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逆力是个体在逆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克服困难,达到良好适应的潜能。困境儿童的抗逆力是教育者引导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优势视角下,大凉山困境儿童拥有自身的主客观优势。可以通过“潜意识—诱发”“世界观—诱发”“社会化—诱发”“自信心—诱发”“幸福感—诱发”等模式而构建优势视角下大凉山困境儿童的“抗逆力诱发”机制。为教育者精准教育寻找方法,为处境不利的大凉山儿童利用优势、释放潜能、有效成长以及“自我创建”寻找动力。
[关键词]优势视角;大凉山困境儿童;“抗逆力诱发”机制
大凉山是四川西南部我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以及20世纪90年代毒品和艾滋病的侵入,致使贫困状况居高不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贫困问题高度关注,反贫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价值向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根本上就是为了彻底解决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贫困包括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两个方面。虽然贫困首先是物质财富的匮乏,但也“不能陷入就经济谈经济的形而上学的立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来寻找物质贫困的根源”[2]。“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要在2020年决胜大凉山48.7万贫困人口全面小康且“不返贫”,任务还非常艰巨。“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必须要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移风易俗、提高脱贫致富的本领。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攻坚的根本要求。精准扶贫的精髓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由于大凉山彝区自然环境恶劣、际代贫困严重、教育资源短缺,加之本土文化和少数民族母语等的制约,导致了现代文明融入度偏低,构成了儿童成长成才的不利环境(即困境)。“困境儿童”即出生在困难环境中处境不利的儿童。当前“真脱贫”要依靠科技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致力于精准;未来“不返贫”还必须依靠教育,因为孩子是未来社会的真正主人。因此,精准扶贫与脱贫教育也必须精准,教育改变的既是人,更是播下的一粒粒种子。对大凉山困境儿童如何开展精准教育呢?拟借助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和抗逆力的研究成果,梳理大凉山困境儿童的主客观优势,着力探讨困境儿童的“抗逆力诱发”机制。
一、优势视角下“抗逆力诱发”机制的内涵及特点
已有许多研究打破了传统研究的问题视角,将优势视角引入“城市流浪儿童的发展路径探析”[3],“流浪儿救助模式创新与转型”[4],“智障儿童家庭服务模式探索”[5]等研究中;也有将优势视角应用于贫困地区的研究,诸如“西部乡村民族社区发展”[6],“优势视角下特困儿童健康人格教育的培养途径”[7]等。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社会工作模式,其本质是相信人天生具有一种能力,即通过利用自我的自然资源来改变自身的能力[8]31。“抗逆力是个体抵抗环境干扰,并保持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即个体在逆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克服困难,达到良好适应的潜能。”[9]在针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和脱贫中,如果能充分实现优势视角与“抗逆力诱发”机制的有机结合,形成结构优化的教育引导机制,那么必定会开启教育“扶志”与“扶智”的新进程。
为了可视化呈现钩藤散活性化合物和靶点的相互作用及钩藤散活性化合物、预测靶点和AD相关靶点的关系,使用Cytoscape-v3.6.1[17]构建了活性化合物-靶点网络(compounds-targets network,C-T)和活性化合物-靶点-AD靶点网络(compounds- targets-AD network,C-T-AD)。
(一)“抗逆力诱发”机制的内涵
早在1990年,就有学者认为:“抗逆力是激发的结果,它是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当危机袭来时抗逆力被激活,帮助个体面对危难。”[10]“儿童抗逆力是儿童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展示积极适应结果的能力。”[11]机制一般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间的结构优化和机能运行。为此,这里把“优势视角下‘抗逆力诱发’机制”定义为:全面甄别儿童的内在力量和外在资源,创设教育情景、优化激励结构、充分激活个人潜能并使之最大化,驱动处境不利儿童自我认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进而实现自我创建的教育引导模式。优势视角下“抗逆力诱发”机制之所以能在大凉山困境儿童自我创建中发挥作用,是由于它拥有“赋权(empowerment)、成员资格(membership)、抗逆力(resilience)、治愈和整合(healing & wholeness)、对话与合作(Dialogues and Integration)等基本信念”[8]32。赋权能帮助困境儿童在不利环境中获取资源和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成员资格能有效帮助其他社会成员了解并正确看待困境儿童,使他们不被边缘化;抗逆力能提高困境儿童对不利环境的抵御能力;治愈和整合能有针对性地治愈困境儿童的创伤,整合他们拥有的有效资源,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对话与合作是帮助困境儿童在特定环境中利用优势达成自我目标的良好途径。
党的群众路线,强调党员自身的认识和对党的认识,更重要的一点是更为科学、理性地认识群众的意愿。联系群众,团结群众,毛泽东曾经明确指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毛泽东在革命抗战时期所体现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胸怀。这句话在当代也是我党需要坚定的信念,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再次认清我党不仅仅是中国的执政党,更是中国社会的建设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路人。邓小平曾明确提出:“把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4]9
(二)“抗逆力诱发”机制的特点
按照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个人既不是完全受环境控制的被动反应者,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完全自由的实体,个人与环境是交互决定的,环境、个人与行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一种交互决定的过程[12]。因此,在一定的情境中将困境儿童的内在力量、优势资源与个人的抗逆力相结合开展诱导性的激励教育,必定能释放个人成长潜能,而“抗逆力诱发”便是这种运行机制。“抗逆力诱发”机制的实质是个人、行为以及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结构优化及交互能动作用的机制,它有如下特点。
1.主体性
在使用过程中,因硫磺颗粒含有少许水分,形成酸性物质,对其腐蚀较为严重,造成刮刀刀面磨损不平,无法对残留在皮带上的细小颗粒和湿黏物料起到彻底清理的效果,现场落地硫磺较多。
2.潜能超我,祈盼自我强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反贫困理论,彰显了新时代“全面小康”的决心和信心。乡村振兴必须脱贫攻坚,脱贫攻坚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是贫困山区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而当下大凉山彝区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彝族人民的幸福感正随着精准扶贫、精准教育等工作的推进而急速增长。全面小康为困境儿童“抗逆力诱发”带来了幸福期望。
3.现实自我,力求身心平衡
3.发展性
开卷有益课的实质是要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受益终生的良好读书习惯,文本编排有梯度地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听说读写的综合过程,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到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并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较规范的训练。
“抗逆力诱发”机制是动态的全时空成长机制。一方面,抗逆力的保护因素对生命历程具有决定作用,当危机袭来时个体的保护因素会作出自动化反应,使之与压力构成交互作用。另一方面,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人总是主动适应环境并努力去改造环境。越是贫困的地方越具有发展的空间,贫困地区有其特殊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等资源,这些独特的资源便是该地区的优势资源,这些资源是动态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却受制于个人的认识能力和需要层次,而“抗逆力诱发”机制可以提升个体能力和技能,增强个体认识自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从而使个体自我成长的驱动力越来越大。
二、大凉山困境儿童“抗逆力诱发”机制构建的优势
大凉山困境儿童虽然一出生就生活在特殊和不太好的环境中,但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必然蕴藏着新生一代实现自我的独特优势。
(一)主观优势
“弃恶从善”的超我总是按道德原则行事,它是人类追求自我完美的社会道德需求,是美好愿望、道德规范与社会文化的价值内控,其主要机能在于监督、批判及管束本我。由于山高路险,气候寒冷,交通信息、生产力等滞后,加之彝文化的相对独立与封闭性造就了大凉山的贫困。自改革开放以来,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年轻的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致使许多年幼的孩子过早过多地遭受了亲子分离,尤其以留守儿童、失依儿童居多。当这些困境儿童的自我被生命的年轮唤醒时,潜在的个人需要祈盼自我走向强大,那些长期积压在内心中的无助、自卑、无奈等消极情绪,急需“抗压力重构”;长期沉积在脑海中的期望、渴望等原始冲动,急需社会性价值转化;长期面对困难和力图改变困境的强大内驱力在暗暗涌动,这些潜在的因素成为“抗逆力诱发”机制建构的内驱力。
1.原始本我,渴望真情关怀
“避苦趋乐”的本我总是按快乐原则行事,它处于无意识状态,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儿童期是个体心智快速成长的重要时期,大凉山困境儿童虽不乏潜质,但他们长期生活在大山里,由于缺少相对优质的教育和环境资源,导致社会性发展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往往会迫使幼小的心灵不自觉地追求眼前的快乐,甚至错误的快乐,稍有挫折若得不到合理疏导便可能产生诸如自卑、孤独、抑郁以及自私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是困境儿童成长的羁绊,却也可以成为他们成长的契机。“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唤醒。”正因为这种痛苦唤醒了困境儿童更多的“平衡性重构”需求,这种强烈的“重构”需求致使他们特别渴望真情关怀。因此,教育者要真情关怀他们,帮助他们形成“抗逆力诱发”机制,使他们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优势视角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它优于问题视角,它不回避问题而是换一个角度让主体淡化问题而不是纠结问题,当个体找到自我优势与环境优势资源时就有了信心和动力。“抗逆力诱发”机制的主体性体现在它能促使个体认识自我及环境,寻找内外优势。“抗逆力诱发”机制促使主体对自身状况以及自我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个体的自我认识,即将自己作为被观察对象去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再进行自我分析,这是基于自身的思想、情感、知识结构与个性等情况而进行的分析,当个体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有效利用时,就会去寻找自我价值,主动发展自我。
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它们均有不同价值取向的需要,健全的人格是三者的和谐统一;若彼此冲突,个体就会处于失调状态,容易降低生活满意度及活动效率,甚至产生心理疾病。儿童身心发展急需三者的和谐统一,也正是这类“急需”造就了大凉山困境儿童“抗逆力诱发”机制的形成。
优势视角以案主的优势(包括自我、环境的优势)为核心,强调人是生理、心理、社会的共同体,人是独特且具有潜能的情境之物,是备受关注与不断发展的主体,每个人都有能力和动力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抗逆力诱发”机制的整体性体现在它能促使个体整合自我优势,抵抗环境干扰。在优势视角下,当个体面对逆境时,其功能失调可能性很小,尤其是“抗逆力诱发”机制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会促使个体整合自身优势、抵抗干扰,更多地表现出以抗逆力为中心的平衡性重构、抗压力重构和丧失性重构。
“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自我总是按现实原则行事,它是人类超我监督下本我的有限表现,自我的机能在于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的同时,寻求原始本我的合理性满足。虽然由于大凉山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质量偏低、现代文明相对滞后,加之贫困与文化、语言的制约,该地区的儿童自出生起便沦为困境儿童;但是,随着彝汉文化的交融及个体自我的觉醒,生活在困境中的儿童会模仿成人,逐渐完成自我定位,努力实现自我。追求阳光自信、身心愉悦是他们的主导需要;力求走出困境、完善自我是他们的迫切愿望。因此,他们急需在教育的有效指导下,避开内心纠结、减少身心失衡、找到自我潜能和优势,去坦然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挫折,甚至实现“丧失性重构”,逐渐完成“抗逆力诱发”机制的构建。
(二)客观优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凉山虽然还是国家认定的集中连片经济特困地区之一,但它拥有丰富的水利、矿产、旅游以及本土文化等优势资源,在困境儿童“抗逆力诱发”机制构建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民族精神、本土文化以及时代给予的幸福感尤为重要。
表4中每一个数字序号为一本留学生博士论文信息,其中上一行为教育部博士授予名单上的信息,下一行为同一论文纸本封皮信息。由上表可见,留学生上交至国图的博士论文纸本封皮信息与教育部授予名单上论文信息经常在题名、作者名、导师名上面存在差异,导致检索困难。
文化自信是彝族的优势,古老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就有格言谚语“尔比”和“彝族克智”。以红黄黑为主色的彝族服饰、漆器和建筑等比比皆是,以彝族器乐为主的音乐、舞蹈更是喜闻乐见。本土艺术源于民间,根植于家庭,是彝族人民几千年集体智慧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是彝族人民重要的精神领地,每一个彝族人不论贫富,自呱呱坠地就浸润在这种艺术里,不论老少均是这种艺术的酷爱者与传承人。本土艺术为困境儿童“抗逆力诱发”奠定了文化自信。
1.毕摩信仰,彝族的精神引领
哦,对了!如果家里有小弟弟、小妹妹总是打扰到你做作业怎么办?书桌可聪明了。如果弟弟妹妹爬过来,机器人书桌便会用一只像妈妈的手一样柔软、温暖的机械手把小宝宝抱到距书桌四米远的地方,并给书桌罩上一个可以透气的防护罩,这样就可以防止由于弟弟妹妹的“围攻”,而无法完成作业的情况了。
信仰是人类灵魂的高地。彝族奉行“三界”“万物有灵”等世界观,有几千年的自然、家神及祖灵等崇拜。毕摩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之祭师,是彝族中的智慧长者和彝文化的维护与传播者。毕摩信仰是以神鬼和巫术祭仪为主,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念经或口诵为手段,以禽畜物用为媒介,融历史、哲学、教育等为一体的本土化宗教。大凉山毕摩信仰非常普遍,凡有礼赞、祭祀、祈祷必请毕摩,尤其以敬重知识、敬重祖先、敬重生命、敬重大自然为核心的毕摩信仰,深刻而广泛地规定着彝族人的心理流向。毕摩信仰为困境儿童“抗逆力诱发”提供了精神引领。
2.本土艺术,彝族的文化自信
第四,推进炼油向化工转型。对于炼化一体化企业,注重向“小炼油大化工转型”,做大化工规模,提高效率;对于有竞争力的燃料型炼厂,结合市场特点向化工转型,注意差异化发展,避免产品同质化;对竞争力较差的小炼厂,探索向特色炼油产品转型。
3.全面小康,彝族的幸福旨归
2.整体性
三、“抗逆力诱发”机制的构建
已有研究表明抗逆力构成要素由内在优势、外部支持及效能感组成[13]。大凉山困境儿童的主客观优势正是这种“抗逆力要素”在内在优势、外部支持两方面的重构与再现,而主体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良好体验便是这种效能感。“抗逆力诱发”机制是抗逆力产生的运行机制,基于它的本质功能、特点和大凉山困境儿童的主客观优势,以及不同的优势层次和价值取向,可以构建如下“抗逆力诱发”机制的多个操作模式,即立足于困境儿童不同层次的优势能量,在一定情境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进而“诱发”其抗逆力的形成,这种特殊的力量是困境儿童适应社会、释放潜能、成就自我的再生力,其具体表现为“自我创建”中的生命力、耐挫力、内驱力、正向诱惑力及社会向心力。
(一)“潜意识—诱发”模式
潜意识是个体的生命力和创建者。所谓“潜意识—诱发”模式,即针对大凉山的困境儿童受困于环境和自我的局限,面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教育者应充分利用他们的主客观优势,以他们渴望真情关怀、祈盼自我强大为突破口,引导他们甄别自我需要并使之契合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帮助其“找到另一个更厉害的自己”,打开其“喜乐中心”,甩开环境与自我的羁绊;使之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让潜意识和意识携手并进,设立自我期望和自我预言,着力释放困境儿童的生命力,使他们为“自我创建”而全力以赴。“信念改变命运”,许多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不被环境和自我所困,他们能够有效地触摸自己灵魂深处的潜意识需要,坚定自己的选择与目标,坚持走正确的路,明白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坚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单学科服务产品在加工力度上普遍要高于全学科资源服务产品,一般会从期刊、图书、工具书、专利中抽取出图片、表格数据、化合物/材料名称/药品、化学反应/工程方程式等,以支持对用户更为准确的服务。
加强船舶排放控制是减少水域污染的重要一环。为此,云南港航投资公司着力加强施工船舶的维护与保养,确保性能良好。在船舶运输过程中,为船舶预留部分空间,避免溢流污染。在金沙江库区,航运旅游客滚船标准化船型研究及设计工作也同步展开,项目为金沙江中游库区提供了技术先进、绿色环保的旅游观光船与旅游客滚船,进一步助推了云南船型标准化工作。
(二)“世界观—诱发”模式
信仰是有限对无限的向往和期盼。信仰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努力方向和意志力。民间信仰大多良莠淆杂,有些信仰还可能导致人们无条件地顺从、盲从甚至偏执,而好的信仰、坚定的信仰往往使人不计报酬、忘掉疼痛、置之生死往前走。所谓“世界观—诱发”模式,即基于古老的毕摩信仰业已成为彝族的精神食粮,它左右着整个民族的吃穿住行、婚丧嫁娶和生老病死。也正是因为这个古老的信仰,铸就了彝族的凝聚力和敬知识、敬祖先、敬生命、敬自然的良好品质;所以教育者务必立足于困境儿童的主客观优势,以彝族毕摩信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逐步甄选适合于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的毕摩文化要素,借助信仰的推手,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困境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提升他们面对困难的意志力和耐挫力。
(三)“社会化—诱发”模式
“儿童社会化是指通过教育训练使儿童能动地接受和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社会适应性,从而取得社会资格并发展个性的过程。”[14]彝族民间艺术是其宝贵财富,是反映彝族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传递着民族的情感,宣泄着民族的精神诉求,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所谓“社会化—诱发”模式,就是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彝民族民间艺术,尤其以彝族音乐、舞蹈、乐器、漆器、服饰、英雄典故和“彝族克智”为重点,兼容现代人文与科技内容,充分遴选和锤炼适合大凉山儿童的本土民间艺术为内容,通过生活熏陶和学习训练让困境儿童掌握与传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使所选择的内容大众化和文化产业化,让彝族民间艺术成为增强个人能力和民族自信、培植生存技能的诱发力,着力培植困境儿童努力成长的内驱力,从而促进他们的社会化。
(四)“自信心—诱发”模式
栉风沐雨,玉汝于成!在困境中找到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基础。所谓“自信心—诱发”模式,即教育者理应以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长为基础,着力撬动困境儿童有效成长的内驱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充分激活大凉山困境儿童的个人潜能,使之具有直面困境、主动克服困难的信心;充分培养他们爱读书、勤思考、好学问的习惯,使他们拥有知识自信;充分培养他们重细节、重积累、重实践的生活态度,增强其生活自信;充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及技能,让他们掌握一项适合自己的技能,通过长期训练使之成为增强他们自信的个人特长,让其感受到能力自信;充分培养他们直面自我成长的压力,使之懂得面对压力和困境不悲观、不消沉、不埋怨,做到独立而坚强,勇于承担责任且懂得奉献,拥有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
(五)“幸福感—诱发”模式
幸福感是人的主观情绪感受,它是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产生的系列欣喜与愉悦。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大凉山的贫困,党和国家领导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首位。大凉山迎来了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彝族迎来了走进美好生活愿景的新时代。所谓“幸福感—诱发”模式,就是教育者要以扶贫攻坚和全面决胜小康为轴心,着力增强困境儿童的社会向心力。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在“全面决胜小康”工程中,始终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帮助大凉山彻底脱贫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始终感受到社会各界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的真爱、大爱及无私奉献,始终感受到自己一定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客观优势,一定会拥有幸福的生活,坚信自我价值和自我努力,自我价值的体现也会增强人的幸福感。同时要让他们懂得感恩,只有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和付出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综上所述,大凉山在全面决胜小康的道路上,要真正实现“真脱贫”“不返贫”,关键还在于困境中成长的下一代,因为任何困境儿童在优势视角下都拥有一定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他们缺乏的是教育者的发现及引导技术,只要他们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被激活,其个体就能够有效地应对困境。因此,教育者的核心任务就是寻求、识别、利用、建构及强化困境儿童已有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适时创造教育情境,激发生命主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构建“抗逆力诱发”机制,激活困境儿童的“自我创建”。
参考文献:
[1]张 琦,杨增岽.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理论品格[J].人民论坛.2018(4):63-64.
[2]强世功.深刻把握“三种贫困”的辩证关系[J].求是,2014(20):48-49.
[3]杨 瑛,张 红.优势视角下城市流浪儿童的发展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4(4):180-181.
[4]冯 元.优势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模式创新与转型[J].宁夏社会科学,2012(6):59-65.
[5]林丽芬.优势视角下的智障儿童家庭服务模式探索[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5):39-43.
[6]李林凤.优势视角下的西部乡村民族社区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7-50.
[7]张永华,付建红.优势视角下大凉山特困儿童健康人格教育的培养途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1-4.
[8]【美】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M].杜立婕,袁 园,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9]郭龙江.抗逆力 轻舟已过万重山[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3:3.
[10]曾富生,郑克岭,苗 壮,等.优势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抗逆力的激发[J].北方经贸,2014(8):39-40.
[11]刘玉兰,彭华民.儿童抗逆力:一项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8.
[12]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39.
[13]艾 靓,曾德进,徐 洋.“江蚁”抗逆力的实证研究[J].社会工作,2012(8):77-81.
[14]李逢超.儿童社会化双重内涵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1-134.
Researchonthe“Resilience-Inducing"MechanismofDisadvantagedChildreninDaliangMountainunderStrengthPerspective
ZHANG Yonghua FU Jianhong
(Xichang University, Xichang, Sichuan, 615013, China)
Abstract:Resilience refers to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achieve good adaptability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The resilience of disadvantaged children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 educator's guidance and the environment.Under the strength perspective,the children in Daliang Mountain posses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dvantages of their own.Through the patterns of inducing the sub-consciousness,the world outlook,socialization,confidence and their feelings of happiness,a “Resilience-Inducing" mechanism can be established for the disadvantaged children in Daliang mountains under strength perspective,in order to determine a way for precision education,and seek power for children in Daliang Mountain to make use of their advantages,release their potential,grow up healthily,and enable their self-discovery.
Keywords:strength perspective;disadvantaged children in Daliang Mountain;“Resilience-Inducing"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120(2019)01-0093-08
【收稿日期】2018-07-09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优势视角下大凉山特困儿童的‘抗逆力—诱发’机制研究”(编号:SC17A026)。
【作者简介】张永华(1968—),男,西昌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人格,民族问题。
(责任编辑:苟亚春)
标签:儿童论文; 困境论文; 彝族论文; 优势论文; 自我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年第1期论文; 四川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优势视角下大凉山特困儿童的‘抗逆力一诱发’机制研究”(编号:SC17A026)论文; 西昌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