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临近预报论文-张文海,李磊

冰雹临近预报论文-张文海,李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冰雹临近预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冰雹识别,临近预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冰雹临近预报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海,李磊[1](2019)在《人工智能在冰雹识别及临近预报中的初步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广东10部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叁维拼图资料,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发了一种冰雹识别和临近预报的人工智能算法。算法设计时以雷达回波反射率的垂直和水平扫描数据为基础训练集,将冰雹云的雷达反射率扫描数据作为正样本,将其他雷达反射率扫描数据作为负样本,通过贝叶斯分类法对正、负样本数据集进行机器学习,训练人工智能识别冰雹云内在规律的能力。训练时以广东省2008—2013和2015—2016年的数据作为训练集,使用了2014年广东省12次冰雹过程的数据做检验。对比检验的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法比传统的概念模型法击中率高9个百分点。研究结果表明了人工智能对冰雹这类非线性强天气过程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彦,于雷,高万泉[2](2015)在《保定市一次冰雹天气成因分析及临近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观测、雷达、卫星、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0日冷涡系统影响下河北省保定市南北强对流天气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冰雹灾害的临近预报进行了经验总结。地面冷锋与高空槽的配置构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辐合线和伪冷锋的触发,使不稳定能量释放。通过物理量诊断分析造成保定南部、北部对流差异的主要原因,VIL的突然增长及其超过40 kg·m-2的时刻对冰雹的产生有提前预示作用,本地提前量为10min以上。(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5-10-14)

杨晓玲,丁文魁,兰晓波,张兆生[3](2015)在《武威市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及短时临近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冰雹天气是武威市多发的灾害天气之一。利用1961—2010年武威市5个气象站冰雹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武威市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选取1991—2010年5—9月武威市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对冰雹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并进行短时临近预报。结果表明:武威市冰雹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南部天祝山区冰雹日数远多于其他地区,占武威市冰雹总日数的76.1%。武威市逐年代及年冰雹日数总体呈减少的趋势,6—8月是冰雹的高发期,冰雹日数占全年冰雹总日数的80.2%。冰雹的日变化明显,11—19时为冰雹多发时段,集中发生时段为13—16时,冰雹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0 min。结合当地实际可知,影响武威市的冰雹云大部分是由天祝县境内生成发展或从青海省移动来的。依据气流的南北配置将发生冰雹的环流形势分为3大类,分别为西北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和西风气流型。采用相关系数、经验预报和最大靠近原则等诊断分析方法,确定各类型冰雹的预报指标和阈值。诊断模式为冰雹的预报预警提供了客观有效的指导产品。(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裴玉侠[4](2012)在《咸阳市冰雹短时临近预报及防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991-2011年咸阳市冰雹活动规律、移动路径进行了总结归纳,概括了咸阳市冰雹短时、临近预报方法,用实践资料证明咸阳冰雹防御的措施的有效性和良好的防御效果。(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孙同君,张靖,范秀莲[5](2011)在《冰雹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方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2009年初夏连续出现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首先分析了产生冰雹天气过程前后的环流形势背景,运用高层850hPa与500hPa温度场资料,计算了高低层温差的配置状况,并应用K指数数学表达式,计算分析该地区K指数的分布特征,同时采用自动站中的地面资料,分析了冰雹产生前后温度的变化状况,经分析得出结论,上下层温差≥30℃;自动站地面资料存在明显锋区;本地K指数处在≥30的大值区内;是判断有否冰雹出现的有效指标。最后利用卫星云图资料与雷达回波资料跟踪分析,得出结论,云区在移动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同波合并,并发展增强,或雷达回波图中出现≥60dbz的回波单体,都对判断能否产生冰雹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八届长叁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期刊2011-11-30)

王瑾,王洪斌,邹蓓[6](2011)在《基于风暴数值模拟的冰雹临近预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利用基于格点冰雹识别的研究成果,结合ARPS风暴数值模式的输出结果,提出基于风暴数值模式的冰雹临近预报方法,即用风暴数值预报的水物质场反演的反射率因子场作为冰雹的预报因子,并通过建立基于格点的强冰雹识别算法作为冰雹预报模型,从而对冰雹的落区及大小做出预报。与一般的冰雹预报模型相比,新的方法有以下特点:选取的冰雹预报因子物理意义更加明确,更加全面;建立的冰雹预报模型比较稳定;建立冰雹预报模型的过程相对简单。新的方法在一次强冰雹过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在3h的临近预报中基本准确预报了强冰雹的落区位置。(本文来源于《贵州气象》期刊2011年02期)

钟卓约[7](2010)在《闽南地区冰雹回波的统计分析和临近预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05~2008年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从中挑选出有冰雹实况的回波产品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仅从回波强度、和高度来判断冰雹云则预报准确率较低,如果同时结合垂直液态含水量(VIL)、回波强核(≥60dbz)的垂直厚度及其持续体扫次数、回波特征等,会使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0-10-21)

王瑾,汪华,李明元[8](2010)在《基于风暴数值模拟的冰雹临近预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基于雷达叁维拼图的强冰雹识别的研究成果[2],结合ARPS风暴数值模式的输出结果,提出了一个新的冰雹临近预报方法,并通过对一次发生在贵州西北部到中部一线的冰雹过程的1小时外推预报及3小时数值模拟,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SCIT的风暴识别、跟踪及外推算法在本次强冰雹过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SCIT算法对于较强的组织稳定的风暴可在一定的短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效果,而对于天气状态变化较快的系统,这种算法会产生较大的误差。2)ARPS模式对本次强冰雹过程3小时的模式预报与观测的雷达反射率在回波结构、位置和系统的演变方向上是比较一致的,抓住了这次强冰雹过程几个主要强风暴的演变特征。这次过程主要风暴的时空演变及主要关键特征的成功模拟,可以认为初始时刻通过3DVAR和云分析同化了雷达观测资料及常规的地面观测和探空资料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模拟结果也表明,当风暴靠得太近时,一些复杂的风暴相互作用,比如说风暴的合并、阵风锋的交汇等现象就会发生,而模式对这些过程的处理误差会激发一些虚假的风暴单体的生成或消亡,这就要求提高模式对对流风暴的精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3)提出一个新的方法来建立冰雹的临近预报模型。基本思路就是以反射率因子作为冰雹预报因子,将冰雹预报问题转变为冰雹识别问题。首先根据强风暴数值模式预报输出场中的水物质场和风场转变多普勒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场,然后根据多普勒雷达的冰雹识别方法诊断出冰雹落区和大小。与一般的冰雹预报模型相比,新的方法有以下特点:选取的冰雹预报因子物理意义更加明确,更加全面;建立的冰雹预报模型比较稳定;建立冰雹预报模型的过程相对简单。新的方法在本次强冰雹过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在3h的临近预报中基本准确预报了强冰雹的落区位置。需要指出的是,新方法的预报效果依赖于数值模式对强对流天气反射率因子场的准确模拟,而模式预报能力的提高除了模式良好的风暴分析和描述能力之外,与中尺度观测资料的同化密切相关。在试验中,我们只同化了雷达资料,未来中尺度观测网资料的加入会大大提高模式的预报能力。另外,我们对新方法的应用还只局限于个例研究,其验证和完善还需在业务中通过大量的预报实践来完成。(本文来源于《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10-10-21)

杨昆,刘英杰[9](2010)在《临沂地区冰雹天气的短时及临近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M5模式模拟结果及多普勒雷达产品对临沂市2009年的3次冰雹天气作分析。结果表明:模式产品中假相当位温、垂直速度、涡度和散度等物理量的局地变化能捕捉到对流天气发生的信号;多普勒雷达中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和液态水含量等产品在预报风暴单体的发展、演变及天气落区时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这2种资料的预报时效不同,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服务工作中有各自的优点,结合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预报效果。(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24期)

王瑾[10](2008)在《基于强对流数值模拟的贵州冰雹识别及临近预报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使用贵州区域雷达网的多雷达拼图资料,以及504个防雹炮点的冰雹观测资料和其它资料(NCEP资料及DEM资料),通过分析研究贵州冰雹的雷达统计特征,对各种技术进行综合集成,建立有效的冰雹天气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域雷达资料同化技术的应用,建立基于强风暴数值预报的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方法,提供未来3小时内贵州区域冰雹的移动和发展的预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采用气候统计分析和基于GIS的数字地形分析、分区统计和图像分类方法,研究了贵州降雹的气候统计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冰雹分布与地形高程、坡向、坡度及地形切割深度的关系。研究表明,贵州降雹的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地形和下垫面性质等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特征。地形高程是影响贵州降雹分布的最主要地形影响因子。年平均降雹日数随地形高程增加呈增加趋势,在高程1000-1500m增加明显;微观地形因子如坡向和坡度对降雹日数的变异并没有显着性影响,但大范围的地势抬升及暖湿空气的迎风坡有利于降雹;地形切割深度并不是年平均降雹日数差异的显着性影响因子;纬度位置的不同,由于受暖湿空气影响程度不同及热力条件的差异,也是影响平均降雹日数差异的因子之一;根据3个影响因子建模获得的方程及贵州冰雹风险分区图,经统计检验和与历史乡镇降雹资料比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订立一定的规则,使用贵州504个防雹炮点的冰雹观测资料及贵州2005、2006年8次贵阳雷达站冰雹个例观测资料,使用“时间窗”方法间接地将风暴单体与降雹记录相联系,从而建立了冰雹算法校验数据库,然后通过对降雹校验数据库的统计分析,使用探测概率(POD)、虚警率(FAR)、临界成功指数(CSI)来检验冰雹探测算法。POSH的强冰雹探测算法的总体评估结果表明,30%的POSH强冰雹冰雹预警阈值在贵州地区获得最高的CSI评分,但这个阈值在每一次强冰雹的预警时也并未都获得最佳的结果。预警阈值选择模式(WTSM,即根据冻结层高度动态选择每一天的SHI的预警阈值)在不同地区气候状况下的差异,是导致缺省的POSH算法在贵州地区应用不佳的最主要的原因,这也说明对冰雹探测算法的局地性适用评估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WTSM的调整,我们改进了原来的POSH算法,对它的重新评估结果表明,改进的POSH算法降低了识别的虚警率,对贵州地区的强冰雹识别效果还是相当好的。采用局部空间插值方法将雷达资料插值到规则的直角坐标网格点上,然后通过最大值法进行多雷达拼图;使用多雷达叁维插值拼图产品,实现基于格点的垂直累计含水量、垂直累计含水量密度、强冰雹指数及强冰雹概率等强冰雹诊断因子,并加入冰雹地形影响因子,改进强冰雹概率算法。通过对一次发生在贵州西北部到中部一线的冰雹过程的成功诊断识别,说明了我们所开发的基于多雷达拼图的新的强冰雹诊断产品对识别贵州地区的强降雹是有比较好的效果的。以ARPS模式及其资料叁维同化系统ARPS3DVAR和复杂云分析模块为研究平台,使用贵阳多普勒雷达的体扫观测资料,对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雷达反射率因子资料对云微物理量场的同化问题,并分析了雷达资料质量控制对同化的影响。在数值试验中使用了双层单向嵌套网格,在3km网格上设计了叁个数值试验,分别使用不同的雷达反射率同化方案反演水凝物场。研究表明,数值试验中两个不同的云分析方案都能同化出合理的云水场和水凝物场,同时因为水凝物场的调整,位温场和垂直速度场也得到了很好的响应;与没有使用云分析方案的试验比较,使用了云分析方案同化雷达资料的试验,因为在初始时刻能够调整出一个合理的云微物理量场,抓住了对流风暴的主要特征,因此能够减少模式的热启动时间,更准确地模拟出初始时刻和短时的风暴的主要结构和演变特征,而没有使用云分析方案的试验在2到3小时后才调整出一个位置有较大偏差的水凝物场,因此,雷达反射率资料的同化在强对流风暴的模拟中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利用基于格点冰雹识别的研究成果,结合ARPS风暴数值模式的输出结果,提出基于风暴数值模式的冰雹临近预报方法,即用风暴数值预报的水物质场反演的反射率因子场作为冰雹的预报因子,并通过建立基于格点的强冰雹识别算法作为冰雹预报模型,从而对冰雹的落区及大小做出预报。与一般的冰雹预报模型相比,新的方法有以下特点:选取的冰雹预报因子物理意义更加明确,更加全面;建立的冰雹预报模型比较稳定;建立冰雹预报模型的过程相对简单。新的方法在一次强冰雹过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在3h的临近预报中基本准确预报了强冰雹的落区位置。(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08-09-01)

冰雹临近预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观测、雷达、卫星、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0日冷涡系统影响下河北省保定市南北强对流天气差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冰雹灾害的临近预报进行了经验总结。地面冷锋与高空槽的配置构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辐合线和伪冷锋的触发,使不稳定能量释放。通过物理量诊断分析造成保定南部、北部对流差异的主要原因,VIL的突然增长及其超过40 kg·m-2的时刻对冰雹的产生有提前预示作用,本地提前量为10min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冰雹临近预报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海,李磊.人工智能在冰雹识别及临近预报中的初步应用[J].气象学报.2019

[2].李彦,于雷,高万泉.保定市一次冰雹天气成因分析及临近预报[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5

[3].杨晓玲,丁文魁,兰晓波,张兆生.武威市冰雹灾害气候特征及短时临近预报[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5

[4].裴玉侠.咸阳市冰雹短时临近预报及防御[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5].孙同君,张靖,范秀莲.冰雹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方法探讨[C].第八届长叁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

[6].王瑾,王洪斌,邹蓓.基于风暴数值模拟的冰雹临近预报方法研究[J].贵州气象.2011

[7].钟卓约.闽南地区冰雹回波的统计分析和临近预报[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2010

[8].王瑾,汪华,李明元.基于风暴数值模拟的冰雹临近预报方法研究[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2010

[9].杨昆,刘英杰.临沂地区冰雹天气的短时及临近预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

[10].王瑾.基于强对流数值模拟的贵州冰雹识别及临近预报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

标签:;  ;  ;  ;  

冰雹临近预报论文-张文海,李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