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组——小煤矿规范发展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薄宇宙[1](2020)在《山西省煤炭企业并购动因、特征与效应研究 ——以SX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企业并购事件日渐增加。无独有偶,我国煤炭行业同样也经历了多次并购重组。山西省是我国煤炭大省,煤炭产量长期居全国前列,与国内其他省区一样,其煤炭企业也经历了多次并购重组。本文以山西省煤炭企业历次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应用描述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企业并购相关理论,针对山西煤炭企业历次并购的动因、特征与效应展开深入系统研究,同时以SX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为例,探究典型煤炭企业并购动因、特征与效应。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1)应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梳理总结了山西省煤炭企业沿革,将其分为5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并购动因和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动因是多方面,包括获得规模经济优势、降低交易费用、获得多元化经营优势和实现安全生产等;同时,并购呈现多种特征,如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并购类型、并购方式和支付方式的多样化等。(2)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和描述统计法对山西省煤炭企业每个阶段的并购效应进行分析,发现并购对资本效率提升不明显,但能提升人工效率;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作为并购主体更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并购可以提升产业集中度;但是频繁并购会导致企业利息费用迅速增加,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3)应用了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描述统计法对SX煤炭进出口集团的并购动因、特征和效应进行分析,发现SX煤炭进出口集团实施并购主要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优势和财务协同效应,并购特征是混合并购对该公司扩张企业规模和长期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本文进一步丰富了煤炭企业并购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厘清了山西煤炭企业历次并购的动因、特征与效应,可以为煤炭企业的并购决策和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借鉴。
张毅[2](2020)在《产权与治权关系视野下农村政治生态研究 ——以山西省L村为例》文中指出产权和治权是乡村治理的核心要素,产权是奠定乡村治理的基础要素,治权则是规范乡村治理的结构要素,两者的互动关系共同影响和形塑着乡村的政治生态。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施30多年以来,既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也是乡村治理中治权不断下放和分散的过程。同时,由于乡村集体产权的松动,导致村集体资源日益被少数村干部垄断,造成了村庄内部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和干群矛盾。而且,产权分化严重影响了乡村治权结构,掌握公共权力的村干部不仅霸占集体资源,与此同时又通过集体资源所带来的财富继续巩固其对村庄的治权。随着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村庄治权逐步从村干部手中分散到村民手中,于是就产生了围绕村庄公共权力和集体产权的激烈竞争和争夺。本文以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村庄L村为案例,具体描述该村由集体化时期的富裕村到改革开放后的贫困村,村委会选举由村民直选开始时的选举竞争和天价选票,到中期的村“两委”矛盾,再到村委会选举走向规范并趋于平稳的历史过程,重点分析该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围绕煤矿资源利益而进行的权力争夺与权力运作,分析不同时期背景下的煤矿集体产权对乡村治理的冲击及其由此产生的政治生态,进而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源型农村政治生态的优化路径。本文除导论外,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集体化时期,L村的集体煤矿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采取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方式,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村庄的共同富裕,以及由此带来的村庄良好治理与全面发展;第二章通过对L村第六届换届选举中“金钱竞选”和“天价选票”的全景描述和系统解剖,分析集体产权失效后造成乡村治理的要素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生态恶化与村庄衰败;第三章以L村第八到第十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例,分析资源整合和煤矿利益消失后乡村权力运行状况以及由此造成的村干部无人竞选、村庄公共事务无人管理的治理困境;第四章通过对L村煤矿产权变迁下乡村权力运作轨迹和治理结果的分析,探索资源型农村政治生态的优化路径;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即产权与治权密切关联,直接形塑乡村的政治生态,决定农村的发展命运。L村自治异化主要是缘于集体产权失效而非农民素质低下,优化资源型农村的政治生态关键要实现产权与治权的良性互动。
姜海明[3](2020)在《近代鄂东南煤矿企业开发研究(1901-1945)》文中研究指明鄂东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使用煤炭的传统,但规模较小。近代后,随着工业技术的传入和机器运用的发展,煤炭资源作为重要燃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促进了本区域煤矿的开采和煤矿业的开发运营。在近代鄂东南煤矿公司的形成过程中,人员与技术是煤矿组建的核心。近代鄂东南地区矿商群体主要包括地主阶级、中小资产阶级、政府技术官员与洋商买办群体,他们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从事煤矿开发;矿工则主要来源于当地农业劳动力,其中公矿的薪资、医疗条件优于私矿。鄂东南煤矿大多为中小煤矿,私矿大多以土法为主,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或附近市场需要,规模不大;公矿是采取西式机器生产、炼煤的主力,但由于耗资甚巨,大多也土法、西法结合使用。受制度与资本等因素制约,中小型煤矿发展艰难,容易引发纷争或遭资本渗透,以致陷入停产甚至破产局面。在制度层面,清末经历了从矿禁到松弛的转变,且矿业法规不成熟,对外商限制较少,列强趁机巧取豪夺,攫取矿利;民国矿业法规自颁布后反复变动,且关于小煤矿的规定自相矛盾,权威性大打折扣,形成了制度上的无序与混乱,与鼓励实业发展的初衷相违背。在资本层面,政府利用审核机制,对矿商开矿资本进行多方审查,手续繁琐,趁机大肆收取税费,中小煤矿深受政府盘剥,造成严重的资本压力,煤矿不堪重负,破产情况比比皆是。在鄂东南地区中小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矿商丁瑞霖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公矿技术骨干,同时参与寅山煤矿等私矿经营,历经企业建立、转让、重组,其经历丰富,是近代“学而优则商”的代表,是时代环境与自身特性的集中反映,为湖北工业近代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反映了近代鄂东南地区煤矿的发展面貌。近代鄂东南煤矿业的开发,煤炭资源的外销使得水路、公路特别是铁路得到较大发展,促进了湖北交通近代化,也促使鄂东南地区社会风气由“不屑言商”到“为矿而争、为利而讼”的转变。同时在近代鄂东南煤矿开发进程中,政府对煤炭等矿业的盘剥,使得煤矿业发展矛盾突出、困难重重。
张晴[4](2019)在《“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老板”是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下的一批特殊的民营企业主。由于煤矿产业的暴利、粗犷发展以及单一模式,“煤老板”经常被扣上“暴发户”的帽子,但“煤老板”作为煤炭资源的开采者和提供者,为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力、冶金、钢铁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将大众媒介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大众媒介将外在世界转化为受众所接触到的“拟态世界”,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塑造着受众的认知图景和价值体系,对“煤老板”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塑造立体、全面的媒介形象,不仅有利于消解大众对“煤老板”的歪曲认知,也有利于国家煤炭转型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话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究“煤老板”媒介形象变迁轨迹及其动因。通过对《人民日报》(1983-2018)“煤老板”相关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对象以及报道倾向等五个方面探析《人民日报》中“煤老板”形象的宏观构建过程,并从具体文本中的主题结构、语句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人民日报》构建“煤老板”媒介形象的话语使用策略。从总体上说,“煤老板”媒介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改革开放初期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煤炭“黄金十年”时期负面形象集中爆发;煤炭转型期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同时,笔者还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对不同时期“煤老板”的形象进行全面考察。形象的生成受到形象主体、认知主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煤老板”自身变化(形象主体)、媒介版面改革以及受众信息需求变化(认知主体)、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环境因素)等三个维度分析“煤老板”媒介形象变迁动因。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是党的“喉舌耳目”,因此,政治权力和政党意志成为“煤老板”形象变迁的根本动因。“煤老板”的经济属性又使得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成为其媒介形象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人民日报》自身的版面改革、受众信息需求以及“煤老板”自身的变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煤老板”的形象构建。从1983年到2018年,“煤老板”媒介形象的变迁既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成为时代变迁的重要镜像。
张言方[5](2019)在《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高增长”进入“高质量”的新常态,作为能源主体的煤炭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同时,当前我国煤炭价格政策短期内似乎有利于平抑煤价波动,但其长期传导影响及经济运行风险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本文以煤炭价格波动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科学评估当前我国煤炭价格政策的效力,同时进一步分析不同煤炭价格政策传导下煤价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以避免陷入“价格波动失常-政府强制干预”的恶性循环。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趋势及特征分析部分,本文对照分析我国煤炭价格的波动趋势及政府采取的价格政策,得出我国煤炭价格波动是煤炭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干预共同导致的。同时,本文采用EEMD方法对我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和结构性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煤炭价格波动会受到长期趋势、短期市场供需变动引发的高频变量和关键政策调控等重大事件引发的低频变量的综合影响,其中低频变量对煤炭价格波动的解释能力最为显着;同时,煤炭价格调控政策与低频变量的波动结构紧密相关,且可能会对煤炭价格波动产生影响作用;此外,本文采用ARIMA模型预测出2019-2020年我国煤炭价格将保持小幅下降的态势。在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机理部分,本文按照政策发布主体、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等构建出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分析框架,将煤炭价格政策划分为直接定价政策和间接控价政策,然后按照政策工具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煤价政策的代理变量,可靠性检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代理变量的长期波动趋势是符合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的。鉴于此,本文采用GMM模型深入分析了我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炭价格波动的传导效应,并根据预期理论估算出各种政策工具的前瞻性水平,其主要研究结论为:一是2008-2017年期间政府实施的直接定价政策均会对煤炭价格波动发挥抑制作用,并且政府可选择合适的长短期政策工具及政策组合来优化政策调控方案,进而最大化提高直接定价政策的有效性;二是与市场供需的调节作用相比,产量控制政策在短期并不会带来煤炭价格的大幅提升,这为该政策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性证据;三是无论实施的间接控价政策是否能有效抑制煤价波动,政策联合发布均会强化政策实施效果;四是不同政策工具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煤炭价格政策的前瞻性,并且政策发布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政策的前瞻性水平产生影响。在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情景仿真及方案设计部分,本文基于构建的DSGE模型采用情景分析方法设计出无政策干预的基准情景、中长期合同政策情景、去产能政策情景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情景,DSGE仿真结果表明:政策干预会扭曲煤炭供需或其他因素对煤炭价格的传导效应,且中长期合同政策传导下煤价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被减弱,但去产能政策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传导下,上述冲击影响会被强化;同时,不同于中长期合同政策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去产能政策会在长期带来总产出下降,这部分总产出损失可反映出实施该政策的经济成本。此外,间接控价政策对煤炭价格的冲击作用明显弱于市场供需的自发调节,同样地其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影响也明显小于后者。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得出中国煤炭价格调控方案,即政府应客观评估中长期合同政策对平抑煤价发挥的长短期作用,灵活选择政策工具及联合发布方式以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水平,同时可适度加大去产能政策和市场结构调整政策力度,引导和规范煤炭供需双方的市场化交易行为,以合理平抑煤价波动、有效治理煤炭产能过剩和快速提升煤炭市场化程度。该论文有图38幅,表32个,参考文献203篇。
陈墨雨[6](2019)在《玛纳斯白杨沟煤矿托管经营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煤炭行业受国家安全监察力度加大、能源结构性改革、环保要求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煤炭销售市场行情低迷、煤炭价格下滑、煤炭产能过剩的现象。此外,部分煤炭企业生产方式单一,盲目追求企业利润,忽视了煤矿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煤炭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日益显露。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服务业发展的多元化,煤炭资源在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进程中,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的中小煤矿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产安全、经济管理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以依赖单纯的产量和单价求生存发展最为明显,部分中小煤矿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工艺难以与安全要求接轨。针对此类问题,国家大力倡导打破传统的企业运行模式,鼓励探索适合当下发展需求的生产经营模式,尤其对煤矿企业托管经营模式越来越认可。本文对煤炭行业改革和煤矿企业托管经营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读,并做了具体的分析梳理,归纳了煤矿托管经营模式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和时代意义,并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阐述了煤矿托管经营模式对我国能源结构改革及煤炭行业发展的优势。本文以玛纳斯白杨沟煤矿的托管经营模式作为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了玛纳斯白杨沟煤矿托管经营模式产生的背景、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总结了煤炭企业托管经营模式的社会效果,进一步论证了煤炭企业托管经营模式的市场需求。煤炭企业托管经营模式是对传统煤炭行业改革的重大突破,将煤矿管理置于市场,顺应了煤炭行业发展潮流,解决了中小型煤矿企业自身发展的局限,实现了平等主体之间的双向选择;委托方与受托方通过达成安全管理、托管范围、职责权限、约束机制等方面的共识,进一步降低了中小型煤矿企业的安全风险,增强了实际经营者的责任担当意识,避免了企业经营发展中的激进行为,最终实现托管双方互惠共赢。实践证明,托管经营模式对于现阶段的煤炭行业改革和能源结构优化意义深远,该研究无论是对委托方,还是受托方,关于是否选择托管经营模式和如何选择托管经营模式,以及如何具体实施托管模式,实现煤炭行业的安全运行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霍小霞[7](2018)在《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与限度研究 ——以山西省A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本世纪以来,国家在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方面提出了三大重要举措:一是免除了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二是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是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然而,在一个历史极其悠久、情况极其复杂、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进行城镇化建设实属不易,必须摆脱对已有经验的机械的、教条主义的理解,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实际情况选择发展道路。资源型地区作为国家城镇化建设中的难点地区,其发展路径的选择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关系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也关系资源型地区自身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然而,由于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的资源开采模式长期以来忽视了矿区农村和农民的利益,使资源型地区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矿区农村的发展,也制约了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整体步伐。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在现有的体制机制模式下,广大资源型地区如何走出困境,谋求发展?矿区农民如何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山西省A县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县域,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煤矿企业数量的增加和煤炭开发规模的扩大,经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地方发展问题十分严重。为了走出立体性发展困境,A县创新了发展理念、调整了发展思路,创造性地运用行政力量将煤炭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煤矿企业经营与农民生活富裕结合起来,通过煤矿企业和煤炭收益带动和促进矿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政府主导与煤矿企业参与的城镇化之路。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是资源型地区探索地方发展的勇敢尝试和有益实践,为矿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同类地区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也深深启发着我们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更多问题展开认真的思考与深入的分析。文章采用理论阐释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城镇化理论、府际关系理论、政府与企业关系理论、政府与社会关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等,对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发展路径进行系统的规范研究,总结其经验的同时,揭示其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国内城镇化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以期这条独具特色的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之路能够继续顺利前行。
陈梦[8](2018)在《政府调控下的煤炭企业并购行为演化博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并购重组是淘汰落后产能、保障煤炭行业安全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规模化生产、延伸煤炭产业链的重要手段,因此对煤炭企业并购活动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市场调控、地方政府间接调控和地方政府直接调控三种情景视角构建并购主客体煤炭企业间和地方政府与煤炭企业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不同情景下并购活动各利益主体的最优演化策略,为改善煤炭企业并购管理调控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基于对煤炭企业并购重组现状和存在难题的梳理分析,本论文主要采用演化博弈方法对三种情景下煤炭企业并购活动中各参与者的利益关系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和探索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煤炭企业并购重组主要存在横向重组整合和产业链纵向延伸整合两种形式,重组形式主要包括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收购、资产置换、增资等,重组的目的主要在于横向整合和垂直整合,也有部分企业寻求资产调整、业务转型和多元化发展战略要求等。90%以上的并购重组事件发生在同省份之间,跨省份并购重组情况较少。并购成本较高、安全隐患和潜在风险大、市场化运作水平低、企业文化融合困难等问题的存在阻碍煤炭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2)从市场调控情景和地方政府间接调控情景视角构建并购主客体煤炭企业间的议价博弈模型和演化博弈模型,研究表明:市场调控情景下,煤炭企业达成并购协议主要受双方贴现因子大小和谈判过程持续时间的影响。地方政府间接调控情景下,当地方政府对煤炭企业的协商成功率越低,且煤炭企业同意并购与拒绝并购获得的收益差值与地方政府协商成功时,煤炭企业所获得的额外净收益相比越大时,煤炭企业越倾向于同意实施并购的策略演化。(3)从地方政府直接调控情景视角构建地方政府和煤炭企业间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表明:二者对并购活动的态度主要受自身付出的成本与行为实施后所带来的收益大小有关,政府的监管力度越大,系统越倾向于往均衡策略(1,1)趋势发展,并且政府的监管力度与政府监管发现煤炭企业拒绝并购时政府提供的附加优惠条件呈反向变动关系,与煤炭企业同意并购带来的额外费用和获得的优惠措施呈同向变动关系。(4)基于上述不同情景下煤炭企业并购活动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演化博弈研究结果,从税收制度完善机制,服务体系健全机制,有效监管约束机制以及科学激励机制四个方面为构建煤炭企业并购管理调控机制提出改善建议,为政府有效引导煤炭企业并购重组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薛澜,赵静[9](2017)在《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的适应性改革及局限》文中提出政策过程的时间维度是理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和国内治理的一个理论切入点。转型期中国公共政策过程呈现新的特征:政策制定环节被删简,政策执行作为决策补充而表现为权衡与协商的过程。"决策删简—执行协商"作为灵活的过程模式,是在当前中国大量政策议题涌现情形下塑造出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政府依赖决策删简机制,能够有效化解决策中面临的社会压力与多元利益,提升政府公共决策和应对外界压力的能力;在执行协商机制下,政策方案逐步细化,利益冲突被内化解决,整体上可以保障深化改革的向前推进和政府治理的系统稳定。因此,这种模式适应于现阶段的中国公共政策治理环境,有助于推进部分领域的政策改革。
罗娅[10](2017)在《山西省中小煤矿兼并重组对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山西省2009年中小煤矿兼并重组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煤矿生产规模与治理机制变化对煤炭行业生产安全水平的影响。山西省政府试图通过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和部分大型地方煤炭企业先进的安全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提高行业安全水平。在省政府、各市县政府、各大兼并主体以及被整合煤矿的四方博弈下,山西省煤矿的生产规模、集团化程度和国有化程度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煤矿安全市场的最佳安全水平由劳动力和企业双方决定。从煤炭企业的角度看,是自行解决安全问题还是在市场上进行安全托管,涉及到煤矿生产规模和治理机制的选择,由安全托管的市场交易成本和不同治理机制下的安全交易成本决定。选取山西省2016年公布的全省煤矿数据建立多项式Logit模型发现,在政府兼并重组政策约束下,中小煤矿生产规模越大,被独立保留的可能性越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整合煤矿的自然条件优于被地方煤炭企业整合煤矿;地方煤炭企业整合煤矿的安全水平普遍低于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整合煤矿。煤矿在生产规模和治理机制上的选择偏离了政府制定政策时最初的设想。通过将山西省中小煤矿兼并重组的实践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以煤矿连续安全生产天数为因变量,建立Tobit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山西省煤矿安全水平的因素发现:(1)煤矿生产规模与安全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煤矿生产安全的规模经济效应显着;(2)虽然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原有煤矿的安全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煤矿,但被国有重点煤矿整合煤矿的安全水平与其它煤矿并没有明显差别;(3)煤矿的集团化经营对安全水平的影响并不显着。因而,政府要求提高了省内煤矿的生产规模,可以达到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目的;但并行推进的国有化和集团化治理机制对煤炭产业安全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显着作用,兼并重组预期目标仅部分实现。从煤炭企业的角度看,政府规定的生产规模和治理机制往往不是市场最优的选择,政府强制推行对安全水平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为保证政策的效果,政府制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选择。
二、重组——小煤矿规范发展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小煤矿规范发展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煤炭企业并购动因、特征与效应研究 ——以SX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并购动因的相关研究 |
1.2.2 并购效应的相关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企业并购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企业并购相关概念 |
2.2 企业并购类型 |
2.3 企业并购动因与效应 |
2.3.1 并购主要动因 |
2.3.2 并购主要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3 山西省煤炭企业并购的沿革、动因与特征分析 |
3.1 山西省煤炭企业并购沿革 |
3.1.1 山西省煤炭行业和企业发展概况 |
3.1.2 山西省煤炭企业并购沿革 |
3.2 山西省煤炭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
3.2.1 山西省煤炭企业历次并购的动因分析 |
3.2.2 山西省煤炭企业历次并购的动因总结 |
3.3 山西省煤炭企业并购的特征分析 |
3.3.1 山西省煤炭企业历次并购的特征分析 |
3.3.2 山西省煤炭企业并购特征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山西省煤炭企业并购效应分析 |
4.1 效率效应分析 |
4.1.1 资本效率效应分析 |
4.1.2 人工效率效应分析 |
4.2 经营协同与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
4.2.1 经营协同效应分析 |
4.2.2 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
4.3 多元化优势与战略调整效应分析 |
4.3.1 多元化优势效应分析 |
4.3.2 战略调整效应分析 |
4.4 技术创新、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效应分析 |
4.4.1 技术创新效应分析 |
4.4.2 安全生产效应分析 |
4.4.3 环境保护效应分析 |
4.5 行业与社会效应分析 |
4.5.1 行业效应分析 |
4.5.2 社会效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典型案例分析——以SX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为例 |
5.1 SX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简介 |
5.2 SX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并购历程介绍 |
5.3 SX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借壳上市并购动因和特征分析 |
5.3.1 并购过程始末 |
5.3.2 SX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的并购动因 |
5.3.3 SX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的并购特征 |
5.4 SX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并购效应分析 |
5.4.1 经营协同效应 |
5.4.2 财务协同效应 |
5.4.3 战略调整效应 |
5.4.4 技术创新效应 |
5.4.5 对行业集中的贡献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产权与治权关系视野下农村政治生态研究 ——以山西省L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与案例介绍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案例介绍 |
四、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一) 产权与集体产权 |
(二) 煤矿产权的内容及特点 |
(三) 治权及乡村治权 |
(四) 政治生态与资源型农村的政治生态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内容 |
六、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权力共有与利益共享:产权与治权统一下的农村政治生态 |
1.1 集体化时期农村集体煤矿的经营与管理 |
1.1.1 人民公社时期社队煤矿的形成过程 |
1.1.2 农村社队煤矿的管理和经营形式 |
1.1.3 社队煤矿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
1.1.4 社队煤矿对农村政治生态的影响 |
1.2 集体所有与统一经营:集体化时期L村煤矿产权形式 |
1.2.1 L村集体煤矿的形成过程 |
1.2.2 L村集体煤矿的产权形式 |
1.3 党的领导与社员大会:集体化时期L村的治理形态 |
1.3.1 L村村庄治理的演变历史 |
1.3.2 集体化时期L村的治权结构 |
1.4 产权与治权统一下的治理成效 |
1.5 小结 |
第二章 自治异化与村庄衰败:产权与治权分离中的农村政治生态 |
2.1 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煤矿的兴起与村民自治的实行 |
2.1.1 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煤矿的兴办与产权分化 |
2.1.2 村民自治的实行与农民的政治热情 |
2.1.3 村民自治的实行与集体煤矿私人承包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
2.2 产权松动与治权垄断:L村集体煤矿的私下承包与贫富分化 |
2.2.1 权力垄断资源:村干部私下承包与转让村集体煤矿 |
2.2.2 资源巩固权力:选举竞争与煤矿承包者当选 |
2.2.3 贫富分化与干群矛盾:村干部掌握集体资源的结果 |
2.3 产权分化与治权分散:昂贵的选票与派系斗争 |
2.3.1 村民直选中激烈的竞争与“金钱大战” |
2.3.2 产权与治权分离后的村企对立与治理瘫痪 |
2.3.3 “两委”矛盾——派系斗争背后的资源争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竞争消失与发展困局:产权与治权解挂后的农村政治生态 |
3.1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政策演变及过程 |
3.1.1 安全整治,关小上大 |
3.1.2 有偿使用,兼并重组 |
3.1.3 国进民退与集团经营 |
3.2 煤炭资源整合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
3.2.1 集体收入减少影响村庄公共建设 |
3.2.2 补偿纠纷下社会矛盾增多 |
3.2.3 采煤沉陷区治理难开展 |
3.3 L村集体煤矿整合后的自治转移与发展困境 |
3.3.1 一次性海选与严格投票规则 |
3.3.2 村民参选的理性回归 |
3.3.3 平稳连任与“一肩挑” |
3.3.4 竞争消失后村庄公共事务的发展及困境 |
3.4 小结 |
第四章 集体产权与民主治理:资源型农村政治生态优化路径 |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矿产权制度体系 |
4.1.1 厘清产权关系 |
4.1.2 稳定产权政策 |
4.1.3 规范矿业权市场 |
4.1.4 畅通社会参与渠道 |
4.2 坚持并有效发挥集体产权的双重功能 |
4.2.1 集体产权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和实质内容 |
4.2.2 坚持与明晰集体产权,增强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 |
4.2.3 强化治权的民主运行,保障集体产权的政治功能 |
4.3 加强农村民主制度治理 |
4.3.1 加强选举后的民主制度运行,避免“自治异化” |
4.3.2 完善村务监督的制度建设,强化“四权同步” |
4.3.3 提高村民监督意识和能力,提升“公共意识” |
4.4 发挥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
4.4.1 夯实领导地位,理顺两委关系 |
4.4.2 加强党员教育,带动农民参与 |
4.4.3 优化党员结构,抓好“关键少数” |
4.4.4 加强作风建设,重塑干部形象 |
4.5 重塑农村良好的政治文化 |
4.5.1 深入挖掘乡土社会传统优秀文化资源 |
4.5.2 加强乡村诚信、法治和民主等现代文明建设 |
结论与讨论 |
一、产权与治权关系是形塑资源型农村政治生态的主要因素 |
二、自治异化缘于制度缺陷而非农民素质低下 |
三、集体产权功能失效是农村政治生态恶化的关键 |
四、实现产权与治权的良性互动是农村健康发展的保障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近代鄂东南煤矿企业开发研究(190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学术价值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点 |
五、鄂东南地区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鄂东南自然资源基础与早期煤炭开采 |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第二节 地质与煤炭资源分布 |
第三节 早期煤炭开采状况 |
第二章 近代鄂东南煤矿企业开发下主体与技术考察 |
第一节 煤商群体身份 |
一、地方资本商人 |
二、政府技术官员 |
三、洋商、买办 |
第二节 煤矿工人来源与待遇 |
一、矿工来源 |
二、工资与福利 |
第三节 煤矿开发规模与技术 |
一、土法与西法并存 |
二、以中小型煤矿为主 |
第三章 近代鄂东南煤矿企业开发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矿业法规与政策 |
一、清末法规 |
二、民国矿业法规 |
第二节 政府审核:煤矿企业组建的核心要素 |
一、企业资本 |
二、缴纳税费 |
第三节 小煤矿发展的困境 |
一、小煤矿与矿法相抵触 |
二、矿区权益纠纷 |
三、审批手续繁琐 |
四、华商、洋商资本渗透 |
第四章 个案研究:丁瑞霖与鄂东南煤矿开发 |
第一节 创建寅山煤矿 |
第二节 资本不济下的矿权转移 |
第三节 其他矿业活动与个人评价 |
一、象鼻山官矿 |
二、大冶县北乡凤凰堡等煤矿及工作内容 |
三、个人评价 |
结语 |
一、近代煤矿业中对立统一的政商关系 |
二、矿业促进社会近代化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缘起 |
2. 研究意义 |
2.1 学术价值 |
2.2 现实意义 |
3. 文献综述 |
3.1 媒介形象的研究 |
3.2 “煤老板”相关研究 |
4. 研究方法 |
4.1 内容分析法 |
4.2 文献研究法 |
4.3 话语分析法 |
5. 创新之处 |
第1章 《人民日报》中“煤老板”相关报道的内容分析 |
1.1 样本选择 |
1.2 类目构建 |
1.3 报道数量 |
1.4 报道体裁 |
1.5 报道倾向 |
1.6 报道主题 |
1.6.1 1983-2001 年:鼓励开办集体煤矿和个人煤矿 |
1.6.2 2002-2011年:批判安全事故与煤炭整顿 |
1.6.3 2012-2018年:推动”煤老板“转型 |
1.7 报道对象 |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人民日报》“煤老板”相关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
2.1 样本选择 |
2.2 宏观结构 |
2.2.1 宏观语义分析 |
2.2.2 新闻图示分析 |
2.3 微观结构分析 |
2.3.1 句式 |
2.3.2 词语 |
2.4 话语修辞分析 |
2.4.1 新闻引语——谁在说话 |
2.4.2 隐喻修辞——如何说话 |
2.4.3 直接叙述和目击报道 |
2.4.4 数字的大量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民日报》中的“煤老板”形象分析 |
3.1 改革开放初期(1983-2001):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 |
3.1.1 政治形象:国家政策的拥护者和国家能源的提供者 |
3.1.2 经济形象:煤炭工业的开拓者和掘金者 |
3.1.3 社会形象:正负面交替的立体形象 |
3.2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2002-2011):负面形象的集中爆发 |
3.2.1 政治形象:钱权勾结得利者 |
3.2.2 经济形象:煤炭工业整顿转型的“拦路虎”与“带路人” |
3.2.3 社会形象:社会公共财产安全的威胁者 |
3.3 煤炭行业寒冬期与转型期(2012-2018):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 |
3.3.1 政治形象:国家政策扶持的受益者 |
3.3.2 经济形象:转型产业的投资者与收获者 |
3.3.3 社会形象:生活铺张者与违法犯罪者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民日报》中“煤老板”形象变迁的原因探寻 |
4.1 形象主体——“煤老板”自身的变化 |
4.2 认知主体——媒体版面改革与受众信息需求变化 |
4.2.1 媒体版面改革 |
4.2.2 受众信息需求变化 |
4.3 环境因素——“煤老板”形象构建的外部机制 |
4.3.1 政治力量和政党意志 |
4.3.2 能源结构转型——煤炭资源的兴起与衰落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1 中国煤炭价格的形成机制 |
2.2 煤炭价格波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2.3 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的波动研究 |
2.4 煤炭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趋势及特征分析 |
3.1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历史趋势及政策调控 |
3.2 中国煤炭市场的发展态势分析 |
3.3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特征分析 |
3.4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趋势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4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机理分析 |
4.1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构成 |
4.2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特征分析 |
4.3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代理变量设计 |
4.4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及前瞻性分析 |
5.1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传导模型构建 |
5.2 中国煤炭直接定价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 |
5.3 中国煤炭间接调价政策对煤价波动的传导影响 |
5.4 中国煤炭价格政策的前瞻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模型设计 |
6.1 DSGE模型概述 |
6.2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系统构建 |
6.3 中国煤炭价格波动的DSGE模型设计 |
6.4 模型参数的校准和估计 |
6.5 DSGE模型的稳健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政策传导下中国煤价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情景仿真和调控方案设计 |
7.1 煤炭价格政策调控情景设计 |
7.2 无政策干预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
7.3 中长期合同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
7.4 去产能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
7.5 市场结构调整政策传导下煤炭价格波动的宏观经济效应 |
7.6 中国煤炭价格调控方案设计 |
7.7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之处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玛纳斯白杨沟煤矿托管经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托管经营的理论研究 |
2.1 企业托管经营的概念 |
2.1.1 企业托管经营的定义 |
2.1.2 企业托管经营的分类 |
2.1.3 企业托管经营的一般特征 |
2.1.4 企业托管的本质 |
2.2 企业托管经营的起源与发展 |
2.2.1 国外企业托管经营的起源与发展 |
2.2.2 国内企业托管经营的起源与发展 |
2.3 企业托管经营的理论基础 |
2.3.1 现代信托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服务外包理论 |
第三章 玛纳斯白杨沟煤矿托管经营概述 |
3.1 玛纳斯白杨沟煤矿的背景介绍 |
3.2 选择托管经营模式的原因 |
3.2.1 跨行业经营 |
3.2.2 管理能力欠缺 |
3.2.3 技术力量薄弱 |
3.2.4 运营效率差 |
3.3 托管范围及权利义务 |
3.3.1 新疆心连心公司负责的管理范围和费用 |
3.3.2 河南能源新疆公司负责的管理范围和费用 |
3.3.3 新疆心连心公司的权利与义务 |
3.3.4 河南能源新疆公司的权利与义务 |
3.4 受托单位基本情况概述 |
3.4.1 相似的企业文化 |
3.4.2 雄厚的企业实力 |
3.4.3 专业的管理团队 |
3.4.4 丰富的市场资源 |
第四章 玛纳斯白杨沟煤矿托管经营绩效分析 |
4.1 玛纳斯白杨沟煤矿托管经营的成效 |
4.1.1 生产力大幅提升 |
4.1.2 降低了经营成本 |
4.1.3 完善了组织机构 |
4.1.4 树立了企业品牌 |
4.1.5 提高了经营业绩 |
4.2 玛纳斯白杨沟煤矿托管经营的问题 |
4.2.1 权责界定不清晰 |
4.2.2 存在信任危机 |
4.2.3 缺乏配套的约束机制 |
4.2.4 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
第五章 关于完善煤矿托管经营的对策与建议 |
5.1 玛纳斯白杨沟煤矿托管经营的对策 |
5.1.1 明确托管经营目标 |
5.1.2 委托方应充分放权 |
5.1.3 制定约束机制 |
5.1.4 制定和完善托管法规 |
5.2 关于完善煤矿托管经营的建议 |
5.2.1 加强政府部门监管 |
5.2.2 完善托管经营合同 |
5.2.3 倡导全面托管经营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与限度研究 ——以山西省A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选择调查对象的依据及样本县的简要介绍 |
(三)资料来源 |
四、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内容 |
五、几个需要解释的概念 |
(一)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 |
(二)城镇化模式 |
(三)企业社会责任 |
第一章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城镇化的缘起 |
1.1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政策要求 |
1.1.1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经济社会背景 |
1.1.2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政策要求 |
1.2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现实需要 |
1.2.1 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
1.2.2 规避资源型经济问题的需要 |
1.2.3 解决资源开采引发的社会问题的需要 |
1.2.4 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
1.2.5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需要 |
1.2.6 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
第二章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城镇化的实践 |
2.1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基础条件 |
2.1.1 自然条件优劣共存 |
2.1.2 经济发展喜忧参半 |
2.1.3 人文环境错综复杂 |
2.2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组织安排 |
2.2.1 煤炭资源开发与地方管理制度失灵 |
2.2.2 “一矿一业一事”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安排 |
2.2.3 煤矿产权改革与“一矿一业一事”受阻 |
2.2.4 “内留外引”的组织体系及制度安排 |
2.3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项目建设 |
2.3.1 产权改革前的项目建设 |
2.3.2 产权改革后的项目建设 |
2.4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特征 |
2.4.1 国家战略需求的反映 |
2.4.2 政府主导性特征明显 |
2.4.3 政府决定城镇化发展方向 |
第三章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城镇化的效果分析及经验总结 |
3.1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效果分析 |
3.1.1 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经济支撑 |
3.1.2 村庄环境的改善:城镇化的空间表现 |
3.1.3 利益纠纷的缓解:城镇化的社会基础 |
3.1.4 新型农民的出现:城镇化的人才支持 |
3.1.5 乡风文明的提升:城镇化的文化要求 |
3.2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经验总结 |
3.2.1 政企联手创新发展思路 |
3.2.2 有效运行机制推动城镇化 |
3.2.3 利益共享促进公平正义 |
第四章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城镇化的困境及问题 |
4.1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面临的困境 |
4.1.1 煤矿对城镇化助推力削弱 |
4.1.2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
4.1.3 产业转型周期长 |
4.2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存在的问题 |
4.2.1 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
4.2.2 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 |
4.2.3 城镇化资金积累不足 |
4.2.4 城镇化参与主体局限性大 |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
5.1 构建多元主体积极参与的新模式 |
5.1.1 鼓励企业参与城镇化管理 |
5.1.2 提升公众的城镇化话语权 |
5.2 加强城镇化管理制度的创新 |
5.2.1 消除城乡二元化政策和制度 |
5.2.2 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产权制度 |
5.3 完善城镇化管理机制建设 |
5.3.1 构建政府与市场的新型合作联盟 |
5.3.2 确立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格局 |
5.3.3 建立多元化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
结论与讨论 |
一、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城镇化的法律基础 |
二、全新转型背景下的城镇化责任与政府职责 |
三、地方发展中国家权力中央性与地方性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政府调控下的煤炭企业并购行为演化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框架 |
2.4 演化博弈方法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炭企业并购重组现状分析 |
3.1 煤炭企业并购重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2 煤炭企业并购重组典型案例分析 |
3.3 煤炭企业并购重组情况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市场调控下的煤炭企业并购行为议价博弈研究 |
4.1 基本假设 |
4.2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4.3 本章小结 |
5 政府间接调控下的煤炭企业并购行为演化博弈研究 |
5.1 模型假设及构建 |
5.2 各群体演化稳定性分析 |
5.3 系统演化稳定性分析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政府直接调控下的煤炭企业并购行为演化博弈研究 |
6.1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
6.2 各群体演化稳定性分析 |
6.3 系统演化稳定性分析 |
6.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果讨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果讨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山西省中小煤矿兼并重组对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论文基本结构和技术路线 |
2 山西省中小煤矿兼并重组概述 |
2.1 兼并重组前山西省煤炭行业概况 |
2.2 山西省中小煤矿兼并重组过程 |
2.3 山西省中小煤矿兼并重组成果 |
2.4 山西省煤炭行业现状 |
2.5 小结 |
3 煤矿兼并重组对安全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新古典经济学视角下安全水平的决定分析 |
3.2 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下安全水平的决定分析 |
3.3 山西省中小煤矿兼并重组对安全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
4 山西省中小煤矿兼并重组政策约束下各类煤矿行为实证研究 |
4.1 山西省兼并重组政策约束下各类煤矿行为分析 |
4.2 数据来源及变量设定 |
4.3 建模与估计 |
4.4 小结 |
5 煤矿生产规模和治理机制对安全的影响的定量研究 |
5.1 安全水平计量模型 |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
5.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 |
5.4 小结 |
6 结论性评述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重组——小煤矿规范发展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煤炭企业并购动因、特征与效应研究 ——以SX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为例[D]. 薄宇宙.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产权与治权关系视野下农村政治生态研究 ——以山西省L村为例[D]. 张毅. 山西大学, 2020(12)
- [3]近代鄂东南煤矿企业开发研究(1901-1945)[D]. 姜海明. 南昌大学, 2020(01)
- [4]“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D]. 张晴. 广西大学, 2019(01)
- [5]政策传导下中国煤炭价格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张言方.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6]玛纳斯白杨沟煤矿托管经营案例研究[D]. 陈墨雨.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与限度研究 ——以山西省A县为例[D]. 霍小霞. 山西大学, 2018(04)
- [8]政府调控下的煤炭企业并购行为演化博弈研究[D]. 陈梦.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9]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的适应性改革及局限[J]. 薛澜,赵静.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9)
- [10]山西省中小煤矿兼并重组对安全的影响研究[D]. 罗娅.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