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茶道精神既是茶文化的精髓与本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优势。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环境下,只有精准识别茶道精神中所具体诠释的文化理念和内在特征,并且寻找客观、合适的传承视角,才能实现茶道精神传播与文化自信的最佳效果。本文拟从茶道精神的理念内涵认知入手,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多个视角出发对茶道精神进行分析,并为茶道精神的时代化传承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茶道精神;内涵研究;发展传承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提出的方法论,能够使大众更客观、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了茶道精神所诠释的内涵,并通过文化传播与互动体系,将大众对茶道精神的理解、认知融入到茶文化传播之中,实现茶道精神全面传播的理想价值。
1 茶道精神的理念内涵认知
茶道精神是以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理念,作为一种极具指引价值的精神理念,长期以来,通过与其他文化形态和精神理念不断融合,从而形成了包含多元文化和精神内涵的茶道精神。茶道精神是茶文化传承的根源所在,也是推动茶道精神传承的核心因素,因此,当前想要对茶道精神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就要立足该精神的内涵本质,通过融入大众的具体认识,从而实现茶道精神与时代传承的全面融合。
1.1 茶道精神是一种“和”与“静”的精神
茶道精神的精髓是大众思维理念与饮茶生活方式的深度、系统化融合。所以,茶道精神既是一种思维理念,也是一种大众生活方式。正是大众的全面参与和高度认可,造就了茶道精神的深厚价值和独特优势。茶道精神的基础就是“和而不同”的中国思想。茶的种类极其多样,且茶道作为一种“艺术化”的饮茶过程,其中通过包容各种环节、各种事物,从而形成了极具观赏气息的饮茶方式。当然,在大众品味茶道的过程中,通过个人思考来弥补自身不足,形成“和”的精神目标。茶道精神倡导“静修”的理念,这是对茶道品鉴过程中的环境要求,想要品味茶道的真正内涵,就需要品茶者具有“静心”的心态,同时也需要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来品茶。只有以“静”的心态来感知茶道,才能实现“人茶合一”的理想境界。
到了高三,学生的主要精力会很自觉地集中在学习上,很多同学不愿意当班干部,此时,为了保持班内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一般会沿用原来的班干部队伍,但同时设立多个副职,分工到位,变成班内人人有事做,人人做小事。这样一来,既让更多的人体会了当班干部的不易,也锻炼了部分同学,争取他们支持班级建设,同时又减轻了我这个班主任的负担。
1.2 茶道精神是一种“恬淡”与“安逸”的精神
茶道精神注重饮茶者内心的“恬淡”与“安逸”,只有品茶者从茶道艺术中充分体会和感受到了茶道所带来的心理宁静,才算完成了整个茶道过程。茶道的系统化和多样性,决定了任何一种人群都能够在品鉴茶道艺术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期待的愉悦之情。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普通大众,都在参与品茶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人身心压力的释放。茶道精神是我国茶文化的浓缩,也是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生动呈现。正是注重对饮茶者感受的融入和诠释,才造就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茶道艺术。
1.3 茶道精神是一种追求“真我”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目前世界上所有理论观点与分析方法中最客观、最全面的理论体系。其中所提出的世界观是我们科学全面认知事物的基础,而方法论则是我们科学解决各种问题的重点所在。从该哲学视角来理解和分析茶道精神,将为大众提供一个相对客观、极其科学的认知结论,同时也能够为当前茶道精神的发展传承制定正确、长远的策略方案。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茶道精神分析
茶道精神的最终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真我”的状态,“真”是一种真实,想要真正品味茶道艺术的内容,品茶者需要用真心来对待品茶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切实感悟“真”的具体状态和要求,从而实现个人思想理念的全面升华。真是一种真情实感,茶道通常是一种分享活动,也被应用于礼仪交往之中,只有与朋友之间分享真实的情感理念,才算达到了茶道精神所倡导的境界。真是一种真我,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终极目标”。所谓“真我”,本质上讲述的就是在品茶论道过程中,所能实现的身体健康与压力释放,以及心情愉悦,都是对饮茶者的积极作用。想要真正参与到茶道品鉴活动,就需要饮茶者将自身与茶“融合”,通过个人参与和实践,让茶道精神的内容得到不断丰富与传承。
2.1 茶道精神是一种基于物质活动的积极意识
联系是普遍存在,对于目前茶道精神来说,其中正是多种元素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产物。从茶道精神发展现状看,其已经不再是一种单一的中国元素,通过不断传播与交流,从而形成了具有世界特性的精神理念,正是在不断联系、不断交流推动下,构建了极具影响力的茶道精神。从茶道精神的内容看,其中所展示的不同精神状态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想要实现压力释放,心情愉悦,就必须有“静心”的状态。而茶道艺术的各个环节之间,也往往密切关联,这也是该精神的本质所在。
2.2 茶道精神是一种在解决矛盾进程中不断发展的精神理念
茶道精神的时代化传承与发展,不仅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应用优势所在,更是引导大众对传统文化形成应有情感认知的关键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辩证的理论机制,其中所提出的具体认知方法与研究视角,也是当前理性、系统化传承茶道精神,发展茶文化的关键切入点。
2.3 茶道精神是一种具有多样联系性的精神理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其明确提出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并且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提出了科学论断,这一观点也就成为我们正确认识茶道精神的基础和前提。茶道精神是一种积极的意识形态,从其形成到发展,都不是空想而来的,而是基于大众倡导的饮茶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精神感悟,尤其是茶道精神的体会与理解更需要品茶者在“客观品茶”过程中来体会,这就决定了茶道精神的客观性。同时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意识,茶道精神能为当前我们认知各项活动提供积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其中所提出的“和”、“静”等精神理念,都是目前我们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意识内容。
2.4 茶道精神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特征的精神理念
茶道精神是一种需要品茶者在具体品茶环境和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精神认知。尽管可以得到茶道精神的普遍性内容,但是想要真正体会到茶道精神所讲述的理念,实际上,还需要品茶者在具体饮茶过程中,结合个人心境来体会。因此,不同饮茶者所体会到的茶道精神,有着根本性差异。同时,茶道不是简单的品茶,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程序来品读茶的过程,从茶道使用的水、茶叶和器皿等等,都有具体要求。整个茶道过程需要饮茶主体不断改造客体,通过具体实践,从而完成茶道艺术品鉴。
一是缺少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内部审计机构职责权限,监督程序、方法和要求未明确,监督职能受限。二是内部监督不力,不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货币资金相关业务的监督管理,没有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企业发生重大调整时,没有进行专项检查。三是不能定期对货币资金相关业务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无法及时发现相关缺陷并进行整改。
2.5 茶道精神是一种大众推动发展的精神理念
从先秦时期,茶和饮茶活动出现之后,关于茶的文化认知和精神理念探索就逐渐系统化。但是真正将茶从一种“草本”植物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与文化,则是在唐朝中后期饮茶风气全面形成之后。正是大众的充分认可和不断推广,才造就了数千年的茶道精神。大众不仅是茶道精神的传承者,在其传播和推广茶道艺术时,也将个人的思想理解与文化认知融入其中,成为茶道精神不断延续的关键因素。当然,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饮茶者都将自身理解融入饮茶过程之中,从而使得茶道精神成为中华精神的“精髓”与“核心”。
中午大家都在工地吃饭,有时迎面一阵风,刮得满碗都是土,就用水冲冲,继续吃。傍晚,大卡车来接大家回驻地,有的累得上不去车,当卡车颠簸着向驻地行驶时,有人竟站着打起磕睡来。尽管生活艰苦,大家毫无怨言。团总支和工会还组织了后方服务队,为前线的工人洗衣、送饭,把同志间的温暖带到施工前线,送进每个人的心田。
3 基于发展观视角的茶道精神传承策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始终处于发展、动态的过程,而正是在新旧更替、不断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前进的世界形态。茶道精神从最初的“文人雅士”、“贵族生活元素”逐渐发展为大众性生活元素和理念,本质上就是不断发展的产物。此外,在品茶过程中,通过个人静思和压力释放,有效消除了饮茶者自身的矛盾和压力,并且使其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和思维来认识世界,而茶道精神的内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且不同饮茶者在不同心理环境、饮茶环境等状态下所形成的理解与感知,也完全不同,这正是茶道精神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融合的价值体现。
6.可以以此教学模式为基础,成立“大型养路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研发“大型养路机械3D模拟仿真平台”创建校内培训基地,以安全的环境,真实地反映现场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得到初步锻炼,拥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才可以到企业进行岗位实训,并取得相应岗位证书。
3.1 聚焦实际,构建大众主导的茶道精神传承机制
茶道精神是基于茶和茶道所形成的精神理念。随着茶和饮茶过程的不断变化,茶道精神也在出现新内容和新认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主导其传承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大众。因此,目前在传承茶道精神时,必须构建以大众为核心的传承机制,通过优化茶道精神的传播机制,发挥大众的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承的发展格局。当然,这正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有效传承茶道精神的正确做法。
3.2 聚焦规律,构建动态发展的茶道精神传承体系
规律是内在科学,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所在。茶道精神传承必须建立在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从茶道的表现方式到其中所使用的内容,都具有规律特征。因此,在当前茶道精神传承时,应该从科学规律出发,认识到其整体动态发展性,探究适合当前具体形态的茶道精神内容。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下,茶道精神传承都需要寻找到适合自身传播规律的重点,通过文化包容与时代改造,从而让茶道精神的内容和价值始终得到彰显和诠释。特别是在当前互联网文化环境下,要将茶道精神传承与互联网相融合,积极打造新的传播阵地。
4 结语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应用优势不断凸显,该哲学理念与我国传统茶道精神的融合机制不断成熟。在当前对其进行研究时,可以从意识理念融合、生活习惯融合和文化思维融合三个角度出发。通过探究茶道精神的文化基础,切实增强大众的民族性认知,为传统茶文化的全面转型,以及推进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丽芳,黄翠萍,陈步青,谢心旎.茶道美学对高职人才行为规范培养的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17-21.
[2]秦蜀南.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与“唯物”——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考察重点[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02):14-19.
[3]鲁绍臣.从启蒙政治到国家治理视角的转变——《资本论》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与新现代文明类型的探讨[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14-20.
[4]陈鹏.科技与人文:人工智能与哲学的交汇碰撞——“人工智能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1-6.
[5]武星星,胡春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探析——基于文化共同体的视角 [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04):101-106.
作者简介:孙佳敏(1990-),女,山东济南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收稿日期:2019年1月10日。
标签:茶道论文; 精神论文; 大众论文; 是一种论文; 理念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福建茶叶》2019年第5期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