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包括:钉本体,在所述钉本体内设有沿纵向轴线从近端延伸至远端的空腔,其中钉本体的远端为弹簧状结构;滑动件,纵向设置在所述钉本体的远端空腔内;在弹簧状结构的近端设置阻挡钉锁定孔,钉本体的近端和远端设置锁定孔;锁定孔横向延伸贯穿所述钉本体;所述阻挡钉锁定孔上设置阻挡钉,锁定孔上设置锁钉。本实用新型钉本体的近端和远端分别设置锁钉,使得安装在钉本体上的锁钉分解锁钉应力集中及应力遮挡,减少断钉,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发生,在钉本体的远端设置弹簧状结构,可以实现不论行走还是站立骨折端均产生轴向、可控的、有效的压应力,同时还能在不增加程序的情况下使手术医师操作更加方便。
主设计要求
1.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其特征在于,包括:钉本体,在所述钉本体内设有沿纵向轴线从近端延伸至远端的空腔,其中钉本体的远端为弹簧状结构;滑动件,纵向设置在所述钉本体的远端空腔内;在弹簧状结构的近端设置阻挡钉锁定孔,所述钉本体的近端和远端设置锁定孔;所述锁定孔横向延伸贯穿所述钉本体;所述阻挡钉锁定孔上设置阻挡钉,所述锁定孔上设置锁钉。
设计方案
1.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其特征在于,包括:
钉本体,在所述钉本体内设有沿纵向轴线从近端延伸至远端的空腔,其中钉本体的远端为弹簧状结构;
滑动件,纵向设置在所述钉本体的远端空腔内;
在弹簧状结构的近端设置阻挡钉锁定孔,所述钉本体的近端和远端设置锁定孔;所述锁定孔横向延伸贯穿所述钉本体;所述阻挡钉锁定孔上设置阻挡钉,所述锁定孔上设置锁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件为圆柱状结构并在尾端设置外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钉本体采用横截面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钉本体的近端设置至少两个锁定孔,钉本体的远端设置两个动力加压锁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钉锁定孔设置螺纹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钉尾部设置与阻挡钉锁定孔螺纹结构配合的外螺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状结构内设置与滑动件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其特征在于,所述钉本体使用记忆合金材料。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临床用于治疗股骨、胫骨骨折髓内固定器材领域,具体涉及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交锁髓内钉主要是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其特点中轴固定、坚强,能较好维持骨的长度、控制旋转、创伤较小。允许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以达到解剖复位、减少牵引时间,对髋膝的功能的影响可以降到最低程度,绝大部分长管状骨骨干骨折都是交锁髓内钉固定的适应证,因此已成为治疗股骨、胫骨干骨折的金标准。
但静力型固定使锁钉应力集中易发生断钉,同样可产生高应力遮挡效应,导致骨折延迟愈合与骨不连。文献报道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后有5%~ 28.16%的延迟愈合率和0%~8%的不愈合率。有研究表明:若血供足够,骨折局部应力是骨组织修复过程主要影响因素,纵向载荷产生的压应力能驱动成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向分化成骨方向发展,纵向载荷产生的压应力也能刺激骨折端新生骨细胞的增长,缩短新生骨细胞的爬行距离,对骨折的愈合是有利的。剪切、扭转、牵张载荷产生剪切应力驱动成纤维细胞增殖为纤维组织,造成骨内部应力重分布,骨断的板层界面应务过于集中,对愈合不利。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早期将静力交锁改为动力交锁是促进胫骨骨折愈合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目前应用二次动力化增加病人二次手术痛苦,增加手术费用的同时,对于股骨、胫骨而言也产生不稳定骨折,早期采用动力固定除可能发生髓内钉退出或进入关节、肢体短缩、骨折移位等并发症外。虽然利用髓内针产生的滑动夹板作用在患肢负重时产生纵向压应力,有利骨折愈合;但是,受肢体重力影响,在抬腿时骨折端出现张力,不利骨折愈合。其二是患肢大部分时间处在非负重状态,骨折端不受外力作用,没有轴向压应力,也是不利于骨折愈合的,影响治疗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公开了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提供一种减少应力集中,避免应力遮挡,避免剪切、旋转、分离等不利于骨折愈合力量,在骨折端提供有效、持续、可控轴向相向压应力的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沿纵向轴线从近端延伸至远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钉本体,在所述钉本体内设有沿纵向轴线从近端延伸至远端的空腔,其中钉本体的远端为弹簧状结构;
滑动件,纵向设置在所述钉本体的远端空腔内;
在弹簧状结构的近端设置阻挡钉锁定孔,所述钉本体的近端和远端设置锁定孔;所述锁定孔横向延伸贯穿所述钉本体;所述阻挡钉锁定孔上设置阻挡钉,所述锁定孔上设置锁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滑动件为圆柱状结构并在尾端设置外螺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钉本体采用横截面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减小。防止内固定尾端部出现应力过度集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钉本体的近端设置至少两个锁定孔,钉本体的远端设置两个动力加压锁定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阻挡钉锁定孔设置螺纹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阻挡钉尾部设置与阻挡钉锁定孔螺纹结构配合的外螺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弹簧状结构内设置与滑动件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钉本体使用记忆合金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持续加压髓内钉,钉本体的近端和远端分别设置锁钉,用于对髓内钉进行固定,钉本体由近及远横截面逐渐减小,使得安装在钉本体上的锁钉分解锁钉应力集中及应力遮挡,减少断钉,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发生,在钉本体的远端设置弹簧状结构,可以实现不论行走还是站立骨折端均产生轴向、可控的、有效的压应力。同时还能在不增加程序的情况下使手术医师操作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结构图。
图中所示:
1、钉本体,2、滑动件,3、阻挡钉,4、锁钉;
11、弹簧状结构,12-阻挡钉锁定孔,13-锁定孔,14-动力加压锁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剖视结构图。
如图1所示,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沿纵向轴线从近端延伸至远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钉本体1,在所述钉本体1内设有沿纵向轴线从近端延伸至远端的空腔,其中钉本体1的远端为弹簧状结构11;
滑动件2,纵向设置在所述钉本体1的远端空腔内;
在弹簧状结构11的近端设置阻挡钉锁定孔12,所述钉本体1的近端和远端设置锁定孔;所述锁定孔横向延伸贯穿所述钉本体1;所述阻挡钉锁定孔12上设置阻挡钉3,所述锁定孔上设置锁钉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钉本体的空腔内设置滑动件,钉本体的远端设置弹簧状结构,滑动件与钉本体远端的弹簧状结构连接,当阻挡钉锁定孔上的阻挡钉拔出后,滑动件向钉本体近端移动,同时与滑动件固定的弹簧状结构收缩实现加压;钉本体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减小,所承受的应力逐渐减少,可以防止钉本体的应力过度集中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滑动件2为圆柱状结构并在尾端设置外螺纹。其中弹簧状结构11内设置与滑动件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滑动件通过外螺纹与钉本体上的弹簧状结构的内螺纹实现固定,通过阻挡钉对滑动件的位置进行固定,当拔出阻挡钉时,滑动件与弹簧状结构是连接在一起,滑动件向下移动时,带动弹簧收缩产生压力,实现加压过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钉本体1采用横截面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减小。防止内固定尾端部出现应力过度集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钉本体1的近端设置至少两个锁定孔13,钉本体的远端设置两个动力加压锁定孔14。其中动力加压锁定孔采用腰型孔,当受到外力作用时,锁钉可以在腰型孔内移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阻挡钉锁定孔12设置螺纹结构,阻挡钉3尾部设置与阻挡钉锁定孔螺纹结构配合的外螺纹。阻挡钉安装在阻挡钉锁定孔内,通过阻挡钉端部的压力对滑动件的侧壁施加压力,从而限制滑动件的移动;通过阻挡钉对滑动件的阻挡,方便锁钉植入锁定孔。
可控持续加压髓内钉由记忆合金制造完成,钉本体尾端为螺纹状结构,在低温下将弹簧结构拉到一定长度,把滑动件从螺旋孔植入与髓内钉最远端滑动加压孔末端边缘相齐,在钉本体与螺纹状结构连接处有一阻挡钉锁定孔,阻挡钉由此拧入,再把阻挡钉拧入钉本体的螺纹结构中。
本实用新型可控持续动力加压髓内钉在保持原有静力型髓内钉特点的情况下能分解锁钉应力集中及应力遮挡,减少断钉,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发生,不论行走还是站立骨折端均产生轴向、可控的、有效的压应力。同时还能在不增加程序的情况下使手术医师操作更加方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实用新型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5681.7
申请日:2019-01-0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1(广州)
授权编号:CN209826928U
授权时间:20191224
主分类号:A61B17/72
专利分类号:A61B17/72
范畴分类:申请人:董耀武;吴蒙
第一申请人:董耀武
申请人地址: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岐山路3号
发明人:董耀武;吴蒙
第一发明人:董耀武
当前权利人:董耀武;吴蒙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