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爱你的人,一定会在文化的道路上等你。简单的两笔构成汉字“人”,但做人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任何一个伟人,在拥有过人学时的同时必定拥有美好的品德。或许可以说是自身内在的美好的品德成就了伟人。本篇文章将从多方面论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再做学问。
【关键词】先做人 后作文 品德
《礼记 大学》中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思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安顿好自己的家;要安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而后才能自我修养完善,家庭整顿有序,国家安定繁荣,天下平定。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面强调的是个人自身的要求,而自身要求过程中思想的端正又是及其重要的。
与此同时《三字经》也给了我们很好地启示,它指出学习是有顺序的“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这里面的“小学”指的是《小学》这本书。把《小学》这本书学完,才能学“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书籍,是儒生学子必读的书目,为什么要在《小学》读后才能读呢?可见《小学》的重要性,它是孩子从小先扎实做人做事的根基。清朝李毓秀夫子将《小学》里面的核心内容提出会编成《弟子规》。他认为只有根基扎好了,扎牢了,读其它的书,才能不仅仅是读书!
《弟子规》总叙“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中更是明确的说明了先做人,后学文的道理。
直觉上,这可以通过在M中的有效的个体d来表达变元x,直到遇到第一个d表示φ成立为止。后面的个体可以给出更进一步的有效指称,类似于“xpx.Qx”。
“首”字就提到做人的根本问题,做人的根本在哪里呢?《弟子规》中认为做人的根本在孝道和弟,友爱兄弟,尊敬长辈。“弟”里面还包含恭敬之心,对长者的恭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度。一个人的道德和学问,都是从孝敬中不断地流露出来的。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和“弟”我们才能相信他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泛爱众 而亲仁”中“泛爱众”讲的是广泛的爱众人,在现在的社会我们称“人际关系”。如何能和人相处的很和乐,真的是一门学问。《弟子规》符合现代发展的潮流,同样注重人际关系。后一句“而亲仁”,讲的是亲近仁德之人的同时我们自身的地道德学问也会提升。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每天接触的都是鸿儒之士,会在无形中收到影响,德行会得到提升;但另一方面,如果“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问其臭”。假如身边都是一些言行污秽的人,那么时间长了自己的言语、行为也会变得越来越来粗俗。所以亲近仁德之人很重要,亲近仁德之人才会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增长智慧。
“次谨信”中“谨”是谨慎的意思,谨言慎行。自己的生活要有规律,不要乱七八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还怎么指望他能有多余的心思来照顾其他的人呢?“信”是会意字,代表人言。孔夫子也曾经说过,“人无信不立”,《弟子规》说:“凡出言,信为先”,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孔夫子的教诲特别重视四个学问:第一个德行,第二个言语,第三个政事,第四个文学。言行是仅次于德行的,可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与人沟通交流是很重要的,使用言语的频率也最高。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的佳话也是在证明,言语的重要性。
论商标戏仿的法律性质 ...........................................陈 虎 12.22
周朝为什么可以建国八百年,国运昌盛?凭借的就是“孝”和“弟”。周朝开国的是周文王、周武王,但在宗法制盛行的周,家中排行第三王季的儿子文王却成为一代君王。周文王的祖父太王有三个儿子,文王的大伯父是泰伯,二伯父是仲雍,文王的父亲王季排行老三。当初文王出生的时候,祖父看到有一只小鸟叼着丹书飞到家中,非常祥瑞。又发现他的孙子又帝王、圣主之相。但是他的父亲排行老三。这时候泰伯很体贴父亲,理解父亲的心境,就和自己的二弟仲雍商量好以上山为父亲采草药为名离开,离开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做好事,将王位传给三弟之后再传给文王。这才有了后世我们所熟悉的周文王。
为了简化模型,假设技术和资本折旧为0并不随时间而变。[17]因基础设施覆盖面广,无法在模型中全部涵盖,本文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基础设施情况(交通、通信、电力)来代表东道国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带入模型。
“有余力 则学文”这句话是说当我们把所有的这些立身处世的行为,这些德行都扎实的学好之后,如果还有空余的时间,再看文章“学文”。这一点贯穿在学校的教育中。学校不仅有专门进行思想教育的思想品德课,更要求所有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贯穿对“德育”的教育。当一个人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运用的可能会很少,但老师的教导,学会的做人处事方面却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古代圣贤很多的名言警示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若想有很好的发展,就必须先学会做人,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再学文,做学问。曾经有一个公司在面试招聘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有德无才之人可以培养之后再用,但是有才无德之人坚决不能用!”这更是印证了“德”的重要性。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仁人志士都是因为做人正确才有的伟大的成就。《恨赋》《别赋》是南北朝时期江淹少年时脍炙人口的文章,但到了晚年他安逸享乐没有了少年时的笃志好学,就再也没有写出过好的文章;《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彩使得其屹立于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但如果他一直像少年时期那样“锦衣纨绔”,那么他的一生也可能会因此被改写。
我们要相信可以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的一定是内在的美好。
【参考文献】
【1】蔡礼旭.弟子规细讲精华【M】.华艺出版社,2007(10)
【2】李永山.大学生成长必备素质简明教程【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07)
【3】康少军.浅析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及价值【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4】蔡方鹿.朱熹论修身【J】.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3)
标签:自己的论文; 的人论文; 仁德论文; 之人论文; 学问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 个人修养论文;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沿)》2019年第1期论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