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收获期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千粒重,水肥,虹鳟,硝酸盐,鲶鱼,光能。
收获期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帆[1](2019)在《从“水土不服”到“鲶鱼效应”:中外合作大学进入收获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外合作大学招生规模不大,同时师资雄厚,这使得本科生的小班教学、课堂上高质量的双向交流成为可能,甚至低年级本科生可以给教授做研究助理。对于即将开始报志愿的高考生们而言,会放弃那些百年历史的“985”名校,转投只开办了几年的中外合作大学吗?目前,(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9-07-05)
户国,谷伟,孙鹏,白庆利,王炳谦[2](2015)在《大规格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收获期主要生长性状显性效应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优良品系选育第二世代群体作为试验群体,分别采用只含有加性效应和包括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单性状动物模型估计了体质量、头长、体长、体宽、体厚等5个主要生长性状的加性遗传力和显性方差组分比率。只含有加性效应的模型结果显示,上述5个性状的遗传力在0.16—0.48之间,多为中等或较高遗传力;同时包括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上述5个性状的显性方差组分比率在0.24—0.67之间,均处于中等或较高水平。其中体长显性方差组分比率最低,为0.24,头长显性方差组分比率最高,为0.67。此外,与简单加性模型相比,同时包括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模型估计的5个性状加性遗传力均有下降,在0.14—0.42之间,但是模型改变并没有影响到各性状加性遗传力大小数值的排序关系。本研究还发现,将显性效应纳入模型后,加性方差和随机残差都出现显着下降,提示只含有加性效应的混合模型中所期望的显性效应等非加性效应都可以简单地归入随机残差并不确切,如果将显性效应纳入育种规划,可以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5年04期)
吕丽华,董志强,曹洁璇,梁双波,贾秀领[3](2013)在《播期、收获期对玉米物质生产及光能利用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均匀试验设计,研究了6个播期(6月10日、6月12日、6月14日、6月16日、6月18日、6月20日)配合6个收获期(10月4日、9月28日、10月10日、9月25日、10月7日、10月1日)对郑单958和浚单20物质生产、光能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期通过播期、收获期调控,实现高产与高光利用率,同时得到早播及延迟收获对玉米产量影响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迟播可明显缩短13叶展至吐丝期生长时间,平均播期每推迟1 d,播种至吐丝期的时间平均缩短0.4 d;13叶展和吐丝期叶面积指数(LAI)与播期关系密切,而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与生育期长短关系密切,推迟播期和收获期均可明显降低叶面积指数;较迟播,早播(前3个播期)具有前期物质生产量高、后期转化率高的特点;光能利用率(RUE)与生育期长短关系密切,为生育期较长处理光能利用率较高;郑单958具有较高光能转化效率;播期与收获期对玉米产量影响均很显着,播期的影响大于收获期,早播期+晚收获期处理(第1,3播期)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显着较高;夏玉米每提早播种1 d,产量平均增加196.5 kg/hm2,每推迟收获1 d,平均增产97.5kg/hm2。迟播使吐丝前光能利用减少,影响前期的物质生产,即使生育期适当延长,仍不能弥补前期生长不足造成的产量损失;获得较高产量的播期、收获期与品种的最佳组合为6月10-14日播种10月4-7日收获的郑单958。(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3年S1期)
张洁瑕,刘树庆,胡吉敏[4](2008)在《高寒半干旱区水肥耦合对西芹收获期硝酸盐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西芹水肥耦合作用,采用叁因素(氮、磷和水)五水平(因子水平为-1.682、-1,0,1,1.682)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冀西北高寒半干旱区开展了水肥耦合对西芹硝酸盐效应的旱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水分对硝酸盐降低的作用最大,磷肥次之,氮肥最小;从卫生学角度考虑水肥耦合的硝酸盐效应最佳顺序依次为:中水中肥效应最佳,高水高肥次之,低水低肥较差;水肥交互耦合效应大小顺序是磷水耦合>氮水耦合>氮磷耦合。在西芹水肥管理方案中,硝酸盐不同取值区间内叁因子的变化范围均相同,体现了因子间相互替代效应。从卫生学角度考虑,以中水中肥为宜。(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08年06期)
尉德铭,陈国平[5](1992)在《夏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组配在全年粮食生产中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玉米两茬平播是京郊最重要的种植方式,它有利于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上茬小麦由于多占地一般增产10%左右,下茬玉米每亩增产75公斤左右.但是,京郊平原地区全年0℃以上积温一般在4500℃左右,不能满足两茬作物充分成熟的要求.按过去的习惯,"秋分种麦正当时",夏玉米应该在9月下旬收获,籽粒尚在灌浆,早收千粒重损失太大.从夺取全(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科学》期刊1992年02期)
收获期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优良品系选育第二世代群体作为试验群体,分别采用只含有加性效应和包括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单性状动物模型估计了体质量、头长、体长、体宽、体厚等5个主要生长性状的加性遗传力和显性方差组分比率。只含有加性效应的模型结果显示,上述5个性状的遗传力在0.16—0.48之间,多为中等或较高遗传力;同时包括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上述5个性状的显性方差组分比率在0.24—0.67之间,均处于中等或较高水平。其中体长显性方差组分比率最低,为0.24,头长显性方差组分比率最高,为0.67。此外,与简单加性模型相比,同时包括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模型估计的5个性状加性遗传力均有下降,在0.14—0.42之间,但是模型改变并没有影响到各性状加性遗传力大小数值的排序关系。本研究还发现,将显性效应纳入模型后,加性方差和随机残差都出现显着下降,提示只含有加性效应的混合模型中所期望的显性效应等非加性效应都可以简单地归入随机残差并不确切,如果将显性效应纳入育种规划,可以获得更大的遗传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收获期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帆.从“水土不服”到“鲶鱼效应”:中外合作大学进入收获期[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
[2].户国,谷伟,孙鹏,白庆利,王炳谦.大规格虹鳟(Oncorhynchusmykiss)收获期主要生长性状显性效应的遗传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5
[3].吕丽华,董志强,曹洁璇,梁双波,贾秀领.播期、收获期对玉米物质生产及光能利用的调控效应[J].华北农学报.2013
[4].张洁瑕,刘树庆,胡吉敏.高寒半干旱区水肥耦合对西芹收获期硝酸盐效应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8
[5].尉德铭,陈国平.夏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组配在全年粮食生产中的效应[J].北京农业科学.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