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辉(青海省刚察县人民医院81230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蔓状血管瘤成像效果及诊断意义。方法:分析经病理验证为蔓状血管瘤的患者的CTA后处理的显影效果。结果:对10例患者不同发生部位的血管瘤,CTA能够清晰显示其供血动脉走行、静脉石及邻近静脉回流情况。结论:MSCT在诊断蔓状血管瘤方面尤其优势。
【关键词】蔓状血管瘤血管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814.42/4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042-02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MSCTtocirsoidangiomaimagingeffectanddiagnostic.Methods:TheCTApost-processingeffectiveaboutthepathologicalvalidationforcirsoidangiomapatientst.results:10patientsdifferentlocationofhemangioma,CTAcanclearlyshowthearterygodo,veinbloodstoneandvenousnearby.Conclusion:MSCTAhavesuperiorityindiagnosisingcirsoidangioma.
【Keywords】CirsoidangiomaVascularimagingTomographyX-raycomputer
蔓状血管瘤由极度扩张、迂曲,形成扭曲成团的静脉团块组成,瘤体内可有静脉,又可有动脉,并且小动、静脉互相连通—动静脉瘘,根据蔓状血管瘤自身特点,本组对10例不同时期扫描的患者进行影像学显示分析,探讨蔓状血管瘤MSCT诊断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本组收集自2011~2013年10例病理证实为蔓状血管瘤病人,其中1例为术后复查。病变发生部位不同:包括上肢、下肢、背侧部肌群、头颈部、臀部、腋窝、锁骨上区,年龄10~65岁,平均30.8岁,10例患者中男4例,女6例,10例患者有3例多发,7例单发,大小不一,小者1~3cm,大者10×23cm,其中一例发生在头颈背部,病灶内动静脉丰富(图1)。临床表现:病变区软组织肿块,皮肤颜色深,皮温高,局部有搏动,疼痛不明显,压后病灶略变形。
1.2设备及方法:本组10例患者均使用PhilipsBrilliance16排CT检查,对患者先行平扫,然后增强,层厚2.0mm,重建间隔1.0mm,床速0.4mm/s,螺距0.8,使用Y形双筒高压注射器,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370造影剂40~70ml,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8ml/s,造影剂注射完毕后注射生理盐水40ml,行三期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后进行后处理。
2、结果
显影效果:多层螺旋CT不仅显示蔓状血管瘤内部的组成情况,血管分布及是否静脉石存在,而且病灶对周围组织压迫情况能够清晰显示;平扫时10例患者有9例有静脉石,9例中有1例静脉石密度低,通过增强对比后能够显示:
CTA表现:数据经图像后处理,主要有体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10例7例单发,3例多发,单发中1例为巨大血管瘤,位于头颈背部,侵犯颈椎骨质及颅骨,多发病变位于锁骨上区、胸背部;有2例患者有邻近骨质、软组织侵犯,其中1例是右侧胸背部侵犯肋骨及胸膜,其余8例主要是局部软组织影,周围软组织未见明确侵犯;动脉期蔓状血管瘤内细短血管影,对病灶与血管关系显示不清,静脉期有8例可以跟踪到畸形血管、9例静脉石、2例引流静脉,术后1例复发患者静脉期病灶显示清晰(图2-6),其余2例患者1例是头颈胸背部的巨大病灶内血管较紊乱,1例下肢患者于此期血管显影欠清晰;延迟期,血管团基本显影,梭形,引流静脉存在;根据本组10例患者的显影观察:
图1示巨大蔓状血管瘤内血管呈结节样、蚯蚓样;图2-4为同一患者,此患者为上肢蔓状血管瘤,图2为静脉期MIP成像,可找到畸形动脉的走行及静脉石,图3示MIP的反像,病灶内畸形血管存在,动脉瘘及引流静脉显示,图4示MPR成像,在不同角度上观察找到畸形动脉及周边浅静脉走行,及邻近肌组织及骨质改变;图5-6为一例术后复发的表现,图5为动脉期,图中血管团显影不全,可隐约见畸形动脉走行,病灶内走行不清晰,图6示血管团基本充盈。
讨论
蔓状血管瘤临床表现及病因、病理Mulliken和Glowacki[1]指出:血管瘤是血管内皮增殖活跃为特征的胚胎良性肿瘤,且大部分血管瘤有一个快速增长和自然消退,近年来研究同样得出这样的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形成在血管瘤形成起重要作用,内皮细胞增殖过速、血管生长迅速是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形成有动脉、静脉或动静脉瘘,蔓状血管瘤发病率约占所有血管发生率的1.5%,四肢及头颈部多见,属复杂性动静脉畸形(AVM)并非真肿瘤[2]。
蔓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蔓状血管瘤需要鉴别的疾病有:1.脂肪瘤,脂肪CT值通常在-70—-120之间,在正常CT检查中,基本就能排除脂肪瘤的可能;2.神经纤维瘤病,其特点是皮肤色素沉着,呈咖啡色,无包膜,边界清晰,部分神经纤维瘤病可脂肪变性,其内神经走行于病灶内,增强后中度强化;3.神经鞘瘤,颈部或头面部多见,紧邻神经系统,一般位于颈动脉内深部,梭形,增强后强化不均;4.海绵状血管瘤,全身均可发病,增强后呈慢强化过程,常伴有血栓、钙化、骨化[3];5.静脉曲张,以下肢为著,体表看到曲张的血管,范围多在小腿区的深浅交通支区,邻近软组织无异常。
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比较:CT与DSA比较虽然血管诊治方面DSA在许多方面是金标准,但蔓状血管瘤的畸形动脉选择性造影的可能性不大,且检查费用高及创伤性,比较优势的是DSA可以对血管瘤进行诊断并栓塞治疗,选择性或高选择性栓塞,但是否能完全栓塞整个蔓状血管瘤还不确定,林建生[4]等研究表明,头面部的蔓状血管瘤一次栓塞效果不明显,需要多次进行栓塞,这样对患者负担较大。
CT与MR、3D-CPA(超声诊断):MRI检查在国内研究来说,对蔓状血管瘤的诊断,血管流空效应、LAVA增强及MOURGER技术在诊断蔓状血管瘤有很大优势,对其形态、血管走形及分布的观察,病灶内不同组织,如脂肪、纤维、粘液、平滑肌组织等能够系统观察,较小的病灶亦可发现,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但MR对寻找畸形供血来源、引流静脉、动静脉瘘的动态观察及静脉石,这些显示不如CTA,CTA在血管造影方面有其不可代替的优势。
3D-CPA对肿瘤血管的分型比较明确,主要分三型[5]:Ⅰ型为肿瘤周边点、线状血管;Ⅱ型肿瘤内部点、线状血管;Ⅲ型肿瘤内部丰富的血管树或血管网结构,走行迂曲,周围环绕血管;国内文献报道[6],彩超对蔓状血管瘤内静脉石、钙化及能量成像的红蓝血供来诊断及术后评价有优势,而对病灶的畸形动脉及引流静脉方面就不如CTA检查明确了,随着CT设备的提高和发展,后处理软件的研发,从动脉期-静脉期-延长期即可动态的观察血管瘤畸形动脉的流入,如何走行,引流静脉的回流情况,从不同时间、空间对蔓状血管瘤进行观察,对明确诊断、术前评估、术后评价均非常有优势,不仅对血管造影是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对相关检查的巨大挑战,无疑,CTA对蔓状血管瘤的诊断是比较明确的方法。
参考文献
[1]MullikenJB,GlowackiJ.Hemangiomasandvascularmalformationsininfantsandchildren:aclassificationbasedonendothelialcharacteristics.PlastReconsteSurg,1982,69:412~422.
[2]RedondoP.Vascularmalfomations(1).Concept,classification,pathogenesisandchinicalfeatures[J].ActasDemos,2007,98(3):141~158.
[3]任道禄.15例小儿肌肉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J],江汉大学学报,2002,30(3):24~25
[4]林建生,廖秀华,刘秋花等.耳廓蔓状血管瘤综合性介入治疗随访1例.中国医学创新,2011,8(23):194.
[5]RazaS.BaumJK.Solidbreastleaions;evaluationwithpowerDoppler.US,Radiology,1997,203:164~168.
[6]李丽,李旭明,王小平等,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对软组织蔓状血管瘤的诊断.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6),59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