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酸酶条件研究

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酸酶条件研究

一、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满红,张佳运,陈玉林,杨雨鑫[1](2021)在《西农萨能奶山羊瘤胃产蛋白酶酵母菌的筛选研究》文中提出试验旨在从西农萨能奶山羊瘤胃液中分离出产蛋白酶的酵母菌株,并对其产酶能力进行测定。以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筛选,得到高产蛋白酶酵母菌,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经形态学观察及2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出5株产蛋白酶酵母菌,分别对各菌株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佳产酶条件下,菌株库德毕赤酵母Y1(时间48 h、接菌量3%、温度30℃、pH值9)产酶活力达229.89 U/mL,东方伊萨酵母Y5(时间48 h、接菌量4%、温度37℃、pH值9)产酶活力达212.63 U/mL,马克斯克鲁维酵母Y16(时间48 h、接菌量3%、温度37℃、pH值9)产酶活力达208.44 U/mL,近平滑假丝酵母Y20(时间48 h、接菌量4%、温度37℃、pH值9)产酶活力达211.74 U/mL,单孢酿酒酵母Y21(时间48 h、接菌量4%、温度30℃、pH值9)产酶活力达209.96 U/mL。同时对五株酵母菌产水解酶的效果进行了探究,发现库德毕赤酵母Y1、马克斯克鲁维酵母Y16、单孢酿酒酵母Y21具有较高的植酸酶活性,达到14.38、15.34、15.63 U/mL;五株菌株均表现出较高的果胶酶活性,其中单孢酿酒酵母Y21显着高于其他菌株(P<0.05),达到15.18 U/mL;五株菌株均表现出较高的纤维素酶活性,均超过180 U/mL,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Y20显着高于其他菌株(P<0.05),达到199.08 U/mL。试验成功分离出5株产蛋白酶菌。库德毕赤酵母Y1、马克斯克鲁维酵母Y16、单孢酿酒酵母Y21具有较高的植酸酶活性。五株菌株均表现出较高的果胶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

张紫娟,郑苗欣,邓威,饶俊辉,赵青,凌洁玉[2](2020)在《克氏原螯虾肠道产植酸酶菌的筛选、鉴定、酶学性质及固态发酵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植酸钙平板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肠道筛选产植酸酶菌株,经过初筛、复筛、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共得到8株产植酸酶菌株。其中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Z11具有较高酶活及抑菌活性而被用于后续研究。酶学性质研究表明,Z11所产植酸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7℃,最适pH为5.5,Ca2+与Mg2+对其有激活作用。以麸皮为主要原料进行固态发酵,单因素试验及正交优化试验表明:Z11的最优发酵条件为:30℃下发酵36 h,接种量7%,添加硫酸镁0.01%,所得发酵产品植酸酶活性达220.80 U/g,活菌数为1.6×109CFU/g,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及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有益于研发克氏原螯虾新型饲料添加剂。

谭金连[3](2018)在《滇中三个高原湖泊的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同属于滇中高原湖泊,都具有丰富的酵母菌资源,因其海拔高、紫外线辐射强、气压低、氧气含量低等特点而成为特殊高原水环境,使其酵母菌能够进行相应的新陈代谢与分泌胞外酶,以适应这一特殊环境。胞外酶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被广泛用于环境保护、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食品加工业、医药工业、洗涤剂工业及基因工程等众多领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对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湖泊污染及治理方面,但尚未见有关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酵母产胞外酶活性的系统研究报道,也未见产酶活性酵母菌与其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报道。为此,开展了其可培养酵母菌多样性研究,并对所获得的酵母菌进行胞外酶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进而评价产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探讨酵母菌在湖泊有机质的分解和物质循环中的生态作用,从而为云南高原湖泊酵母菌的深入与系统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以及为制定和开展高原湖泊的保护及周边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经典纯培养分离与纯化、分类与鉴定的方法,结合DNA区域序列的分析开展滇池沉积物可培养酵母菌多样性的研究,并采用平板筛选法对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三个湖泊中的1255株酵母菌在5°C和25°C进行11种胞外酶活性菌株的筛选。结果表明:三个高原湖泊中都栖息着丰富的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表现出丰富的酵母菌多样性,且产酶菌株数较多,亦即滇池共430株(14个属21个种)、抚仙湖共506株(25个属52个种)和星云湖共319株(17个属38个种),且滇池沉积物产酶酵母菌主要以子囊菌酵母为主,而抚仙湖湖水和星云湖湖水的产酶酵母菌主要以担子菌酵母为主,其中红酵母属(Rhodotorula)是三个湖泊共有的产酶优势属,Rhodotorula mucilaginosa是三个湖泊共有的产酶优势种;所有测试菌株至少都能产一种胞外酶,且三个湖泊酵母菌主要产植酸酶、菊粉酶和淀粉酶,滇池沉积物和星云湖湖水的所有菌株都不产漆酶,抚仙湖仅有32株菌株具有漆酶活性。系统地测定了三个湖泊样品的非生物因子(沉积物:水分、有机碳、总氮、总磷、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湖水:pH、总磷、总氮、有机碳、总硬度、浊度、电导率),并采用经典分析法对三个湖泊不同样点、不同区域的非生物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湖泊各样点的非生物因子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来看,滇池草海的非生物因子的浓度高于外海,抚仙湖和星云湖的非生物因子呈现出南低北高的趋势。采用SPSS软件对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酵母菌主要产酶酵母多样性、产11种胞外酶活性菌株比例与各湖泊的非生物因子进行相关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主要产酶酵母多样性与各湖泊的非生物因子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但大部分都不呈显着相关性;各湖泊产不同胞外酶的活性菌株比例与菌株所在湖泊的非生物因子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部分胞外酶的活性菌株比例与总氮、总磷和有机碳等非生物因子具有显着相关性,这可能是因为某些酵母菌能很好的利用硝酸盐、磷酸盐作为氮源进行生长,而有些则不能。从三个湖泊的胞外酶初筛结果中挑选活性较好的278株酵母菌,进行胞外脂肪酶(70株)、淀粉酶(55株)、锰依赖过氧化物酶(72株)、木质素过氧化物酶(72株)和漆酶(9株)酶活力的测定。酶活分析结果表明:抚仙湖酵母菌株产脂肪酶、淀粉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依赖过氧化物酶的产量均高于滇池和星云湖酵母菌株的酶产量,滇池湖泊酵母菌的各种酶产量在三个湖泊中最低;从中筛选到了2株高产脂肪酶的酵母菌株,分别为分离自星云湖的Papiliotrema flavescens Ym26764(25°C)和抚仙湖的Rhodotorula glutinis Ym27053(15°C)。以产脂肪酶发酵培养基为基础,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方法对Pa.flavescens Ym26764和Rh.glutinis Ym27053菌株进行产酶发酵培养基(碳源、氮源、初始pH)和发酵条件(时间、温度、接种量)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Pa.flavescens Ym26764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蔗糖7.5 g/L、尿素25.0 g/L、初始pH 8.0、接种量4%、培养温度25oC、培养时间48 h,脂肪酶活力可达451.09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6.0倍。Rh.glutinis Ym27053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蔗糖2.5 g/L、氮源为尿素25.0 g/L、初始pH 9.0、接种量4%,培养温度15oC,培养时间96 h,脂肪酶活力可达244.11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3.3倍。

乔慧,韩廷玉,张庆芳[4](2018)在《海洋真菌产酶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从大连丽娇湾和金石滩采集获得海水、海藻等样品,采用PDA培养基分离海洋真菌,并对产酶真菌进行筛选及鉴定,及其产酶能力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共筛选得到真菌32株,产酶菌株18株,其中有1株同时产4种酶,3株同时产3种酶,8株同时产2种酶。初步鉴定18株产酶菌分布于4个属,其中优势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 sp.)和青霉属(Penicillium sp.),各6株,均占总筛选产酶菌株数的33.33%,其次为酵母属(Saccharomyces sp.),共4株,占总筛选产酶菌株数的22.22%。11株产植酸酶、10株产纤维素酶、6株产淀粉酶、5株产蛋白酶、3株产脂肪酶。

王凯[5](2016)在《青藏高原土壤中产植酸酵微生物的筛选及酶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植酸酶是一类催化植酸盐水解为无机磷酸盐和肌醇的酶类,作为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在动物营养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在单胃动物饲料中加入微生物源植酸酶不仅能有效提高磷的利用率,降低磷对环境污染,而且可解除植酸对饲料中营养因子螯合作用,提升饲料的营养价值,因而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对青藏高原地区土壤中产植酸酶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诱变选育,获得高产植酸酶菌株,并对其产植酸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从青藏高原土壤中共分离得到18株产植酸酶菌株,分别来自三种不同的生境,其中柴达木盆地灌丛沙丘根际分离得到10株(占55.5%),青藏高原沙化草原分离得到3株(占16.7%),青藏高原铁路沿线5株(27.8%),其它沙化地且植被较少的取样地未分离得到植酸降解菌。通过16s/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18株菌进行鉴定,其中Erwinia persicina AT1-1,Fusarium tricinctum BLH-2,Talaromyces pinophilus NMH 2-1-1,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 NMH 3-3-2菌株是首次发现植酸降解菌。对18株菌酶活的研究发现Penicillium glabrum NMH 2-3-1产植酸酶活性最高(2695.3 U/mL)。2、在28℃、160 r/min条件下对菌株Penicillium glabrum NMH 2-3-1进行摇瓶培养,培养6d后,对所产植酸酶进行了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酶在pH 4.08.0和2060℃性质稳定,最适反应温度为55℃,60℃保温1h,酶活保持在75%,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Mn2+、Cu2+、Al3+对该酶活具显着抑制作用,Ca2+、Mg2+显着提高该酶的活性。该酶具有较好的抗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水解能力。3、对Penicillium glabrum strain NMH 2-3-1进行了紫外线诱变选育,得到4株高产植酸酶的菌株,分别命名为P.glabrum U1、P.glabrum U2、P.glabrum U3、P.glabrum U4,其中P.glabrum U3产植酸酶酶活最高,达到3611.3 U/mL,较出发菌株提高34%。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对P.glabrum U3株菌进行再次诱变,通过复筛,最终得到4株高产菌株,其中P.glabrum E1酶活比P.glabrum U3提高8.9%,达到4014.9 U/m L,较原始出发菌株提高了近49%。对P.glabrum E1连续传代培养,产酶性能基本稳定。4、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液中NH4NO3、MnSO4、FeSO4的浓度是影响植酸酶酶活的显着因素。利用Box-Behnken设计进行了3因子优化设计,优化得到的培养基组成及发酵条件为:淀粉1.5%、NH4NO3 0.375%、MgSO4·7H2O 0.05%、KCl 0.05%、MnSO4 0.008%、FeSO4 0.0078%,pH 6.0,接种量2%,30℃,摇床转速160 r/min。酶活达4197.15 U/mL,较优化前菌株,植酸酶酶活提高了4.9%。5、在37℃条件下,用P.glabrum E1产植酸酶粗提液对麸皮、豆粕、棉粕、玉米粉四种饲料原料植酸磷降解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4种原料的植酸磷含量分别为69.64%、62.82%、61.24%、44.00%,加入酶液3 h后,该植酸酶粗提液对4种饲料原料中植酸磷降解率分别为47.08%、59.95%、62.48%、65.74%,表明该植酸酶对四种原料中的麸皮植酸磷降解效率最好,然后依次是豆粕>棉粕>玉米粉,对麸皮的降解率要分别比豆粕、棉粕、玉米粉高出8.82%、4.96%、28.38%。

于鹏[6](2014)在《南极产低温植酸酶菌的分离、产酶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酸酶作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能够有效提高饲料中植酸磷的利用率,降低植酸的抗营养作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能够缓解粪磷排泄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在饲料行业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现在应用的植酸酶大多为中高温植酸酶,与低温植酸酶相比它们在低温下活性较低,而单胃动物的生理温度在39℃左右,在水产养殖业中通常需要植酸酶在低于28℃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因此,低温植酸酶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两步筛选法从南极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出10株产植酸酶菌株,其中一株具有较高的植酸酶活性,命名为JMUY14。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26S rRNA ITS区序列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 sp.)。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有关红酵母属产植酸酶的报导。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Rhodotorula sp. JMUY14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如下:葡萄糖4%,蛋白胨2%,NaNO31.5%,KCl0.025%,MgSO4·7H2O0.025%,MnSO4·H2O0.002%,FeSO4·7H2O0.002%,发酵时间48h,发酵温度25℃,培养基初始pH5.0,接种量10%。通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选取发酵温度(℃)、接种量(%)和蛋白胨添加量(%)为显着因子进行Box-Behnken Design (BBD),结果如下:在发酵温度26℃,接种量10.4%,蛋白胨添加量2.3%的条件下,植酸酶产量达到205.447U/ml,与软件预测的植酸酶产量201.948U/ml基本一致,比优化前大约提高了3.4倍。通过硫酸铵沉淀、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SP 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层析对Rhodotorula sp. JMUY14的胞外植酸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纯化倍数和回收率分别为15.16和5%,植酸酶的比活达到31635U/mg。Rhodotorula sp. JMUY14的植酸酶具有以下特性:(1)等电点为4.33,分子量为63kDa;(2)最适温度为50℃,在10℃和37℃分别保留17.5%和85%的酶活,表明其在低温下具有较高的活性;在45℃和50℃孵育50min分别保留64.8%和41%的酶活,55℃处理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分别保留45.7%、36.2%、22.9%、21.0%、12.4%的酶活,60℃或65℃处理10min酶活基本丧失;(3)最适pH为5.0,在pH2.0-8.0稳定性较好,适于在单胃动物胃肠道中发挥作用;(4)Mg2+、Fe2+、Fe3+、K+、Na+、Ca2+、EDTA和EGTA能够增强植酸酶的活性;Cu2+、Zn2+、Mn2+、Ag+、PMSF、Phenylgloxal hydrate和SDS能够抑制植酸酶的活性,其中Phenylgloxal hydrate是组氨酸酸性磷酸酶的特异性抑制剂。因此,Rhodotorula sp. JMUY14的植酸酶属于组氨酸酸性磷酸酶(HAP)家族;(5)在0.1mg/ml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溶液中37℃孵育1h,剩余酶活分别为92.2%和75.6%,表明它具有较强的蛋白酶抗性;(6)植酸酶对植酸的Km和Vmax值分别为0.247mM和0.0265mM/min,对植酸钠的Km和Vmax值分别为0.817mM和0.0218mM/min,表明该植酸酶对植酸具有较高的亲和力。

刘建民,李秉钧,冯俊荣[7](2012)在《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诱变及酶学性质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从富含有机质的环境中采集土样,通过植酸钙平板透明圈法初筛和维生素C-硫酸-钼酸铵-酒石酸锑钾法测定植酸酶酶活复筛,共筛选到5株产植酸酶的霉菌,对这5株菌株进行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处理,最终获得一株高产植酸酶突变株NTG-506,酶活达到112 U/mL,比原始出发菌株的酶活提高了3.2倍.突变株NTG-506在250mL三角瓶中发酵培养,在装液量60 mL,接种量2%时,培养4 d后酶活达到最高,为124.5 U/mL.植酸酶的最适反应温度35℃,经50℃处理10 min后剩余酶活为原来的57%.

黄翠翠[8](2011)在《植酸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文中认为植酸酶属于磷酸单脂水解酶,是将植酸(或植酸盐)催化水解成无机磷酸(或无机磷酸盐)与肌醇的一类酶的总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植酸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医药、食品等各个方面,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目前在植酸酶的应用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工业化生产植酸酶所用的微生物菌种产酶活力一般都比较低,选育新的菌株工业化生产植酸酶势在必行。采用实验室筛选保存得到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QM-10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微波、甲基磺酸乙酯、60Co γ射线复合诱变,得到一株液态发酵产植酸酶活力为4920U/mL的菌株,其产植酸酶活力较原始菌株提高了2倍,将其命名为黑曲霉Co-79。传代试验证明菌株Co-79的遗传性状稳定。通过单因素优化得到高产菌株黑曲霉Co-79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同时对摇瓶和10L自动控制发酵罐中的最佳培养条件进行研究,以求为工业化生产植酸酶提供参考。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3%,(NH4)2SO42%,MgSO4·7H2O0.05%,KCl0.05%,FeSO4·7H2O0.0005%,MnSO4·7H2O0.0005%,K2HPO40.06%,吐温-800.2%,pH值为5.5。最适发酵条件为:摇瓶装液量为80mL/500mL,接种量为2%,发酵时间为120h,发酵温度为30℃。随后在10L发酵罐中进行Co-79的扩大发酵培养,装液量确定为6.5L,发酵过程中初始通气率为1.5vvm,搅拌的初始速度为200r/min。在发酵22h后根据发酵罐中的溶氧情况对搅拌速度和通气率进行调节,使发酵罐中的溶氧维持在20%以上,发酵120h后发酵液的植酸酶活力达到5320U/mL。对菌株Co-79产植酸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确定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佳反应时间为10min,最适pH为5.5,酶稳定性良好。

王文君,黄梅娜,夏延国,马敏,徐海峰,朱启忠[9](2011)在《产中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优化》文中指出对菌BA8的产酶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讨了碳源、氮源、磷源等培养基成分和温度、接种量、装液量等培养条件对产酶的影响。结果表明,每1000mL液体培养基最佳组成为可溶性淀粉40g、胰蛋白胨10g、亚硝酸钠8.6g、硝酸铵5.0g、磷酸氢二钾0.10g、氯化钾0.10g、氯化镁0.10g、氯化锰0.09g。摇瓶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值6.0,发酵温度30℃,装液量100mL,接种量7%。优化后酶活可达到241.1U/mL,比未优化前提高了2.21倍。

闻雅男,赵娜,滕雪莹,王学英[10](2011)在《黑曲霉植酸酶高产菌株产酶条件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单因子分解法对黑曲霉产酶条件进行筛选,分别从水分含量、最佳底物选择、碳源、氮源、最佳培养时间、温度、pH值等制约产酶因素着手,筛选出在来源廉价的麦麸作为底物,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培养基中含水量在35%时,经过96 h的培养,植酸酶的产量最高,酶活可达463 U/m l。

二、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农萨能奶山羊瘤胃产蛋白酶酵母菌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来源、培养基、试剂
        1.1.1 样品的来源
        1.1.2 培养基
        1.1.3 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产蛋白酶酵母菌株的筛选
        1.2.2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3 产蛋白酶酵母菌产酶条件优化
        1.3.1 培养时间对菌株产蛋白酶影响
        1.3.2 接种量对菌株产蛋白酶的影响
        1.3.3 培养温度对菌株产蛋白酶的影响
        1.3.4 初始培养基p H值对菌株产蛋白酶的影响
    1.4 产植酸酶、果胶酶、纤维素酶三种水解酶效果的研究
2 结果
    2.1 产蛋白酶酵母菌株的筛选结果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产蛋白酶酵母菌产酶条件优化结果
        2.3.1 培养时间对菌株产蛋白酶的影响
        2.3.2 菌液接种量对菌株产蛋白酶的影响
        2.3.3 培养温度对菌株产蛋白酶的影响
        2.3.4 初始培养基p H对菌株产蛋白酶的影响
    2.4 产植酸酶、果胶酶、纤维素酶三种水解酶效果的研究
        2.4.1 产植酸酶效果的研究
        2.4.2 产果胶酶效果的研究
        2.4.3 产纤维素酶效果的研究
3 讨论
    3.1 发酵条件对微生物蛋白酶活力的影响
    3.2 微生物产复合酶的研究
4 结论

(2)克氏原螯虾肠道产植酸酶菌的筛选、鉴定、酶学性质及固态发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小龙虾肠道产植酸酶菌的筛选及鉴定
        1.2.2 植酸酶活性测定
        1.2.3 抑菌试验
        1.2.4 植酸酶的酶学性质
        1.2.5 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龙虾肠道产植酸酶菌的筛选、鉴定及比较
    2.2 Z11所产植酸酶的酶学性质
    2.3 Z11固态发酵的单因素试验
    2.4 Z11固态发酵的正交试验
3 讨论

(3)滇中三个高原湖泊的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 水环境酵母菌的研究
        1.1 水环境酵母菌的多样性
        1.2 水环境酵母菌的功能与应用
    2 云南高原湖泊酵母菌的研究进展
        2.1 云南高原湖泊酵母菌多样性及活性研究
        2.2 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概况
    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2 研究的内容
        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滇中三个高原湖泊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一节 滇中三个高原湖泊酵母菌的多样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样品的采集
        1.3 培养基
        1.4 滇池沉积物酵母菌的富集与分离
        1.5 酵母菌的保藏
        1.6 酵母菌的分类鉴定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滇池沉积物酵母菌多样性
        2.2 抚仙湖酵母菌多样性
        2.3 星云湖酵母菌多样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滇中三个高原湖泊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胞外酶筛选培养基
        1.3 胞外酶筛选方法
        2 结果
        2.1 滇池沉积物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筛选结果
        2.2 滇池沉积物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的空间分布特征
        2.3 抚仙湖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筛选结果
        2.4 抚仙湖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的空间分布特征
        2.5 星云湖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筛选结果
        2.6 星云湖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的空间分布特征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滇中三个高原湖泊非生物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理化指标的测定
        1.2 样品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2 结果
        2.1 滇池沉积物理化因子分析
        2.2 抚仙湖湖水理化因子分析
        2.3 星云湖湖水理化因子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滇中三个高原湖泊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与非生物因子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性
    1 方法
    2 结果
        2.1 滇池沉积物酵母菌主要产胞外酶种群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2.2 滇池沉积物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株比例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2.3 抚仙湖湖水酵母菌主要产胞外酶种群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2.4 抚仙湖湖水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株比例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2.5 星云湖湖水酵母菌主要产胞外酶种群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2.6 星云湖湖水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株比例与非生物因子的相关性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滇中三个高原湖泊5种高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株的筛选
    1 材料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剂
    2 方法
        2.1 菌种的活化
        2.2 接种、培养
        2.3 粗酶液的制备
        2.4 脂肪酶、淀粉酶、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依赖过氧化物酶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3 结果
        3.1 湖泊酵母菌产胞外脂肪酶的酶活结果
        3.2 湖泊酵母菌产胞外淀粉酶的酶活结果
        3.3 湖泊酵母菌产胞外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酶活结果
        3.4 湖泊酵母菌产胞外锰依赖过氧化物酶的酶活结果
        3.5 湖泊酵母菌产胞外漆酶的酶活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2株高产脂肪酶酵母菌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接种、培养
        1.4 Ym26764、Ym27053菌株产酶的单因素实验
        1.5 Ym26764、Ym27053菌株产酶的正交实验
        1.6 Ym26764、Ym27053菌株产酶的正交结果验证
    2 结果
        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2 正交实验结果
        2.3 正交结果的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问题讨论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海洋真菌产酶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1.1 样品
        1.1.2 培养基
        1.1.3 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海洋真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1.3.2 特定产酶真菌的筛选
        1.3.3 产酶真菌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洋真菌的分离及纯化
    2.2 产酶海洋真菌的筛选、鉴定
    2.3 产酶活性大小的研究
3 结论

(5)青藏高原土壤中产植酸酵微生物的筛选及酶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植酸酶及其分类
    1.2 植酸酶来源
        1.2.1 植物源植酸酶
        1.2.2 动物源植酸酶
        1.2.3 微生物源植酸酶
    1.3 提高植酸酶产率的策略
        1.3.1 菌种的诱变
        1.3.2 基因工程菌
        1.3.3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1.4 植酸酶分离纯化技术
        1.4.1 预处理和浓缩
        1.4.2 层析纯化
        1.4.3 植酸酶的固定化
    1.5 植酸酶的国内外市场状况及其应用研究
        1.5.1 植酸酶的国内外市场状况
        1.5.2 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1.5.3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5.4 作为土壤改良剂
        1.5.5 促进植物生长中的应用
        1.5.6 其他应用领域
    1.6 前景与展望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青藏高原土壤产植酸酶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的配制
        2.1.4 菌种的分离与筛选
        2.1.5 磷标准曲线的制备
        2.1.6 植酸酶酶活的测定
        2.1.7 产植酸酶微生物的DNA提取
        2.1.8 16S rRNA基因序列及 18S rR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
    2.2 实验结果
        2.2.1 磷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
        2.2.3 产植酸酶菌株的分子鉴定
3 植酸酶的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
        3.1.2 供试饲料原料
        3.1.3 实验仪器
        3.1.4 产植酸酶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及酶活的测定
        3.1.5 植酸酶的初步纯化
        3.1.6 植酸酶酶学性质研究
        3.1.7 无机磷含量的测定
        3.1.8 饲料原料中总磷含量的测定
        3.1.9 植酸磷降解率的测定
    3.2 实验结果
        3.2.1 菌株的生长及产酶曲线
        3.2.2 植酸酶粗提液的硫酸铵分级沉淀
        3.2.3 植酸酶的最适pH及稳定性
        3.2.4 植酸酶的最适温度及热稳定性
        3.2.5 金属离子对植酸酶酶活的影响
        3.2.6 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对植酸酶酶活的影响
        3.2.7 样品原料中磷含量分析
        3.2.8 原料中植酸磷降解效率分析
4 菌株Penicillium glabrum的复合诱变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诱变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
        4.1.4 诱变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P. glabrum的紫外诱变
        4.2.2 P. glabrum的EMS诱变
        4.2.3 P. glabrum E1的产酶稳定性
        4.2.4 P. glabrum E1的生长曲线及液态发酵特征
5 菌株Penicillium glabrum E1产植酸酶发酵工艺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
        5.1.2 培养基
        5.1.3 培养基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单因素实验
        5.2.2 Plackett-Burman试验优化
        5.2.3 Box-Behnken试验优化
        5.2.4 响应面优化及分析
6 讨论与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与参与项目

(6)南极产低温植酸酶菌的分离、产酶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前言
    1.1 南极微生物简介
        1.1.1 南极微生物的多样性
        1.1.2 低温微生物的特征
        1.1.3 低温微生物的应用
    1.2 微生物低温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2.1 低温酶的结构特征
        1.2.2 新型低温酶的筛选
        1.2.3 低温酶的改造
        1.2.4 低温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
    1.3 植酸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3.1 植酸
        1.3.2 植酸酶的定义
        1.3.3 植酸酶的来源
        1.3.4 植酸酶的分类
        1.3.5 植酸酶的性质
        1.3.6 植酸酶的作用机制
        1.3.7 植酸酶领域的研究热点
        1.3.8 植酸酶的应用
        1.3.9 植酸酶的发展趋势
        1.3.10 植酸酶活性测定方法
        1.3.11 低温植酸酶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南极产低温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
        2.1.2 主要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植酸酶活力的测定
        2.1.6 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
        2.1.7 菌种鉴定
    2.2 实验结果
        2.2.1 磷标准曲线
        2.2.2 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
        2.2.3 菌种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菌株 JMUY14 产酶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主要化学试剂
        3.1.4 种子液的培养
        3.1.5 粗酶液的制备及酶活测定
        3.1.6 单因素试验
        3.1.7 筛选显着因子
        3.1.8 响应面试验设计(RSM)
    3.2 实验结果
        3.2.1 单因素试验
        3.2.2 筛选显着因子
        3.2.3 响应面试验设计(RSM)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植酸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
        4.1.4 仪器
        4.1.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1.6 SDS-PAGE 及银染
        4.1.7 Rhodotorula sp. JMUY14 植酸酶的分离纯化
        4.1.8 Rhodotorula sp. JMUY14 植酸酶的性质研究
    4.2 实验结果
        4.2.1 蛋白质标准曲线
        4.2.2 Rhodotorula sp. JMUY14 植酸酶的纯化
        4.2.3 Rhodotorula sp. JMUY14 植酸酶的性质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5.1 本论文的研究总结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5.3 本论文的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诱变及酶学性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样采集
    1.2 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1.4 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
    1.5 紫外线诱变处理
        1.5.1 制备孢子悬液
        1.5.2 紫外线诱变处理
        1.5.3 诱变菌株的筛选
        1.5.4 遗传稳定性测定
    1.6 亚硝基胍诱变处理
    1.7 植酸酶活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植酸酶菌株筛选结果
    2.2 筛选菌株的酶活
    2.3 5株菌株的紫外线诱变结果
    2.4 紫外诱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2.5 亚硝基胍诱变结果
    2.6 产酶条件及酶学性质初步研究
        2.6.1 不同装液量对酶活力的影响
        2.6.2 不同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
        2.6.3 不同培养天数对产酶的影响
        2.6.4 植酸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2.6.5 植酸酶的耐热性
3 小 结

(8)植酸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植酸酶的分类和来源
        1.1.1 植酸酶的分类
        1.1.2 植酸酶的来源
    1.2 植酸酶菌株的选育
        1.2.1 物理诱变
        1.2.2 化学诱变
        1.2.3 复合诱变
    1.3 植酸酶的应用
        1.3.1 提高饲料中磷的利用率
        1.3.2 提高矿物质的生物利用度
        1.3.3 提高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利用度
        1.3.4 植酸酶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1.3.5 植酸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复合诱变选育植酸酶高产菌株
    2.1 实验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磷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紫外线诱变致死率的测定
        2.2.3 紫外线诱变及筛选结果
        2.2.4 微波辐射诱变致死率的测定
        2.2.5 微波诱变及筛选结果
        2.2.6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致死率的测定
        2.2.7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及筛选结果
        2.2.8 ~(60)Co γ射线诱变致死率的测定
        2.2.9 ~(60)Co γ射线诱变及筛选结果
        2.2.10 复筛结果
        2.2.11 遗传稳定性实验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植酸酶液态发酵工艺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植酸酶酶液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实验优化植酸酶发酵培养基
        3.3.2 单因素实验优化植酸酶摇瓶发酵条件
        3.3.3 植酸酶发酵罐中发酵条件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植酸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酶液的制备
        4.2.2 不同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4.2.3 不同反应时间对酶活力的影响
        4.2.4 不同缓冲液 pH 值对酶活力的影响
        4.2.5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4.2.6 酶对温度的稳定性
        4.2.7 酶对 pH 的稳定性
    4.3 实验结果
        4.3.1 不同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4.3.2 不同反应时间对酶活力的影响
        4.3.3 不同缓冲液 pH 值对酶活力的影响
        4.3.4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4.3.5 酶对温度的稳定性
        4.3.6 酶对 pH 的稳定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黑曲霉植酸酶高产菌株产酶条件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2.1 马铃薯培养基
        1.2.2 黑曲霉液体发酵培养基
    1.3 主要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黑曲霉菌种活化以及酶液发酵条件
    2.2 黑曲霉粗酶液的制备
    2.3 磷标准曲线绘制
    2.4 植酸酶活性的测定
    2.5 产酶条件的筛选
        2.5.1 培养基适含水量的确定
        2.5.2 最佳培养基的选择
        2.5.3 最佳培养时间的选择
    2.6 黑曲霉植酸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2.6.1 温度对植酸酶活性的影响
        2.6.2 pH对植酸酶活性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黑曲霉沈农1号产酶条件的筛选
        3.2.1 水分含量对菌体生长及酶的产生影响
        3.2.2 最佳底物的选择
        3.2.3 最佳碳源的选择
        3.2.4 最佳氮源的选择
        3.2.5 最佳培养时间的选择
    3.3 温度与pH对沈农1号产植酸酶的影响
        3.3.1 温度对沈农1号产植酸酶活性的影响
        3.3.2 pH对沈农1号产植酸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植酸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4.2 产植酸酶的黑曲霉菌株的筛选
5 结论

四、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农萨能奶山羊瘤胃产蛋白酶酵母菌的筛选研究[J]. 魏满红,张佳运,陈玉林,杨雨鑫. 饲料工业, 2021(05)
  • [2]克氏原螯虾肠道产植酸酶菌的筛选、鉴定、酶学性质及固态发酵研究[J]. 张紫娟,郑苗欣,邓威,饶俊辉,赵青,凌洁玉. 水产学杂志, 2020(05)
  • [3]滇中三个高原湖泊的产胞外酶活性酵母菌多样性研究[D]. 谭金连. 云南大学, 2018(01)
  • [4]海洋真菌产酶能力的研究[J]. 乔慧,韩廷玉,张庆芳. 中国酿造, 2018(01)
  • [5]青藏高原土壤中产植酸酵微生物的筛选及酶学特性研究[D]. 王凯. 兰州交通大学, 2016(04)
  • [6]南极产低温植酸酶菌的分离、产酶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 于鹏. 集美大学, 2014(01)
  • [7]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诱变及酶学性质初探[J]. 刘建民,李秉钧,冯俊荣.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12(04)
  • [8]植酸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优化[D]. 黄翠翠.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04)
  • [9]产中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优化[J]. 王文君,黄梅娜,夏延国,马敏,徐海峰,朱启忠. 中国酿造, 2011(07)
  • [10]黑曲霉植酸酶高产菌株产酶条件的筛选[J]. 闻雅男,赵娜,滕雪莹,王学英. 辽宁农业科学, 2011(03)

标签:;  ;  ;  

产植酸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酸酶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