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亚地区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亚,主义,地区,东盟,区域,制度,政治。
东亚地区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魏玲[1](2019)在《发展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倾向于预测东亚地区会出现动荡和冲突。然而,近30年来,东亚地区不仅维持了总体和平,而且还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主流理论预测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其高度抽象性和非历史性,它们普遍忽视历史进程和本土性。后冷战时期东亚国家共同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发展主导了地区进程,从而维护了东亚稳定,推动了东亚合作。本文将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地区进程称为发展地区主义。经济发展是东亚各国共享的背景知识,是东亚进程的主导性实践,决定了地区进程的主要内容和国家间互动结构。发展地区主义以发展安全为根本规范,以实用主义、灵活性和共同进化为特征,培育了合作习惯,并为地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条件。本文以南海争端与合作为例,说明即便是在最为敏感的领土争端领域,发展地区主义进程也可以化解冲突,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国家间合作。(本文来源于《国别和区域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田凯[2](2018)在《中日竞争效应下的东亚地区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东亚地区主义进程中的中日主导权之争被认为是阻碍东亚地区合作发展的原因之一。然而,东亚地区主义的历史表明,虽然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中日的地区主导权竞争不可避免;与此同时,由于两国在推动自由贸易与对亚洲国家发展援助等经济议题上具有利益一致性,双方的竞争不但不会"撕裂"东亚,反而会刺激东亚地区主义运动,促进多边合作的深化。因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中日两国在第叁国的民间合作的未来值得期待。即便如此,美国仍然是左右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重要变量,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行动随时可能会影响中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期刊2018年05期)
王宏禹[3](2018)在《新地区主义视野下的东亚金融合作:根本问题及中国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金融合作在制度性建设方面屡有建树但实质性发展不足。东亚金融合作初期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清迈倡议"缺乏包容性,其多边化机制同样存在"地区认同"缺失的问题。东亚金融合作的现实与新地区主义所强调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尊重国家自主性的地区认同等特征存在很大差距,这些差距成为东亚金融合作进展缓慢的根本性原因。东亚金融合作在制度形成阶段缺乏强权行为体的存在;在制度发展阶段受制于东盟精神和低制度化要求,无法真正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在制度维系阶段缺少地区认同的文化纽带。中国要加强在东亚金融合作中的战略部署,需要加强国家营销,构建东亚地区共识,培育比较优势和长期优势,处理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提供适当的地区公共物品,汲取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地区金融合作的新路径。(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杨娜[4](2018)在《欧盟的东亚战略——地区间主义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欧盟与东亚是世界上极为重要的两个地区,地区间关系由不对称发展为比较平衡的状态,双边交往相对正式和规范,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随着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欧盟逐渐将东亚视为对外战略重点。欧盟的东亚战略历经多次调整,在自身定位、合作领域、合作方式与对华态度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独立战略。以地区间主义理论框架审视欧盟与东亚的交往和联系,能够更加深刻地考察两地区之间的互动模式。导致欧盟与东亚互动模式发生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全球与地区生产网络的变迁、国际资本流动的转向、地区间力量对比的改变以及欧盟自身的"能力—期望"效用。地区间主义视角下的欧盟东亚战略揭示了在国际行为体实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欧盟不断调整自身在东亚地区的角色定位和利益诉求,侧重经济兼顾安全、重视地区大国与次区域行为体、实施有别于美国的东亚政策、配合欧盟的全球战略目标,努力探索最符合欧盟利益且最适合欧盟发挥作用的东亚战略。(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期刊2018年04期)
王晓莉[5](2016)在《东盟共同体: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基本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地区主义开始在欧洲出现并逐渐盛行,之后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很快传到了东亚地区,成为研究东亚地区主义的新理论框架。而在东亚地区合作模式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东盟共同体最能体现新地区主义的基本内涵,成为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基本范式。现如今"东盟共同体"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步成为了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叁大领域同时推进、相互加强的地区组织,使得新地区主义在东亚拥有了可见的成果。东盟共同体的综合性、开放性以及超越传统地区主义思路等特征体现了新地区主义的内在逻辑。"东盟"俨然成为了推动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发展的新动力,东亚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新地区主义范式。(本文来源于《理论观察》期刊2016年12期)
肖晞,马程[6](2016)在《区域间主义视角下的东亚地区秩序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间主义是关于区域之间关系的研究,随着国际社会中各区域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区域间主义具有板块层次性、行为体多角色性以及国家在区域投放权力相对有限性等特征,这些认识为我们分析地区秩序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冷战后东亚地区秩序的构建就深受亚太地区的影响,表现为东亚地区内部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蓬勃发展的同时,美国继续维持并巩固其在东亚的存在,并将东亚地区秩序建构逐步纳入其对亚太地区的整合中,使得东亚地区秩序在冷战后沿着安全、经济与合法性观念叁重维度不断发展变化。鉴此,东亚地区应在兼顾亚太地区和东亚地区秩序发展的同时,激发东亚内部的发展活力,增进东亚国家的区域认同和对地区发展的责任意识,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刘舒天[7](2016)在《论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东盟规范在东亚地区主义兴起及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东亚地区主义的指导性规范,东盟规范的局限与当前东亚地区主义的困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界定本文的分析框架,第二、叁章依据该分析框架讨论了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第四章讨论东盟规范对中国推动东亚地区主义进程的重要启示。第一章界定了规范与地区主义的内涵,并探讨了规范与地区主义的内在关联。规范是由特定群体视为“恰当”并在实践中得到遵守的行为准则,且具备社会性、非正式性以及管制性叁个特征,通过行为管制与社会化发挥作用。地区主义是由特定地区内的国家所引导的兼具规范与实践特性的地区整合思想与实践。地区主义发展需要规范,地区主义实践同时也反作用于规范。有效的规范在地区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协调大国关系、塑造地区认同、增加地区内互信、促进地区合作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讨论了东盟规范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并就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积极贡献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而言,东盟规范在东亚地区主义兴起及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区域合作共识达成、推动区域认同建构、协调区域大国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维持区域合作进程的积极作用。但东盟规范发挥这些积极作用有着特定的内外部环境,并受这些特定环境的限制,环境变迁可能使东盟规范的局限显现出来。第叁章主要讨论了东盟规范的局限及其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制约,并对东盟规范发展的趋势及与此相适应的东亚地区主义前景进行了展望。东盟规范的局限主要有“低制度主义”与合作进程的脆弱性、“过程导向”与区域合作的动力缺失、精英学习为主的内化机制导致“表层社会化”现象严重等。这些东盟规范的局限在东亚地缘环境的变迁下被放大,导致出现东盟规范“失灵”的现象。东盟规范“失灵”使东盟规范在协调大国关系、维持合作进程、促进经济合作、塑造区域认同以及区域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进而使东亚地区主义表现出大国博弈失序、合作进程分化、区域认同弱化以及安全局势复杂化等特点。关于东盟规范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东亚地区主义的前景,本文认为,东盟规范将继续发挥其在东亚地区主义中的积极作用,并将适应“失灵”的新常态,在与中美之间的协调与博弈中塑造新的东亚区域规范;“开放的”东亚地区主义符合有关各方的共同利益,在中美管控好第叁方可能导致中美关系危机的前提下,嵌入亚太区域合作的、开放的东亚地区主义可能是东亚地区主义的未来前进方向。第四章主要讨论了东盟规范对中国推进东亚地区主义进程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推进东亚地区主义进程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东盟规范推动东亚地区主义的优势及其局限为中国推进东亚地区主义进程提供了很多启示。这些启示有,东亚区域合作的“开放地区主义本质”,推动多领域合作以维持东亚区域合作进程,大国自我约束增强规范社会化效果,支持“过程导向”的东亚区域合作,尝试对接其他区域合作倡议以形成互补,更加注重民心相通、增加人文交流的质与量等。依据这些启示,以及前文的分析,本文给中国推进东亚地区主义进程的政策建议是,(1)支持以东盟规范为基底塑造东亚区域规范,(2)推动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区域治理机制建设、贯彻与落实中国新的区域合作倡议,(3)采取措施推动中日关系的积极进展,确立双方争端管理与危机管控机制,(4)将中美东亚问题协商机制纳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议程。(本文来源于《国际关系学院》期刊2016-05-30)
Aaron,Jed,B.Rabena[8](2016)在《战略地区主义与东亚地区战略安排背后的政治因素:新型大国政治中的经济—政治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关键目标是考察东亚地区新型大国政治(NTGPP)的演变发展。这种新型大国政治主要体现为战略地区主义与制度政治的发展。东亚地区各类自由贸易架构的政治性与安全性目的凸显,意在达成不同大国的地缘战略与地缘政治目的/动机,战略地区主义就是在这种趋势下产生的。而东亚地区制度政治具体表现为如下两方面:(1)制度内或“微观制度政治”层次(2)制度间或“宏观制度政治”层次。本文中涉及的制度概念分为(a)“软”制度或(b)“硬”制度。软制度包括地区的与多边的自由贸易协议、国际机制、国际论坛与特设工作组;硬制度包含国际金融机构与高制度化程度和(或)以地区一体化为目标的正式国际组织。各类制度与制度政治都强调了国际关系中,尤其是大国战略与地缘政治竞争背景下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的联系。此外,目前致命性军事武器系统技术水平不断取得进步,使其不仅成为威慑和限制战争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成为了一种“牵制性力量”,使战略竞争扩展到国际政治的其他领域。因此,可以说除了天空、陆地、海洋、太空、网络空间这五个维度外,“制度空间”逐渐成为战略竞争的“第六维度”。本文将展开以下研究:(1)以“现实制度主义”作为本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2)东盟(ASEAN)作为东亚不可或缺的行为体在东亚地区事务与制度结构中的战略作用;(3)中国崛起以及中国主导的东亚制度的战略动因;(4)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R2A)与美国主导的东亚制度的战略原理;(5)东亚制度政治中的地缘经济、地缘政治与地缘战略。最后本文通过厘清在哪些领域和制度中新兴大国政治得到最多体现并得出结论,然后对东亚地区一体化的轨道和制度结构做出政治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5-13)
王娟[9](2016)在《论新地区主义下中国与东亚发展环境及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东亚发展并没有像预期中的那么顺利。南海争端、菲律宾挑衅等事件不间断发生,东亚共同体成立,中国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推动与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国提出的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方案得到广泛的响应。东亚各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世界经济中享有发言权。本文从新地区主义入手,通过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制约因素和现状,论述中国与东亚发展的环境与未来趋势。(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6年01期)
季军[10](2015)在《中国对东亚新地区主义构建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在地区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旧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两个阶段,中国由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这两个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东亚旧地区主义时期,中国由于自身因素所限,所起的作用有限。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国内政治的成熟,其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意愿的增强,这正好与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兴起基本同步,因此在东亚新地区主义的构建中自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典范,中国的经验对于我们研究发展中大国对地区主义构建作用有极大的帮助。(本文来源于《大庆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东亚地区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直以来,东亚地区主义进程中的中日主导权之争被认为是阻碍东亚地区合作发展的原因之一。然而,东亚地区主义的历史表明,虽然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中日的地区主导权竞争不可避免;与此同时,由于两国在推动自由贸易与对亚洲国家发展援助等经济议题上具有利益一致性,双方的竞争不但不会"撕裂"东亚,反而会刺激东亚地区主义运动,促进多边合作的深化。因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中日两国在第叁国的民间合作的未来值得期待。即便如此,美国仍然是左右东亚地区主义发展的重要变量,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行动随时可能会影响中日及整个东亚地区的合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亚地区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魏玲.发展地区主义与东亚合作[J].国别和区域研究.2019
[2].田凯.中日竞争效应下的东亚地区主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
[3].王宏禹.新地区主义视野下的东亚金融合作:根本问题及中国方案[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4].杨娜.欧盟的东亚战略——地区间主义视角[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
[5].王晓莉.东盟共同体: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基本范式[J].理论观察.2016
[6].肖晞,马程.区域间主义视角下的东亚地区秩序演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
[7].刘舒天.论东盟规范对东亚地区主义的影响[D].国际关系学院.2016
[8].Aaron,Jed,B.Rabena.战略地区主义与东亚地区战略安排背后的政治因素:新型大国政治中的经济—政治关系[D].山东大学.2016
[9].王娟.论新地区主义下中国与东亚发展环境及前景[J].经济论坛.2016
[10].季军.中国对东亚新地区主义构建的作用[J].大庆社会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