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正电子,断层,剂量,化合物,前脑,水循环,靶向。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论文文献综述
陆皓,程祝忠,陈世容,王俊,周星[1](2019)在《人体水循环对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后患者周围环境辐射衰减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体水循环对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后患者周围环境辐射衰减的影响,指导临床PET检查患者的辐射安全。方法:选择在医院进行PET检查的40例患者,将其按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检查结束后正常饮水、排尿;观察组患者检查结束后设定在注射药物后2 h、3 h和4 h内分别匀速饮水1000 ml,共计3000 ml,有尿意后排尿,用高灵敏度环境辐射监测仪测量两组患者在规定时间点、规定距离范围的辐射剂量率,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1 m距离点的辐射剂量随时间衰减曲线均符合指数衰减规律。指数系数对照组为0.37,观察组为0.39,对照组患者在静脉注射完18F-FDG后1 h、2 h、4 h及8 h时周围1 m距离辐射剂量率分别为(12.57±0.39)μGy/h、(8.57±0.27)μGy/h、(3.92±0.30)μGy/h和(0.95±0.07)μGy/h;观察组为(12.9±0.31)μGy/h、(8.62±0.30)μGy/h、(3.65±0.24)μGy/h和(0.83±0.07)μGy/h,两组患者辐射衰减指数系数以及相同时间点、相同距离范围辐射剂量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PET检查后嘱其多喝水、多排尿,并不利于检查后患者对周围环境辐射的衰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11期)
崔艳艳,王敏,张赛,涂悦,王振国[2](2019)在《胶质瘤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代谢显像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胶质瘤是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并由胶质细胞或前体细胞发生的肿瘤,是第2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分为4个等级,Ⅰ级和Ⅱ级被认为是低级别肿瘤,Ⅲ级和Ⅳ级肿瘤被认为是高级别肿瘤。功能分子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使用各种示踪剂来观察生物过程,不仅可以提供肿瘤的代谢与分子信息,成为胶质瘤的诊断、分级、复发监测、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显像方法,其中代谢显像剂主要包括葡萄糖代谢显像剂、氨基酸代谢显像剂、核酸代谢显像剂、胆碱代谢显像剂以及乏氧显像剂等。本文就近几年关于胶质瘤的PET代谢显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李中恩,程爱萍[3](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半定量指标与临床相关因素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成为我国城市人口恶性肿瘤死亡原因首位,而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0%,包括: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腺癌叁类,具有生殖分裂慢、扩散转移晚等特点,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目前,临床上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多以手术病理组织检查为主,虽然能帮助患者确诊,但是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创伤性,且检查可重复性较差,导致患者诊断依从性较低~([1])。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是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能提供解剖信息,还可以提供肿瘤功能信息,体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但是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缺乏研究~([2])。因此,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PET/CT半定量指标在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9期)
任超,霍力,王也,单广良,赵春元[4](2019)在《我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抽样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抽样调查全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ET)-CT配置及使用情况。方法:抽样调研2016年12月底已装机且装机时间≥1年的24个省、市和自治区123家PET-CT使用单位,采用文献调查法调研了解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PET-CT科研使用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用表格设计问卷,电子邮寄法发放回收问卷,了解设备配置及2008-2015年临床使用情况。结果:文献调研123家单位共发表临床PET-CT应用研究类文章733篇(肿瘤、脑功能研究及心脏相关文章分别为674篇、50篇和9篇),图像技术相关文章37篇。问卷调查123家有81家单位参与调研(回收率65.9%),日最大工作量12~15人,设备年能力利用率46%~54%,全身显像及躯干显像为主要显像方法,特殊显像主要为肺部薄层CT及放射治疗图像;肿瘤显像相关配件使用情况良好,分析软件配置不足;心脏显像相关软硬件以及神经系统图像分析软件使用情况欠佳;对PET-CT中文报告系统、科研软件包及高速度服务器的需求强烈。结论:目前PET-CT临床使用能力尚未完全发掘,根据临床及科研的要求进行选件功能与配件配置评估有助于改善现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01期)
吴旭青,赵亚楠,丁晶,司展,程登峰[5](2019)在《囊泡乙酰胆碱转运体减少与癫痫相关记忆障碍有相关性:一项[~(18)F]VA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脑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认知功能障碍是癫痫主要的共患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癫痫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并且缺乏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前期研究表明,乙酰胆碱环路损伤可能在癫痫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中起到重要作用。囊泡乙酰胆碱转运体(Vesicular acetylcholine transporter, VAChT)是突触前膜乙酰胆碱转运的限速因子,是胆碱能系统主要的特异性标志物之一。该研究采用一种新型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本文来源于《癫痫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尤寅骏[6](2018)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肺部结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肺部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2月常熟市中医院呼吸科收治的21例肺部结节病例资料,计算PET/CT在该类疾病中的诊断特异度及敏感度,评价PET/CT对肺部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 PET/CT诊断肺癌的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50.00%、94.10%;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相比,该检查的敏感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相对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诊断早期肺癌方面,其诊断敏感度更高,对肺部结节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期刊2018年24期)
彭添兴[7](2018)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显像过程的屏蔽防护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像中所需的屏蔽防护。方法运用Monte Carlo方法对PET中心主要场所(注射室和摄取室、扫描室、控制室)的放射防护进行计算。结果注射室墙外30 cm处需屏蔽墙(门)厚度为37 cm,铅防护门厚度为1.5 cm;摄取室墙外30 cm处需屏蔽墙(门)厚度为37 cm,铅防护门厚度为1.5 cm,两床位间防护墙为37 cm;扫描室墙外30 cm处需屏蔽墙(门)厚度为37 cm,铅防护门厚度为0.5 cm,铅玻璃为0.5 cm;控制台距离患者不少2.32 m。结论屏蔽防护设计均符合要求。(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8年19期)
本刊讯[8](2018)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统成功注册上市》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创新产品"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注册上市。该产品包括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MR(磁共振)两部分,实现了PET成像及MR成像的一体化结合,并实现同步等中心采集生理、解剖和生化代谢信息,通过信息配准和融合,临床实践证明,在头颈部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杨艺,何江弘,徐如祥[9](2018)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急诊心肺复苏和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重型颅脑损伤和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得以存活。很多患者进入昏迷状态,可能会发展成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VS患者有睡眠清醒周期,但是对外界环境无反应。如果患者对外界刺激有微弱的反应,则进入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最终可能意识和反应完全恢复。否则,患者可能会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1])。仅根据临床行为的观(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刘凡[10](2018)在《肿瘤靶向性荧光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诊断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隐患之一,早期精确的筛查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对治疗至关重要。然而大部分癌症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病变范围小,现有的医学技术往往难以达到精确的诊断效果。积极寻找兼具高效特异性与灵敏度的诊断方法,是提高癌症早期诊断、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可以提供更精细的受体功能、代谢等解剖学信息高;荧光成像(Fluorescence Imaging,FI)具有高探测灵敏度,可有效区分肿瘤及正常组织,因此PET与FI技术已成为肿瘤检测与诊断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临床所使用的PET示踪剂(如~(18)F-FDG、~(18)F-Al-NOTA等)与荧光成像探针(如荧光素、罗丹明B等)在体内根据各部位代谢的不同需要而在人体内进行分布,不具有组织、器官选择性或靶向性,尤其对肿瘤没有特异性的作用,对肿瘤的成像效果较差,在体内代谢速度快,存留时间短,利用率低,因此肿瘤靶向性显像诊断剂将是运用PET和FI技术进行癌症显像诊断的重要发展方向。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肿瘤靶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荧光显像诊断剂。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五肽(酪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精氨酸,Tyr-Ile-Gly-Ser-Arg,YIGSR)是位于层粘连蛋白β-1链上促进细胞粘附的多肽序列,对肿瘤细胞特异亲和性可抑制癌细胞生长及转移,因此YIGSR有望用作为肿瘤靶向基团。采用固相合成法,以Fmoc保护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五肽-罗丹明B小分子荧光成像探针(YIGSR-RhB),对其进行质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结构表征,进一步进行细胞毒性、细胞摄取与荧光成像实验、小鼠体内肿瘤的荧光成像实验等体内外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YIGSR-RhB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较好的肿瘤靶向作用,及与罗丹明B相似的荧光性能,可获得较好的荷B16F10黑色素瘤细胞与小鼠体内乳腺癌4T1肿瘤的红色荧光成像,有望用作为肿瘤靶向荧光成像探针。2.叁肽(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RGD)是许多细胞外基质(ECM)及多种细胞粘连蛋白分子结构所共有的氨基酸序列,可以通过相应的受体介导进入肿瘤细胞。将水溶性叁肽(RGD)与罗丹明B荧光分子(RhB)偶联,合成叁肽-罗丹明B小分子荧光成像探针(RGD-RhB),对其进行质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结构表征,进一步测试其荧光性能、细胞毒性、细胞摄取与体内外荧光成像性能等。与罗丹明B荧光化合物相比,RGD-RhB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好的靶向性,可被肿瘤细胞选择性摄取与富集,并可获得较好的荷B16F10黑色素瘤细胞与小鼠体内乳腺癌4T1肿瘤的红色荧光成像。3.将肿瘤靶向基团5-(4''-氨基苯基)-10,15,20-叁[(4''-磺酸基)苯基]-卟啉(APTSPP)与1,8-萘酰亚胺荧光化合物偶联,合成卟啉-1,8-萘酰亚胺荧光探针,对其进行质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结构表征,进一步测试其荧光性能、细胞毒性、细胞摄取与荧光成像性能等。研究表明,卟啉-1,8-萘酰亚胺具有较低的体外细胞毒性,可被荷B16F10黑色素瘤细胞选择性摄取与富集,获得较好的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成像,有望成为一种性能良好的肿瘤靶向荧光探针。4.将肿瘤靶向基团五肽化合物(YIGSR)与1,4,7-叁氮杂环九烷-1,4,7-叁乙酸(NOTA)反应偶联,合成小分子配体化合物(NOTA-YIGSR),并进行了质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结构表征。进一步用配体NOTA-YIGSR与~(68)Ga反应制备肿瘤靶向~(68)Ga标记小分子PET示踪剂(~(68)Ga-NOTA-YIGSR)。并进一步进行细胞毒性等研究。实验结果表明,~(68)Ga离子标记效率为92.3%,NOTA-YIGSR具有较低的体外细胞毒性,其放射化学纯度达到95%以上,可满足细胞实验与动物成像实验对放射性示踪剂纯度、用量的要求,有望进一步用于细胞实验以及动物PET成像实验。5.将肿瘤靶向基团叁肽化合物(RGD)与NOTA反应偶联,合成小分子配体化合物(NOTA-RGD),并进行了质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等结构表征,进一步进行粒径与Zeta电势、细胞毒性等性能的研究。研究表明,NOTA-RGD对B16F10黑色素瘤细胞具有较低的毒性。将进一步采用~(68)Ga、~(18)F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制备肿瘤靶向NOTA-RGD小分子PET示踪剂,并测试其体内外各项性能。6.将肿瘤靶向基团五肽化合物(YIGSR)与NOTA通过化学反应分别偶联在葡聚糖的侧链上,合成肿瘤靶向水溶性葡聚糖大分子PET示踪剂配体化合物(NOTA-Dextran-YIGSR),并对其进行核磁共振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结构表征,进一步进行粒径与Zeta电势、细胞毒性等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OTA-Dextran-YIGSR具有良好水溶性,及较低的对荷B16F10黑色素瘤细胞毒性。将进一步采用~(68)Ga、~(18)F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制备肿瘤靶向葡聚糖大分子PET示踪剂,并研究其体内外各项性能。7.将肿瘤靶向基团五肽化合物(YIGSR)与NOTA通过化学反应分别偶联在透明质酸的侧链上,研制肿瘤靶向大分子PET示踪剂配体化合物(NOTA-HA-YIGSR),并对其进行核磁共振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结构表征,进一步进行粒径与Zeta电势、细胞毒性等研究。研究表明,NOTA-HA-YIGSR具有良好水溶性,及较低的对荷B16F10黑色素瘤细胞毒性。将进一步采用~(68)Ga、~(18)F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制备肿瘤靶向透明质酸大分子PET示踪剂,并测试其体内外各项性能。8.以聚天冬酰胺为载体,将肿瘤靶向基团五肽化合物(YIGSR)与NOTA、罗丹明B荧光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分别偶联在聚天冬酰胺(PHEA)的侧链上,研制肿瘤靶向大分子PET-荧光双模式显像诊断剂配体化合物(NOTA-PHEA-RhB-YIGSR)。对其进行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结构表征,进一步测试其荧光性能、粒径与Zeta电势、细胞毒性等。实验结果表明,NOTA-PHEA-RhB-YIGSR具有对荷B16F10黑色素瘤细胞较低的毒性,及与罗丹明B相似的荧光性能,且在水溶液中分散均一。将进一步采用~(68)Ga、~(18)F进行放射性核素标记,有望制备肿瘤靶向大分子PET-荧光双功能成像诊断剂。(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05-31)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胶质瘤是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并由胶质细胞或前体细胞发生的肿瘤,是第2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分为4个等级,Ⅰ级和Ⅱ级被认为是低级别肿瘤,Ⅲ级和Ⅳ级肿瘤被认为是高级别肿瘤。功能分子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使用各种示踪剂来观察生物过程,不仅可以提供肿瘤的代谢与分子信息,成为胶质瘤的诊断、分级、复发监测、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显像方法,其中代谢显像剂主要包括葡萄糖代谢显像剂、氨基酸代谢显像剂、核酸代谢显像剂、胆碱代谢显像剂以及乏氧显像剂等。本文就近几年关于胶质瘤的PET代谢显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论文参考文献
[1].陆皓,程祝忠,陈世容,王俊,周星.人体水循环对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后患者周围环境辐射衰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9
[2].崔艳艳,王敏,张赛,涂悦,王振国.胶质瘤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代谢显像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2019
[3].李中恩,程爱萍.非小细胞肺癌原发灶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半定量指标与临床相关因素关系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4].任超,霍力,王也,单广良,赵春元.我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设备配置及使用情况抽样调查[J].中国医学装备.2019
[5].吴旭青,赵亚楠,丁晶,司展,程登峰.囊泡乙酰胆碱转运体减少与癫痫相关记忆障碍有相关性:一项[~(18)F]VA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脑成像研究[J].癫痫杂志.2019
[6].尤寅骏.~(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肺部结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2018
[7].彭添兴.~(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显像过程的屏蔽防护计算[J].医疗装备.2018
[8].本刊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系统成功注册上市[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8
[9].杨艺,何江弘,徐如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8
[10].刘凡.肿瘤靶向性荧光与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诊断剂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