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习羽:满洲省委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省的传播及影响论文

刁习羽:满洲省委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省的传播及影响论文

摘 要:黑龙江省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早区域之一,也是1931年至1935年党在东北领导机构——满洲省委的所在。满洲省委存在的时间跨越了奉系军阀统治和日本殖民两个历史时期,研究满洲省委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的传播及影响是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的补充,也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明传承。

关键词:满洲省委;马克思主义;黑龙江;传播

一、满洲省委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省传播的背景

满洲省委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有1929至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三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的国际背景,也有国内大革命失败,日本侵华的国内环境,还有苏联、日本、国民党、共产党等势力的政治较量的省情,均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构成了重要的影响。

“116号文”按枢纽工程和河道、引水工程制定人工预算单价标准的做法值得商榷。人工预算单价应该主要由所从事的工种性质及所达到的技术等级决定,再适度考虑行业特性。工种性质决定了技术含量,如普工、泥工、木工、爆破工、机上工、安装工等,技术等级是掌握该工种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程度,如工长、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

(一)国际:第三国际,经济危机和二战的爆发

十月革命后,成立新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指导和推动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各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的支部,开始领导本国的民主革命。共产国际在东方提出“无产阶级联合农民、小手工业者和资产阶级等一切民族力量,共同建立开展反帝统一战线方针”①以及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29至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更为严重的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个国家间的矛盾和争斗日趋激烈,因选择摆脱危机方式的不同,一部分国家选择了法西斯道路,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危机为人们接受世界性革命做好了思想准备,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与有利契机。

(二)国内:大革命失败后的东北党组织和日本侵占东三省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鉴于北满地委遭到破坏,党中央于五月召开“东北工作会议”,决定建立党在东北地区的统一领导机构——中共满洲省委,以加强该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满洲省委成立后,着手恢复党组织,加强党内教育,积极开展工作,领导东北地区工人和农民运动,尝试建立革命武装,并进行反日斗争,利用报刊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如《满洲通讯》对党员和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指导工作文章;《满洲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九一八”事变后,同年12月,满洲省委机关被迫迁到哈尔滨,至此黑龙江省成为东北抗日领导中枢。满洲省委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民众和抗日救亡团体进行反日斗争,逐步建立了抗日军事统一战线,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为广泛。

(三)省情:奉系军阀下的黑龙江和日本殖民时期的黑龙江

黑龙江资源优渥,地处东北亚战略要地,中东铁路干线横贯省内,哈尔滨是重要交通枢纽。1918年张作霖升任东三省巡阅使,1922年巡阅使府和督军府合并,成立东三省保安司令部,黑龙江设立副司令部,实现军民分治,通过文官考试制度和改革行政制度构筑政治体系,加强政治控制力。但张作霖对马克思主义持反对态度,认为其是“赤祸”。1927年6月,日本“东方会议”上提出“为了征服世界,我们必须先征服满蒙,为了征服世界,我们必须先征服中国”②,虽然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黑龙江划归俄国势力范围,但日本并没有放弃对黑龙江的渗透。俄国远东地区与黑龙江省相邻,俄国实际控制中东铁路以及沿线附近区域,在黑龙江影响甚大。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各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二、满洲省委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省传播

满洲省委作为党在东北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领导机关,它的革命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的传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的影响,从传播史的角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实践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客观上推动了抗日斗争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工农中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历史的组成部分,彭真曾说:“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的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第三件是活动于东北的抗联的十四年斗争。”④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的传播,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黑龙江是边疆省份,地理上和苏俄接壤,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的传播受苏俄影响很大;其次,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传播方式和受众与党的活动密切相连,“九一八”事变前主要是以刊印书籍、报刊,兴办学校等传播方式传播,受众主要是工农和知识分子,“九一八”事变后因为抗日斗争需要,传播方式主要以党领导的武装进行传播,受众除工农外,更多的是在军队中传播;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民族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励了全国人民抗战热情。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的传播不仅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更是丰富着马克思主义传播史。

(二)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军队中的传播

在满洲省委的领导下,党领导工人在黑龙江省内各地开展大罢工,教育了民众,既扩大了党的影响,更沉重打击了日伪经济,扰乱敌人的法西斯统治。党领导的知识分子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工作者以笔杆为剑、书本为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抵制日伪奴化思想,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奠定思想基础。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是后期黑龙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核心群体。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满洲省委领导下,抗日队伍先后组织抗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据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统计,东北抗联对日作战次数约10余万次。据日伪统计机关统计:1935年39105次,1936年3617次;日伪军伤亡人数,据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推算:1931—1937年抗联歼敌103500人,牵制日军兵力:1937年20万。

(三)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知识分子中的传播

本文建立了以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大化和联络线功率波动最小化为目标的微电网多目标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二人零和博弈模型来寻找到该微电网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最佳权重系数,再应用布谷鸟搜索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可以使两者通过双方各自效益最大化进行博弈,最终得出Nash稳定策略下的最佳权重系数,使HPS整体利益最大化。相比传统人工主观定义权重系数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更平滑的电力输出,同时提高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2.1 一般状况 本研究在儿童保健门诊现场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8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6.3%,其中男女比例为1.09∶1,按有无睡眠问题分为两组,睡眠问题组211名,男婴113名,女婴98名,无睡眠问题组367名,男婴188名,女婴179名。

三、满洲省委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省传播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传播的受众广泛,就其传播受众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工农、军队、知识分子三类。

满洲省委通过政治宣传,领导武装斗争等手段,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后,这一影响更为明显。“九一八”第二天,满洲省委发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鲜明表明党对“九一八”事变的立场,也在思想上、舆论上推动抗日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一·二六指示信》发布后,满洲省委积极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东北抗日联军,使许多非马克思主义武装融入到党的队伍,扩大马克思主义在各类抗日队伍中的影响。满洲省委时期创办多份报纸,如《人民革命报》、《救国报》等报纸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

(一)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风景园林的审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环节是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为实现对整个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每个过程都要具备相应的法规标准,满足行业整个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管理与技术要求。目前,风景园林行业在综合管理、规划设计编制与审批管理、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相应的法规标准。

知识分子通过刊授马克思主义著作、办刊物、办学校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刊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主要有:《列宁主义概论》、《一八四八年六月巴黎无产阶级之失败》、《社会主义发展史纲》(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与工团主义》、《社会主义讨论集》、《国家与革命》、《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资本论》等,这些书刊对接受进步思想的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党、团组织起到重要作用。办的刊物有《松花江》半月刊、《真理报》、《北满工人》等,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革命深入有重要作用。办学校的典型是1930年成立的哈尔滨学院,又称“哈尔滨补习学校”,学院教师多为党团员和进步分子,他们讲授辩证唯物主义、五四运动史等进步内容,培养了大批革命青年。

(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史

中东铁路的建设,使东北人口大量增加,从1893年至1930年,东北人口从592.6万激增至3008.7万,其中产业工人就有30万,北满占5万。1927年12月,《中共满洲省临委目前工作计划决议案》规定“工人运动……为主要的工作……应即加紧”③。该决议案同时明确必须联合农民,否则,工人或农民孤立的行动,都是危险和没有胜利保障的。在工农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日常的经济和政治斗争中,发动和组织他们争取自身权利利益,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传播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说、十月革命经验、反日宣传等。马克思主义传播最大的受众群体就是工农,通过日常和政治的斗争,使广大工农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他们自身的力量,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工农基础。

(三)推动了抗日斗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军队中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九一八事变”前的兵运工作和事变后的抗日活动。兵运工作主要对象是东北军官兵,1931年4月,满洲省委召开常委会,督促和指导各地成立士兵运动委员会,通过打入军队内部方式工作,进行政治宣传,提高士兵觉悟,开展不许克扣军饷、废止野蛮军纪等日常斗争,进而提出不参加军阀战争等政治要求,揭露士兵痛苦的根源,指明他们的出路,在条件允许的地方组织军队暴动,成立红军。“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1年9月满洲省委《关于士兵工作紧急决议》指出党要领导和号召士兵开展游击战争抵抗日本侵掠,在黑龙江改编了巴彦游击队,建立了汤原游击队。1932年1月,满洲省委起草了《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满洲省委及其各级党组织对义勇军的反日斗争进行支持,派遣党团员组建和参与义勇军队伍,发挥着骨干模范作用。1933年《一二六指示信》,明确了在东北实行武装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将抗日队伍整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形成了日后东北抗联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军队中的传播培养了党的军事骨干力量,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军队中的影响。

[ 注 释 ]

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2017:166.

从处理前后渡槽槽身细裂缝情况看,由于未在处理前进行断水减载,2018年槽身碳纤维贴片加固处理完成后,渡槽细裂缝有较大程度的缓解,处理部位裂缝得到抑制。

②龚古今.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帝国主义侵华文件选辑[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58.59.

③《陈为人关于中共满洲省临委工作情况给中央的报告》,1927-12-22.

④金日成.金日成回忆录-与世纪同行(7-8)[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9)21-0106-02

标签:;  ;  ;  ;  ;  ;  ;  ;  ;  ;  ;  ;  

刁习羽:满洲省委时期马克思主义在黑龙江省的传播及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