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睿臻:聚焦热点问题建构研究范式——《中国当代学术史论》述评论文

胡睿臻:聚焦热点问题建构研究范式——《中国当代学术史论》述评论文

【书评】

余三定的《中国当代学术史论》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作者近十五年来在该研究领域的论文汇编。根据作者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内容的划分,这本论文汇编总体上属于宏观研究,也在学术评论中剖析当代学术热点问题,在学者个案研究中涉及部分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科史。尽管这是一本论文集,但在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所提出的观点、所使用的评判标准及主要观点的形成之间,隐然呈现出较强的学理逻辑,体现了该书作者建构当代学术史研究范式的尝试与努力。

一、批判中国当代学术怪现状

该书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当代学术热点问题的剖析。它们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学术价值观和学术情怀,集中体现了他概括现象、辨析问题的学术敏感度与洞察力。

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投入一定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和文化交流项目,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引导村民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特别是对传统节庆日的保护,如傩舞、寺庙灯会、龙舟竞渡、轻乐吹奏等,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营造节庆日文化氛围,维护流坑村传统文化环境。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而色彩、线条、形象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便于他们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可以运用这一认知规律,借助美术中的色彩和形象把课文内容具体表现出来,以视觉为突破口,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大有裨益。如教文言文《河中石兽》时,学生对“石兽掉入河底后在河流上游”这一点理解起来很困难,可以画一幅石兽在河底运动的动态图让学生看,这样化抽象的说理为具体的画面,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该书关注的学术界现象范围很广,有学术大师、学者情怀、研究生教育等问题,也有他概括的学术研究“标签化”、学术研究“项目至上”“学术评价过度症”“学术评价崇拜症”、科研项目“一女二嫁”等。他发现,各种问题的症结源于不合理的学术管理体制。在这个体制中,管理机构用基金、项目、评估、评奖、验收、成果鉴定等手段,编织起一个决定高校、学者经济利益、职称待遇的管理网络。管理机构设置与之相对应的量化指标,建立起以少数几项数据为准则的学术评价体系;再依据这些指标、数据衡量高校和学术工作者研究水平的优劣高低,决定科研经费的配发和职称、荣誉的评定。这样,学术管理机构实际上就成为学术研究直接或间接的指挥者。

7.2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清除杂草及枯枝落叶,减少虫源。②药剂防治:加强虫情检查,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用药喷雾防治: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1200倍液。

该书指出,这种体制便于管理者操作,却无视学术自身的特点。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高校和学术工作者放弃学术研究的本来目的,把迎合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作为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于是,一些学术工作者只追求项目、成果、获奖的数量和行政级别,不惜采用重复已有成果、剽窃抄袭等手段炮制论文专著,甚至热衷于通过“学术公关”获得各级立项和奖项。为了迎合评价体系,学术工作者失去了研究的自主性、失去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那些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因难以获得回报与支持,极少有人去做。但是,并不参与研究的管理者可以凭借学术权力通吃各种利益,由此又产生学术掮客等获利者。学术管理体制就这样催生了浮躁学风和学术腐败。

该书对中国当代学术史进行了纵向分期,并概括出每个时期的成就与特征。复苏期(1978 年至80 年代中期)接续“文革”造成的学术断裂,恢复其发现规律、追求真理的目标,强调它的相对独立性,恢复和发展了学术机构、学术刊物、学术门类。繁荣期(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后期)的学术研究结合社会实践,具有强烈的现实和时代意识,兴起了专门的研究分支和方向,开始探讨学术管理与评价的体制,学术研究走向规范与科学。在深化期(90 年代后期以后),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被用于诠释和引导重大社会问题,学界出现反对、整治学术腐败的呼吁和行动,展开了当代学术史研究。

该书建议,为了改良学术风气、恢复学术生态,学术管理宜删繁就简,放松对学术研究的要求和管束;现有的学术评价宜淡化、甚至暂停,以营造能让学术工作者自觉、自如地开展研究的宽松环境。他认为,学术评价的标准应该是较粗的定性分析,学术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同行专家的学术威信,学术评价的判定周期至少应在五年以上,学术评价的结果应该与金钱、待遇建立隐性的、松散的联系,学术经费的投入应该偏向于提高学术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学术刊物、学者个人的影响和权威应该在其成果的社会接受中经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这样,就能在公正合理的评价机制中鼓励“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让学术研究由计划学术回归自然学术或自由学术。

二、宏观研究中国当代学术史

正是由于能够用宏观的视野来观照、用清晰的标准去衡量,作者发现了当代学术活动中的诸多问题,进而抓住了它们共有的症结。

该书对当代学术史进行了横向界定,认为它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主要回顾、反思、分析以往学术的发展历程,探寻学术发展的规律。当代学术史把学者及其研究的背景、活动、成果、经验甚至是生平与治学经历当作研究对象。它在学科归类上属于历史学中的专门史,研究的内容和类型包括宏观的学术史研究、学科史研究、学者个案研究、学术方法研究与学术批评/ 评论。当代学术史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学者个案研究和学者的口述实录。它和思想史联系密切,是思想史的根基,也因思想史而获得自身的深度;它具有比思想史更浓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却淡于思想史。

该书从中国当代学术史、部分学者的治学经历中,总结出学术和学者应该坚守的准则。他主张:学术研究以探索真理为宗旨,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正确认识为目的;学术研究的根本价值是学术创新,学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现问题、揭示真相、探索规律、获得真理。一个真正的学者必须挚爱学术,有自己的学术目标、学术理想、学术追求和学术操守,有献身学术的勇气、有不受流俗影响的定力和毅力。他们能在学术研究中感受乐趣,因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生命潜能和创造力。他们不直接参与、也不受制于短期的现实利益,而是在相对独立的身份中独立思考,在学术立场上冷静、客观、公正地发声,用学术成果推动社会进步,在治学的角色定位中承担社会责任。

光伏发电占总负载的20%,由于邻近光伏发电机通常呈正相关关系,为了测试所提出的算法,光伏发电机之间的相关系数选择为+0.3。对于概率最优功率调度策略,过载概率限制设置为5%。并且利用平均均方根(ARMS)误差作为计算的精度指标:

该书进一步指出,这种只看数据指标、忽略内容质量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典型表现。这种体制强化行政审批,用待遇、利益联结学术管理、学术机构和学术工作者;用计划者、审批者和被审批者的关系,用计划、审批、指标、政绩等因素和环节,把学术异化为行政行为;这样的关系容易滋生向审批者公关、送礼的腐败现象。在这样的体制中,行政权力取代了学术权威,追逐利益取代了坚持真理和献身学术,数据膨胀取代了精品意识和成果质量,课题、基地等学术形式则有可能取代学术研究本身。这样的体制消解了学术研究的崇高性、严肃性,打击了学者的自信心、自尊心、价值操守和独立思考能力;在参与人员、各项指标的繁荣中深深地伤害着学术。

除了在宏观背景中审视热点问题,该书也致力于勾勒当代学术史的总体面貌。

不难看出,该书对中国当代学术怪现状的透视,都指向引发这些现象的学术管理体制,他的批判集中于其中的学术评价体系。他的观点看似为经验之谈,其实建立在对相关讨论的爬梳、研究之上。他曾整理了新时期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呼吁中建立的倡导期(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前期),初步定型的初创期(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到新世纪之交),管理部门、学界人士、学术媒体联合行动的建设期(新世纪以来)。他也梳理过关于学术评价内涵界定、学术评价内容和类型的讨论,梳理过2000 年以来批评现行学术评价的意见,还梳理过关于学术管理概念界定与类别区分的讨论,概述了从不同角度分析学术管理问题的观点。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他稳健地展开了犀利的剖析。

三、尝试建构当代学术史学科范式

该书不仅提出了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横向结构,还用具体的研究实践着这一结构。上面两部分所概述的内容,是他主要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在宏观的学术史研究和学术批评/ 评论方面取得的成果。而述评《新中国社会科学五十年》和《人民日报》“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专栏,是他对学科史的总体梳理;评价王先霈著作、总结《学术界》办刊特色、回顾《云梦学刊》“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是作者对个别学科史的梳理。该书的“学人访谈”部分,则是作者运用学者口述实录的方法,在学者个案中进行学科史研究、学术方法研究的尝试。如:温儒敏教授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构,叶朗教授谈中国古代美学的学科建构,王一川教授谈中国当代艺术学的重心转移与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学术范式,王岳川教授用西学背景和方法研究中国文化、中国问题的治学路径。

这些研究不仅在横向构成上完善着作者提出的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内容、类型和方法,也在纵向逻辑上支撑着作者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内在理路,让读者看到他判定当代学术基本问题、批判当代学术怪现状的知识和思想基础。换句话说,作者由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现象的、历史的、知识的研究,逐渐进入对学科结构的把握、进入对具体问题的剖析。作者融汇、总结其他有关中国当代学术史和中国当代学术问题的见解,用以“述”为主的研究,支撑着界定当代学术史、批判当代学术现状的以“论”为主的研究。这种提升、凝练过程在《学术史:“研究之研究”——兼评北京大学出版社“学术史丛书”》《接续断裂·空前繁荣·追求深化——回眸中国新时期学术发展》《当代学术史研究:新兴的学科》中有较明显的体现,这种提升与凝练构成了《中国当代学术史论》由面到点的深度与层级。

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该书涉及学科史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当代学术学科分类非常细致,以一人之力难以全面涉猎所有的学科史,何况还有许多学科并没有开展自觉的学科史研究,但没有涉足就不能概览中国当代学术史的全貌。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矛盾,余三定先生先把自己的研究限定在文史哲的范围之内,然后选择富有代表性的学科史著作、学科史事件(报刊的栏目)、某学科知名学者的治学经历与经验,用述评的方法勾勒个别学科史的概貌。他充分发挥学者访谈的作用,在口述实录中展示个别学科的发展节点、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多方面地完善了当代学术史研究的结构,灵活有效地突破了自身的学科局限,弥补了因之产生的知识缺陷。即便如此,该书研究还是没能涵盖选文所涉学科中一些具有新意的分支,像思想史中的专项研究、文论史中的显学研究、艺术学中的影视研究。

这些不足无损于该书在中国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方面作出的成绩与贡献,却体现出它作为新兴学科向学界发出的吁请:它需要更多研究力量的参与,它需要各学科自觉的学科史意识和成熟的学科史成果,它需要各学科通力合作,在繁多的学科史中概括出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总规律。尽管《中国当代学术史论》是作者近十五年相关论文的汇总,但如上所述,这些篇什之间自有内在的学理逻辑,展示了他研究中国当代学术史的学术历程,呈现出他建构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范式的理论架设和学术践行。

经配水楼的曝气装置形成气浮且通过紊流装置和“智能电脑巡检泥浆浓度控排仪”将藻类、油污等对人体有害的藻毒素相关的悬浮物在第一反应室托起,由排渣系统先期排除,减少因藻类、油污进入沉淀区而腐化产生水腥味。根据泥浆浓度适时适量排除沉积在底部的泥渣,有效确保池内的活性泥浆持续结团絮凝,从而确保提高滤前水质,减少滤池反冲水耗。

(胡睿臻,湖南理工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与美学研究。

(责任编辑:赵旭国)

标签:;  ;  ;  ;  ;  ;  ;  ;  ;  ;  

胡睿臻:聚焦热点问题建构研究范式——《中国当代学术史论》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