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终端的壳体及智能终端论文和设计-钟远日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智能终端的壳体及智能终端,包括前壳、与前壳适配对接的后壳、第一电磁片、第二电磁片;所述第一电磁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前壳对接所述后壳的对接端面上,所述第二电磁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后壳对接所述前壳的对接端面上,当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对接时,所述第一电磁片与所述第二电磁片层叠;所述前壳与后壳对接围合形成一密封空腔用于容置PCB板,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分别用于与所述PCB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磁片与所述第二电磁片通电时极性相反,通过在智能终端的前壳与后壳设置对应的电磁片,以电磁片吸力固定前壳与后壳,不但能够减少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结构的堆叠空间,让产品更加细小紧凑。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智能终端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与所述前壳适配对接的后壳、第一电磁片、第二电磁片;所述第一电磁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前壳对接所述后壳的对接端面上,所述第二电磁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后壳对接所述前壳的对接端面上,当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对接时,所述第一电磁片与所述第二电磁片层叠;所述前壳与后壳对接围合形成一密封空腔用于容置PCB板,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分别用于与所述PCB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磁片与所述第二电磁片通电时极性相反。

设计方案

1.一种智能终端的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壳、与所述前壳适配对接的后壳、第一电磁片、第二电磁片;

所述第一电磁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前壳对接所述后壳的对接端面上,所述第二电磁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后壳对接所述前壳的对接端面上,当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对接时,所述第一电磁片与所述第二电磁片层叠;

所述前壳与后壳对接围合形成一密封空腔用于容置PCB板,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分别用于与所述PCB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磁片与所述第二电磁片通电时极性相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终端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分别包括固定部,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对应的所述固定部分别嵌于对应的所述前壳以及所述后壳的壳体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终端的壳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电磁片以及第四电磁片;

第三电磁片设置在所述PCB板朝向所述前壳或所述后壳的侧面,所述第四电磁片设置在与所述第三电磁片相对的壳体内壁上;

所述第三电磁片与所述第四电磁片均与所述PCB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三电磁片与所述第四电磁片通电时极性相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终端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均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电磁片均衡间隔地分布于所述前壳的对接端面,多个所述第二电磁片设置在所述后壳中与所述第一电磁片相对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终端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围合形成长方体状的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设置在所述壳体四个角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终端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与后壳的对接端面均设置有对应的凹槽,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均适配固定嵌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终端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靠近所述空腔的侧壁设置有通孔,所述PCB板通过导电线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连接。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终端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内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磁片或\/和所述第二电磁片之间设置有保护垫。

9.一种智能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智能终端的壳体。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智能终端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智能终端的壳体及智能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各式各样的智能终端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手机、手表、手环、笔记本电脑等等,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智能终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智能终端的各种研究,例如对智能终端更轻更薄的追求,促使人们对智能终端的材料、电池以及内部处理器的改进。

现在的智能终端一般是由外壳以及位于壳内的各种零件组成,而外壳一般通过前后两个壳对接围合而成,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通过设置螺钉进而固定前壳与后壳,或者通过卡扣固定前后壳,这样智能终端需要预留设置螺钉或者卡扣的空间,从而增加了结构的堆叠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智能终端的壳体及智能终端,旨在解决现有智能终端的壳体占用结构空间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智能终端的壳体,包括

前壳、与所述前壳适配对接的后壳、第一电磁片、第二电磁片;

所述第一电磁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前壳对接所述后壳的对接端面上,所述第二电磁片固定设置在所述后壳对接所述前壳的对接端面上,当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对接时,所述第一电磁片与所述第二电磁片层叠;

所述前壳与后壳对接围合形成一密封空腔用于容置PCB板,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分别用于与所述PCB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电磁片与所述第二电磁片通电时极性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分别包括固定部,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对应的所述固定部分别嵌于对应的所述前壳以及所述后壳的壳体内。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电磁片以及第四电磁片;

第三电磁片设置在所述PCB板朝向所述前壳或所述后壳的侧面,所述第四电磁片设置在与所述第三电磁片相对的壳体内壁上;

所述第三电磁片与所述第四电磁片均与所述PCB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三电磁片与所述第四电磁片通电时极性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均具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电磁片均衡间隔地分布于所述前壳的对接端面,多个所述第二电磁片设置在所述后壳中与所述第一电磁片相对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围合形成长方体状的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设置在所述壳体四个角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前壳与后壳的对接端面均设置有对应的凹槽,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均适配固定嵌于对应的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靠近所述空腔的侧壁设置有通孔,所述PCB板通过导电线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凹槽内的所述第一电磁片以及所述第二电磁片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的内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电磁片或\/和所述第二电磁片之间设置有保护垫。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终端,包括上述智能终端的壳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终端的壳体及智能终端,通过在智能终端的前壳与后壳设置对应的电磁片,以电磁片吸力固定前壳与后壳的结构,取代传统的螺丝固定结构,不但能够减少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螺钉空间,从而缓解结构的堆叠空间,让产品更加细小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智能终端的壳体一实施例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智能终端一实施例的爆炸图以及对应爆炸图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前壳的对接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前壳的对接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终端的壳体,可以应用于各种智能终端,例如手机、手表、手环、对讲机、笔记本电脑等。

本实施例中,上述智能终端的壳体包括:前壳1、后壳2、第一电磁片5、第二电磁片6,上述智能终端包括PCB板3以及电池4,上述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均可为通电后产生磁力的金属片,优选地,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均可在通电后形成永磁体,电池4为同时满足智能终端使用要求和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电力需求的高容量电池,前壳1与后壳2均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塑胶。

前壳1与后壳2具有适配对接的对接端面11,第一电磁片5固定设置在前壳1对接后壳2的对接端面11上,第二电磁片6固定设置在后壳2对接前壳1的对接端面11上,且两者的位置对应,当前壳1与后壳2适配围合时,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层叠。具体而言,当前壳1与后壳2由塑胶制成时,上述第一电磁片5、第二电磁片6可采用纳米注塑、模内注塑、嵌入、点胶、贴背胶等方式固定在前壳1以及后壳2上;当前壳1与后壳2由金属制成时,上述第一电磁片5、第二电磁片6可采用嵌入、点胶、贴背胶等方式固定在前壳1以及后壳2上。

前壳1与后壳2对接时围合形成一个密封空腔,PCB板3和电池4均设置在该空腔内,其中PCB板3与电池4电连接,由电池4进行供电。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均和PCB板3电连接,例如通过导电线10或者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连接,FPC是一种具有自由弯曲、折叠、卷绕、小体积、薄型化、随意移动及伸缩等特点的印刷电路,PCB板3上设置有FPC接口或线路焊盘,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通过FPC或导电线连接FPC接口或线路焊盘与PCB板3。为了降低空腔内的走线杂乱情况,连接两者的导电线10或FPC可设置紧贴前壳1或后壳2的壳体内壁,或者,PCB板3通过设置于壳体内部的导电线10连接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

PCB板3的连接导线出分别设置有正极端口以及负极端口,在设置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的位置同样设置有对应的正极端口以及负极端口,其中PCB板3的正极端口与分别与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的正极端口通过导电线连接,PCB板3的负极端口与分别与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的负极端口通过导电线连接,具体而言,其中当前壳1与后壳2为塑胶时,可通过采用双色注塑、二次成型、LDS、PDS、贴FPC的方式制作PCB板3与第一电磁片5和第二电磁片6之间的导电路线,或者当前壳1与后壳2由金属制成时,采用PDS、FPC、镭雕、导电辅料、线路焊接等方式制作PCB板3与第一电磁片5和第二电磁片6之间的导电路线,其中LDS、PDS、FPC、导电辅料或预埋RF同轴线。

由于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产生的磁力可为互为斥力或引力,故在将上述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装配在上述壳体之前,可预先设计好用于连接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的电源正负极端口,按照其对应的正负极连接端口接入电源的正负极,再通过通电检测出上述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对应的极性,即检测出上述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具体哪一端为N极,哪一端为S极,并记录下来;将上述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按照对应正负极的连接端口装配在上述壳体中,即按照上述记录的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的极性以及对应的正负极连接端口,将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极性相反的一端相对设置,并分别对应装配在上述前壳1以及后壳2上;如此,便使得在上述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分别连接PCB板3通电后变成永磁体,两者获得相反的极性,从而相互吸引,从而让前壳1与后壳2通过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的相互引力固定,且由于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形成永磁体后,即便两者断开电源,依然具有相互引力,使得前壳1与后壳2不脱位,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用于控制PCB板3与第一电磁片5和第二电磁片6之间的通电的电源开关,在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形成永磁体后,通过电源开关断开上述PCB板3与第一电磁片5和第二电磁片6之间的通电,以节省电量。

这样通过电磁片吸力固定前壳1与后壳2的结构,取代传统的螺丝固定结构,不但能够减少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减少螺钉空间,缓解结构的堆叠空间,让产品更加细小紧凑。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为了进一步固定上述壳体,上述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均包括一固定部12,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对应的固定部12分别嵌于前壳1以及后壳2的壳体内,即第一电磁片5的固定部12嵌于前壳1的壳体内,以固定该第一电磁片5,第二电磁片6的固定部12嵌于后壳2的壳体内以固定第二电磁片6,例如第一电磁片5贴合前壳1对接端面11的一端,朝外延伸出固定部12,该固定部12可以呈钩子状,并嵌于前壳1壳体内,使得第一电磁片5更加稳固。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固定部12由第一电磁片5朝内凹陷出用于固定的固定槽形成,前壳1对应对应该固定槽的位置朝外凸出适配该固定槽的凸块,该凸块嵌于固定槽内使得第一电磁片5固定在上述前壳1。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均具有多个,多个第一电磁片5均衡间隔地分布在前壳1的对接端面11,对应的,第二电磁片6也均衡间隔地分布在后壳2的对接端面11,且位于与第一电磁片5对应的位置,使得前壳1与后壳2对接围合时两者重叠。其中,与PCB板3连接时可通过一个FPC引至对接端面11边缘,然后分流分别连接各个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这样均衡间隔分布可以使得前壳1与后壳2对接稳固的前提下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在另一个实施例,参照图3,上述智能终端为手机,则前壳1与后壳2围合形成一个长方体状的壳体,上述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设置在该壳体的四个角的位置。

参照图4,第一电磁片5与第二电磁片6均为长条状,分别设置在壳体的四条边的位置,即上述前壳1与后壳2的对接端面11为长方形环形,第一电磁片5设置在前壳1对接端面11的长与宽,第二电磁片6设置在对应第一电磁片5的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前壳1与后壳2的对接端面11均设置有凹槽,第一电磁片5适配固定嵌于前壳1的凹槽内,第二电磁片6适配固定嵌于后壳2的凹槽内,当第一电磁片5嵌于前壳1的凹槽内时,第一电磁片5的上端面与前壳1的凹槽边缘持平;对应的,第二电磁片6嵌于后壳2的凹槽内时,第二电磁片6的上端面与后壳2的凹槽边缘持平,使得前壳1与后壳2对接无缝隙。

优选地,上述凹槽靠近空腔的侧壁设置有通孔,PCB板3通过导电线10穿过通孔与前壳1的凹槽内的第一电磁片5,以及穿过后壳2的通孔与后壳2内的第二电磁片6连接。

为了进一步保护第一电磁片5以及第二电磁片6,在凹槽内设置有保护垫7,该保护垫7可以为棉垫或者其他绝缘材料制作成的垫子,该保护垫7设置在前壳1凹槽的内壁与第一电磁片5之间,或\/和保护垫7设置在后壳2凹槽的内壁与第二电磁片6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壳体还包括第三电磁片8与第四电磁片9,用于固定上述PCB板3,具体而言,第三电磁片8设置在PCB板3朝向前壳1或后壳2的侧面,具体可通过导电铜箔、导电双面胶将第三电磁片8直接固定于PCB板3,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三电磁片8上设置定位柱,PCB板3设置定位孔,定位柱适配嵌于定位孔内以将第三电磁片8固定在PCB板3上。第四电磁片9设置与第三电磁片8相对的壳体内壁上,即设置在在前壳1或后壳2的内壁上同时对应第三电磁片8,第三电磁片8与第四电磁片9均与PCB板3电连接,同理,第三电磁片8与第四电磁片9通电时极性相反,通过第三电磁片8与第四电磁片9相互吸力从而将PCB板3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三电磁片8设置在PCB板3朝向前壳1的侧面,且分布在PCB板3的四个角,直接通过PCB板3上的走线对接通电,对应的,第四电磁片9设置在前壳1内壁上,且位于对应第三电磁片8的位置,通过FPC与PCB板3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终端,该智能终端包括上述壳体,进一步地,该智能终端还包括摄像头、感应器、扬声器、处理器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终端的壳体以及智能终端,通过在智能终端的前壳1与后壳2设置对应的电磁片,以电磁片通电时产生的引力固定前后壳,与传统的螺丝壳体相比,不但能够减少作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缓解结构的堆叠空间,让产品更加细小紧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智能终端的壳体及智能终端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088083.9

申请日:2019-07-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805881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H04M1/02

专利分类号:H04M1/02

范畴分类:39A;

申请人: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学苑大道1001号南山智园A2栋1-10楼

发明人:钟远日

第一发明人:钟远日

当前权利人:奇酷互联网络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杰辉

代理机构:44343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明日今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43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智能终端的壳体及智能终端论文和设计-钟远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