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葡油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萨北油田,葡Ⅰ油组,沉积相,河控叁角洲
葡油组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飞,李月,郭建勋,董晓贺,尹太举[1](2017)在《萨北二西区葡Ⅰ油组沉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促进萨北二西区葡Ⅰ油组的滚动勘探开发,开展了油区沉积相精细研究。利用地质、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基于不同的级别层序界面和湖泛面,识别出了姚家组3种类型的岩心界面:相组合的转换界面、岩石相内部显示不同的层理变化的界面以及表示砂泥岩厚度旋回性变化的界面,并进行了精细地层对比。在岩心描述基础上,进行单井沉积相、连井沉积相、平面沉积相分析。认为研究区为河控叁角洲相,并系统划分了沉积微相类型,同时确定了不同微相的测井响应,最后对各沉积相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能源与环保》期刊2017年07期)
孙廷彬,林承焰,田敏,徐慧[2](2011)在《葡北油田葡Ⅰ油组夹层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北油田葡Ⅰ油组油层目前进入了高含水、二次开发调整阶段。笔者通过岩心精细观察描述建立夹层的岩性-电性关系,在研究区识别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叁种成因类型。在平面上,夹层多分布在河道拐弯或是河道分岔位置;垂向上,夹层多分布在多期河道迭加厚砂层部位。另外,迭加河道厚砂层内部从中心线到砂体边部夹层往往呈无夹层-物性夹层-泥质夹层规律性分布。在密闭取心井岩心观察、分析化验资料和水淹解释资料的综合分析下,认识到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在垂向上对注水有良好的封堵性,在射孔不完善的层段夹层以上或是以下易形成遮挡性剩余油富集;而当储层中发育物性夹层时或是无夹层是会导致注水下窜导致储层底部水淹。(本文来源于《“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8)
宋力[3](2010)在《葡萄花油田葡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针对葡萄花油田葡Ⅰ油组储层“窄、薄”的独特地质特点,充分利用密井网条件下的岩心、测井、生产动态和监测资料,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详细描述了储层平面、层间、层内和微观孔喉的非均质性,并且详细分析了各级次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为挖潜剩余油和提高采收率服务。受沉积相作用的控制,葡Ⅰ油组骨架砂体平面上以窄条带状或者枝状分布为主,储层物性平面上沿着水下分流河道主流线或者主体席状砂延展方向较好,而沿与之垂直方向向两侧物性逐渐变差。一方面,水下分流主河道和主体席状砂侧缘以及物性较差的非主体砂剩余油较富集,另一方面,由于井网对窄薄砂体的不适应性造成局部注采不完善,形成剩余油。葡Ⅰ油组层间非均质性严重,纵向砂体厚度和物性的差异造成层间干扰现象突出。以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主体席状砂为主的厚油层吸水能力强,水淹比例大;以外前缘非主体席状砂和分流河道间砂为主的非主力油层砂体厚度小、物性差,油层吸水能力弱甚至不吸水,储层动用差或者未动用。本文提出了储层层内五级结构划分方案,并以此为基础主要针对厚油层开展层内非均质性研究。葡Ⅰ油组储层一部分纵向上较厚、横向片状展布的砂体是由多期水下分流河道纵向切迭、横向连片而成的,具有复杂的层内非均质特征,通过河道底部的冲刷面和泥质、钙质等结构界面可以将单一河道划分开;单成因砂体内部夹层对油水运动控制作用明显,夹层上部容易形成剩余油富集;正韵律河道砂体底部容易形成大孔道,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造成葡Ⅰ油组厚砂体油层采出程度低,大量的剩余油富集,可以通过“动态筛选井区、监测确定层位、静态验证”的方法来对大孔道进行识别。根据不同相带典型样品铸体薄片的鉴定结果,分析了葡Ⅰ油组孔隙和吼道类型以及不同相带孔喉结构类型。利用仿真模型技术,以不同条件下的微观驱替实验为基础,对不同孔喉结构微观剩余油形成机制进行研究,有效地深化了多油层合注合采条件下窄薄砂岩油藏剩余油形成方式及分布规律的认识,对指导水驱挖潜以及叁次采油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10-06-01)
刘卫,林承焰,杨永智,胡祖站[4](2010)在《窄薄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综合评价与剩余油分布——以葡北油田叁断块葡Ⅰ油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合评价储层质量和形态各项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介绍了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原理及求取方法。该评价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指标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的片面性,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储层特征,有利于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该方法在葡北油田叁断块的应用结果证实,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分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值为0.5~0.7的区域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在特高含水期,窄薄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相对富集区主要位于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油层上部、主力相带侧缘和非主力相带以及断层遮挡等部位,其中正韵律厚油层上部的剩余油为最有利的挖潜目标,断层遮挡部位的剩余油也具有较好的潜力。(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0年01期)
李伟[5](2009)在《葡北油田葡Ⅰ油组叁角洲前缘储层单成因砂体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储层空间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主要集中于曲流河点坝砂体构型以及河口砂坝构型特征的分析。本次在对葡北油田油藏空间构型研究的基础上,从结构层次划分、结构面识别以及如何判断单成因砂体方面对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窄薄砂岩空间构型做了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09年06期)
李伟[6](2009)在《葡北油田四断块葡Ⅰ油组叁角洲前缘储层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阶段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存在着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等问题。储层平面上大面积水淹,剩余油分布异常复杂,分析难度大,其开发对象已由早期的油层组到中期的小层乃至单层、单砂体,开采的主要矛盾已由层间矛盾转为层内矛盾乃至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单元之间的矛盾。本论文综合应用不同尺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通过精细解剖葡北四断块葡I组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以动静态相结合为研究主线,主要做了以下几点研究:(1)对各项参数的统计及岩心观察的结果表明,储层砂体成因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在对储层砂体特征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储层沉积模式。(2)用储层层次结构分析方法完成了葡北四断块窄薄砂岩油层不同成因砂体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葡北四断块储层一部分砂体为独立的六级结构单元,另一部分横向展布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的厚油层砂体为多个六级结构体纵向切迭、横向连片而成,在纵向和横向上可以进行单成因砂体的进一步细分。(3)综合应用不同尺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开展对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特征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葡北储层砂体层内非均质程度中等-较弱,而平面非均质程度中等-较强。(4)对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产状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区油层内的夹层厚度较小,频率和频数低,横向展布范围有限,大多数呈斑状分布,不超过一个井距,少数可达2个井距,而横向延伸范围能达3个以上井距的沉积单元内的夹层非常少见。(5)将储层空间结构研究成果和生产动态资料相结合,开展了储层空间结构与剩余油形成的关系研究,认为储层空间结构层次的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尤其是厚油层内的夹层对其内部剩余油的形成有更加直接的影响。进一步指出嵌入型单成因砂体上倾尖灭区、垂向侵蚀切迭型不连通的单成因砂体、单成因砂体空间对接的隔挡层部位是剩余油富集区,另外当油层存在注采对应关系时,油井钻遇的油层内部不稳定夹层秩?彩菒В油富集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09-06-01)
孙继峰[7](2008)在《葡萄花油田北部地区葡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花油田北部地区发育典型的窄薄砂岩油藏。研究区目的层纵向剖面上砂泥岩薄互层的特点非常突出,物性差异大,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严重。目前油田综合含水达到88.52%,进入了高含水开发期,随着含水的继续上升,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矛盾更加突出。针对现阶段油田开发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质、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了密井网条件下油层微构造研究;以沉积单元为单位,从层内、层间、平面、微观及叁维空间等多方面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应用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定量表征了油藏非均质特征;阐明了低效无效循环体和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的关系,最终找出该区剩余油富集区,为局部加密扩边挖潜及水驱调整提供地质依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与认识:(1)以沉积单元为单位,从层内对非均质特征进行了研究,表明葡Ⅰ油组6-9砂层组非均质性最强,1-5砂层组次之,10-11砂层组相对较弱。(2)平面非均质特征明显受沉积微相带的控制,从水下分流主河道、主体席状砂、水下分流浅河道、非主体席状砂、废弃河道到河道间薄层砂物性逐渐变差,在这些微相内部,从主体部位向非主体部位又进一步变差。(3)非均质研究结果表明,岩相单元细分后,单井纵向上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层间非均质较为严重,总结了该地区五种层间非均质模式,指出了其非均质强弱程度。(4)在经过对研究区隔层特征的研究,认为除少数井点上下连通外,各个沉积单元间的隔层基本全区分布,能够将各沉积单元划分成独立的油水运动单元和达到对单层注水的控制,共划分出两个一级隔层,两个二级隔层,六个叁级隔层,十五个四级隔层。(5)经过对夹层分布的研究,认为其分布的不均一性强,夹层较发育的区域水淹强度弱于夹层较不发育的区域,通过对两口井的分析,认为夹层较发育的井水淹速度慢而使生产寿命延长。(6)通过应用非均质综合指数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表明综合指数介于0.5-0.7的部位剩余油最为富集。(7)在非均质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动态生产资料,分析了研究区低效无效循环的形成原因及表现方式,提出了判断的步骤,划分了低效无效循环体的类型,并找出该地区10口井具有注水延大孔道突进的现象。(8)根据不同的非均质特征找出了相对应剩余油特征的井,并提出了相应的挖潜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08-05-01)
葡油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葡北油田葡Ⅰ油组油层目前进入了高含水、二次开发调整阶段。笔者通过岩心精细观察描述建立夹层的岩性-电性关系,在研究区识别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叁种成因类型。在平面上,夹层多分布在河道拐弯或是河道分岔位置;垂向上,夹层多分布在多期河道迭加厚砂层部位。另外,迭加河道厚砂层内部从中心线到砂体边部夹层往往呈无夹层-物性夹层-泥质夹层规律性分布。在密闭取心井岩心观察、分析化验资料和水淹解释资料的综合分析下,认识到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在垂向上对注水有良好的封堵性,在射孔不完善的层段夹层以上或是以下易形成遮挡性剩余油富集;而当储层中发育物性夹层时或是无夹层是会导致注水下窜导致储层底部水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葡油组论文参考文献
[1].刘鹏飞,李月,郭建勋,董晓贺,尹太举.萨北二西区葡Ⅰ油组沉积特征研究[J].能源与环保.2017
[2].孙廷彬,林承焰,田敏,徐慧.葡北油田葡Ⅰ油组夹层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C].“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3].宋力.葡萄花油田葡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0
[4].刘卫,林承焰,杨永智,胡祖站.窄薄砂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综合评价与剩余油分布——以葡北油田叁断块葡Ⅰ油组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
[5].李伟.葡北油田葡Ⅰ油组叁角洲前缘储层单成因砂体识别[J].内江科技.2009
[6].李伟.葡北油田四断块葡Ⅰ油组叁角洲前缘储层结构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7].孙继峰.葡萄花油田北部地区葡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