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吴敏树,晚清文学家,绝意仕途,淡泊名利,潜心诗文之学,寄情山水,经史造诣深厚,著述丰硕。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形成了“风刺之用”的实用主义文学创作观与发人而非发于人的为事而作的文论观。为文不盲目追随别人,结合自己的真实人生经历和写作体会创建自己的风格,古文创作题材广泛,意蕴丰富,兼用叙事、议论与抒情多种表达方法,偏爱恬淡雅致的审美趣味,表现出言近旨远味长的风格。作品充分反映了作者的骚雅人品与时代气息,其主题超越文学本身而体现了时代文化的价值尺度,凝聚着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经世致用思潮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晚清;经世致用思潮;吴敏树;古文;言近旨远味长
吴敏树(1805—1873),湖南巴陵(今岳阳)人,字本深,号南屏,晚号乐生翁、柈湖渔叟、柈湖翁、南屏山人、南屏居士、柈湖老人等。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二十四年(1844)赴京会试,以大挑二等,得候补教谕。二十八年(1848),官湖南浏阳县训导。咸丰元年(1851)三月,因与地方官意见不合,辞职归里。从此隐居林泉,徜徉湖光山水间,专治古文,显耀于咸同文坛。其生活大致与晚清经世致用思想的复兴同时。目前关于吴敏树的研究更多地是从审美内部展开的作家研究①或从总体上对其古文或诗文进行探索,如汪从文《吴敏树诗文研究》,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陶嶒玲《吴敏树古文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杜施静《浅谈吴敏树的诗文创作》,《安徽文学》2010年第2期;孙海洋《吴敏树诗文刍论》,《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刘文龙《吴敏树古文创作刍议》,《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或对其文风、文论及诗文意象进行研究,如张维《古文家吴敏树的身份确认与文风探析》,如《池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吕坤鹏《论吴敏树与桐城派之关系》,《天中学刊》2016年第4期;邹添霞《吴敏树诗歌中的水意象》,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缺乏从时代文学思潮的语境范畴来展开对其文学行为的论述。鉴于此,本文拟以晚清经世致用思潮与吴敏树的古文创作为题,考察经世致用思潮对吴敏树文学思想的影响及其在古文价值取向中的体现,冀以此个案把握当时那一代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艰难的心路历程。
一、晚清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兴与主要内容
晚清时局,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和各少数民族的反清斗争此起彼伏,在动荡的时局面前,中国传统核心文化的儒学走上了穷途末路,不仅是严重脱离现实的汉学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空谈义理的宋学也无力解决深重的社会危机。在阶级斗争的激荡下,一些文人学者冲破清王朝的思想禁锢,力图跳出其偏狭的格局,寻觅一种能够“经世救民”的思想武器。他们一方面借助今文经学,讲解微言大义来干预时政;另一方面又复兴实学,寻求筹边御外之术,崇奉今文经学,倡导经世致用。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三层交换机SW1为根交换机,(由于三层交换机SW1的优先级为12288,比其它交换机优先级均低,因此SW1为根交换机.)其运行的STP协议为IEEE 802.1D,MAC地址为cc00.1ca0.0001,f0/0与f0/1端口均为指定端口,处于转发状态且端口ID分别为128.1和128.2.
1827年,以魏源代贺长龄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为标志,经世致用思想经过清中期的低迷后重新昂扬起来。因其以推动人们立足客观实际、探索救国救亡之道为己务,而有别于儒学正统,显示出独特的特性。儒学正统“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经世之学则讲功利,“利在天地间,原不禁正人拟义,彼畏利而讳言者,特小儒拘滞之见,而不足以探本也。”经世之学以义与利、道德与事功相结合,以实用反对无用。它既具有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又表现出“不必泥乎经史,要通乎当世之务”的特性,切中时局,一跃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潮。
(一)去伪、去饰,实事求是
晚清时局,国人根深蒂固的“天朝心态”和“文化中心主义”,使清室朝野不仅缺乏危机意识与自省意识,而且伪饰成风。随着经世实学的崛起,文化精英日益理性地以“实事求是”的眼光来正视自己和外部世界,较早地打破了士大夫的虚骄心态与“天朝上国尽善至美”的妄自尊大的观念,现实客观地看待中国,看待西方,看待世界大势。魏源鲜明提出“去伪、去饰”的口号①魏源:《海国图志·叙》,《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208 页。;徐继畲力主“实事求是,无一影响揣摩之语”②徐继畲:《松龛先生文集·璧勤毅公兵武闻见录序》卷一。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523册第144页。;李鸿章呼吁“力破成见,以求实际”③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卷24,金陵刻本,1905年,第10页。;强调的均是正视现实的求实精神。郭嵩焘和王韬则从中西对比中批判中国的虚妄陋习。郭嵩焘言:“西人格致之学,所以牢笼天地,驱役万物,皆实事求是之效”,中国则“以粉饰为固有之常规、同行之要义”④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光绪四年二月初七日》,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卷第443页。,“专为大言自欺”⑤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光绪四年四月二十八日》,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三卷第515页。;王韬在《漫游随录》中云:“英国学问之士,皆有实际,其所学武备、文艺均可实见诸措施,坐可行者,可以起而行之”;其所显示的正是不再自瞒、不再伪饰的自我批判立场。
吴敏树生平喜爱山水,长年居住柈湖,洞庭水、君山、吕亭等都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曾言:“余自少时,性乐放远。”⑦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61页。他的文中既有连绵起伏的群山、一平如镜的湖面,又有郁郁葱葱的树木、各呈异彩的花草,描述之中寄托情思,表现出超远高逸的情致。如《君山月夜泛舟记》记叙了月夜泛舟环游君山之所见。其间赏渔火,观古樟,诵苏赋,谈神仙,眺岳州,察云气,看客舟,穿柳丛;而后泊舟饮酒,入庙喝茶,至夜半登岸,循山而归。文中无一字触及时事、历史,也无一字议论社会、人生,但透过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可体会到作者的出世情怀。吴敏树之游君山,只因“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加之作者年逾六旬且乡居多年,心境恬淡而宁静,故下笔为文,也如月夜君山,清幽中暗蕴禅味。如《北庄记》《樊圃记》《游大云山记》《宽乐庐记》《新修吕仙亭记》《九江楼记》《君山芝龟记》《东山别墅记》《浩然楼记》等写景纪游之作,多是描写家乡景物,有的发山川之奥,有的传草木之神,无不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体察。这些写景之作雕琢细密,精彩别致,别具风味。诚如曾国藩曾所言:“博览物态,逸趣横生,栩栩焉神愉而体轻,令人欲弃百事而从之游。”①曾国藩:《曾文正公书札》卷14《覆吴南屏(同治辛未)》,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13797页。
(二)注重实行实效,鄙夷空谈性理
实学传统的精义,一在面向现实,实事求是;二在注重实行,注重实效。“圣贤以实心励实行,以实学求实用。”⑥曾纪泽:《伦敦致丁雨生》,《曾纪泽遗集》,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71页。其所阐述的正是经世实学的基本精神。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进步人士受到时代忧患意识的激励,觉察到沉溺于故纸堆、空谈义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讨“天地东西南北之学”⑦吴昌绶:《定庵先生年谱》,《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04页。,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探索救国补“天”之路,力主革虚而务实,积极倡导“经世致用”。龚自珍、魏源、林则徐、黄爵滋等人针对禁烟、吏治、边防、海防等实际问题发表议论开展研究,大量介绍西学,意在以西学之实克服中学之虚,确乎做到了“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也”⑧龚自珍:《乙丙之际著议·第六》,《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4页。。
(三)因时变通,变革成规
经世的基本涵义是经邦治国、经世济民。在经世之学传统的浸润下,吴敏树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其形成了“风刺之用”的实用主义文学创作观。1850年,吴敏树在《春秋三传义求序》中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①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04页。,表达了他对现实政治与文学功能关系的认识。1855年,吴敏树在《孙芝房侍读苍莨集诗序》一文中认为李东阳和孙芝房皆诗宗杜甫,结果却大有不同的原因是“因时而然也”,认识到时代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后在《书毛西垣黔苗竹枝词后》中,吴敏树讨论了文学的社会价值,认为文学具有“风刺之用”:“余窃思古风诗之篇,大半闾巷妇女讴歌,因谱以为乐。至如桑中之期,城隅之俟,宛丘婆娑之舞,溱洧芍药之赠,可谓淫戏甚矣,而圣人存之于经,何哉?盖观其俗而知其所以治之者,诵诗闻政之道也。”②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298页。于他而言,虽然这些内容超越了“礼”的规范,但其反映民风民俗,通过这面镜子可以了解统治者的为政之道,是古人存之的原因。
二、经世致用与吴敏树文学思想的生成
吴敏树反对归门入派,重视创造自己独特的为文风格,他学习司马迁、韩愈、欧阳修之风骨,推崇归有光,博采众长,不专宗一家。其为文,往往兼用叙事、议论与抒情多种表达方法,偏爱恬淡雅致的审美趣味,表现出言近旨远味长的风格。
(一)实用的创作观
经世实学既以面向现实和着意实效为特征,其观念和策略就必须随时加以调整,以适应客观变化,故“因时变通”的精神亦贯穿于经世实学之中。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一些代表近代文化新趋向的有识之士开始注视西方文化,并企图将某些东西纳入自己古老的体系里,而加以改造、吸收,从而形成进步的西洋观。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抵制侵略,冯桂芬提出“四不如夷”的观点,主张学习外国,采取“择西善者而去其所不可者”的态度。他们利用通经致用,让儒学和西学发生碰撞融合,目的在于揭露和抨击清朝的政治腐败,表达政治改革的愿望,推动知识分子从故纸堆中解脱出来,关心现实问题,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谋求富国强兵之道。
炉渣中的锌和锑主要来自于铅精矿、铅烟尘、锌浸出渣、铅冰铜以及铅原矿等含铅物料,因此,只要控制入炉前混合物料中的锌和锑,炉渣中的锌锑含量便得以控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顶吹炉技术人员根据电铅含锌锑、炉渣含锌锑及污酸污水含杂质等工艺生产要求,精心进行入炉物料的配料计算来确定混合铅物料主要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二)为事而作的文论观
吴敏树从实际出发,客观评价前人的古文创作,直面时事,形成了发人而非发于人的为事而作的文论观,正是经世致用面向实际、实事求是基本精神的体现。1844年在《记钞本震川文后》一文里,吴敏树叙述了见知古文家梅曾亮的过程,并实事求是地呈现自己从事古文创作以及批判吸收他人之长日渐形成自己文风的概况。吴敏树曾一度认为“天下之文章,固在于先生(梅曾亮)”③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412页。,“以为过我,因钞取梅氏文数篇,以归案头,用洁纸正书之,即见其多不足者。”④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239页。然而,在研读梅氏古文过程中,又流露出不满的情绪,认为“其多不足者”,但并未具体指出不足的体现。当时梅氏主掌古文权柄,由上而下,京师古文风尚莫不相从。在这种情况下,吴敏树体悟到当时文坛存在弊端,并开始反思研习古文的对象,于是他“日书韩文碑志细注而读之,钞孟书,评史记,文且至矣”⑤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239页。,并以“以古人为宗”作为评价古文的标准。对于自己所推崇的归有光、方苞的古文,吴敏树说:“盖归氏之文,高者在神境,而稍病虚声几欲下;望溪之文,厚于理,深于法,而或未工于言。然此二家者,皆断然为一代之文,而莫能尚焉者也。其所以能尔者,皆自其心得之于古。可以发人,而非发于人者。”⑥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95页。吴敏树在揭示归有光和方苞文章各自优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在对归有光、方苞古文作出总结时,他认为二者的文章完全称得上“一代之文”,而其文章的成就如此之高,皆是因为“得之于古”。通过研读“古书”与反思时人古文创作,意识到“发人”之文才是为文的本质。
(三)自成一家的风格论
吴敏树亲身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时代的巨变。他密切关注时局的变化,时刻都对疮痍的国家心怀忧思。如道光辛丑年秋(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国人震惊,局势混乱。他撰写了一组政论文,分别是《御夷私议上》《御夷私议中》《御夷私议下》《书御夷私议后》,描述了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英夷寇祸海上,连三四岁,江浙闽广,边海之郡,岩疆巨镇,波漂烟烬,荡焉泯焉”①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 272页。;分析了夷长在于“炮”和“巧”,所绌在于“斗”和“力”;认为在处理和鸦片有关的事情上,当局应该采取重刑罚的策略,甚至认为应该采取“救之莫如重刑,重刑莫如必诛”的强硬手段;还记录了一些地方性的、局部的起义事件,如“在乾隆三十有八年,寿张奸民王伦,用邪教聚众反,破县城,连陷堂邑、阳谷,据临清,阻运河,朝廷遣大臣率禁军往讨,才一月平之。”②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36页。这里记录了山东寿张县县民王伦领导农民攻寿张、破堂邑的起义战争,表达了作者对地方局势的关切。太平天国攻州克县之时,吴敏树表示“贼本众故自无多,不过纠呼邪党,以张声势,亦是未经战陈之徒,攻城日久,外援皆至,势必退窜。此时有能兵者,聚而歼之其隘,东南数岁之祸,可一朝息也”③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420页。,并且表达了时之必平、敌之必灭的信心。《与欧阳筱岑书》《己未上曾侍郎》《与罗罗山方伯书》《与六弟》等文章都记录了与农民起义相关的事件。吴敏树记录时事,并于其中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体现了他对时局的高度关注与满怀忧戚之感。
吴敏树一生“不幸不至大官,遭遇功名,而幸以闲放得纵意为文。”⑤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240页。“官位下于一时”,但“文章名于天下”。曾国藩曾盛赞吴氏文章“质雅劲健,不盗袭前人字句,良可诵爱”⑥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154页。。岳麓书社2012年整理出版的《吴敏树集》收录了各类文章共207篇,即《柈湖文录》书稿中的绝大部分篇章。《柈湖文录》共八卷:卷一为议论文,卷二、三为序文,卷四为叙事文(其中大部分为游记),卷五、六主要为书信,卷七为传记,卷八为墓志铭、墓表、祭文、诔辞等。从题材方面来看,既有政论、时评、散文、游记、论说、序言、后跋,又有家谱、书信、列传、庙碑、墓志铭、墓表、文物铭记等,题材广泛,意蕴丰富。诚如吴敏树自己在《柈湖文录》序言中所言:“事无所事,问题而题,至与人书札,都不觉成文,且有关时事大者,盖十数年如此矣。”⑦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239页。
三、吴敏树古文创作的主题意蕴
以上是我校开设营养学专业的困境与思考,相信不同的院校会存着或多或少的通病,以及自己的短板。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才能促进营养学专业培养的不断进步。健康的促进不能只靠治疗,要靠预防,而营养则是预防医学的利器。
(一)关心时局,抒发忧戚之感
经世实学以面向现实和着意实效为内在精神,决不“拘一祖之法”和“束之于不可破之例”。吴敏树论文主独创,强调为文“戛戛独造”,反对模拟,自成一家,正是经世之学“因时而变”精神的生动验证。他认为“文章艺术之有流派,此风气大略之云尔,其间实不必皆相师效,或甚有不同;而往往自无能之人,假是名以私立门户,震动流俗,反为世所诟厉,而以病其所宗主之人。”①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94页。他不赞成“皆相师效”“私立门户”,反对以一家作为标准限制自己。吴敏树对于当时的一些桐城作家摇曳取媚于归体非常不满,他说:“《诗》《书》六艺,皆文也……其流为司马迁,得迁之奇者,韩氏耳。欧阳公又学韩氏,而得其逸。归氏之文,同得之欧阳氏而语其极未逮也。”他说方苞之文“原于理,深于法”,但“而或未工于言”②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94页。,认为名家各有特点,后世各家学者往往得其一面,而又各有不足,因此,他主张为文宁可“自我求之”,“乌有建一先生之言,以为门户涂辙,而自达于古人者哉”③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94页。。再者,认为古文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与个性的抒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古书涵泳,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方能造就“豪杰”之文,“可师”之文。吴敏树还对“古书”的具体指涉作了解释:“自年二十时,辄喜学古文,经、子、《史》、《汉》外,惟见有八家之书,以为文章尽在于尔。”④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95页。这就为治古文指明了学习的对象。质言之,就是不用苦苦寻绎师承的具体路数,不用强制性地“建一先生”为治古文的规范,无需所谓的文统来自我标榜。吴敏树自身也在践行着这个原则,他所谓的学古,并不是教人一味泥古,完全因袭模仿前人,而是在学古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兼取各家之长,成就一家之言。
(二)关注民情,反映民生疾苦
吴敏树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以小见大,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表达了对民情的高度关注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如《巴陵积贮说》中言:“积贮者,人之大命也,而国家有南仓,里之仁者,向闻有社谷,然皆无济,何也?南仓掌之官,其谷久虚,或假粜发,以便开除。及岁登请籴,则官持银以入富室而迫取之,富者不敢受银,而以赂免,以是为常矣。社谷可行一二十年,渐侵于司仓之手,莫问其出。惟族之有义田义谷者,庶可久也,而苦不能遍。巴陵乡中向有头谷,头谷者,石息三斗,春夏贷而秋收,此两利也”④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293页。,直言官府的剥削使得人民苦不堪言,揭示了官场的黑暗。《杂说三首》言:“药生于山,而求药者于市,市故药之聚也,而市者常沩以乱真”⑤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299页。,批判商贾的狡诈,认为如果需要药有效果,就必须去伪存真,保持本来面目。《杂说三首》之二:“一日过一小阪,骡遽伏地,驭者痛鞭之,几死不起,追取前行他车骡以代,乃过焉。又一日雨暴下,骡又然,余乃知相马之果有术也。然余所过阪非峻阻,雨骤未泞,而骡未泞,而骡以死拒不行,虽其形相当然,亦取苦甚矣!”⑥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299页。通过骡过小山坡、倒地不起、驭骡之人鞭骡、骡最终也不能起这么一件平常之事,得出驭马当有方法的结论。这些都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并存。
(三)钟情自然,书写闲逸之志
在实验中,花在设置、准备、运行和优化工具包上的时间最多的是HTK,更少的Sphinx和最少的Kaldi。
四、吴敏树古文的风格
吴敏树在文学思想上注重文学之用,强调文学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他看来,文学不能脱离时代社会而单独存在,文学是特定社会时代的产物,特别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社会的“风刺之用”。吴敏树这种结合社会现实思考文学问题的认识,与经世致用思想的基本内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一)言近:写当时之人事,抒真情实感
吴敏树认为文学作品应反映时事,他说:“古风雅之作,皆为诗之人,诵言其时之事。”②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19页。吴敏树生活在道、咸时期,经历了时代巨变,对于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疾苦,深有体会。他用文章记录动荡的历史,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如《京师寄曾侍郎书》一文,吴敏树首先对曾国藩太夫人去世之事表示慰问,劝其节哀顺变,而后谈及当下家国之难,敌犯长沙,而官军尾敌之后,随路淫掠;对此,吴敏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急申军令,严切诛杀。从中,都能窥见吴敏树心怀天下百姓之胸怀。身边发生的各类小事亦是其古文创作的主要题材。吴敏树居于乡村,夜晚田间蛙鸣,白日村民打禾,端午食粽吃蟹,这种日常之事,都是他创作题材的来源。如《新修吕仙亭记》,作者先对亭子周围的景致做了一番描绘,随即转入述说前人张说曾在此赏游之事,并述吕仙之传说及吕仙亭的变迁,最后写与老道士张智亮交游之事,全篇不着抒情之语,但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一方面蕴含了作者对家乡胜景的喜爱与赞美;另一方面,则是显现了作者幽游于山水的闲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以及体现了作者晚年宁静淡泊的心境。作者还常借议论来表情达意,《九江楼记》③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63页。表面记楼,实际上是抒发了对从弟退庵遭遇的同情,并希望在山水胜景中得以纾解其忧困之心。这也是作者作为“过来人”对从弟的怜恤和劝勉。
线上:从之前的线上统计情况来看,六项缺点占比都在40%到50%之间,说明目前南京城墙相关景区的旅游性观赏性乃至保护性都有所欠缺。缺点中占比最高的是过度商业化,少了文化氛围;占比最少的是保护不到位,城墙残缺严重。
(二)旨远:多样化的古文功能
其一,议论时政,明史之用。时事成为了古文的题材,丰富了文体类型,尤其是咸丰朝震撼朝野的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了他此时期古文创作的主色调。如《京师寄曾侍郎书》中④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464页。,从官与敌势力的对立中,揭示官军的丑恶行径,反映了当时太平军在对抗清军时的真实情形,对于研究太平军的历史、了解清军和太平军的真实情况,具有不可或缺的史料价值。其二,寓事于理,讽刺世态人情。如《业师两先生传》写姓孙的塾师屡试不第,“试罢后,尝至吾嫂房坐,坐语,苦流涕,而向嫂诵其试文,曰:‘是当不佳耶!’嫂固不识字,人以为笑。”把一个迂腐老儒的可笑可悲描画得活灵活现,如再现封建社会异化人性的《儒林外史》。《宽乐庐记》阐释了世人对栖身之所的渴望与贪婪,同时也影射出作者对这种观念的否定思想。《书谢御史》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寥寥数笔,把和珅家奴的骄恣与谢氏刚勇无畏的个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三,感悟生活,诠释人生哲思。如《说钓》一文,从钓鱼这样的小事切入,以“鱼”喻官职。以小见大,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钓鱼者的种种心态,写出了仕途求官之路的种种心情与得失,通过钓鱼这样的小事悟到了人生哲理。吴敏树表示,自己曾经想通过科举谋取功名利禄,这和垂钓又有什么不同呢?这是作者借钓鱼阐发的议论,他看透了世态,明白了得失,也明晓了得到与失去都不会给人带来满意。浅显直白,理畅而不肤浅,韵味悠长,理趣十足。《书义猴事》中义猴殉其主,如忠臣烈女之行相同。由猴及人,表明“有人而近禽兽者,有禽兽而近人者”的文旨①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78页。,文章寓事其中,寄理其内,没有板滞空洞的教条化,浑然洋溢着生活情调的哲思。
(三)味长:涵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吴敏树描摹人文历史景观的内涵,将游览的美好体验,由叙事者转移给读者,或叙述,或描写,或感慨议论,悠然自适,简淡而富情韵,给人一种涵味不尽的审美效应。如《南屏山斋记》中,作者山水凭钓,半读半耕,与二三士子研阅古文于寂寞之滨,得洞庭风月之宜,旷怀适襟,归趣绵邈,曲尽其妙。《浩然楼记》中,浩然楼矗立于鹿角之巅,临风而立,“度地半弓,取势千里”②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70页。寥寥几笔将巍峨峻拔的壮观景色呈于读者面前,引人入胜。“生涯到处浮复浮,江湖天地一扁舟。浩然上下与同流,楼乎万岁而千秋。”③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71页。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其高情逸致、傲岸气度喷薄而出。《半舫斋记》:“长沙城中地,惟巡抚察院,接连贡举院,后墙外,最为宽旷,其地皆菜圃,往往有方塘以灌。而察院墙内,树木弥望,菜圃左右居人。茅瓦屋错列,各家檐宇外,亦多有杨柳杂花树,禽鸟飞鸣往来,几与山中无异。”④吴敏树:《吴敏树集》,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367页。无论吴敏树是安然居于洞庭之滨,还是于兵荒马乱之际流离,他的笔下,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院墙、檐宇、菜圃、方塘、杨柳、杂花、禽鸟,这些意象井然有序,一幅水墨写意画肆意呈现于读者眼前。如诗般的优美境界中,体现了作者大隐隐于市的高逸情怀。
吴敏树生于文化思潮风起云涌的晚清社会,深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以此为依托,淘洗出自己的思想,并将这些思想有效地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他时刻关注社会时事,用文章记录动荡的历史,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为其古文注入了深沉的厚重感和历史感。归隐之际,他寓居洞庭,尽享山水之乐,文章中湖山花木之胜信手拈来,超远高逸之趣随处可见。他反思古文作法,坚定了为学“必皆得力于古书”的观念,专治“发人”之文,而非“发于人”之文。为文不盲目追随别人,结合自己的真实人生经历和写作体会创建自己的风格,始终将心中最普遍、最深刻的东西通过感怀的方式表现出来,展现出作者一种深层次的心灵观照,一种高境界的社会反思,在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自成一家。其超脱通达的个性使他能够走出狭小的个人世界,从而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相对于一般的隐士,吴敏树无疑表现得更具主动性和自我个性,其坚守本性的品格亦是中国文人的典范。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Pragmatis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Wu Minshu's Ancient Prose Creation
Liu Shijian
(Hu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hangsha 410003,P.R.China)
Abstract:Wu Minshu was a litterateu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He never cared about official career,fame and wealth,and devoted himself to the study of poetry and prose.He had profound historical attainments and abundant writings.Under the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pragmatism,he formed a practical literary creation and literary view.He didn’t blindly follow others in writing.He created his own style according to his own real life experience and writing experience.His creation had a wide range of themes and rich meanings.He used narrative,discussion,and lyrical expressions with a gentle and elegant aesthetic taste.His works fully reflected the author’s elegant character and the atmosphere of the times.Its theme exceeded the literature itself and embodied the value scale of the culture of the times.It embodied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the nation and the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pragmatism.
Key words: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pragmatism;Wu Minshu;ancient prose;simple words but deep meaning
中图分类号:I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9)02-0112-07
收稿日期:2019-03-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社科院一般课题“南宋湖湘学派的文学思想与创作研究”(18XXC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师健(1980-),女,湖南长沙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散文与审美文化。
(责任编辑:黄建华)
标签:长沙论文; 古文论文; 书社论文; 经世致用论文; 自己的论文; 社会科学总论论文; 社会学论文;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论文; 湖南省社科院一般课题“南宋湖湘学派的文学思想与创作研究”(18XXC09)的阶段性成果论文;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