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因子论文_孟娥

导读:本文包含了寄生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因子,小菜,病毒,美洲,毒液,细胞膜,铁甲。

寄生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孟娥[1](2017)在《椰扁甲啮小蜂卵期寄生因子特性及其对寄主水椰八角铁甲蛹的免疫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椰扁甲啮小蜂Tebrastichus brontispae(Ferriere)属小蜂总科姬小蜂科Eulophidae,可用于防治我国南方重大入侵害虫水椰八角铁甲Octodonta nipae Maulik。但关于椰扁甲啮小蜂对寄主水椰八角铁甲蛹的免疫调控机制还不明确。因此,本文从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因子的毒性及水椰八角铁甲蛹的免疫抵抗能力两方面,分析了椰扁甲啮小蜂与寄主水椰八角铁甲蛹的免疫互作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椰扁甲啮小蜂卵表面寄生因子的种类及其在蜂卵抵抗寄主免疫中的作用对椰扁甲啮小蜂卵期寄生因子的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该蜂不含多分 DNA 病毒(polydnavirus,PDV)和类病毒纤丝(virus-like filaments,VLF)。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实验观察发现椰扁甲啮小蜂卵表面可能存在一种对蜂卵起保护,可被蜗牛凝集素(Helix pomatia lectin)结合的蛋白。利用H.pomatia lectin结合蛋白血黏素Hemomucin的简并引物扩增得到类脂细胞膜相关蛋白序列。类脂细胞膜相关蛋白抗体孵育初产蜂卵后,寄主水椰八角铁甲蛹对寄生蜂蜂卵的包囊指数显着升高,表明该蛋白对蜂卵有保护作用,该蛋白在寄生后2h的水椰八角铁甲蛹内蜂卵中的转录水平最高。2)明确了椰扁甲啮小蜂毒器官结构及主要寄生因子毒液蛋白的组成光镜下显示椰扁甲啮小蜂毒器官由肠状毒腺和泪滴状毒囊组成。透射电镜显示毒腺主要由基膜层、分泌细胞层、导管细胞层和内膜层组成;毒囊主要由薄的肌肉层、上皮细胞层和内膜层组成。Label-free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到椰扁甲啮小蜂毒液器官含1505个毒液蛋白,大致分为结合蛋白、酶、蛋白酶抑制剂和其它蛋白等几类;毒液内存在一些该寄生蜂的特异毒液蛋白,如venomproteinr-like等。将所有蛋白进行Gene Ontology 功能注释与 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通路分析发现,大量蛋白参与蛋白的合成加工,表明毒器官存在蛋白合成及分泌功能,符合寄生蜂毒液器官的特征。3)明确了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对寄主水椰八角铁甲蛹的免疫调节过程透射电镜及荧光染色发现水椰八角铁甲蛹体内共存在五种血细胞,即原血细胞、粒血细胞、浆血细胞、类绛色细胞和珠血细胞;其中主要免疫血细胞类型为粒血细胞、浆血细胞和类绛色细胞。与同期未寄生的蛹相比,水椰八角铁甲蛹在寄生后24 h粒血细胞数量显着增加,寄生后96 h血细胞的存活率和延展百分率显着升高;与注射PBS相比,毒液与卵巢液混合物在注射后24和48 h分别引起了粒血细胞和浆血细胞延展百分率的显着升高。上述结果表明椰扁甲啮小蜂不主动抑制寄主的免疫反应,且椰扁甲啮小蜂毒液与卵巢液在应对水椰八角铁甲蛹的细胞免疫方面可能具有协同作用。与同期未寄生蛹相比,在寄生后12与72 h水椰八角铁甲蛹的酚氧化酶活性显着升高,而寄生后96 h水椰八角铁甲蛹的黑化反应被抑制;毒液及卵巢液的注射没有引起寄主水椰八角铁甲蛹酚氧化酶活性的显着改变。结果表明椰扁甲啮小蜂寄生初期可引起寄主体液免疫响应,而在后期寄主的体液免疫明显被抑制。综合本文研究结果,椰扁甲啮小蜂体内不含PDV与VLF,寄生初期主要的保护因子是卵表的类脂细胞膜相关蛋白,毒液是椰扁甲啮小蜂主要的寄生因子。在椰扁甲啮小蜂的寄生和混合物注射初期,寄主水椰八角铁甲蛹的免疫反应(细胞和体液免疫)被激活,而在椰扁甲啮小蜂幼虫初期,寄主水椰八角铁甲蛹的体液免疫被抑制。(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7-06-01)

白素芬,李欣,唐柳青,陈学新[2](2008)在《寄生因子在寄生蜂种间竞争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和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是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的2种主要幼虫内寄生蜂,都可寄生小菜蛾1~4龄的幼虫。当它们寄生同一寄主小菜蛾后,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严重时,还会影响寄生蜂种群的稳定,导致控害能力下降。因此,在实验室25℃条件下,研究了影响寄生蜂种间竞争的内在机制。(1)茧蜂和姬蜂不分先后同时(30min内)寄生同一个寄主小菜蛾,寄生后2d,解剖发现茧蜂和姬蜂的蜂卵都可正常孵化,并可观察到茧蜂孵化时,释放到寄主血腔中的畸形细胞。2种幼蜂或均发育正常,或仅有1种蜂存活。但随寄生时间的延长,分别在寄生后3d、4d和5d解剖,则发现小菜蛾体内只(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第五卷)》期刊2008-11-03)

万志伟,陈学新,余虹,何俊华[3](2005)在《黄腹潜蝇茧蜂寄生因子的特性及其对寄主的生理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初步研究了黄腹潜蝇茧蜂OpiuscaricivoraeFischer寄生因子的特性及其对寄主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幼虫的生理效应。黄腹潜蝇茧蜂携带的主要因子是毒液。毒液器官是由一个土黄色的锥形毒囊和7个透明的椭圆形的毒腺及导管构成的;毒液的电泳图谱显示约有12条蛋白带,其中绝大多数低于100kD,含量最高的3条蛋白带为43.5、25.9和20.1kD;杜氏腺约有15条左右蛋白质条带,其中有5条含量很高(121.4、77.0、51.5、42.7和36.5kD)。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在黄腹潜蝇茧蜂毒腺分泌细胞和卵巢表皮细胞中新发现存在一种类病毒颗粒,这些球状颗粒直径大约为50nm。雌蜂经Co60辐射处理后再寄生(即假寄生)3龄寄主幼虫,被寄生后的寄主依然能正常化蛹,但不能羽化;7h后寄生体壁开始出现红斑;脂肪体形态结构无显着变化;绝大多数的蜂卵没有被包囊。推测在正常寄生的情况下可能是毒液抑制了寄主的包囊作用,而新发现的类病毒颗粒是否参与了这一过程目前还不清楚。(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白素芬,李欣,陈学新,程家安,符文俊[4](2005)在《寄生因子在寄生蜂种间竞争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和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是小菜蛾Plutellar xylostella的2种主要幼虫内寄生蜂,都可寄生小菜蛾1-4龄的所有幼虫期,当它们寄生同一寄主小菜蛾后,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严重时,还会影响寄生蜂种群的稳定,导致控害能力下降。因此,在实验室24℃条件下,研究了影响寄生蜂种间竞争的内在机制。(1)茧蜂和姬蜂不分先后同时(30min内)寄生同一个寄主,寄生后2d解剖发现,茧蜂和姬蜂的蜂卵都可正常孵化,并可观察到茧蜂孵化时,释放(本文来源于《第五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暨昆虫保护、利用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5-10-01)

白素芬,陈学新,程家安,符文俊,何俊华[5](2005)在《菜蛾盘绒茧蜂主要寄生因子对寄主小菜蛾生长发育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菜蛾盘绒茧蜂的主要寄生因子(多 DNA 病毒、毒液和畸形细胞)对寄主小菜蛾生长和发育的影响。通过利用结合假寄生和过寄生方法,证明寄生蜂寄生因子对寄主生长和发育有明显影响。结果显示,假寄生初期,寄主体重降低;但到后期,当未寄生寄主正常化蛹后,假寄生寄主继续取食、发育,寄主末龄幼虫期显着延长,不能化蛹,成为超重幼虫,最大体重可达10.52mg。正常寄生后,寄主的发育与未寄生寄主相比,始终处于抑制状态。过寄生对寄主生长、发育的抑制程度加剧。研究结果表明,假寄生与正常寄生后寄主的生长和发育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畸形细胞引起的。(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白素芬,陈学新,程家安,符文俊,何俊华[6](2005)在《菜蛾盘绒茧蜂主要寄生因子导致的寄主小菜蛾幼虫脂肪体结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不同的寄生状态下, 菜蛾盘绒茧蜂 Cotesia plutellae 不同的寄生因子可引起寄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脂肪体结构发生相应的改变。显微和亚显微形态结构显示: 假寄生后多分DNA病毒和毒液对脂肪体结构的完整性没有显着影响, 但细胞内脂质体变得小而密集, 线粒体和内质网丰富, 并有糖原积累; 正常寄生后, 脂肪体结构被破坏, 多数线粒体内嵴紊乱, 脂质体也变得不规则, 特别是当幼蜂完成在寄主体内发育时, 寄主体内几乎无完整脂肪体存在。与此同时, 同批未被寄生的小菜蛾幼虫发育到4龄末期时, 体内脂肪体细胞发育正常, 已开始向蛹期细胞形态转化, 细胞内脂质体很大, 细胞器数量较多、糖原积累丰富, 而且部分细胞已成为游离态细胞。由此证明, 寄生蜂携带的寄生因子, 如多分DNA病毒、毒液、畸形细胞和幼蜂等, 均对寄主脂肪体结构的改变产生影响, 但程度明显不同。(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陈学新,白素芬,郦卫弟,符文俊,程家安[7](2004)在《小菜蛾3种主要寄生蜂的寄生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寄生蜂作用于寄主的生理生化基础和分子机理,我们开展了寄生蜂寄生因子的研究。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为寄主,分别选取小菜蛾幼期两种主要内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plutellae)和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以及幼期-蛹期跨期寄生蜂—菜蛾啮小蜂(Oomyzus plutellae)做为研究体系,来分析多DNA病毒(PDV)、毒液、畸形细胞等寄生因子在不同寄生蜂同一寄主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半闭弯尾姬蜂寄生时将PDV、毒液注入到寄主小菜蛾幼虫体内;菜蛾盘绒茧蜂除上述因子外,蜂卵孵化时还释放畸形细胞;而菜蛾啮小蜂则只有毒液。实验结果显示,寄生因子的多寡与寄生蜂的寄生能力呈正相关,菜蛾盘绒茧蜂在上述3种寄生蜂中的寄生能力最强;除因该蜂有发达的角质上颚攻击使其他蜂幼虫致死外,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PDV和毒液使被寄生的寄主幼虫期显着延长,使寄主不能吐丝或不能化蛹,寄主发育和习性的改变影响半闭弯尾姬蜂或菜蛾啮小蜂正常寄生小菜蛾,最终只有菜蛾盘绒茧蜂完成发育。经~(60)Co辐射处理后的菜蛾盘绒茧蜂雌蜂寄生小菜蛾也进一步证实,在只有PDV和毒液的作用下被寄生的寄主以幼虫状存活21天,使寄主末龄幼虫期延长18天,这说明该蜂的PDV能抑制寄主蜕皮激素的分泌,使寄主保持较高的保幼激素滴度,维持寄主在幼虫状态。而且在这种假寄生状态下,PDV和毒液对寄主血细胞的形态、结构、数量等免疫抑制方面也产生影响,从蜂卵的包囊情况分析也是前期抑制,后期蜂卵被包囊并黑化,表明它们的作用有一定的时效性。同时我们对两种幼期寄生蜂的PDV进行超微结构的比较,显示它们的形态有很大差异,分别隶属PDV的两个属。不仅如此,对同一寄主生长发育的影响也不同,CpBV能显着延长寄主的幼虫期,抑制寄主的发育;而DsIV并不抑制寄主的生长发育,而且不论寄生任何龄期寄主都与未寄生寄主同时发育到吐丝成为预蛹,说明PDV确实有种的特异性,并且反应了两个属的PDV在系统进化上的分歧关系,体现了寄生蜂与寄主昆虫的一种协同进化关系。单独的毒液不能抑制寄主化蛹。在体外培养证实畸形细胞能分泌蛋白的基础上,通过3个体系和假寄生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菜蛾盘绒茧蜂的畸形细胞有可能在分泌酶类分解寄主脂肪体以供给幼蜂发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这一特殊体系的深入研究无疑会对了解有关寄生蜂.寄主相互关系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来源于《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寄生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和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是小菜蛾Plutellaxylostella的2种主要幼虫内寄生蜂,都可寄生小菜蛾1~4龄的幼虫。当它们寄生同一寄主小菜蛾后,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严重时,还会影响寄生蜂种群的稳定,导致控害能力下降。因此,在实验室25℃条件下,研究了影响寄生蜂种间竞争的内在机制。(1)茧蜂和姬蜂不分先后同时(30min内)寄生同一个寄主小菜蛾,寄生后2d,解剖发现茧蜂和姬蜂的蜂卵都可正常孵化,并可观察到茧蜂孵化时,释放到寄主血腔中的畸形细胞。2种幼蜂或均发育正常,或仅有1种蜂存活。但随寄生时间的延长,分别在寄生后3d、4d和5d解剖,则发现小菜蛾体内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寄生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孟娥.椰扁甲啮小蜂卵期寄生因子特性及其对寄主水椰八角铁甲蛹的免疫抑制作用[D].福建农林大学.2017

[2].白素芬,李欣,唐柳青,陈学新.寄生因子在寄生蜂种间竞争中的作用[C].华中昆虫研究(第五卷).2008

[3].万志伟,陈学新,余虹,何俊华.黄腹潜蝇茧蜂寄生因子的特性及其对寄主的生理效应[J].昆虫学报.2005

[4].白素芬,李欣,陈学新,程家安,符文俊.寄生因子在寄生蜂种间竞争中的作用[C].第五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国际研讨会暨昆虫保护、利用与产业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5

[5].白素芬,陈学新,程家安,符文俊,何俊华.菜蛾盘绒茧蜂主要寄生因子对寄主小菜蛾生长发育的调控[J].植物保护学报.2005

[6].白素芬,陈学新,程家安,符文俊,何俊华.菜蛾盘绒茧蜂主要寄生因子导致的寄主小菜蛾幼虫脂肪体结构的变化[J].昆虫学报.2005

[7].陈学新,白素芬,郦卫弟,符文俊,程家安.小菜蛾3种主要寄生蜂的寄生因子研究[C].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

论文知识图

叁种结构电感的俯视图和剖视图(a)平...寄生蜂不同种类寄生因子对寄主害...茧蜂寄生造成小菜蛾幼虫精子束畸形不同施氮水平下寄生因子对4龄若虫...1-1典型的植物寄生线虫重要分泌器官及...蝶蛹金小蜂寄生对肌动蛋白、肌动蛋白...

标签:;  ;  ;  ;  ;  ;  ;  

寄生因子论文_孟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