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动力弥散论文_李立伟,李稳,刘景兰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动力弥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数,溶质,动力,曲线,入渗,算法,物理。

水动力弥散论文文献综述

李立伟,李稳,刘景兰[1](2019)在《填海造陆区潜水含水层水动力弥散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弥散系数作为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中的关键参数,一直由于其尺度效应的影响,而大多采用经验值。随着国家对地下水污染防控的重视,对模型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南港工业区为研究背景,以罗丹明为示踪剂,通过野外径向弥散试验,采用一维流场、二维弥散的水动力弥散模型求解弥散系数,最终得到场地内纵向弥散系数为0.012 m~2/d,横向弥散系数为0.006 m~2/d。为南港地区开展填海造陆区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9年04期)

张雪梅[2](2019)在《岩溶裂隙—管道水动力弥散特征室内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溶含水系统的特殊性使传统的野外地质手段受到很大的限制,室内模拟成为现今研究岩溶裂隙-管道水渗流理论及溶质运移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为揭示岩溶裂隙-管道含水系统中水流及溶质的运移特性,本文基于系统、完整的裂隙-管道含水层补、径、排等特征建立岩溶裂隙-管道含水系统概念模型,以概念模型为设计依据、针对含水通道结构的相似性,设计并制作了用于室内试验的岩溶裂隙-管道叁维物理模型,进行水动力和溶质运移模拟。该模型主体部分包含降雨模拟器、表层岩溶带入渗箱、交叉裂隙带和管道网络几个组件,降雨模拟器降雨均匀度高、降雨强度可控,表层岩溶带充填的介质灵活装卸,裂隙、管道启闭方便。本试验规划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和不同含水结构中的水文过程模拟方案;设计了非饱和流和饱和流条件下,溶质在裂隙-管道、裂隙和管道中的运移过程模拟方案。试验结果发现:(1)裂隙-管道出口泉流量过程受降雨强度、表层岩溶带和含水结构的影响,流量过程曲线可分为叁个阶段:流量迅速增涨阶段、流量稳定波动阶段和流量衰退阶段;(2)退水过程分数多项式的非线性数学拟合优度很高,但拟合参数的物理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索,传统的退水方程二次式拟合的初始流量比指数衰减函数的拟合值更接近实测数据;(3)非饱和流中溶质运移穿透曲线(BTCs)的对称性比饱和流的好,初现时间和峰现时间均较早,多点注入时BTCs存在多峰现象;(4)纵向弥散系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示踪剂投放点-接收点间的线性距离(x)、初现时间(t_0)、峰现时间(t_m)、峰值浓度(c_m)、示踪剂平均运移速度(V)和含水介质空隙率(p)等;(5)高斯多峰拟合能很好地预测多峰BTCs的整体形状和变化趋势。本试验的研究成果在岩溶裂隙-管道水动力特性及岩溶地下水溶质运移的试验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可为野外示踪试验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任长江,白丹,何凡,赵新宇,裴青宝[3](2017)在《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非饱和土壤中,分子扩散、机械弥散作用对不同质地土壤溶质扩散影响各不相同。本文以粉壤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叁种形式水动力弥散系数计算公式(分子扩散作用、机械弥散作用、分子扩散与机械弥散共同作用)对溶质浓度进行数值模拟。以土壤含水率和Br~-浓度实测值与计算值均方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溶质运移参数识别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将所得参数代入对溶质运移方程,计算1 345min时刻的Br~-离子浓度值。结果表明:分子扩散与机械弥散共同作用下的Br~-浓度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关性最高、分子扩散次之、机械弥散最小,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0.916、0.793。在非饱和溶质运移的试验中,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共同影响着数值模拟的精度。(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杜川,陈素云,牛耕[4](2017)在《判定地下水水动力弥散系数的综合分析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水动力弥散系数是进行地下水污染评价及污染物运移模拟、预测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参数,不同的试验类型及求解方法对应的求参结果往往会有较大差异。在结合试验区含水层条件下,提出了持续注入法与瞬时投源法两种试验思路,考虑到含水层渗透系数、给水度等参数的获取相对容易且可靠,因此,在利用上述参数建立试验区水流模型的基础上对两种不同试验类型进行溶质运移模拟,最后结合解析法与数值法两种方法互验后综合确定试验区弥散系数。其中,在使用解析法对瞬时投源试验参数计算中提出全程最优曲线拟合法,从试验整体数据出发,在误差平方和最小原则下进行参数优化。结果表明,在数值模拟所需的基础参数准确的前提下,数值法能较准确、直观的体现计算值与实测值浓度变化情况,进而通过调整参数得到准确结果。不同水力特征下的试验类型所反映的参数结果更加客观真实。此类基于不同试验类型与求参方法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思路为今后不同地质条件下弥散系数的确定起到了较好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7年12期)

贾利军,邓吉强,康卫东,罗奇斌,畅俊斌[5](2016)在《NaCl作为示踪剂在西北苦咸水区地下水水动力弥散试验研究——以定边县东梁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定边县东梁村一农户家院外选取Na Cl作为示踪剂,采用径向收敛水动力弥散实验理论方法进行了第四系松散沉积层的现场水动力弥散试验,计算了潜水含水层的弥散参数。结果表明,Na Cl作为示踪剂在苦咸水区也可取得明显的、良好的效果,填补了在苦咸水区选用Na Cl作为示踪剂的空白,同时也得出了该场地的纵向弥散度aL为0.812 cm,为进一步建立该地区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预测地下水污染的发展趋势和评价该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苦咸水区弥散试验示踪剂的选取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期刊2016年11期)

刘军,赵新生,封丽华,李升[6](2016)在《不同温度污染源对水动力弥散影响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试验以野外采集砂土样作为研究土体,研究不同温度的污染源(25℃、40℃)对水动力弥散的影响。最终利用各观测孔的实测C-t数据计算纵、横向弥散系数。分析瞬时投入不同温度污染源后,示踪剂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最终发现高温污水更易发生横向扩散,加剧地下水污染。(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16年09期)

李世钰,刘国东,王亮,邢冰,任玉峰[7](2016)在《基于蝙蝠算法的适线法求解水动力弥散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弥散资料确定含水层弥散系数的标准曲线法在具体应用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用一种基于蝙蝠算法的适线法进行一维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模型中弥散系数的识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标准曲线法求解含水层弥散系数中主观因素造成较大误差的现象,并能直接得出地下水流速。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基于蝙蝠算法的适线法是求解水动力弥散系数的一种高效方法,可广泛用于求解其他水文地质问题。(本文来源于《煤田地质与勘探》期刊2016年04期)

李世钰,刘国东,王亮,王成都,邢冰[8](2015)在《德阳平原区潜水含水层水动力弥散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便捷的获得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运移的时空变化规律,不仅有利于地下水污染防治,还能为区域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以四川省德阳平原地区为例,以胭脂红为示踪剂,通过野外径向弥散试验,采用标准曲线法求解弥散系数,并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实测浓度与标准曲线浓度之间的误差,得到纵向弥散系数为0.53m2/h,均方根误差为0.066 3。可见获得的弥散系数较为合理,弥散试验结果可信。(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于靖,张华[9](2015)在《城市小型河流水动力弥散和潜流交换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城市小型河流中污染物的物理迁移过程规律,分析基流条件下流动水体与暂态存储区之间的滞留交互作用,采用溴化锂(Li Br)作为保守性示踪剂进行野外现场示踪试验,结合一维溶质运移存储模型(One-dimensional Transport with Inflow and Storage model,OTIS)定量解析潜流交换特性,估算纵向弥散系数(D)、潜流交换面积(As)、主河道断面面积(A)和潜流交换系数(α)。模型度量指标Da I值和均方根误差值结果表征参数模拟结果可靠性高,拟合效果理想。由泵入点O至下游1 300 m设置的A、B、C、D 4处监测点的模拟结果表明,水文参数D、As、A和α均随水文条件而变,OB河段(0~600 m)潜流交换能力较弱,主要以对流弥散过程为主;BD河段(600~1 300 m)具有较强的暂态存储能力,对溶质的滞留时间长;BC(600~1 000 m)和CD(1 000~1 300 m)河段交换系数分别为(3.42×10-6±0.65×10-6)s-1和(2.87×10-6±0.81×10-6)s-1;河段BC存在2.2×10-5m3/(s·m)的侧向补给流量。4个河段对比发现,城市河流渠道化、河床沉积物贫瘠等特征导致潜流交换能力弱化。(本文来源于《水科学进展》期刊2015年05期)

李炎,王丹[10](2015)在《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棕壤土为对象,采用水平土柱入渗法对水动力弥散系数Dsh(θ)进行了分析。试验分2组进行,分别采用初始浓度为0.1%和1%的钾肥(K2SO4)和氮肥(尿素)两种溶液,测定了试验土柱不同刻度处土壤体积含水量θ、土壤溶质浓度C。采用电导率仪和火焰分光光度仪分别测定了土壤溶液的含盐量和水溶性K+浓度。结果表明,Dsh(θ)值与采用何种浓度表示形式无关;不同初始浓度时,同一溶质的水动力弥散系数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相同初始浓度条件下,尿素溶液的Dsh(θ)小于K2SO4溶液的相应值;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Dsh(θ)与扩散系数D(θ)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水动力弥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岩溶含水系统的特殊性使传统的野外地质手段受到很大的限制,室内模拟成为现今研究岩溶裂隙-管道水渗流理论及溶质运移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为揭示岩溶裂隙-管道含水系统中水流及溶质的运移特性,本文基于系统、完整的裂隙-管道含水层补、径、排等特征建立岩溶裂隙-管道含水系统概念模型,以概念模型为设计依据、针对含水通道结构的相似性,设计并制作了用于室内试验的岩溶裂隙-管道叁维物理模型,进行水动力和溶质运移模拟。该模型主体部分包含降雨模拟器、表层岩溶带入渗箱、交叉裂隙带和管道网络几个组件,降雨模拟器降雨均匀度高、降雨强度可控,表层岩溶带充填的介质灵活装卸,裂隙、管道启闭方便。本试验规划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和不同含水结构中的水文过程模拟方案;设计了非饱和流和饱和流条件下,溶质在裂隙-管道、裂隙和管道中的运移过程模拟方案。试验结果发现:(1)裂隙-管道出口泉流量过程受降雨强度、表层岩溶带和含水结构的影响,流量过程曲线可分为叁个阶段:流量迅速增涨阶段、流量稳定波动阶段和流量衰退阶段;(2)退水过程分数多项式的非线性数学拟合优度很高,但拟合参数的物理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索,传统的退水方程二次式拟合的初始流量比指数衰减函数的拟合值更接近实测数据;(3)非饱和流中溶质运移穿透曲线(BTCs)的对称性比饱和流的好,初现时间和峰现时间均较早,多点注入时BTCs存在多峰现象;(4)纵向弥散系数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示踪剂投放点-接收点间的线性距离(x)、初现时间(t_0)、峰现时间(t_m)、峰值浓度(c_m)、示踪剂平均运移速度(V)和含水介质空隙率(p)等;(5)高斯多峰拟合能很好地预测多峰BTCs的整体形状和变化趋势。本试验的研究成果在岩溶裂隙-管道水动力特性及岩溶地下水溶质运移的试验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同时可为野外示踪试验的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动力弥散论文参考文献

[1].李立伟,李稳,刘景兰.填海造陆区潜水含水层水动力弥散试验研究[J].地下水.2019

[2].张雪梅.岩溶裂隙—管道水动力弥散特征室内模拟研究[D].贵州大学.2019

[3].任长江,白丹,何凡,赵新宇,裴青宝.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7

[4].杜川,陈素云,牛耕.判定地下水水动力弥散系数的综合分析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7

[5].贾利军,邓吉强,康卫东,罗奇斌,畅俊斌.NaCl作为示踪剂在西北苦咸水区地下水水动力弥散试验研究——以定边县东梁村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6

[6].刘军,赵新生,封丽华,李升.不同温度污染源对水动力弥散影响试验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6

[7].李世钰,刘国东,王亮,邢冰,任玉峰.基于蝙蝠算法的适线法求解水动力弥散系数[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6

[8].李世钰,刘国东,王亮,王成都,邢冰.德阳平原区潜水含水层水动力弥散试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5

[9].于靖,张华.城市小型河流水动力弥散和潜流交换过程[J].水科学进展.2015

[10].李炎,王丹.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

论文知识图

分布曲线在R3组土壤柱降解程度与模型预见结...不同时刻y=100剖面x方向水动力弥散分子扩散与水动力弥散之间的关...分析二维水动力弥散试验数据的改...水动力弥散装置示意图

标签:;  ;  ;  ;  ;  ;  ;  

水动力弥散论文_李立伟,李稳,刘景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