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云南省泸西县652499
“四风”之垢被消除之后,要根据特定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实现对美的追求,也要不断实现对美的创造。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坚持以人民的发展为社会的中心思想,因此,要使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全面的发展,让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实现美的生产者,要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时刻关注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审美方向,不断探索社会审美的发展趋势,更要不断的去拓宽社会审美的发展领域,这样才能更好的向群众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发展美景。
美是群众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民的物质生活在头脑中的反应情况。社会审美的价值追求是人类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产物,也是人类在对世界进行改造过程中的的一种创造,是人类能够在社会生存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因素。社会审美价值的内容与形式是相互统一的,但是站在社会审美内容的角度来说,人民群众的美是社会审美价值的核心内容。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建设以及人的献身精神,还有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都属于社会审美价值。中国的人民群众一直在为中国两个百年目标以及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追求与实践。从而在这个追求与实践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创造了很多客观的审美对象,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提高着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这样也可以对两者关系的和谐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的政治思想。因此党员干部就要不断对自己的思想政治观念进行充实,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不断深入的进行学习。
一、要保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就要持之以恒地反对“四风”,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来引领社会美的蓬勃发展
人类可以通过社会美,一方面可以创造出许多关于美的客观对象;另一方面又能对创造客观对象的世界中,直视自己本质的力量,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审美能力。党员干部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的政治思想,而且还要树立起反对四风之垢的思想旗帜,要对党的优良作风与传统进行继承与发扬,还要在作风建设的道路上和谋事创业上引领社会美的发展脚步。我们不断坚持抓作风建设,树立学习榜样,树立标杆的学习形象,对党内的政治生活也要进行严格的规范,对党内的政治生态也要做到积极的优化,才可以不断推动党风的政治建设,党员干部也要对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和为人民群众开辟更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进行不断的奋斗。从而引领社会美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第二,党员干部不仅要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政治思想,还要不断加强对社会美的追求。针对“四风”之垢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党员干部只有将“四风”之垢进行去除,才能够不断加强党内的作风建设,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党的优良作风进行集成与发扬,才能够对社会美的发展脚步起到引领作用,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第三,通过持之以恒的作风建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这就要求党员不仅要树立良好的精神形象,还要注重培养党员的美好的心灵。作为党的一部分,只有一心为公,在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抱着一颗为公办事的心,才能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能够把人民群众装进心里,踏踏实实的为人民群众办事,这样也能够使党员干部在用权的时候更加谨慎,这样能够在人民群众面前行的坦荡。对“四风”之垢进行完全的清除,让党员干部自身能够认清交友的底线,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优化审美的心理结构。第四,要想能够持之以恒的加强作风建设,就要不断对党的组织管理进行监督,也要强化群众监督,做到上下互动的合作模式,使党内的战斗力能够不断得到增强,不断创造活动引领社会美的发展。
二、只有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才能够使党员干部把作风转化为干实事的实际活动
我们党始终坚持从严治党,始终坚持着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的政治思想。这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有着积极的作用。进而党员干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作风建设转化为干实事的社会实际活动,这样更加能够提升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与形象。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一步。这种民族的共同理想,是全社会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趋势。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审美理想,更是审美经验的升华,也客观的事物与感性形象相互联系,具有很强烈的民族感情色彩,对人民群众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不断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创新热情,也在一程度上鼓舞着人民群众为创造更好的美好未来为之进行不断的奋斗。
参考文献:
[1]桑学成,黄建军.新时期作风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制度体系[J].江海学刊,2017(05):221-227+239.
[2]戴焰军.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党的文献,2017(03):11-14.
[3]凌德政.新常态下作风建设制度化向度探析[J].江淮论坛,2016(02):76-81.
[4]韦信宽.论习近平党的作风建设思想及实践遵循[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02):116-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