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昫:论“文化转型”与老年社会工作创新论文

陈昫:论“文化转型”与老年社会工作创新论文

[摘要]“文化转型”是西方国家针对“老有所养”问题而提出的创新性养老服务设计与实践策略,为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务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文化转型旨在完善“老年人导向性”的服务提供模式,建设“老年人友好型”的养老环境。在文化转型视角下,老年社会工作的创新路径有三:第一,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创新,即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职能定位与文化胜任力定位;第二,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创新,即“4P4I”评价体系建设,包括保障、预防、宣传、参与、意识形态、权益、组织机构与信息共八项要素;第三,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目标创新,即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与地位创新以及老年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思路创新。

[关 键 词] 文化转型 老年社会工作 创新

“文化转型”(culture change)是西方国家在应对“老有所养”问题时,以养老机构为依托,以服务质量为重点,以服务形式为切入,以服务理念转型为目标,以服务模式创新为手段的养老服务设计与实践体系。文化转型的成功实践与经验积淀为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务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对文化转型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文化转型对老年社会工作所赋予的新含义,有助于对近年来国外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脉络、路径探索、理念变革与模式创新进行透视,具有较为重要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一、文化转型的诞生与发展

学术界一般认为,“文化转型”的理念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态度冷漠粗暴等问题极为不满,呼吁养老机构转变工作作风。① Mary J.Koren,“Person-Centered Care for Nursing Home Residents:The Culture-Change Movement”,Health Affairs,Vol.29,No.2,2010,PP.1-6.随着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1983年,美国养老机构改革国民联合会(National Citizens’Coalition for Nursing Home Reform,以下简称“联合会”)发布了《关于养老机构制度体系建设原则的消费者声明 》(Consumer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the Nursing Home Regulatory System),要求养老机构必须尊重老年人的自主、自尊、独立等多项权利,该声明获得了60余家养老机构的认可,并随后送呈于政府部门。① Emma L.Holder,“A Consumer Perspective on Quality Care:The Resident’s Point of View”,Danish Medical Bulletin,Vol.Suppl 5,1987,PP.84-89.三年后,联合会下属的医疗委员会发布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优化研究报告》(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Nursing Home Care),首次提出养老服务发展的关键在于养老机构的建设,而养老机构的建设重点是以服务为本,打造类似“居家”的环境,而并非以“医治”为核心。此后的十余年间,联合会尝试推行了多项旨在改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举措,尽管并未涉及“制度改革”的核心层面,但在联合会的努力下,“老年人导向性照护”(person-centered care)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② Audrey S.Weiner,Judah L.Ronch,Culture Change in Long-term Care.Binghamton,NY:Haworth Press Inc,2003,PP.1-9.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核心素养关键的确立,对于推动高中数学教学革新,提高学生整体实践水平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高中阶段数学老师在教学中,需要聚焦核心素养概念,革新数学教学方式,建设高效数学教学课堂,推动学生能力的有效培养.

1997年,美国养老机构的高层领导、消费者代表、老年学专家和政策制定者齐聚一堂,就养老服务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产生了三项成果:第一,肯定了推动养老服务转型的必要性,要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提供机制等方面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第二,将这种转型正式命名为“文化转型”,这也标志着文化转型概念的正式确立;第三,组建“先行者联盟”(Pioneer Network),推动文化转型理念的实践与试点建设工作。此后,以文化转型理念为指导的养老机构试点纷纷涌现。2005年,长期照护领域的400余位杰出人士与“美国医疗卫生服务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的代表共同签署了《圣路易协议》(St.Louis Accord),要求从政策、规章制度等层面推进养老服务改革。③ Anna N.Rahman,John F.Schnelle,“The Nursing Home Culture-Change Movement:Recent Past,Present,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The Gerontologist, Vol.48, No.2,2008,PP.142-148.由此,文化转型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时至今日已成为美国养老服务创新与优化的代名词。

(3) 岩体裂隙倾角和浆液扩散方位角均会对注浆压力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当浆液扩散方位角θ≤90°时,同一时间下,浆液压力随着注浆孔距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且浆液压力和注浆压力均随着倾角增加而减小;当90°<θ≤180°,同一时间下,浆液压力由注浆孔向四周衰减,浆液压力和注浆压力均随着倾角增加而增大,增大的注浆压力用于克服浆液自重和粘滞阻力双重作用。可见,考虑裂隙面的空间产状是非常必要的。

二、文化转型的指导思想、攻坚对象与基本问题

文化转型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浓厚的改革与创新特征,其指导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充分相信老年人具有潜力,尊重个人的自主权、自决权。第二,在保障个体独立性的前提下,引入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多样化的服务提供来源,建立广泛而牢固的支持体系,并使老年群体之间紧密相连,形成互帮互助的机制。第三,以“养老”为核心,要求老年人做好老年期生活规划,有效应对老年期生活风险。第四,鼓励自我反省,以促进发展为己任。强调文化转型的动态性特征,它是一种过程,而非终点。④The National Consumer Voice for Quality Long-term Care(NCCNHR), Culture Change in Nursing Homes, https://the consumer voice.org/uploads/files/advocate/Culture-Change-in-Nursing-Homes.pdf,2009.

在实践层面,文化转型把改革攻坚的矛头指向了养老机构的服务提供模式。2009年,先行者联盟首次就老年人导向性的服务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如表1所示。⑤ Sheryl Zimmerman,Victoria Shier,Debra Saliba,“Transforming Nursing Home Culture:Evidence for Practice and Policy”,The Gerontologist,Vol.54,No.S1,2014,PP.S1-S5.

由表1可知,作为文化转型的核心实践模式,老年人导向性服务事实上体现了服务重心的再定位,服务对象的再发展以及对服务策略的再思考。文化转型旨在打造的老年人导向性服务,应当是实现了老年人、服务者、管理者三方良性互动的综合服务供给机制。所谓文化转型的实质,就是要为在机构中的老年人打造更为幸福、更为安全、更能满足其需要的养老环境,是对“病人安全文化”(patient safety culture)概念内涵的升华。⑥ Kali S.Thomas,Kathryn Hyer,Nicholas G.Castle,Laurence G.Branch,Ross Andel,Robert Weech-Maldonado,“Patient Safety Culture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Safe Resident Care in Nursing Homes”,The Gerontologist,Vol.52,No.6,2012,PP.802-811.老年人导向性服务内涵的确立,为文化转型的普适性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自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转型的影响力开始走出美国本土,并迅速拓展到加拿大、欧洲、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与韩国等地区。

表1 传统服务模式和老年人导向性服务模式对比表

传统服务模式 老年人导向性服务模式机构管理者主导服务决策,老年人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年人参与决策过程,与机构管理者共同商定服务计划服务人员以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为依据,按照机构规定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服务人员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探索新的服务形式与理念,推进服务创新服务重点为完成相应的任务目标,服务具有鲜明的刚性特征服务重点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具有鲜明的弹性特征养老环境具有典型的“医护”特征养老环境具有典型的“居家”特征容易使老年人产生疏离与孤独感容易使老年人产生归属与幸福感

然而,在文化转型机构试点的建设如火如荼之时,加拿大阿尔兹海默症研究协会(The Alzheimer Society of Canada)提出了四项诘问:第一,如何确保“转型”是真实有效的,而不是在重蹈覆辙,重复前人的劳动成果?第二,如何确保所提供的服务确实是“老年人导向性”的,而不是主观臆断地认为服务已经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第三,如何确保养老机构管理层、服务者、老年人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的持续性参与,而不会半途而废?第四,文化转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即在实践文化转型的过程中,文化转型自身也在“转型”,如何确保与文化转型的最新理念与实践方法保持同步?① The Alzheimer Society of Canada,Culture Change in Long Term Care: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in Six Long Term Care Homes,https://alzheimer.ca/sites/default/files/files/national/culture-change/culture_change_market_research_overview_e.pdf,2011.

以布兰克(Orah R.Burack)为代表的学者很快就给出了以上问题的解答,认为文化转型在异域的扎根、认同与发展,一方面,是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则是和文化转型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工作属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② Orah R.Burack,Audrey S.Weiner,Joann P.Reinhardt,“The Impact of Culture Change on Elders’Behavioral Symptoms:A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Vol.13,No.6,2012,PP.522-528.文化转型的“老年人导向性”理念重视老年人独立性、老年人话语权与老年人决定权,这与积极老龄化等老年社会工作指导思想有相似之处,文化转型其实是老年社会工作实务在养老机构层面的缩影。③ Audrey S.Weiner&Judah L.Ronch,Culture Change in Long-term Care.Binghamton,NY:Haworth Press Inc.2003,PP.33-35.文化转型的提出,给予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以新的契机;老年社会工作理念、内涵与模式的创新,为文化转型的试点建设提供了理论与实务的支持。

不过,尽管分属不同的“文化”概念框架,文化转型的服务对象——老年人,其自身就是文化、习惯、历史、生活经验的宝库。老年人作为媒介性的要素,成为了连接微观层面的文化转型与宏观层面的文化胜任力的桥梁,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文化胜任力定位是桥梁的核心所在,其支柱主要有三:

所以,在文化转型视角下探索老年社会工作的创新之处,其实质是要明确老年社会工作与文化转型之间的关系,是要厘清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评价体系、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目标。角色定位是基础,决定着文化转型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职能、工作方式与基本能力的要求;质量评价是重点,决定着文化转型对老年社会工作成效相关要素、内在联系与关系模式的解读;发展目标是展望,决定着文化转型对老年社会工作建设理念、发展趋势与专业定位的期待。

三、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创新

在文化转型的结构中,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工作者“何以可为”等关键问题。这种定位的内涵有二:第一,是实际定位,即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职能定位;第二,是形式定位,即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文化胜任力定位。

(一)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职能定位

鲍尔斯(Barbara Bowers)提出了“照护团队”(care team)这一理念,以确保文化转型的成效落到实处。作为照护团队的一员,老年社会工作者知晓前沿养老理念,为服务设计提供智力支持;重视对话与沟通,透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变化;使用科学的助人方法,使老年人不仅得所“养”,更能解其“困”;遵循严谨的评估制度,对养老机构“文化转型”的过程与结果给出令人信服的评价。① Barbara Bowers,Kim Nolet,Tonya Roberts,Sarah Esmond,Implementing Change in Long-term Care:A Practical Guide to Transformation,https://care.nursing.wisc.edu/wp-content/uploads/sites/628/2017/01/Implementation_Manual_Part_1_FINAL.pdf,2017.文化转型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试点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作方法的不断完善,其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群体高度异质性的养老需求,而客观上则为老年社会工作在文化转型中的介入提供了可行性。在文化转型的视角下,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职能定位应采用“变”与“不变”相结合的策略。② Novella Perrin,Joanne Polowy,The Role of the Social Worker in the Long-term Care Facility,https://health.mo.gov/seniors/ombudsman/pdf/Role LTC social worker.pdf,2008.

第一,“意识形态”的含义。社会个体、社会生活、社会组织与机构、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要素共同影响并造就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亦是价值观影响下的产物。文化转型提出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来看待老年社会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重视、关爱老年人,注重维护老年群体的权益,发掘老年群体的潜能,以实现老年福祉为己任。

“变”是指工作方式、功能与身份的转变,在文化转型的场域中,服务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方式以老年人个性为转移,成效以老年人反馈为依据,改进以老年人建议为参考。因此,借助文化转型,推动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多样化、功能细致化,既是养老机构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年社会工作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了老年人沟通、老年文化(习俗)认知与辨别、照护计划制定、辨识老年人的社会与情感需求、服务进度与质量评估、服务记录规范化管理等多方面的职责。这既体现了社会工作者职能的下潜性,即服务的最终落脚点是老年个体,必须确保服务的提供、进度和质量与老年人密切相关;也体现了社会工作者职能的升华性,即社会工作者全程参与文化转变的实践过程,这种“共建”的观念与鲍尔斯的照护团队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变”之处主要体现为社会工作者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包括:认识并认同每一位老年人都具有独特性;对全体老年人一视同仁;致力于建设老年人友好型的养老环境,实现老年生活无障碍;帮助树立积极、正面的老年人形象。因此,敬老、爱老、乐老,是针对在机构中居住的老年人所应当采用的最起码的工作原则。正如钟(Gawon Chung)指出,文化转型的实现形式就是更好的养老服务,它不仅包括养老环境的舒适、安全与便利,更体现为对老年人的关爱与尊重老年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权。③ Gawon Chung,“Understanding Nursing Home Worker Conceptualizations about Good Care”,The Gerontologist,Vol.53,No.2,2012,PP.246-254.作为敬老原则的执行者与监督者,社会工作者在个案工作中倾听老年人诉求,在小组工作中发掘老年人潜能,在规章制度设计与社会政策建议方面为老年人考虑,社会工作者在把握文化转型的敬老导向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文化胜任力定位

综上,4P4I公式形象地描绘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评价机制,4P体系在内涵层面指明了老年人多维度的养老需求,揭示了老年群体渴望获得安全保障与全面的助老支持这一愿景;4I体系则从环境要素层面阐明满足养老需求的可行性与挑战所在,明确了老年社会工作的功能与定位。4P4I体系的直接意义是衡量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成效,核心意义是确保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养老服务的提供必须遵循“老年人导向性”这一要求。所以,文化转型的价值在于把“老有所养”这一目标整合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之中,文化转型体系的建构与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提升,事实上就是决策制定(decision-making)与目标达成(goal-achievement)的博弈过程。

因此,在探索文化胜任力的功能时,应当注意:文化胜任力要求社会工作者正视服务对象的多样性特征,以个体的文化、语言、阶层、族群、宗教信仰、政治意识形态等为基础,在维护个体尊严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也对文化胜任力作了精要的解析,要求个体和系统能够对不同文化、阶层、信仰、民族对个体或群体所产生的影响做出高效、准确的反应,即身为社会工作者,必须对个体或群体的“文化”属性有更为清醒的认识。①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Standards and Indicators for Cultural Competence in Social Work Practice,http://www.social service work force.org/resources/standards-and-indicatorscultural-competence-social-work-practice,2015.

点对点的业务传输方式可以保证雷达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在传输过程出现异常(同步串口或TCP)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如若在WAN链路中实现消息压缩功能,可以最大程度利用有限的带宽保证数据传输快速和有效。

(3) 地铁车站与城市桥梁合建时,采取“先桥后站”法施工,即车站施工前桥已建成通车,车站采取盖挖顺作法施工,施工过程中将逐步暴露承台及承台下桩基,并利用顶板稳定承台及桩基上部。如成都地铁中医学院站等。

第一,思想意识层面的支柱,是社会工作理念的革新。基于加拿大社会工作者协会对社会工作文化胜任力的定义,文化转型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理念共有六个方面:尊重老年人的价值与尊严;帮助实现代际间的公平与正义;提供以老年人为本的服务;与其他专业服务相整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自信;在专业实践方面具有胜任力。②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CASW),Guidelines for Ethical Practice,https://www.casw-acts.ca/sites/default/files/attachements/casw_guidelines_for_ethical_practice.pdf,2005.可见,文化转型树立了以老年人为导向的原则,而社会工作理念在实质上对原则进行了解读。

4)苹果采收后,全园喷1次杀菌剂+叶面肥。例如果康宝200倍液+氨基酸原粉500倍液+2%尿素+芸薹素481,起到清园杀菌、延缓叶片衰老、增加营养、提高树体防冻能力的作用。

城市规划尤其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保证城市本身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生态效益,做到经济与生态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共赢。

第二,实务成效层面的支柱,是社会工作者理解能力的提升。在文化转型的推动下,文化胜任力将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实务过程中加以体现。在提升个人阅历,了解时代变迁,学习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应尽可能理解老年人所经历过的“峥嵘岁月”,洞察老年人价值观、信仰、生活习惯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文化转型的视角来看,文化胜任力的实质也就是“工作能力”。正如李(Mingun Lee)在其研究中指出,正确理解文化胜任力的前提条件,是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的技能要求,融入到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过程中。只有这样,社会工作者才能对案主有更为深刻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关注文化表现形式的不同。③ Mingun Lee,Karen Carlson,Sylvia Hawranick Senften,“Impact of Providers’Cultural Competence on Clients’Satisfaction and Hopefulness in Rural Family Services: A Pilot Study”,Contemporary Rural Social Work,Vol.6,No.1, 2014, PP.58-71.要从根本上提升助老服务的质量,就不能与老年人的“文化经历”相割裂。

第三,方法策略层面的支柱,是社会工作者介入技能的增强。在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借助个案工作了解、认识老年人所经历的特殊历史时期;在中观层面,社会工作者提升对老年群体文化特质的认识;在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尝试实现老年人的“文化”特征与现今主流社会文化的融合。

因此,以服务理念变革和服务质量提升为导向的文化转型,以服务能力提升与服务策略转型为导向的文化胜任力,在“以老年人为本”这一主题上形成了契合点。基于文化转型所凸显的社会工作者职能,与基于文化胜任力所提出的社会工作者能力,其本质都是对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创新

第三,“组织机构”的含义。组织机构包括养老院、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协会等,以“养老”为核心,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助老服务。组织机构是文化转型的实践平台,也为老年社会工作者提供实务环境。组织机构的人员数量、素质、规章制度、运行机制,直接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实务成效。

由图1的公式可知,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实际内涵,就是服务内容(4P)对服务目标的实现情况(4I)。该公式为综合分析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① Ariela Lowenstein,“Solidarity-conflict and Ambivalence:Testing Two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Their Impact on Quality for Older Family Members”,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Series B,Vol.62,No.2,2007,PP.S100-S107.

图1 “4P4I”公式示意图

(一)“4P”体系的内涵

第一,“保障”的含义。“保障”在4P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向老年群体提供全面的,广覆盖的保护措施。借助社会工作者的资源链接功能,在机构中生活的老年人享有老年医护服务,老年无障碍生活等多方面的权利。

第二,“预防”的含义。“预防”是“保障”在实务层面的延伸,其适用对象包括老年人和养老机构。对老年人而言,“预防”旨在未雨绸缪,增强老年人的生活技能与知识储备,预防“得过且过”的消极生活心态,帮助老年人形成科学、积极、健康的老年观;对养老机构而言,则是要求构建社会工作助老服务与老年医护服务并重的双轨制支持系统。“预防”以老年群体的实际生活状况改善为依据,以老年群体身心健康的维持与优化为评价标准,以支持老年人、养老机构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为直接目标。

第三,“宣传”的含义。“宣传”重点关注涉老内容的宣传对象与宣传功能。在文化转型的要求下,宣传的对象并不限于老年人,而是更多地聚焦于青少年群体。宣传教育的功能有二: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帮助青少年群体形成对人口老龄化等客观现象的正确认识,巩固青少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孝老、尊老、敬老的行为实践;另一方面,宣传教育将引导青少年群体在步入老年期之后,科学有效地应对衰老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宣传”的成效,通常以宣传手段的多样化、宣传所获得的社会反响等为依据。

第四,“信息”的含义。“信息”在4I体系中是一柄双刃剑,既指对老年人所提供的信息支持,比如养老知识,也包括虚假信息,比如虚假广告、电信诈骗等内容。在理想的养老环境中,应当注重为老年群体提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信息,尽量使老年人避免受到虚假信息的侵扰。因此,确保“信息无障碍”与“信息真实性”,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衡量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标志性要素。

第四,“参与”的含义。“参与”包含了“聚焦”与“发散”两方面内容。“聚焦”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养老状况与养老问题,“聚焦”于养老问题的解决,并努力推进养老目标的实现。“聚焦”特别强调老年人在社会空间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与社会政策,老年人可以改变其社会地位,并在老年权益保障方面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发散”的内涵则主要与老年期的精神生活需求和满足有关,即鼓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丰富老年人闲暇生活,增强老年人的生活技能。“参与”要求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以发掘老年人潜能为目标,对老年人生理与心理需求予以同等的重视。

从中医的经络学来看,背部有两条很重要的经脉,那就是督脉和膀胱经。刺激这两条经脉上的俞穴,可以调和脏腑功能,调整阴阳平衡,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二)“4I”体系的内涵

与4P体系的刚性与客观性特征不同,4I体系具有更强的弹性与主观性色彩,对4P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效果起到制约作用。

本课程通过教学整体设计的改革使学生对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能运用到实践项目方案设计表现中,整体的效果图设计表现水平有显著提高。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双线并行贯穿项目,课内和课外两个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训练能力,学习知识,养成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同时,将外语知识渗透到课程教学实施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及职业素质。

第二,“权益”的含义。“权益”是“老龄政治”在社会生活层面上的投影,主要针对两大群体:其一是专家群体,包括社会工作者、老年学研究者等,该群体为助老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专业的建议与意见;其二则特指居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机构中的助老设施是否完善,服务内容是否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服务态度是否暖心、贴心,决定了老年群体在机构中的生活质量。所以,“权益”阐明了老年社会工作与老年社会政策的对接功能,并对文化转型的老年人导向性服务原则予以了肯定和发扬。以“专家”身份介入到养老机构运行之中的社会工作者,有义务为老年群体“权益”的实现提供专业保障。

社会工作者的职能与文化胜任力的定位,为文化转型的实践提供了实务保障。文化转型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工作专业体系的建设休戚相关,而文化转型的成效评价,体现为对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反思,是方法与策略并重的过程。2013年,波兰社会学家沃兹涅克(Zbigniew Wozniak)在研究老年服务项目设计与实施效果之间的关系时,创新性地提出了“4P4I”质量评价公式,在“4P4I”体系中,“4P”分别代表着保障(protection)、预防(prevention)、宣传(promotion)、参与(participation),是文化转型视角下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所应涵括的主要内容;而“4I”则指代意识形态(ideologies)、权益(interests)、组织机构(institutions)、信息(information),是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所依托的环境要素。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其实质就是4P4I体系的作用结果:④ Zbigniew Wozniak,The Elderly in Social Policy: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of Gerontological Programmes.Zürich:LIT VERLAG GmbH&Co.KG Wien,2013,PP.110-122.

高校水文学教学中,教师依旧是传授知识的权威人士,传授着许多学生“不知道”的事情.学生对这些信息缺乏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只是简单地记忆和理解,缺少对知识的梳理整合过程,更缺乏对所授知识的批判性思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中难以应对当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的节奏.

在讨论文化转型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发展时,文化胜任力(cultural competence)这一新兴理念常被用于和文化转型的内涵进行比较研究。事实上,尽管文化转型和文化胜任力同属于“文化”的宏观框架,但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对文化胜任力而言,其“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指“特定时间段,特定群体所具有的习惯、技能、技术、文艺、价值观、科学、宗教信仰和政治形态等内容。”④ Robert Barker,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6th ed.).Washington,DC:NASW Press,2014,PP.15-19.这一定义对文化作了广义的解读,和文化转型所特指的服务方式、对待老年人的态度等狭义内涵有着概念维度层面的差别。

五、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目标创新

2019年4月16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第1章第5节与第5章第19节提出了两项重要方针:第一,是要提升政府投入精准化水平,以省为单位制定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标准,重点购买社会工作和人员培养等多项服务;第二,是要打造“三社联动”机制……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大力支持志愿养老服务。因此,探索社会工作,特别是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目标,关键是要找到老年社会工作在服务层面的突破口,即老年社会工作与文化转型的契合点。

本文认为,文化转型旨在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老年社会工作旨在维护老年人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实现,二者皆始于“养老”这一共同出发点,在养老理念、策略、方式等层面交汇融合。老年社会工作与文化转型的契合点,应当是在文化转型的基础上,对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与地位、理念与思路所进行的创新。价值与地位用以确认老年社会工作存在与融入文化转型的必要性,而理念与思路则为养老服务事业快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与地位创新

在文化转型的视角下,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被赋予了两项新的含义,分别是整合性价值与启示性价值。

第一,整合性价值是老年社会工作的基础价值所在。文化转型萌芽于老年人的养老诉求,成长于养老服务与养老环境的不断完善,在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下得以进一步发展,在社会工作体系的支持下得以进一步充实,在4P4I的框架下得以进一步规范,最终服务于“老有所养”的基本目标。作为方法与理念的载体,文化转型是动态的、弹性的,其内涵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充实,其方法不断革新,其组成要素不断丰富;作为实践与建设的保障,老年社会工作体系的专业基础、专业内涵与专业功能得以充实和拓展。

男性检验值和标准值有8个单词存在显著性差异(占比57%),女性检验值和标准值有10个存在显著性差异(占比71%),明显高于F1差异显著比重。说明男性学生和女性学生在舌位的前后和嘴唇的圆展方面问题较多。所有数据中,V1均小于V2,无一例外。这一现象说明,贵州民族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舌位通常比母语发音人更靠后,唇形更圆。

第二,启示性价值是老年社会工作的应用价值所在,包括理论指导价值与现实应用价值两方面。

从理论指导价值来看,作为一种理论框架,老年社会工作为正确认识个体老龄化与群体老龄化提供了概念、理论与工具;作为一种实践模式,老年社会工作为实践老年人导向性服务提供实务指引与应对策略;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机制,老年社会工作为培养符合文化转型需要的管理人才、照护人才提供经验与理论的平台。在文化转型的体系中,老年社会工作在理论研究、实务开展、政策影响等方面,始终以探索和满足老年人需求为中心,以提升老年人尊严、老年人独立性、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己任。把握文化转型的动态特征,理解文化转型视域下社会工作内涵的拓新之处,对我国老龄工作与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均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从现实应用价值来看,尽管我国和西方国家在人口结构、涉老政策、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存在较为鲜明的差异,但“养老”则是我国和西方国家所共同面临的重点民生问题。2019年4月2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着力发展基本社会服务,积极发展贴近需求的社区养老托幼等服务。文化转型的实践为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而老年社会工作的创新为养老服务的完善提供了新的保障。在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汲取文化转型的经验与教训,推进老年社会工作的引导与嵌入,发挥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助老功能,是切实保障“老有所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原则。

将黑米清洗干净后于适量温水中浸泡4h,然后用电饭锅进行预煮熟制,以黑米糊化开始且颗粒完整为准,捞出后冷水漂洗沥干水分备用,要现用现加工,防止营养成分的损耗和腐败变质。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思路创新

世界卫生组织于2017年提出的“老年人综合照护”理念(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ICOPE),是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最新指导策略,是对文化转型的“老年人导向性”思想的深化与发展,也为探寻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老年人综合照护的核心,是有效应对并解决老年人内在能力的减退问题。必须转变工作思路,重视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评估,维持老年人的身心功能,支持老年人的自我保健,并向照护人员提供喘息服务。①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https://www.who.int/ageing/publications/guidelines-icope/en/,2017.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服务,在遵循老年人综合照护的相关要求,体现文化转型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目标可以被形象地概括为“维护两种权利,共建代际和谐”:

1.1.1 常年在外,新房建而不住。大量流入城镇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会将赚到的钱用于老家建新房。由于他们常年在外打拼,实际上能够居住在新房的时间短暂。在家中无老人和小孩留守的情况下,新房一年会空置10个月以上,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第一,维护老年人的生存权,推进实现长寿的老年生活(adding years to life)。寿命的延长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老年人的人生愿景。对社会工作者而言,实现老年期寿命的增长,关键在于维护老年人的主观选择权,使老年人在熟悉的社会环境中独立生活,发掘老年人的潜能,保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第二,维护老年人的发展权,推进实现有质量的老年生活(adding life to years)。长寿反映老年生活的“量”,而“老有所乐”则反映老年生活的“质”。文化转型鼓励老年人追求更高质量的老年生活,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老年人综合照护则要求借助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理念,使助老服务有章可循,有理可依。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为维护、保障这一权利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第三,改善老年群体和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推进实现代际和谐与团结(developing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这一理念反映了建设“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a society for all ages)的客观要求,旨在凸显老年人的独立性与老年生产力。在微观层面上,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支持下,使老年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得到切实维护;在宏观层面上,则需要老年社会工作者倡导在平等、公平、共荣的基础上,激发代际潜能,为包括老年人、青年人在内的所有人群谋福祉。

综上,文化转型理念以“养老服务改革”为基础,以老年社会工作创新为契机,以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创新为抓手,以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创新为依据,以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目标创新为愿景,从理念、方法、原则、评估、展望等方面,对助老服务和老年社会工作的未来图景进行了前瞻,亦对“老有所养”这一世界性难题给出了全新的解题思路,从而具有良好的启示价值。以文化转型的相关理念为指导,以老年社会工作深度介入养老服务为抓手,发展“老年人导向性”的服务体系,应成为我国老龄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Culture Change and the Innovations of Social Work for the Elderly

CHEN Xu
(Department of Sociology,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Key words: culture change;social work for the elderly;innovation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理解中心性’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陈昫主持,编号2016004)的研究成果,也受到全国老龄办理论政策研究部级项目“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文化转变’研究”(陈昫主持,编号QLB2016A010)的资助。

[作者简介]陈昫(1986-),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讲师,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博士。研究方向为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72(2019)05-0019-09

(责任编辑:徐澍)

[基金项目]“Culture Change”is a complete set of new ideas and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elderly support in developed countries.Culture change,which advocates the idea of “elderly-orientation”and“elderly-friendly”,also serves as a stimul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work for the elderly.The innovations include three aspects:the innovative roles of the social workers which include functional roles and cultural competence;the innovative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ncludes “4P4I”factors (protection,prevention,promotion,participation,ideologies,interests,institutions and information)and the innovative targets of the social work development,which include the value,status,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social work for the elderly.

标签:;  ;  ;  ;  ;  ;  ;  ;  ;  ;  ;  ;  ;  ;  ;  

陈昫:论“文化转型”与老年社会工作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