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l-Cu-Fe准晶相的液相面与邻近晶体相液相面的交线投影图(论文文献综述)
段亚萍,侯华,靳玉春,赵宇宏,傅利,杨东然[1](2014)在《铸态Al63Cul25Fel12准晶材料的相分析及微观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普通铸造法在真空中频熔炼炉中制备了Al63Cu25Fe12准晶合金试样,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和X衍射衍射仪,分析了准晶相和其它类似相的微观组织及相的变化。结果表明:铸态Al63Cu25Fe12准晶合金主要由λ相、I相、β相和其它微量相组成;采用各部位冷却速度不同的圆台式浇铸模具对合金进行浇铸,冷却速度较快的铸锭底部准晶I相的含量低于冷却速度较慢的铸锭顶部;Al63Cu25Fe12准晶合金经过750℃×8 h的退火处理后,λ相、β相及其它微量相有向准晶I相变化的趋势。
周细应,薛向融,徐洲[2](2008)在《基底材料对磁控共溅射Al-Cu-Fe薄膜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磁控共溅射工艺来制备Al-Cu-Fe薄膜,选用抛光状态的纯Al、纯Cu和不同粗糙度的不锈钢基作为基底材料。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薄膜的表面形貌,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薄膜的元素含量;通过MTS纳米力学综合测试系统分析薄膜的结合强度和摩擦因数。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作为基底材料的薄膜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最大,其次为纯铝和纯铜。纯铜基底薄膜的摩擦因数最大,达到0.17,其余两种薄膜的摩擦因数均不大于0.03。而薄膜表面形貌与基底材料的原始形貌有直接的联系,基底原始粗糙度越小,薄膜的表面组织也越细;基底原始粗糙度越大,薄膜表面形成的晶粒的团聚越明显。
周细应,薛向融,徐洲[3](2008)在《基底材料对Al-Cu-Fe共溅射薄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抛光状态的纯Al、纯Cu和不同粗糙度的不锈钢基作为基底材料,采用磁控共溅射工艺来制备Al-Cu-Fe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能谱仪和MTS纳米力学综合测试系统分析薄膜的表面形貌、元素含量、结合强度和摩擦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作为基底材料的薄膜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最大,其次为纯铝和纯铜。纯铜基底薄膜的摩擦系数最大,达到0.17,其余两种薄膜的摩擦系数均低于0.03。而薄膜表面形貌与基底材料的原始形貌有直接的联系,基底原始粗糙度越细小;薄膜的表面组织也细小;基底原始粗糙度越大,薄膜表面形成的晶粒的团聚越明显。这说明基底材料对薄膜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薛永军[4](2006)在《铝基中间合金的制备及其对ZL109合金的强化》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普通铸造的方法,制备出Al-P中间合金和AlCuMnP准晶中间合金和AlCuFe准晶中间合金。中间合金分别按Al-3P、Al66Cu20Mn14和Al65Cu20Fe15成分配料,在坩锅电阻炉中熔化。在Al66Cu20Mn14准晶中间合金中加入P,在Al65CH20Fe15准晶中间合金中加入Si。P以Cu-P中间合金的形式加入,而Si则以结晶硅的形式加入。熔炼好的Al-P中间合金浇注到预热至200℃的金属型中冷却,而AlCuMnP准晶中间合金和AlCuFe准晶中间合金熔化好后将合金液浇注到室温的阶梯型的铜型中冷却。在中间合金试样的相同部位选取试样进行金相显微分析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确定中间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合金中的相组成。最后将成分和相组成合格的中间合金加入到ZL109合金中,使其对ZL109合金进行变质处理,改善合金的组织,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磷盐与助熔剂的混合粉末加入到900℃的铝液中使其充分反应,磷盐中的P能够与铝液中的铝化合,生成AlP化合物,从而制得Al-P中间合金。将Al-P中间合金加入到ZL109合金中对其进行变质,能够细化组织,使ZL109合金的布氏硬度由变质前的105下降到85左右,降低约20%;并且Al-P中间合金变质过程中无污染,可以改善劳动环境,对工具没有腐蚀。
许志刚,孙仙奇,唐鹏,王志云[5](2005)在《合金元素对Fe-Al-Cu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了不同含量的钛、锰、硼及其交互作用对70.8Fe18.7Cu10.5Al(w/%)合金铸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由铁固溶体、铜固溶体及弥散分布于铁固溶体中的析出相组成。钛、硼的加入可细化结晶组织并提高合金的抗拉强度;加入适量的钛、锰、硼可使合金获得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许志刚[6](2005)在《Fe-Cu-Al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用金相分析、扫描断口分析、能谱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结构分析、差热分析、抗腐蚀性能测试、抗高温氧化实验、热膨胀系数测定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含量的钛、锰、硼及其交互作用对68.4Fe 24Cu 7.6Al(wt%)合金铸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合金主要由铁固溶体、铜固溶体及弥散分布于铁固溶体中的析出相组成;钛、硼的加入可显着提高合金的抗拉强度及细化结晶组织,加入适量的钛、锰、硼可使合金获得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可达530Mpa,延伸率可达4.17%;合金具有优异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在600℃温度下其氧化速度比A3钢小两个数量级;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小于铝、铜而与铁元素的热膨胀系数相当。
赵东山,郭新勇,沈宁福,郭建,任晨星[7](2004)在《Al-Cu-Fe准晶凝固过程的动力学》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经典的形核理论,对准晶I相及其晶体近似相R相,采用所提出的自由能计算模型,计算并比较了非均质形核方式下的准晶I相及其晶体近似相R相的形核功及形核率。分析表明,从小的过冷直到准晶I相平衡液相面温度(TL=1130K)下150K的过冷范围,准晶I相都会首先形核,而其晶体近似相R相不具备从液相中初生形核的动力学条件。
赵东山,沈宁福,郭新勇,瞿文榜,孙丽虹[8](2004)在《Al-Cu-Fe系初生准晶相凝固过程的热力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XRD,SEM和TEM等方法,研究了铸态Al58.8Cu36.6Fe3.5Si1.1合金(973K保温2.5h后水淬)的显微组织及相组成。观察到铸态样品中存在4种不同的相,即初生准晶I相、Φ相、θ Al2Cu相和η AlCu相。对准晶I相及其晶体近似相R相,提出相应的自由能计算模型及算法,从理论上说明准晶(Al61.89Cu25.61Fe11.10)I相是高温稳定相,当温度低于938K时,将形成其晶体近似相R相。
赵东山,瞿文榜,王仁卉,沈宁福,石广新,桂嘉年[9](2004)在《Al-Cu-Fe准晶相的液相面与邻近晶体相液相面的交线投影图》文中研究说明采用金相(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术(SEM)和透射电子显微术(TEM)等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温度长时间保温后水淬的Al48-60Cu33-50Fe0-10系列合金的凝固组织及相组成,结果表明,Gayle等报道的Alcu-Fe三元相图的单变量线(液相面交线)投影图中β相的液相面应当划分为β+φ两个区域,新增的四相反应为包共晶反应U8∶L+β→IQc+φ,反应温度约为800℃,X射线能谱(EDXS)分析表明,Ni2Al3结构的φ相的成分范围是Al47.3-50.6Cu45.4-48.1Fe4.5-5.2,而其成分中心是Al47.9Cu47.1Fe5.0。
赵东山[10](2003)在《Al-Cu-Fe系合金相结构及初生准晶凝固动力学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Al-Cu-Fe系合金(成分范围Al48-60Cu33-50Fe0-10的铸态及热处理态试样,采用金相(OM),X射线衍射(XRD),差热分析(DTA),扫描电子显微术(SEM)和透射电子显微术(TEM)等研究方法,对其显微组织、相结构及相组成等进行了分析。发现了Al-Cu-Fe合金中稳定的三元化合物Φ相具有两种变体:高温变体Φ1和低温变体Φ2。在873K以上,高温结构Φ1具有τ3(Al3Cu2)型结构,沿着<111>B2有3倍的调制;低温结构Φ2在763 K以下,具有沿着<011>B2方向的10倍的调制结构。微区X射线能谱(EDXS)分析表明,Φ相化学成分范围为Al47.3-50.6Cu45.4-48.1Fe4.5-5,成分区中心是Al47.9Cu47.1Fe5.0。此外还发现了Al-Cu-Fe合金中ε1相的结构。通过对照模拟计算的与实验的选区电子衍射(SAED)花样,对Al-Cu-Fe合金中的β相,τ3相,ε1相,η2相分别进行了鉴定,并指出如何由选区电子衍射花样的特征来区别这些相。 本文工作表明,在Gayle等报道的Al-Cu-Fe三元系液相面投影图中,β相液相面应划分为Φ+β两个区域,本文确定了三元化合物Φ相液相面与邻近相液相面的交线,修正了Al-Cu-Fe合金的局部液相面投影图。本文探明了三元化合物Φ相在初生准晶相的凝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发现了一新的包共晶反应点U8(~1073 K):L+β→IQC+Φ。修正的三元相变反应为:包共晶反应U5:L+IQC→Φ+ω(原反应U5:L+IQC→β+ω),包共晶反应U6:L+ε→Φ+η(原反应U6:L+ε→β+η),包共晶反应U7:L+Φ→ω+η(原反应U7:L+β→ω+η)。 对准晶I相及其晶体近似相R相,提出了相应的自由能计算模型及算法,从热力学上论证了准晶(Al61.89Cu25.61Fe11.10)I相的高温稳定性;在低于Tr(938K)时,将形成其晶体近似相R相。对准晶I相及其晶体近似相R相,根据经典的形核理论,采用所提出的自由能计算模型,计算并比较了非均质形核方式下的准晶I相及其晶体近似相R相的形核功及形核率。计算结果表明,合金熔体中,从很小的过冷,直到准晶I相的平衡液相面温度(TL=1130K)下150K的过冷范围,准晶I相的形核功在10ev以下,而准晶I相的晶体近似相R相的形核功则趋于“无限大”,表明R相的形核难以实现。对准晶I相及其晶体近似相R相的形核率计算表明,从小的过冷直到准晶I相平衡液相面温度(TL=1130K)下150K的过冷范围,准晶I相都会首先形核,而其晶体近似相R相不具备从液相中初生形核的动力学条件。 采用简化的传热物理模型,模拟计算了初生准晶I相的体积分数,并与实验测定值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分析表明,平衡的初生准晶I相的最大体积分数决定于合金的化学成分和状态图特征.当采用缓冷和水淬法制备时,可获得较大体积分数的初生准晶I相. 本文工作得到河南省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No.9926)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974030)的支持.
二、Al-Cu-Fe准晶相的液相面与邻近晶体相液相面的交线投影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l-Cu-Fe准晶相的液相面与邻近晶体相液相面的交线投影图(论文提纲范文)
(1)铸态Al63Cul25Fel12准晶材料的相分析及微观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铸态Al63Cu25Fe12准晶材料相分析 |
2.2 冷却速度对Al63Cu25Fe12准晶相形成的影响 |
2.3 热处理对Al63Cu25Fe12准晶相形成的影响 |
3 结论 |
(3)基底材料对Al-Cu-Fe共溅射薄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薄膜制备方法 |
1.3 组织和性能分析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薄膜的结合强度和摩擦系数 |
2.2 薄膜表面形貌 |
3 结论 |
(4)铝基中间合金的制备及其对ZL109合金的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铝硅合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Al-Si系合金的性能 |
1.1.2 铝硅合金变质处理的研究现状 |
1.1.2.1 铝硅合金变质的物理方法 |
1.1.2.2 铝硅合金变质的化学方法 |
1.1.3 Al-Si合金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3.1 Al-Si合金的应用现状 |
1.1.3.2 铝硅合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2 准晶材料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 |
1.2.1 准晶的发现 |
1.2.2 准晶的形成 |
1.2.3 准晶的性能特点 |
1.2.4 准晶材料的应用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合金选定 |
2.2 技术路线 |
2.3 合金的制备工艺及过程 |
2.3.1 实验前的准备 |
2.3.2 实验过程: |
2.3.3 热处理工艺的确定 |
2.4 分析测试方法 |
2.4.1 金相组织观察 |
2.4.2 X射线衍射分析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4.4 力学性能测试 |
2.4.4.1 硬度测试 |
2.4.4.2 冲击韧性 |
2.4.4.3 拉伸性能 |
第三章 Al-P中间合金对ZL109的变质处理 |
3.1 Al-P中间合金对ZL109合金的变质处理 |
3.1.1 Al-P中间合金 |
3.1.2 Al-P中间合金对ZL109合金的变质处理 |
3.1.3 Al-P中间合金对ZL109变质前后的硬度变化 |
3.2、ZL109热处理后的组织与硬度 |
3.2.1 固溶处理后的组织 |
3.2.2 时效处理后的组织 |
3.2.3 T6处理后的硬度 |
3.3 小结 |
第四章 Al_(66)Cu_(20)Mn_(14)准晶中间合金及其对ZL109合金的强化处理 |
4.1.Al_(66)Cu_(20)Mn_(14)准晶中间合金 |
4.1.1 Al_(66)Cu_(20)Mn_(14)准晶中间合金的显微组织及相分析 |
4.1.2 硬度分析 |
4.2.AlCuMnP准晶中间合金对ZL109合金的强化 |
4.2.1 AlCuMnP准晶中间合金对ZL109合金强化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 |
4.2.1.1 AlCuMnP准晶中间合金对ZL109合金的强化后的显微组织 |
4.2.1.2 AlCuMnP准晶中间合金对ZL109合金的强化后的力学性能 |
4.2.2 T6处理后的组织与力学性能 |
4.2.2.1 T6处理后的组织 |
4.2.2.2 T6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
4.3 小结 |
第五章 AlCuFe准晶中间合金对ZL109合金的强化处理 |
5.1.Al_(65)Cu_(20)Fe_(15)准晶中间合金 |
5.1.1 Al_(65)Cu_(20)Fe_(15)准晶中间合金的显微组织及相分析 |
5.1.2 Si对Al_(65)Cu_(20)Fe_(15)合金组织的影响 |
5.1.3 机理分析 |
5.2.AlCuFe准晶对ZL109合金的强化处理 |
5.2.1 AlCuFe准晶对ZL109合金的强化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变化 |
5.2.2 AlCuFe准晶对ZL109合金的强化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
5.3 ZL109合金经热处理后的组织与性能 |
5.3.1 AlCuFe准晶对ZL109合金的强化处理后的经过T6处理后的组织 |
5.3.2 AlCuFe准晶对ZL109合金的强化处理后经T6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
5.4.Mn对AlCuFe准晶中间合金强化ZL109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1 加Mn对AlCuFe准晶中间合金强化ZL109合金的组织的影响 |
5.4.2 加Mn对AlCuFe准晶中间合金强化ZL109合金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
5.4.3 ZL109合金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 |
5.5 ZL109中加入不同铝基中间合金后的抗拉强度比较 |
5.6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合金元素对Fe-Al-Cu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1 合金成分 |
2.2 合金的熔炼及试样吸铸 |
2.3 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结果分析 |
2.3.1 合金的力学性能 |
2.3.2 钛含量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3 锰含量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4 钛、锰、硼含量对合金力学性能的综合影响 |
2.4 合金的金相组织 |
2.5 能谱分析 |
2.6 合金的结构分析 |
3 结论 |
(6)Fe-Cu-Al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2 Fe-Cu-Al相图 |
1.3 铁铝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 |
1.4 Fe-Cu-Al合金 |
1.5 合金化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用原材料 |
2.2 合金的熔炼及力学性能测试试样的制备 |
2.3 拉伸实验 |
2.4 断口分析 |
2.5 金相样品的制备和金相组织分析 |
2.6 能谱分析 |
2.7 X射线结构衍射分析 |
2.8 差热分析实验 |
2.9 热膨胀系数测定 |
2.10 抗氧化性能测定 |
2.11 抗腐蚀试验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合金的成份设计 |
3.2 合金熔炼及拉伸试样的吸铸 |
3.3 拉伸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SEM断口分析 |
3.5 金相组织分析 |
3.6 能谱分析 |
3.7 差热分析 |
3.8 X射线结构衍射分析 |
3.9 合金的热膨胀实验结果 |
3.10 合金的抗氧化性能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Al-Cu-Fe系合金相结构及初生准晶凝固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准晶的发现 |
1.1.2 准晶的结构 |
1.1.3 准晶的制备 |
1.1.4 准晶材料的应用 |
1.2 Al-Cu-Fe稳定准晶的研究现状 |
1.2.1 Al-Cu-Fe三元相图及Al-Cu-Fe稳定准晶 |
1.2.2 Al-Cu-Fe准晶的相变及其相关的相变反应 |
1.2.3 Hume-Rothery规律在Al-Cu-Fe合金中的应用 |
1.2.4 Al-Cu-Fe相图上的等电子浓度线 |
1.2.5 Al-Cu-Fe相图中存在的疑问和分歧 |
1.2.6 Al-Cu-Fe准晶的形核与生长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技术及分析方法 |
2.1 Al-Cu-Fe合金试样的制备 |
2.1.1 试样的化学成分 |
2.1.2 试样的制备工艺 |
2.2 实验分析方法 |
2.2.1 金相分析(OM) |
2.2.2 SEM观察(包括EDXS、及EBSD) |
2.2.3 粉末XRD分析 |
2.2.4 TEM观察(包括EDXS、SAED及HRTEM) |
2.2.5 DTA分析 |
第三章 准晶相液相面与邻近晶体相液相面交线投影图 |
3.1 含有初生准晶相的Al-Cu-Fe合金凝固组织 |
3.1.1 Al_(58.8)Cu_(36.6)Fe_(3.5)Si_(1.1)合金的凝固组织 |
3.1.2 Al_(57)Cu_(40)Fe_3合金的凝固组织 |
3.2 初生晶Φ相与β相 |
3.2.1 初生晶Φ相 |
3.2.2 初生晶β相 |
3.2.3 Al_(48.5)Cu_(45.5)Fe_6合金的显微组织 |
3.3 合金凝固组织的相组成 |
3.4 Al-Cu-Fe合金中准晶相液相面与邻近晶体相液相面交线投影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l-Cu-Fe合金中稳定三元化合物Φ相的变体和ε_1相的结构 |
4.1 Al-Cu-Fe合金中稳定三元化合物Φ相的两种变体 |
4.2 三种空位有序相 |
4.3 几种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
4.4 Al-Cu-Fe合金中ε_1相的结构 |
4.5 Al-Cu-Fe合金中以B2为基的若干相的TEM鉴别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l-Cu-Fe准晶凝固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5.1 热力学分析的基础 |
5.1.1 晶体凝固过程热力学 |
5.1.2 二元系的活度系数的计算方法 |
5.1.3 Al-Cu,Al-Fe,Cu-Fe二元系的活度系数 |
5.2 Al-Cu-Fe合金中准晶相的自由能 |
5.3 Al-Cu-Fe合金中准晶相的晶体近似相的自由能 |
5.4 形成准晶与形成其晶体近似相的驱动力的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Al-Cu-Fe准晶凝固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
6.1 动力学分析的基础 |
6.1.1 均质形核 |
6.1.2 非均质形核 |
6.2 Al-Cu-Fe合金中准晶相的形核动力学 |
6.2.1 准晶相与其晶体近似相的非均质形核功 |
6.2.2 准晶相与其晶体近似相的形核率 |
6.3 Al-Cu-Fe合金中准晶相的体积分数计算 |
6.3.1 实验测定初生准晶相的体积分数 |
6.3.2 传热模型 |
6.3.3 体积分数的计算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总结 |
7.1.1 Al-Cu-Fe系合金的凝固过程的研究 |
7.1.2 Al-Cu-Fe系准晶的凝固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7.2.1 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
7.2.2 参数的进一步精确化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Al-Cu-Fe准晶相的液相面与邻近晶体相液相面的交线投影图(论文参考文献)
- [1]铸态Al63Cul25Fel12准晶材料的相分析及微观结构研究[J]. 段亚萍,侯华,靳玉春,赵宇宏,傅利,杨东然.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4(02)
- [2]基底材料对磁控共溅射Al-Cu-Fe薄膜特性的影响[J]. 周细应,薛向融,徐洲.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8(10)
- [3]基底材料对Al-Cu-Fe共溅射薄膜的影响[J]. 周细应,薛向融,徐洲. 热加工工艺, 2008(11)
- [4]铝基中间合金的制备及其对ZL109合金的强化[D]. 薛永军. 太原理工大学, 2006(11)
- [5]合金元素对Fe-Al-Cu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 许志刚,孙仙奇,唐鹏,王志云. 材料开发与应用, 2005(06)
- [6]Fe-Cu-Al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 许志刚. 广西大学, 2005(05)
- [7]Al-Cu-Fe准晶凝固过程的动力学[J]. 赵东山,郭新勇,沈宁福,郭建,任晨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4(05)
- [8]Al-Cu-Fe系初生准晶相凝固过程的热力学分析[J]. 赵东山,沈宁福,郭新勇,瞿文榜,孙丽虹.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4(02)
- [9]Al-Cu-Fe准晶相的液相面与邻近晶体相液相面的交线投影图[J]. 赵东山,瞿文榜,王仁卉,沈宁福,石广新,桂嘉年. 金属学报, 2004(01)
- [10]Al-Cu-Fe系合金相结构及初生准晶凝固动力学的研究[D]. 赵东山. 郑州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