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话语的基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调,话语,孟子,译本,雅各,编辑,文本。
话语的基调论文文献综述
牛宛若[1](2019)在《泰语人称代词转换的话语基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泰语的人称代词数量众多,因此意义划分很细,不能任意互换。不同的人称代词有语义的重迭,同时同一个人称代词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有不同的语义内涵。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泰语人称代词的使用能体现说话人的身份特征,所以泰语人称本身能体现话语基调权势、亲密等变量,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其转换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其转换中更好地理解交际双方的关系,理解当前的语境,从而做出适当的人称选择。本文用反映说话人之间角色关系的话语基调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泰语人称系统话语基调变量的系统描写以及对泰语人称代词在交际中的转换的分析,探讨泰语人称代词转换所体现的权势、亲密等变量的变化以及该变化对交际关系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对泰语人称系统话语基调表现概述,试图厘清各称谓的用法,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话语基调理论解释各称谓词汇本身体现的各种社会因素;第叁章是对泰语人称在交际中的转换现象的描写和分析,本章认为泰语人称代词的转换是一种语码转换,并根据标记模型理论整理泰语人称的标记序列;第四章是结论和展望。本文认为泰语人称代词的转换可以维持交际双方的关系,比如选择话语基调变量标记性基本相同的人称代词;也可以促进或疏远双方的关系,以及体现出特定的交际效果,比如选择话语基调变量标记性强的人称代词。在交际中,如果双方是不熟悉的关系,双方往往会选择标记性弱的人称代词,或者省略人称代词,在试探中双方关系确定后,再决定是否转换人称来改变话语基调。动态地、将泰语人称代词放进某一特定语境中进行观察,对于交际中人称代词和其他称谓语的互动研究以及对于人称代词的转换的系统研究,可以更全面的解释泰语人称代词的使用条件,定位交际双方角色关系,对交际中泰语人称代词的使用条件更加清晰,同时也对人称代词和其他称谓语的翻译以及教学有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崔金萍[2](2018)在《话语基调视角下大学英语听力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选取大学英语四级真题长对话16篇,从地位、接触、情感的角度进行话语基调分析。结果发现,大学英语四级听力长对话中交谈双方往往一方处于主导地位,控制谈话,另一方相对服从;双方通常接触较多,情感积极,表现为配合默契。教师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训练学生能从地位高低、接触多少、情感是否积极的角度推断听力对话传达的关键信息,以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本文来源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高生文[3](2018)在《话语基调视角下学术期刊编辑身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基调的视角讨论了学术期刊编辑在整个文化活动过程中的作用、身份、地位等。研究发现,学术期刊编辑是意义的源头,其在学术成果的形成和传播中的作用是重要的,其社会地位高,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而由于社会对学术编辑具有两面性特征,尤其是更重要的隐性一面了解不够,导致了学术编辑身份和地位的尴尬境遇,解决学术编辑此境遇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其隐性一面显性化和前景化。(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8年04期)
高生文[4](2018)在《话语基调下学术期刊编辑之学术引领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基调视角对学术编辑的学术引领性进行讨论,说明在学术方向的设立,学术意义的发现,学术意义的体现,学术意义的评价、判断和选择,学术意义的成长整个文化活动中,学术编辑起着一定的引领作用。文章在话语基调视角下对学术编辑在学术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确立,为打破长期以来编辑被"边缘化"谜题提供了新的解答方案,并对编辑在学术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出版》期刊2018年01期)
翟宇[5](2017)在《话语基调理论下魔术语言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话语基调理论中社会基调和交流基调两个角度,分析魔术语言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有助于理清魔术师和观众的人际关系,探索魔术语言对魔术表演效果的重要辅助作用。(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7年01期)
杨经建,瞿心兰[6](2016)在《作为一种话语基调和语言气质的“和谐”——论汪曾祺和母语写作之二》一文中研究指出一20世纪以来以汉语言为核心的母语写作饱经磨难,成为追逐现代化过程中不断遭到修葺的对象。用白先勇先生的话说便是"百年中文,内忧外患"。(1)笔者以为,其缘由如下:首先,五四白话文运动确立的实际上是具有西方色彩的汉语表述模式,它导致了母语的"陷落"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状况;语言变革是文学转型最为深刻的基础,因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母语形象的颓败成为必然。其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生成规律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6年03期)
张娇[7](2015)在《话语基调视角下的《孟子》英译本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话语基调为视角,对《孟子》的理雅各及亨顿译本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探讨这两个译本在人际意义方面的各自特点,分析导致这两个译本差异的背后动因,以期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带来新的启示。话语基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对话语基调本身的研究,还是翻译中的话语基调研究,都存在一定缺陷。故而,为了更好地对《孟子》的两个译本进行分析,本研究首先对话语基调理论本身进行了完善,提出话语基调包含两个维度:社会基调和交流基调,而每一个维度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其次着重探讨翻译中话语基调的类型,并以此构建了一个翻译中的话语基调分析模式。本研究认为,翻译中的话语基调可以分为宏观话语基调和微观话语基调两大类。前者着眼于作品的整体,涉及作者、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后者则是有关语篇内部各种人物的角色关系。因而,在具体分析时可以从宏观话语基调和微观话语基调这两个层面着手。此外,对于每一个层面的分析,则要从社会基调和交流基调这两个维度来进行。在语言层面,话语基调由人际意义来体现,而人际意义则体现于语气、情态以及其他评价性资源等词汇语法形式。故而,本研究对《孟子》及其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是从语气、情态以及其他评价性资源叁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发现两个译本在人际意义的体现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共同之处体现在叁个方面:首先,两个译本在陈述语气上与原文具有高度的对应性,因而,原文中陈述语气所体现的人际意义在两个译本中得以较好地体现;其次,在情态上,两个译本都存在增译和漏译现象,因而导致原文情态意义的丢失或重构;此外,在评价性资源上,人际意义在两个译本中大多都得以体现,但从经验意义上看,与原文相比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偏离。两个译本的差异则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与理雅各译本相比,亨顿译本中的一些小句虽然在语气上与原文一致,但在句法上却相差甚远;其次,理雅各译本经常将原文中潜在的情态意义显性化,而在亨顿译本中这一现象并不明显;再次,从情态量值上看,理雅各译本与原文出入不大,而在亨顿译本中,有些情态在量值上发生了变化,因而造成了入际意义的重构;另外,评价性资源中的称谓语在两个译本中有不同的体现:理雅各译本较好地体现了原文称谓语所蕴含的人际意义;而在亨顿译本中,称谓语多由代词体现,原文的入际意义弱化甚至丢失;最后,在理雅各译本中,微观话语基调的体现主要受宏观话语基调中作者因素的影响,而在亨顿译本中,则主要与宏观话语基调中的译文读者因素有关。鉴于话语基调的研究视角,本研究认为探讨两个译本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宏观话语基调所涉及的参与者因素着手。然而,作为参与者的人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所以本研究必然要关注参与者背后的社会、历史因素。理雅各出于传教的需要而着手翻译儒经,而他本人对前人译本的不满又使他萌发了翻译一个准确、全面译本的想法。亨顿译本则是基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西方人渴望了解中国文化这一社会、历史背景。另外,同理雅各一样,亨顿对前人译本也并不满意,原因是它们不符合当代读者的审美需要。正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因素,两位译者根据各自的翻译目的,制定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具体来说,理雅各选择靠近作者,尊重原作,在翻译中采取直译,注意意义的准确性和形式的相近性:亨顿则倾向靠近译文读者,降低原作权威,在翻译中采取意译,以便迎合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需求。因此,在《孟子》人际意义的体现上,理雅各译本比较贴近原文,而亨顿译本则与原文有所偏离;从句法形式上看,理雅各忠实原文,原文的句法结构在理雅各译本中大多得以保留,而在亨顿译本中,句法结构有了较大调整,但其可读性强,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本研究对翻译研究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意识到典籍中人际意义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在典籍翻译研究和实践中应注意人际意义的评价和传递;另外,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要重视人的因素,也就是宏观话语基调中参与者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的贡献体现在叁个方面:首先,本研究侧重《孟子》及其译文在人际意义方面的研究,因而拓宽了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使之不再局限于经验意义的研究:其次,本研究以话语基调为视角进行译本分析,可以同时涉及译本的语言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比较全面,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最后,本研究对话语基调理论的完善既可丰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又可推动语言学视域下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5-12-30)
刘爽[8](2015)在《基于情态系统的话语基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交流中,话语基调反映的是说话者之间的角色关系,是实现人际系统的主要途径。至今为止,很多研究集中于探求语域和叁大元功能的关系。对于语域各元素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很少,而将元功能的组成系统作为实现形式的研究更少。故本研究旨在尝试这一语言学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话语基调,包含张德禄话语基调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基调和交流基调。以情态系统的四个子系统(情态种类,情态表达方式,情态取向和情态值)为理论基础,本研究试图探求说话者的社会基调和奥巴马在一对一访谈和会议中交流基调的实现方式。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语料来源于《奥巴马访谈录》,并以此建立语料库,其中包含两个子库。在UAM Corpus Tool语料库标注软件中,对两个子库分别进行情态表达方式和情态值的标注和情态种类和情态取向的标注,并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与此同时,对情态表达的识别和划分采用定性分析,并对话语基调的实现方式给予解释。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情态系统是社会基调和交流基调的实现方式,表现如下:1)社会基调和话语基调在交流过程中是分别进行实现的;2)社会基调由情态表达方式和情态值实现;3)交流基调由情态种类和取向实现。本文旨在实现两个主要研究目标。首先,进一步探求社会基调和交流基调的情态系统实现方式。其次,探索社会基调和交流基调在实现方式上的差别,为奥巴马语言的学习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5)
尚延延[9](2015)在《从《论语》“问孝”四章的英译看正副文本对话语基调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19世纪早期《论语》四个版本的"问孝"四章的英译为例,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视角探讨了正副文本在体现话语基调方面的手段和作用,正文本作为译本的主体,译者主要通过运用语气、情态等系统资源来体现话语基调;副文本作为正文本的补充,译者通过副文本向读者提供话语参与者的地位和认同维度信息来建立起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显性的信息共享来体现话语基调。译者如果在需要副文本的地方没有向读者提供副文本,就需在正文本增加此类信息,以达到显化话语基调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张慧[10](2014)在《《远离尘嚣》人物会话中的话语基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离尘嚣》是托马斯·哈代第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描写了芭丝谢芭·伊芙丁与叁个男人之间的爱情纠葛。研究者大多从主题思想和环境因素剖析《远离尘嚣》中的悲喜剧色彩。国内外一些评论家多从女性主义角度对作品中体现的女性意识进行分析解读。本文尝试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域理论应用于《远离尘嚣》的研究。从话语基调角度,对小说中主要人物不同时期的会话进行分析,通过文本分析挖掘隐藏在话语之中的人际意义,旨在探讨系统功(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4年12期)
话语的基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选取大学英语四级真题长对话16篇,从地位、接触、情感的角度进行话语基调分析。结果发现,大学英语四级听力长对话中交谈双方往往一方处于主导地位,控制谈话,另一方相对服从;双方通常接触较多,情感积极,表现为配合默契。教师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训练学生能从地位高低、接触多少、情感是否积极的角度推断听力对话传达的关键信息,以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话语的基调论文参考文献
[1].牛宛若.泰语人称代词转换的话语基调分析[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2].崔金萍.话语基调视角下大学英语听力策略探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3].高生文.话语基调视角下学术期刊编辑身份研究[J].编辑之友.2018
[4].高生文.话语基调下学术期刊编辑之学术引领性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
[5].翟宇.话语基调理论下魔术语言的分析[J].校园英语.2017
[6].杨经建,瞿心兰.作为一种话语基调和语言气质的“和谐”——论汪曾祺和母语写作之二[J].当代作家评论.2016
[7].张娇.话语基调视角下的《孟子》英译本比较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
[8].刘爽.基于情态系统的话语基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9].尚延延.从《论语》“问孝”四章的英译看正副文本对话语基调的体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张慧.《远离尘嚣》人物会话中的话语基调分析[J].长城.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