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美德政治"理想要求政治主体涵养并践行必要的政治美德,但特定类型的美德政治实践却因助长特权而压制了原本值得落实在共同体每位成员身上的政治美德机会,导致了美德—政治之关系承诺的自我挫败。进一步说,特权的实质在于颠倒了政治美德与政治参与二者之间的先后关系,从而局限了政治主体的范围,甚至形成了共同体中政治主体对非政治主体的支配。这种颠倒的晚近典型即是贤能资格制在政治哲学中的新生:为了回避(而非回应)上述挑战,晚近贤能政治理论将自我辩护的重心强调为"贤者宜负重责",以淡化对"贤者宜居高位"的承认。接续这一辩护思路,本文相继反驳两种对贤者负重责的谬植,一是将"重责"附丽于"高位",二是将领导力视作独立的美德德目,或将流动性混同于平等。并相应简要提出两种适用于贤能精英的更为可欲的责任承担模式:在确保总体效率的前提下令贤能精英优先承担位卑任重的工作,以保障优势地位的正当分配;令政治美德方面的先觉者破除以流动性看待平等的政治心理误区,承担起平等能力教育的任务,以确保实质机会。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贾沛韬
关键词: 政治美德,责任,贤能资格制,支配,平等
来源: 伦理学术 2019年0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伦理学
单位: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霍布斯自由理论及其当代共和主义批评”(项目编号:16ZXC015)的阶段性成果,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分类号: B82-051
页码: 162-176
总页数: 15
文件大小: 180K
下载量: 33
相关论文文献
- [1].1949年前后“清遗民”的自我书写——兼论遗民政治主体的起源与“终结”[J]. 诗书画 2016(04)
- [2].抓准政治主体,攻破六大题型[J]. 求学 2017(02)
- [3].论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主体意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法制与社会 2019(10)
- [4].良性政治主体的构建——基于对“公民”和“人民”范畴演进的考察[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5].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制度有效性获得的增量因素[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 [6].浅析我国的多元民主政治主体[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01)
- [7].浅析我国的多元民主政治主体[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 [8].“政治公平”界定之我见——以场域与目标化合为视角[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6(01)
- [9].论政治价值的非理性向度[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5(04)
- [10].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主体追寻——作为新无产阶级的诸众概念[J].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 2014(00)
- [11].政治主体[J]. 团结 2010(01)
- [12].“票奴”是一种刻薄的说法[J]. 人民论坛 2010(31)
- [13].政治诚信内涵辨析[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1(03)
- [14].当代西方生态民主的主体扩展及其逻辑[J]. 社会科学研究 2019(01)
- [15].中国执政党的政治发展目标[J]. 学理论 2008(12)
- [16].政治主体的回归:中国共产党政治生态建设的逻辑理路[J]. 学术界 2018(09)
- [17].价值·困境·路径:论协商民主视阈下的政治主体间信息对称[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4(03)
- [18].论我国政治意识文明的建构[J]. 求实 2011(09)
- [19].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主体建设[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 [20].论政治价值的非理性向度[J]. 湖南社会科学 2015(04)
- [21].论民族政治主体的两个分析维度[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2].论政治价值的道德向度[J]. 云南社会科学 2010(01)
- [23].政治价值及其实践意义[J]. 道德与文明 2008(01)
- [24].网络政治生态界说[J]. 探索 2016(04)
- [25].试论政治主体培育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契合性[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6].政治价值内涵探析[J]. 天中学刊 2017(01)
- [27].政治妥协史论[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23)
- [28].新时期如何增强广大农民的政治参与能力[J]. 蚌埠党校学报 2008(01)
- [29].试论政治发展的理性支撑[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05)
- [30].论党风建设的政治道德共识[J]. 理论观察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