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学公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公民,小学,实践活动,素养,法治,道德,核心。
小学公民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徐静[1](2019)在《在准公共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公民能力——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五上第二单元为例浅谈公民教育视角的课堂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前提。公民能力实则需要在公共生活中进行实践培养,但儿童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真正的公共生活中,他们参与的主要是学校、班级准公共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新教材通过聚焦校园、班级准公民生活培养学生初步的公民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班级准公共生活培养学生的公民能力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既十分重要,又大有可为。(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52期)
周晓丽[2](2019)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公民教育实践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公民教育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要从思想、法律与道德等方面入手,在综合教学经验的同时来做好公民教育指导。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落实公民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仅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44期)
李敏,Murray,Print[3](2019)在《参与式公民的不同课程实践路径——中澳小学公民教育类课程纲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意在通过一些相关课程面向全国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对于两国公民教育类课程大纲进行比较与讨论,将会增进两国公民教育研究的对话与合作,增进彼此的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发现:一方面,中澳两国公民教育课程虽然在社会、政治、法律叁大矩阵中侧重不同,但都致力于参与式公民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两国在具体公民教育路径上有着许多细节上的差别。澳大利亚重视批判性思维的认知学习,中国重视价值内化的学习;澳大利亚重视指向积累公民素养的"践知"的技能学习,中国关心指向生活世界的"导行"的技能学习。(本文来源于《中国德育》期刊2019年17期)
姜明明[4](2019)在《小学公民教育“叁阶段六课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教育一般指的是培养公民意识、引导公民行为,造就良好公民的教育。因人是具有社会关系的,公民的身份需要通过社会关系来体现。所以,公民教育又促进国家与公民,政府与公民,社会与公民以及公民与公民之间相互作用。可以说公民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基础。着名公民教育专家檀传宝说,公民教育无疑是当代中国教育领域最最重要的主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伟大目标能否(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期刊2019年08期)
张莉莉[5](2019)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公民教育活动的实践反思——基于江苏省某小学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的现实途径。江苏省某小学依托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公民教育已有近叁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同时也发现活动还存在社会、教师和家长认识不足,学生对公共问题的不理智,教师"代办"搞"面子"工程,学校缺乏公民文化氛围等问题。为此,从实践角度进行了反思并提出改进策略: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参与公共生活,教师在活动中要学会"放权",创设有公民社会特质的校园生活。(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期刊2019年11期)
王立军[6](2019)在《小学教师如何推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就小学教师如何推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探索,包括加强课堂引领,建构行为框架;走向社会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实施多元化评价;实施资源整合,建立"叁位一体"系统工程。(本文来源于《西部素质教育》期刊2019年07期)
于艾凡,付林鹏[7](2019)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公民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教育旨在培养能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处理好自身与社会、国家和全球关系的合格公民。小学阶段是形成公民意识、技能和习惯的重要时期,语文教科书具有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因此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开展公民教育十分必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人与社会、人与地球、个人品格等五个方面设置了公民教育的内容。根据其内容特点以及公民教育的特性,利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开展公民教育应注意渗透与引导,避免灌输与说教;合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口语交际的亲历过程;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小学教育》期刊2019年01期)
沈虹[8](2019)在《公民教育的文化实践——以厦门市一所公立小学的公民教育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公民身份的内涵复杂多样,引入"文化公民身份"这一概念并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将之实体化,才能真正理解公民身份的政治法律含义。在中国的小学教育中,这些文化实践包括培养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提高知识技能、培养创造力和个性。本文对厦门市一所公立小学C进行了田野调查,发现C学校通过榜样教育、体验性活动、好习惯的培养、规范的作用等日常教学实践赋予学生共同"道德文化",产生了许多积极效果,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习更有效、能力提高、道德品质提升等等,但在赋予其"文化公民身份"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创新性和个性的培养。(本文来源于《青少年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01期)
吴耿华[9](2018)在《根植于公民教育的小学班干部制度建设探析——邵武市实验小学班干部制度创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德育将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在这四种"走向"中,"走向公民"是核心,未来理想的公民生活样式决定了学校德育的走向,决定了班级制度创新的方向。以邵武市实验小学班干部制度创建为例,谈如何完善并创新小学班干部制度,充分利用班干部制度这个平台,强化公民意识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公民教育理想从制度到实践一以贯之。(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上)》期刊2018年09期)
姚冬琳[10](2018)在《新加坡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中核心素养的融入》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心素养融入课程、落实到教科书,是目前多国基础教育研究的新热点。新加坡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教科书是核心素养融入的成功范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核心素养融入方式进行具体分析,发现核心价值观素养在教科书中居主导地位,其核心价值观编排呈现了循环性、螺旋式、顺序性的特点,以及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呈现方式,对我国核心素养融入教科书提供了有益启示。(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20期)
小学公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开展公民教育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要从思想、法律与道德等方面入手,在综合教学经验的同时来做好公民教育指导。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落实公民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仅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学公民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徐静.在准公共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公民能力——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五上第二单元为例浅谈公民教育视角的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
[2].周晓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公民教育实践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
[3].李敏,Murray,Print.参与式公民的不同课程实践路径——中澳小学公民教育类课程纲要比较[J].中国德育.2019
[4].姜明明.小学公民教育“叁阶段六课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中).2019
[5].张莉莉.核心素养背景下公民教育活动的实践反思——基于江苏省某小学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J].教书育人.2019
[6].王立军.小学教师如何推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J].西部素质教育.2019
[7].于艾凡,付林鹏.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公民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
[8].沈虹.公民教育的文化实践——以厦门市一所公立小学的公民教育为例[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9
[9].吴耿华.根植于公民教育的小学班干部制度建设探析——邵武市实验小学班干部制度创建为例[J].新课程(上).2018
[10].姚冬琳.新加坡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中核心素养的融入[J].教学与管理.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