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游憩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森林,负离子,空气,志愿,环境,环境质量,空气质量。
森林游憩区论文文献综述
何平,常顺利,张毓涛,李翔,谢锦[1](2015)在《新疆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准格尔盆地西部山地等新疆主要林区的7个森林游憩区及其周边的8个城市为对象,对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进而对各地空气质量等级进行对比分析,并初步探讨导致各观测点空气负离子浓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森林游憩区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动态在早(7∶00)和晚(18∶00)较高,午间(13∶00)较低;2森林游憩区内不同生态功能区的平均空气负离子浓度有差异,水体、林地两个生态功能区显着高于游客聚集区、停车场两个生态功能区(p<0.05);3以空气负离子角度开展森林游憩区空气质量评价是合理可行的,7个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显着高于对应的8个城市(p<0.05),70%以上的森林游憩区空气质量等级为A级,8个城市空气质量等级均在C级以下;4不同的森林游憩区,空气质量也有一定差异,7个森林游憩区空气质量等级顺序为:青河>哈纳斯>那拉提>天池>水西沟>哈密林场>巴尔鲁克山;5森林游憩区各生态功能区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01),与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01),且林区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和湿度的相关系数均高于水体、游客聚集区、停车场等其他生态功能区。(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陈小琴,陈贵松[2](2015)在《森林游憩区志愿供给研究——基于福建省周宁县若干景区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与市场两大供给主体在森林游憩区供给中的局限性使第叁种力量,即志愿主体(社会公民)在森林游憩区供给中作用得以发挥。周宁县森林游憩区志愿供给现象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条件也面临森林资源产权、建设资金、民间组织及其成员业余性的限制等现实约束,周宁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森林游憩区志愿供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位,如果有政府积极的协调、引导及技术的支撑,加上社会力量的踊跃参与,景区将获得更好的发展。为此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强民间组织的社会公信度;为公众提供发展公德,展示公益服务的平台;拓宽筹资渠道,完善收费性服务项目。(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汤澍,周璐[3](2014)在《城市森林游憩区质量管理研究——以南京紫金山森林游憩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城市森林游憩区的内涵,认为城市森林游憩区的质量构成包括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景观质量和游憩者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其中,环境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是游憩区景观质量和游憩者满意度提高的现实路径,因此环境和服务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城市森林游憩区质量管理的目标是在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为游憩者提供更好的游憩体验。在此基础上,以南京紫金山森林游憩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结合游憩区质量构成的基本要素,分析在环境和服务质量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管理对策。(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4年12期)
温静[4](2012)在《北京森林游憩区对游憩者身心健康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北京城郊游憩机会谱,选择5个典型森林游憩环境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探讨了北京典型森林游憩环境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影响。然后采用相对科学的人体脑电波测定法,深入研究了森林游憩环境的心理保健功能,揭示了心理保健功能机制,为更好的发挥风景游憩林生态保健功能、增强市民幸福感、提高城市宜居度提供了合理化建议。结论如下:(1)北京森林游憩环境主体服务对象均为北京城八区20-59岁的具有中高收入的公司职员、教师/科研人员群体和低收入的学生群体。年出游率达74%,月出游率17%,周出游率9%。(2)城市中的地铁、公交车、街道等嘈杂环境使人感到头疼、头晕,影响睡眠,产生疲劳、烦恼、焦虑感。77%的游憩者认为不超过1小时,嘈杂环境就会对人体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调查者对森林游憩区的总体状况、空气状况、植物状况、噪音状况的满意度评价则高达73%,且近自然程度较高的鹫峰、松山环境满意度更高,均超过80%。(3)森林游憩区环境中,森林保健资源主要对人体的视觉、心理感觉产生积极影响。其中32%认为森林游憩区环境对人体感觉的影响体现在视觉上,28%认为体现心理感觉上,非森林游憩者认为此比例可更高。森林游憩环境对人体生理、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使游憩者保持头脑清醒、利于睡眠,心里放松。5个典型森林游憩区环境除满意度评价有较大差异外,对游憩者身心健康影响均无显着性差异。(4)环境视频对脑电功率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Delta和Theta频带,且综合森林环境诱发出更大的Delta和Theta活动,即综合森林环境更易使人放松、平静。同时综合森林环境比其它环境产生更为显着的(左)额区激活。(5)性别对森林环境视频诱发的脑电功率谱影响主要表现在Theta和Alpha频带,且女性被试的Theta和Alpha活动明显高于男性被试,即森林环境视频更易使女性的记忆力增加。(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2-06-18)
郑文俊,王金叶,李海铭[5](2009)在《森林游憩区不同植被类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桂林国家森林公园选择不同的植被群落类型进行空气离子浓度监测,研究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变化。结果表明:①不同植被类型样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不同,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坪。②森林游憩区空气质量均较好,阔叶林覆盖下的空气清洁度最高,针叶林覆盖下的空气清洁度次之,灌丛和草坪区的空气清洁度相对较低。③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呈现早上最高,中午降至最低,下午又逐渐升高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09年02期)
罗艳菊[6](2006)在《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外户外游憩发展的大量事实证明,不仅游憩活动对游憩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负面影响也会反作用于游客本身,影响游客的游憩体验。游憩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但是关于这种负面影响对游客体验的反作用却未得到充分关注,缺乏探讨。本研究通过对大众旅游区——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实证分析,结合生态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运用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定量研究了游客游憩动机、环境态度对游客的游憩冲击感知的影响,游客的游憩冲击感知强度及其与游憩动机、游憩期望等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游客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并探讨了游客游憩冲击感知与游憩冲击的实际强度之间的差异。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游憩冲击感知的类型与强度因游客的游憩动机、环境意识水平的不同而有显着差异:以回归自然为主导动机的“回归自然者”对“资源冲击”的感知强度显着高于主导动机为其他类型的游客;环境意识水平较高的游客对人为破坏环境的行为与迹象更为敏感。(2)游憩冲击感知与总体满意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游憩冲击感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降低总体游憩体验。研究发现:①游憩冲击感知会降低总体满意度,但是游憩冲击感知对总体满意度的预测能力并不高,其对旺季与平季游客总体满意度变化的解释率分别为11.5%、6.7%,同时说明了影响总体满意度因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②一些游憩冲击感知虽然不直接降低总体满意度,但是它们将通过相应的满意度维度间接降低总体满意度;③游憩动机与“社会性冲击”感知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影响总体满意度,两者的交互作用可以解释旺季游客总体满意度变化的10.5%。④游憩冲击感知还可能充当其他因子对总体满意度作用的中间变量。‘(3)通常,游客并不能准确评价客观环境因子受冲击的强度。游客对地表植被冲击、土壤冲击的感受性较低,低于实际冲击强度;而对于明显是由游客的不“规范”行为引起的非正式游道与垃圾两个冲击因子较为敏感。(4)旺季与平季游客在游憩冲击感知类型与强度上具有显着差异。①旺季游客对所有游憩冲击因子的感知强度均显着高于平季的游客。对于植被、土壤、非正式游道因子,即使是实际受冲击强度相同,但是处于高利用水平之下的游客感知强度要高于处于低利用水平之下的游客感知强度。这与高利用水平带来的拥挤使游客产生了负面情绪效应有关。②旺季游客更倾向于注意由游客、管理者或其他人为导致的冲击,而不是对植被、土壤、水体等的资源冲击;在平季,由于利用水平较低,社会性冲突减少,游客更为关注“资源冲击”。(5)游客对可能采取的旨在保护资源与提高游憩体验的刚性与柔性管理措施表示强烈支持。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高利用水平下的户外游憩冲击管理模式,可为我国的森林游憩区管理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06-04-01)
石强,舒惠芳,钟林生,吴楚材[7](2004)在《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述以往负离子评价模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空气负离子系数的概念 ,建立了空气负离子系数模型 (p)及森林空气离子评价模型 (FCI) ,分析研究了大量在森林环境中测得的空气离子浓度数据 ,采用标准对数正态变换法 ,制定出了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分级标准 (SGFA)及评价指数分级标准 (EISGFA)。SGFA将森林游憩区空气离子分为 6个等级 ,对于空气负离子浓度而言 ,大于 30 0 0个·cm- 3为 1级 ,2 0 0 0~ 30 0 0个·cm- 3为 2级 ,15 0 0~ 2 0 0 0个·cm- 3为 3级 ,10 0 0~ 15 0 0个·cm- 3为 4级 ,4 0 0~ 10 0 0个·cm- 3为 5级 ,4 0 0个·cm- 3以下为 6级 ;所对应的空气负离子系数值 (p)及评价等级指数标准 (EISGFA)值则分别为 >0 8,0 7~ 0 8,0 6~ 0 7,0 5~ 0 6 ,0 4~ 0 5 ,<0 4和 >2 4 ,1 4~ 2 4 ,0 9~ 1 4 ,0 5~ 0 9,0 16~ 0 5 ,<0 16。本研究还根据空气负离子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将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划分为叁个区 ,低于 4 0 0个·cm- 3为临界浓度区 ,4 0 0~ 10 0 0个·cm- 3为允许浓度区 ,高于 10 0 0个·cm- 3为保健浓度区。利用上述评价模型及标准 ,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区空气负离子状况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4年01期)
吴章文[8](2003)在《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的旅游中 ,旅游资源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们休闲保健意识的增强 ,森林保健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日益成为旅游开发中的热点 .该文通过对空气负离子、植物精气、森林空气细菌含量及林区气候的研究 ,表明森林环境是人类理想的休闲疗养场所 .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建立森林休疗所、加强森林保健知识宣传、营造人工模拟森林环境等开发措施 ,最后强调大力开发森林保健旅游资源是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整体地位的重要举措 .(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吴楚材,郑群明,钟林生[9](2001)在《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南方有代表性的森林游憩区进行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水平研究 ,结果表明 :(1)不同林分类型的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水平差异较大。 (2 )森林环境中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成显着负相关 ,与空气相对湿度成正相关。 (3)森林游憩区中水体对负离子水平的影响较大。其中动态水大于静态水 ,瀑布大于溪流。(4)森林中空气负离子浓度还呈现出一定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5 )建筑材料对空气负离子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1年05期)
森林游憩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政府与市场两大供给主体在森林游憩区供给中的局限性使第叁种力量,即志愿主体(社会公民)在森林游憩区供给中作用得以发挥。周宁县森林游憩区志愿供给现象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条件也面临森林资源产权、建设资金、民间组织及其成员业余性的限制等现实约束,周宁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森林游憩区志愿供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位,如果有政府积极的协调、引导及技术的支撑,加上社会力量的踊跃参与,景区将获得更好的发展。为此建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强民间组织的社会公信度;为公众提供发展公德,展示公益服务的平台;拓宽筹资渠道,完善收费性服务项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游憩区论文参考文献
[1].何平,常顺利,张毓涛,李翔,谢锦.新疆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15
[2].陈小琴,陈贵松.森林游憩区志愿供给研究——基于福建省周宁县若干景区的调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3].汤澍,周璐.城市森林游憩区质量管理研究——以南京紫金山森林游憩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
[4].温静.北京森林游憩区对游憩者身心健康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5].郑文俊,王金叶,李海铭.森林游憩区不同植被类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水平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9
[6].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
[7].石强,舒惠芳,钟林生,吴楚材.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2004
[8].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
[9].吴楚材,郑群明,钟林生.森林游憩区空气负离子水平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