个时间点的比较 |
3.3 细胞上清中IFN-α的表达 |
4 讨论 |
(7)中药苦豆子抗HBV活性部位初筛及苦参碱类化合物协同拉米夫定抗HBV的体外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抗HBV药物的研究进展 |
2 抗HBV药物的联合应用研究 |
3 中药抗HBV研究进展 |
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4.3 技术路线图 |
4.4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第二章 样品的收集、制备与化学分析 |
1 仪器与试药 |
1.1 样品的收集 |
1.2 供试样品的制备 |
2 实验试剂与方法 |
2.1 试剂 |
2.2 方法 |
2.3 色谱条件 |
2.4 样品提取条件的优化 |
2.5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2.6 流动相条件的优化 |
2.7 方法学考察 |
2.8 指纹图谱实验结果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苦豆子不同提取物对HepG2 2.2.15细胞的作用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试剂配制方法 |
2.2 供试样品液的配制 |
2.3 实验模型和实验方法的选择 |
2.4 HepG 2.2.15细胞培养的条件优化 |
2.5 HBV DNA定量方法的选择 |
2.6 药物活性评价的试验步骤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苦豆子提取物对HepG2 2.2.15细胞毒性评价 |
3.2 苦豆子提取物对HepG2 2.2.15细胞分泌HBeAg和HBsAg的影响 |
3.3 苦豆子提取物对HepG2 2.2.15细胞HBV DNA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4.1 苦豆子不同提取部位对抗原表达量的变化 |
4.2 苦豆子不同提取部位对上清中HBV D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四章 苦豆子中苦参碱类化合物对HepG2 2.2.15细胞的作用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供试样品液的配制 |
2.2 HepG2 2.2.15细胞复苏与培养 |
2.3 不同生物碱对HepG2 2.2.15细胞的处理 |
2.4 不同生物碱对HepG2 2.2.15细胞毒性的测定 |
2.5 不同生物碱对HepG2 2.2.15细胞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测定 |
2.6 不同生物碱对HepG2 2.2.15上清中HBV DNA的测定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苦豆子提取物对HepG2 2.2.15细胞毒性评价 |
3.2 生物碱对HepG2 2.2.15细胞分泌HBeAg和HBsAg的影响 |
3.3 苦豆子提取物对HepG2 2.2.15细胞上清HBV DNA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4.1 不同生物碱对抗原表达量的变化 |
4.2 不同生物碱对细胞上清D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五章 苦参碱类化合物与拉米夫定联用对HepG2 2.2.15细胞的作用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供试样品溶液的配制 |
2.2 HepG 2.2.15细胞复苏与培养 |
2.3 不同生物碱联用拉米夫定对HepG 2.2.15细胞的处理 |
2.4 药物对HepG2 2.2.15细胞毒性的测定 |
2.5 生物碱和拉米夫定联用对HepG2 2.2.15细胞上清中HBeAg和HBsAg的测定 |
2.6 样品对HepG2 2.2.15细胞上清中HBV DNA的测定的测定 |
3 结果 |
3.1 生物碱联用拉米夫定对HepG2 2.2.15细胞毒性评价 |
3.2 生物碱联用拉米夫定对HepG2 2.2.15细胞分泌HBeAg、HBsAg和上清HBV DNA的影响 |
4 小结与讨论 |
4.1 苦参碱联用拉米夫定对抗原表达量的变化 |
4.2 苦参碱联用拉米夫定对细胞上清DNA抑制率的变化 |
4.3 氧化苦参碱联用拉米夫定对抗原表达量的变化 |
4.4 氧化苦参碱联用拉米夫定对细胞上清HBV DNA的抑制率 |
第六章 综合分析 |
1 苦豆子抗HBV作用的客观性分析 |
1.1 苦豆子不同提取部位抗HBV的作用分析 |
1.2 不同生物碱抗HBV的作用分析 |
2 生物碱和拉米夫定联合用药协同作用的量效、时效关系 |
2.1 联合用药协同、拮抗作用的判断标准 |
2.2 苦参碱和拉米夫定联合用药的量效、时效关系分析 |
2.3 氧化苦参碱和拉米夫定联合用药的量效、时效关系分析 |
3 苦参碱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8)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研究背景 |
1.1 慢性乙型肝炎定义 |
1.2 乙型肝炎现状调查 |
1.3 乙型肝炎防治 |
1.4 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1.5 Cochrane系统评价介绍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3.研究内容 |
3.1 纳入研究类型 |
3.2 研究对象 |
3.3 干预措施 |
3.4 结局测量 |
3.5 检索策略 |
3.6 资料质量评价与提取 |
3.7 资料分析与合并 |
4. 结果 |
4.1 检索策略 |
4.2 检索结果与筛选 |
4.3 文献特征与方法学质量 |
5. 数据分析与讨论 |
5.1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病死率 |
5.2 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病率和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 |
5.3 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 |
5.4 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严重不良反应 |
5.5 HB sAg血清应答指标 |
5.6 HBeAg血清应答指标 |
5.7 HBV-DNA血清应答指标 |
5.8 HBeAg血清转换应答指标 |
5.9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阳性对照药物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慢乙肝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中药及中药提取物联合抗病毒西药治疗 |
1 中药及中药提取物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慢乙肝的研究 |
2 中药及提取物联合干扰素治疗慢乙肝的研究 |
中药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治疗的研究 |
(10)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指标观察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症状变化情况 |
2.2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变化情况 |
2.3 两组血清病毒学变化情况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氧化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9(12)
- [2]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评价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9)
- [3]苦参类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Cochrane系统评价及误差矩阵方法研究[D]. 梁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4]苦参碱类生物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抗感染药学, 2018(01)
- [5]苦参碱联合胸腺肽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Foxo3a、INF-α、HBV-DNA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J]. 唐海峰,朱素楠. 海南医学, 2017(07)
- [6]苦参碱类生物碱联合胸腺肽抗HBV作用研究[J]. 刘晓琼,沈宏辉,陈佳欣,柏兆方,王伽伯,肖小河. 中国中药杂志, 2016(07)
- [7]中药苦豆子抗HBV活性部位初筛及苦参碱类化合物协同拉米夫定抗HBV的体外活性评价[D]. 刘斐斐.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05)
- [8]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D]. 吴宇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9]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慢乙肝研究进展[J]. 胡九东,刘洋,李莹,张玮,邢练军.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03)
- [10]苦参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疗效分析[J]. 艾黎. 中国现代医生, 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