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北关初级中学山东潍坊262500
摘要: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确保初中生数学学习质量的基础,而分层施教是确保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提升的主要途径,能够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成绩等各方面的教学效果,是一种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关键词:分层施教初中生数学高效课堂
分层施教属于一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是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各类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得到能力培养、受到思想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为了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在班级授课制的大范畴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发展而采用的一种个别化教学策略;是针对教育对象的综合评价差异而采取的一种因材施教模式。其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机制,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分层标准,根据不同组别,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同质分组之后,采取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合理分层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初中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几十个层次不一的学生都能动起来。进入初中阶段后,用于每科的学习实践相对比小学阶段减少了很多,学习内容难度加大,学习科目增多。尤其是数学的学习连续性和逻辑性较强,课堂上难免出现听不懂的情况,一旦学习出现断层,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知识点的检测和平时课堂的提问等方式,实施合理分组,动态管理的模式,让学生在各自小组的学习中感知自信、激发兴趣。教师对分层学生要进行适时调整,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
二、分层授课,做好“指导师”
为了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中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上分层施教,不但要有统一的要求,还要有区别对待,才能将应知应会的知识点覆盖到全体学生。如:为了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按照A层目标对应的学习内容,对学困生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控制教学进度,增强其学习信心;为了培养中等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A层B层目标对应的知识,使中等生逐步向优等生的行列靠拢;为了达到知识点的拓展和深入,在完成A、B层目标对应内容的基础上,培养优等生的思维能力,适当完成C层目标对应的内容。另外,在同一进度、同一内容下,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坚持精讲勤练的原则,精心安排课堂环节。
三、分层作业,做好“教练员”
在设计分层导学案时,可以将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即A、B、C层。其中A层是将大题分解成小题,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内容,给予基础知识点的提示和强化,是基础题;B层一般以教材上的习题为主,是巩固练习题;C层是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符合优等生的学习水平的思维拓展训练题。并且为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困生,教师在布置作业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和点评,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教师要鼓励他们相信自己,采取激励评价;对优等生,教师要促使他们树立竞争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鼓励他们努力拼搏。
四、分层辅导,做好“园艺师”
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像“园艺师”那样,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拿着“洒水壶”,不但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还要对每一朵花进行“修枝剪叶”“松土浇灌”,督促他们不断修正自己。优等生主要培养严谨的思维能力,重在引导其对知识的联系和迁移,组织小组成员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进行讨论、探究并找出最佳解决方案。中等生主要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重在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延伸;学困生以激发起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为主,以个别提问和辅导的方式挖掘其潜能,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思考。并且教师在考察学生数学能力时,要对学生分层次培养,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认真设置题目。
五、分层检测,做好“领跑者”
检测是巩固学习成果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教学创新的动力。检测可以是提问、可以是答案,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在检测中,教师是领跑者、助推器,但每一次检测都不是给学生施加压力,是以巩固和提高为目的。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对检测的每一位学生要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设计不同检测内容和方式,引领他们循序渐进地成长。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法为初中数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契机,准确把握分层教学法的内涵,结合当前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进行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切实掌握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亮探究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习题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A5),73。
[2]王秀利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