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灌区论文_杨君林,冯守疆,车宗贤,赵欣楠,张旭临

导读:本文包含了绿洲灌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灌区,绿洲,武威市,生长率,土壤,莱菔,玉米。

绿洲灌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君林,冯守疆,车宗贤,赵欣楠,张旭临[1](2019)在《大量元素水溶肥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了玉米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配施试验。结果表明,在底施磷酸二铵450.0 kg/hm2、尿素300.0 kg/hm2的基础上,于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分别随滴灌追施大量元素水溶肥96.0 kg/hm2的处理可有效地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和种植效益。该处理折合产量最高,为16 173.30 kg/hm2,较对照不施肥增产38.09%,较当地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1.23%;产值和净产值也均为最高,分别为27 495、14 745元/hm2,分别较对照不施肥增加7 585、3 835元/hm2,分别较当地常规施肥处理增加2 777、1 796元/hm2。(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赵洋,张红菊,赵怀勇,柴强[2](2019)在《绿洲灌区间作和密植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及竞争补偿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间作密植潜力研究薄弱、生产实践中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在绿洲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个(5.25、6.00、6.75、7.50万株·hm-2)玉米密度水平下玉米间作豌豆群体的干物质积累状况及竞争补偿作用,以期为玉米间作豌豆合理密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和密植有利于"主要栽培作物玉米"在共生后期干物质积累和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共生后期在适当增大玉米密度的条件下,间作有利于"主要栽培作物玉米"的恢复生长。(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09期)

李银科,李菁菁,周兰萍,刘光武,张进虎[3](2019)在《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通过春小麦田间试验,设置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以传统耕作为对照,分析了河西绿洲灌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田间输沙量、风蚀深度、风蚀物粒径组成、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高度输沙量能敏感地反映不同耕作措施之间输沙量的差异。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立茬和残茬压倒处理0~30cm高度输沙量分别减少17.4%~46.7%、21.7%~45.2%、24.7%~48.2%和10.7%~42.4%。风蚀深度传统耕作为1.22~1.44 mm, 4种保护性耕作处理均为0 mm。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处理风蚀物粒径组成无显着变化,但<0.063 mm细粒占比有减小趋势。立茬处理20 cm高度风速显着降低24.1%~39.5%,其他保护性耕作措施风速降低不显着。综上所述,河西绿洲灌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土壤风蚀,立茬处理是相对较优的保护性耕作措施,适宜该地区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09期)

王进,李星成,程红玉,张梓品[4](2019)在《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莱菔子高产优质生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萝卜(Raphanus sativus L.)成熟干燥的种子叫莱菔子,其植物根常用作蔬菜,种子是芽苗菜、食用油和临床常用中药原料。文章从选地、整地、施肥、选用良种、种子处理、种子包衣、覆膜播种、田间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及籽粒干燥等技术环节详细介绍了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莱菔子高产优质生产技术,旨在为莱菔子产业化原料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特种经济动植物》期刊2019年06期)

刘毅[5](2019)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实现绿洲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一直是绿洲科学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当前新疆绿洲中,90%以上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灌区。绿洲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很大程度体现于灌区的水资源优化利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压力,绿洲农业灌区面积不断扩张,用于绿洲灌区的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量也不断增加,如何合理实现绿洲灌区水资源的优化利用是绿洲水资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中,水资源来源于山区的融冰融雪地表径流,并耗散于绿洲农业灌溉及荒漠。当地表径流不能满足灌区需水时,地下水成为重要补充,因此绿洲灌区水资源优化利用的核心要点是地下水地表水联合利用。尤其在当前绿洲面积不断扩张、种植结构发生变化,以及水资源约束日趋严格(尤其是地下水)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地表水-地下水优化利用,是当前新疆尤其是南疆绿洲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也是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论文选取社会经济落后、绿洲水资源管理问题突出的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为研究区。作为新疆绿洲的重要分布区域,近30年来,其绿洲化进程不断加剧,农田面积不断增加。近10几年来,因南疆良好的光热资源又致使该区域农业种植结构由传统的小麦、棉花及玉米向经济型林果转变,农田面积的扩张加之种植结构的改变,对水资源优化利用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具体依托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中部和田地区的策勒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选取策勒绿洲为典型研究区,首先分析对策勒绿洲近几十年来绿洲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识别当前策勒绿洲种植结构、面积以及布局情况,结合对策勒绿洲主要经济作物红枣、核桃耗水特征的试验监测分析,阐明现有种植结构下绿洲需水情况。其次,基于策勒河多年径流特征,分析策勒绿洲地下水资源量的安全阈值,在建立水文模型模拟分析地下水安全阈值的基础上,判别多情景下策勒绿洲地下水资源可利用的最大地下水开采量。再次,将灌区水资源优化转变为对策勒绿洲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模拟,以灌溉水井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灌区,通过对策勒绿洲现有机井数量及分布特征分析,建立以开采成本最小的目标方程,构建优化模型并分析基于现状的最优井位数量及空间布局。最后,建立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的优化配置研究,通过不同的灌水模式,建立优化配置模型分析不同情景下地表水地下水联合配水方案,提出不同情景模拟下的水资源联合利用的方案以及建议。研究初步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1970-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13年期间,策勒绿洲灌区面积变化显着,其年变化率分别为-0.3%、1.6%和3.7%。2013年农田面积从1970年的91.10km~2增加到162.66 km~2,增加了78.5%。灌区扩张极大地影响了绿洲景观的稳定性和生态可持续性。(2)当前策勒绿洲的红枣、核桃和石榴种植面积分别占整个绿洲农田面积的59.4%、23%和5.7%,其灌溉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对应为68%、17.7%和5.8%,叁种作物占策勒绿洲总面积的88.1%,其耗水量占总水资源量的91.5%。这一结果显示,策勒绿洲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几十年前的粮食作物已基本转变为经济作物。而红枣已经成为策勒绿洲最大面积的经济作物。对红枣和核桃开展了耗水实验测定,结果显示红枣的蒸腾耗水量约为342.7m~3/亩,其中在6-8月蒸腾耗水占总生长季内的58%以上;而核桃的蒸腾耗水量约为87.23m~3/亩,其中在6-8月蒸腾耗水占总生长季内的60%以上。(3)策勒绿洲允许地下水开采量约为0.9242×10~8m~3/年。地下水可开采量用开采系数法计算,基于不同年份的水量补给不同(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开采系数综合取值分别为1.2、0.7、0.55,则地下水可开采量分别为1.2015×10~8m~3/年、0.647×10~8m~3/年、0.5083×10~8m~3/年。目前,策勒绿洲灌区地下水开采量约为0.6×10~8m~3/年,因此,策勒绿洲地下水资源开采趋于饱和状态。(4)在对当前绿洲灌区分布的244眼机电井的空间优化过程中,每个灌溉井的最大灌溉半径设定为1500 m之后,其优化结果显示策勒绿洲机井数量减少了近四分之叁,并且在综合考虑各种费用后获得了最少的抽水灌溉成本。再次对机井抽水速率再次优化后,机井的抽水速率最大减少了87m~3/h,从217 m~3/h降至130 m~3/h。同时,理论抽水速率从平均209 m~3/h降低到实际抽水速率170 m~3/h,所有优化的机井抽水速率平均降低39.02 m~3/h。为干旱地区地下水灌溉机井的优化布局提供了一种方法,它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管理建议。此外,可以有效指导当地居民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同时,对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5)在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研究中,对当前灌区进行分组,在考虑仅利用地表水的情况下,6、7、8月的轮灌组都为5组,但是由于每个支渠分区的引水时长都比较长,时间差异值也比较大,因此6、7、8月分别的总引水时长比较长,并且各个轮灌组持续引水时间差异值也比较大。根据对策勒绿洲多年水资源量分析,可以继续增加33.51km~2红枣和20.82 km~2核桃的种植。建议向策勒绿洲南部的东西方向扩张。(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01)

高佳,张恒嘉,巴玉春,王玉才,李福强[6](2019)在《调亏灌溉对绿洲灌区膜下滴灌辣椒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调亏灌溉对绿洲灌区辣椒全生育期生长和产量形成的作用机理,于2017年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调亏灌溉对膜下滴灌辣椒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水(75%~85%田间持水量θ_f)为对照,设置不同调亏灌溉处理:苗期轻度水分亏缺(65%~75%θ_f)WD1,苗期中度水分亏缺(55%~65%θ_f)WD2,苗期重度水分亏缺(45%~55%θ_f)WD3,苗期轻度水分亏缺-后果期轻度水分亏缺WD4,苗期中度水分亏缺-后果期轻度水分亏缺WD5,苗期重度水分亏缺-后果期轻度水分亏缺WD6,测定了各水分处理下的辣椒不同生育期生长指标(株高、叶面积指数和根冠比)及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辣椒苗期进行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均会抑制辣椒株高和叶面积的生长,其中WD2和WD3在后果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分别比对照减小18.0%~37.4%和22.6%~54.6%,差异均显着(P<0.05,下同);WD2的根冠比在后果期较对照处理显着增加14.97%;WD1对辣椒产量影响不显着,WD2和WD3与对照处理相比分别显着减产了4.3%和17.2%。全生育期辣椒耗水量受水分调亏程度影响较大,耗水量随调亏程度增大与对照处理相比减小0.7%~19.8%;WD5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39.47 kg·mm·hm~(-2),产量达34 746.12 kg·hm~(-2);后果期进行轻度调亏不影响辣椒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且在不减产的情况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9.20%。因此,苗期施加中度水分调亏,后果期施加轻度水分调亏,其他阶段进行充分灌溉是实现绿洲灌区辣椒节水、高产高效栽培的一种较优灌溉方式。(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张大志,李长亮,韦瑛[7](2019)在《6个适宜武威市绿洲灌区的大豆新品种(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近年来在武威市绿洲灌区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6个大豆优良新品种(系)中黄30、齐黄36、冀豆17、陇黄2号、中作J13065、中作J13122。(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范虹,李文娟,赵财,樊志龙,胡才强[8](2019)在《绿洲灌区水氮运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耦合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绿洲灌区玉米生产水肥过量严重,灌水、施氮制度混乱等现象,揭示水氮运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耦合效应,为构建干旱绿洲灌区玉米高产合理水肥制度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设3个灌水水平:低灌水水平(I_1,430 mm),中灌水水平(I_2,490 mm),高灌水水平(I_3,550 mm),和3个施氮水平:N_(1 )0 kg N/hm~2施氮水平,N_2 360 kg N/hm~2施氮水平,N_3 450 kg N/hm~2,共组成9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群体生长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运转、光合产物对产量构成及产量的贡献机制.【结果】群体生长率在I_2、I_3处理下较I_1处理提高40.6%~67.8%,而I_2与I_3间差异不显着;N_2、N_3较N_1处理分别高17.4%和10.6%,但N_2与N_3处理间差异不显着.玉米叶面积指数在I_2、I_3处理下全生育期平均值较I_1处理分别提高29.7%和36.0%.I_2、I_3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分别较I_1处理高9.6%和13.7%,但是I_2、I_3处理间差异不显着;N_2和N_3处理分别较N_1处理高8.4%和10.5%,N_2和N_3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过量灌水和施氮会减少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I_3处理与I_1、I_2处理比较,干物质运转量分别减少了29.4%和29.6%,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降低了38.4%和32.5%;N_3分别较N_1和N_2处理干物质运转量减少了28.5%和17.1%,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降低了36.1%和19.0%.综合分析,合理的灌水和施氮量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形成具有耦合效应,I_2N_2处理处理最终获得与I_3N_3相等的籽粒产量.【结论】灌溉定额490 mm和施氮量360 kg/hm~2处理提高了玉米光合作用对籽粒形成提供的物质补充,促进了生育前期营养器官积累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量,最终获得高产,是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高产适宜的水氮参数.(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魏廷邦,柴强,王伟民,王军强[9](2019)在《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土壤水分、氮肥供应不足以及玉米早衰、种植密度不合理等严重制约绿洲灌区玉米的生产问题,通过研究不同水氮配比及种植密度对玉米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特征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玉米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6—2017年,于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大田试验,以先玉335为参试品种,采用裂裂区设计,灌水水平(W_1:4 050 m~3·hm~(-2),W_2:3 720 m~3·hm~(-2))做主区,施氮水平(不施氮N_0:0,低施氮N_1:300kg·hm~(-2),高施氮N_2:450 kg·hm~(-2))为裂区,种植密度(低密度D_1:75 000株/hm~2,中密度D_2:97 500株/hm~2,高密度D_3:120 000株/hm~2)为裂裂区,测定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施氮量、种植密度对玉米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及其出现天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WUE和氮肥利用率有显着影响。水肥耦合可增强玉米密植条件下的光合作用,提高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提前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天数,增大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减量20%灌水和高施氮水平下,中密度处理的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较低密度和高密度分别提高17.31%和11.43%;高密度和中密度处理的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及最大增长速率出现天数较低密度处理分别提高21.07%、7.52%和提前6.7 d、4.1 d;高密度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较中密度、低密度分别提高4.27%和10.59%,中密度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较低密度、高密度处理分别提高24.2%、11.4%、29.9%和29.2%、18.4%、13.8%。在减量20%灌水条件下,中密度高施氮处理的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分别较中施氮、不施氮分别提高7.34%、11.63%、14.63%和49.54%、44.53%、69.03%;高密度高施氮处理的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及最大增长速率出现天数较中施氮、不施氮分别提高19.07%、54.35%和提前3.9 d、6.8 d;同等密度高施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较低施氮处理提高24.5%。综上,减量20%灌水与高施氮耦合主要通过提高密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延长干物质积累的持续时间,提高WUE和氮肥利用率,从而对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产生调控作用。【结论】在绿洲灌区,采用水肥耦合(生育期减量20%灌水(3 720 m~3·hm~(-2))、施氮量450 kg·hm~(-2)、中密度97 500株/hm~2)的最优栽培模式,可为进一步发掘密植条件下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徐存东,王荣荣,程慧,连海东,龚雪文[10](2019)在《基于遥感数据分析干旱区人工绿洲灌区的水盐时空分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区人工绿洲的土壤盐渍化产生和演化过程是一个多要素参与、多层次驱动、多过程耦合的复杂过程。为揭示干旱扬水灌区区域尺度的水盐时空分异特征,以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一期灌区为研究区,选取1994、2001、2008、2015年的直接参与驱动区域土壤水盐分异过程的地表盐分、土壤含盐量、地下水矿化度、地表灌水量、地下水埋深等5个指标因子。运用可拓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借助ArcGIS软件中监督分类以及空间分析技术,获取各指标因子的空间分布栅格图件,将各栅格图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按照指标权重进行空间嵌套并迭加,定量化地分析了研究区区域尺度的水盐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次生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总体看,研究区内轻度盐碱地面积最大,中度盐碱地次之,重度盐碱地面积最小;从解译的进程发展态势可知,研究区盐碱地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并呈现出加速增长趋势;由可拓层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标因子权重排序为地下水埋深(0.3190)>地下水矿化度(0.2710)>土壤含盐量>地表盐分>地表灌水量,可见,区域内的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是影响区域尺度水盐时空分异进程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区水盐时空分布态势与总体地势相关,呈现出西低东高的总体分布特征,由西南向东北以弧线状递增的发展趋势,灌区内东北部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位抬升明显,土壤盐渍化发展迅速。(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绿洲灌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间作密植潜力研究薄弱、生产实践中缺乏理论依据的问题,在绿洲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个(5.25、6.00、6.75、7.50万株·hm-2)玉米密度水平下玉米间作豌豆群体的干物质积累状况及竞争补偿作用,以期为玉米间作豌豆合理密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和密植有利于"主要栽培作物玉米"在共生后期干物质积累和竞争力的提升;另外,共生后期在适当增大玉米密度的条件下,间作有利于"主要栽培作物玉米"的恢复生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绿洲灌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君林,冯守疆,车宗贤,赵欣楠,张旭临.大量元素水溶肥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9

[2].赵洋,张红菊,赵怀勇,柴强.绿洲灌区间作和密植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及竞争补偿作用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3].李银科,李菁菁,周兰萍,刘光武,张进虎.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特征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4].王进,李星成,程红玉,张梓品.河西走廊绿洲灌区莱菔子高产优质生产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9

[5].刘毅.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研究[D].新疆大学.2019

[6].高佳,张恒嘉,巴玉春,王玉才,李福强.调亏灌溉对绿洲灌区膜下滴灌辣椒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7].张大志,李长亮,韦瑛.6个适宜武威市绿洲灌区的大豆新品种(系)[J].甘肃农业科技.2019

[8].范虹,李文娟,赵财,樊志龙,胡才强.绿洲灌区水氮运筹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形成的耦合效应[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9].魏廷邦,柴强,王伟民,王军强.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9

[10].徐存东,王荣荣,程慧,连海东,龚雪文.基于遥感数据分析干旱区人工绿洲灌区的水盐时空分异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焉耆盆地绿洲灌区生态安全下的地...台兰河绿洲灌区不同作物的实际...绿洲灌区水资源量与引黄水量关...焉耆盆地绿洲灌区生态安全下的地...台兰河绿洲灌区2000年和2005年...河西走廊绿洲灌区示意图

标签:;  ;  ;  ;  ;  ;  ;  

绿洲灌区论文_杨君林,冯守疆,车宗贤,赵欣楠,张旭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