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词时间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词,时间性,动名词,名词,不定式,被动式,汉语。
动词时间性论文文献综述
郝向丽,魏惠琳[1](2017)在《汉语单音节动词的时间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事件语义学框架下,动词具有时间性特征。本文考察汉语单音节动词的时间性特征。在Vendler(1957)和Dowty(1979)的理论框架下对汉语单音节动词进行分类,提出单音节动词具有四个基本形式:状态动词、活动动词、达成动词和完成动词。本文采用动态性、持续性和终结性叁个时间性参数,根据动词的句法语义表现,分析四类单音节动词的语法特征以及四类动词之间的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汉语单音节动词的内部时间性特征的句法实现和语义表达。(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张妍[2](2016)在《英语动词名词化的非时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动词和名词的研究,尤其动词名词化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一直是各个语言学流派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时,发现以往研究多停留在词汇或者句法等表面层次,而忽略了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理据和动因。即使有一些认知语言学家从非范畴化、隐喻、转喻等理论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却很少关注不同词性的内在时间特征。时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一概念,任何语言的理解都离不开这一概念。因此,本文试图从词类所隐含的不同时间性对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理据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动词名词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在其着作《认知语法基础(上卷)》中提到词类是由其凸显的侧面所决定的。语言述义可分为名词性的和关系性的。名词性述义用来标示事物,可作为名词的语义极。关系性述义又分为两组,分别标示过程和非时间性关系。过程性述义对应的是动词,非时间性关系则是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词类。但是Langacker提出的非时间性主要用于对形容词和副词等词类的认知分析,对动词和其名词化各自所隐含的时间性和非时间性没有进行具体地分析。另外,由Langacker提出的心理扫描理论将心理扫描方式分为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前者强调的是过程中的时间概念,一个过程的所有成分状态都单独作为关系逐一凸显出来;而后者更多体现出非时间性,不再强调时间的概念——各个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时间轴上不再一一凸显,而是作为一个事物被整体凸显出来。由此可见尽管这种理论从主观角度揭示了过程性和事物性在词义建构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将动词隐含在过程中的时间性明确地提出来,也没有具体分析动词名词化如何从过程性转化为事物性这一认知转化过程,只是单纯地揭示两种不同的心理扫描方式。因此,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客观角度出发,运用非时间性理论对动词和其对应的名词(如“arrive”、“arrival”)所隐含的时间性和非时间性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动词勾勒的是动态过程,凸显其在时间跨度上的过程性,而其对应名词勾勒的是整体事件,凸显其完整的事物性;二是从主观角度出发,运用心理扫描理论,发现动词和其对应的名词(如“swim”、“swimming”)之间的心理扫描方式存在很大差别,动词是由顺序扫描而成,强调时间性,而其对应的名词是由总体扫描而来,强调非时间性。因此,动词名词化,可以看成一个动作过程“物化”为名词实体,从顺序扫描转化为整体扫描,从时间性凸显到非时间性的认知过程。(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6-04-01)
张妍,陈建生[3](2016)在《动词名词化的非时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词名词化是英语词汇的一大特色,一直受到各大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运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的非时间性理论,详细分析了动名词、名词化动名词和派生动作名词在认知上的差别,揭示了动词名词化的本质是由时间性凸显到非时间性的认知过程,为动词名词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理论)》期刊2016年02期)
高立伟,徐丹[4](2014)在《中日语言对比研究中的时间性表现——以动词与形容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中心,对汉语和日语进行对照研究,力求更加全面具体,系统化地分析两种语言的时间表现。(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4年18期)
张作华[5](2010)在《初探时间性/逻辑性在非谓语动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学英语的人都知道,非谓语动词的许多条文难记,但却是学习英语的重点之一。许多学生学习不得要领,是否有规律可寻?我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和翻译实践,探讨时间性/逻辑性在非谓语动词中的应用。我们知道,中文是一种优美的语言,但人称、数量、时间(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0年49期)
刘同贵[6](2008)在《从动词的时间性看“不”和“没”的区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试图进一步论证时间性与“不”和“没”使用区别的关系的论文。时间性对“不”和“没”的使用有区别作用,而时间性主要体现在谓词内部的时间性和谓词外部的时间性上,这叁者有着互相制约的关系。动词内部的时间性的强弱程度对“不”和“没”的使用有选择作用。动词的时间性表现在动词语义的活跃程度上,按活跃程度可分为静态、动态、完成态,活动程度依次加强,从时间性对应角度上静态近似无时间性,动态和完成态则有较强的时间性。无时间性谓语动词其否定形式用“不”,随时间性加强“不”的使用限制也增强,直至被“没”替代,即无时间性谓语动词的否定要用“不”,动态谓语动词的否定形式可用“不”和“没”,而时间性最强的完成态谓语动词要选择用“没”来否定。在谓词外部时间性与内部时间性关系对“不”和“没”使用影响方面,主要运用时体理论,考察句中时间名词和体标记词的时间性与谓语动词内部时间性的关系。外部时间词的加入会影响句子整体的时间性,而谓语动词内部的时间性对外部时间词的加入有一定的限制,即动词本身的时间性越强接受外部时间词的能力便越强。“着”“了”“过”是不同时间状态的体标记,当动词附着“着”“了”“过”后,时间性也随之改变,对“不”和“没”的选择也与新的时间性一致。例如一部分只能用“不”来修饰的动词(比如,爱、佩服、爱惜、爱护、放心、恨)进入“V+过”句法槽后强制性地带有了终结性的特点,时间性改变,可以使用“没”来否定,不能再用“不”来否定了。而带补语的动词结构时间性增强,要用“没”来否定,如果使用了“不”,那么句子的否定形式和否定中心会发生改变和转移。(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郑小稳[7](2007)在《非谓语动词的时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谓语动词的各种时态可以表示其动作发生的时间,即发生在过去、现在或将来。这就叫作“谓语动词的时间性”,而非谓语动词有没有时间性呢?有,不过非谓语动词的时间性是通过与句中的谓语动词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笔者在这里就简要介绍一下非谓语动词的时间性及各种试题对这类题目考查的要点。(本文来源于《中学英语园地(高二版)》期刊2007年04期)
动词时间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动词和名词的研究,尤其动词名词化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一直是各个语言学流派关注的焦点。本文在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时,发现以往研究多停留在词汇或者句法等表面层次,而忽略了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理据和动因。即使有一些认知语言学家从非范畴化、隐喻、转喻等理论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却很少关注不同词性的内在时间特征。时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第一概念,任何语言的理解都离不开这一概念。因此,本文试图从词类所隐含的不同时间性对动词名词化的认知理据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动词名词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在其着作《认知语法基础(上卷)》中提到词类是由其凸显的侧面所决定的。语言述义可分为名词性的和关系性的。名词性述义用来标示事物,可作为名词的语义极。关系性述义又分为两组,分别标示过程和非时间性关系。过程性述义对应的是动词,非时间性关系则是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词类。但是Langacker提出的非时间性主要用于对形容词和副词等词类的认知分析,对动词和其名词化各自所隐含的时间性和非时间性没有进行具体地分析。另外,由Langacker提出的心理扫描理论将心理扫描方式分为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前者强调的是过程中的时间概念,一个过程的所有成分状态都单独作为关系逐一凸显出来;而后者更多体现出非时间性,不再强调时间的概念——各个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时间轴上不再一一凸显,而是作为一个事物被整体凸显出来。由此可见尽管这种理论从主观角度揭示了过程性和事物性在词义建构的重要性,但是却没有将动词隐含在过程中的时间性明确地提出来,也没有具体分析动词名词化如何从过程性转化为事物性这一认知转化过程,只是单纯地揭示两种不同的心理扫描方式。因此,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客观角度出发,运用非时间性理论对动词和其对应的名词(如“arrive”、“arrival”)所隐含的时间性和非时间性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动词勾勒的是动态过程,凸显其在时间跨度上的过程性,而其对应名词勾勒的是整体事件,凸显其完整的事物性;二是从主观角度出发,运用心理扫描理论,发现动词和其对应的名词(如“swim”、“swimming”)之间的心理扫描方式存在很大差别,动词是由顺序扫描而成,强调时间性,而其对应的名词是由总体扫描而来,强调非时间性。因此,动词名词化,可以看成一个动作过程“物化”为名词实体,从顺序扫描转化为整体扫描,从时间性凸显到非时间性的认知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词时间性论文参考文献
[1].郝向丽,魏惠琳.汉语单音节动词的时间性特征[J].外文研究.2017
[2].张妍.英语动词名词化的非时间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6
[3].张妍,陈建生.动词名词化的非时间性[J].文史博览(理论).2016
[4].高立伟,徐丹.中日语言对比研究中的时间性表现——以动词与形容词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
[5].张作华.初探时间性/逻辑性在非谓语动词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
[6].刘同贵.从动词的时间性看“不”和“没”的区别[D].东北师范大学.2008
[7].郑小稳.非谓语动词的时间性[J].中学英语园地(高二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