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合金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钢,含量,结晶,奥氏体,晶粒,正火,组织。
微合金钢论文文献综述
吕志勇,张立夫,周刘建,邢维义,方恩俊[1](2019)在《微合金钢钛氮比控制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合金钢钛氮比不理想影响钢水质量的问题,分析了影响钢水钛、氮含量的原因,采取了优化工艺路线、优化增钛时机、分步增氮等措施后,将钢水钛氮比稳定控制在2.4~3.4,钢水成分合格率由81%提高到100%,达到了钢水的成分控制要求。(本文来源于《鞍钢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柴锋,师仲然,杨才福,王佳骥[2](2019)在《氮对钒微合金钢粗晶热影响区(CGHAZ)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热模拟方法研究了氮含量对钒微合金钢粗晶热影响区(CGHAZ)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含量为0.0031%或0.021%时,CGHAZ的韧性较差。氮含量0.0031%时CGHAZ中有少量的Ti(C,N),晶界铁素体(GBF)较少,晶内有大量尺寸较大的侧板条铁素体(FSP),解理裂纹沿FSP的直线扩展使其韧性较差。氮含量0.021%时在CGHAZ中生成了较为粗大的(Ti, V)(C, N)和GBF,解理裂纹沿GBF扩展使其韧性较差。氮含量为0.012%时低温韧性较好,在CGHAZ中生成了大量细小的(Ti, V)(C, N)粒子,且GBF尺寸相对较小,晶内有大量的针状铁素体(AF)。这些因素都有利于阻止裂纹扩展,使其低温韧性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材料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张宇,时晓光,徐荣杰,董毅,韩斌[3](2019)在《卷取后温度场对低碳微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工业生产的热轧卷不同位置取样进行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分析,研究卷取过程中冷却速度的差异对低碳微合金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部位试样的显微组织均为形态各异的铁素体和M/A岛;随着取样部位由钢卷外部向内部变化,等轴铁素体比例增加,并且晶粒尺寸增大,M/A岛减少;钢卷外部试样的(Nb,Ti) C析出物尺寸小,数量较少,其力学性能较差。温度场模拟分析表明,沿热轧卷长度方向冷却速度变化较大,导致钢卷内部第二相粒子析出数量增加,因此随着取样位置由钢卷外部向内部变化,试验钢屈服强度和拉伸强度显着增加,伸长率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10期)
李维刚,王肖,杨威,赵云涛[4](2019)在《数据清洗对热轧微合金钢性能预报模型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轧生产过程实测数据具有噪音大、信噪比低等特点,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异常数据进行清洗将有助于提高钢材力学性能预报模型的精度。基于带钢热连轧过程数据的分布特点,采用孤立森林算法对热轧过程异常数据进行清洗,提高了性能预报模型的预测精度。首先,基于收集到的大量热轧微合金钢生产过程数据,采用孤立森林算法计算原始数据集中每条数据记录的异常分值;接着结合异常分值排序与力学性能建模实验,确定异常数据记录的个数;最后,基于清洗后的数据集合,运用融合数据与机理的建模方法建立力学性能预报模型,并对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进行预测。预测实践表明,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预报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为2.50%和3.42%,且分别有93.13%和86.30%的数据预测值和实测值绝对误差在±6%之内;采用孤立森林算法对热轧生产过程异常数据进行清洗,可显着提高热轧带钢力学性能预报模型的精度。(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范光辉,韩高辉[5](2019)在《控轧控冷工艺冷却速度对低碳微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显微组织观察、室温拉伸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的冷却速度(0.5、5、25℃/s)对低碳微合金高强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度对低碳微合金高强钢的显微组织影响较大,经25℃/s冷却速度的试验钢组织主要为不同取向的板条马氏体以及少量铁素体,马氏体内有大量位错及少量M-A岛。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屈强比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逐渐升高,而断后伸长率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对试验钢强度影响显着,经25℃/s冷却速度的试验钢,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达到996 MPa和894 MPa的最大值。(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9年22期)
程汉,熊辉辉,张恒华[6](2019)在《钼含量对含铌微合金钢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不含钼和含0. 15%、0. 22%Mo(质量分数)的含铌微合金钢。对3种钢进行了700℃保温5、60和120 min的等温退火。随后采用OM、SEM、EBSD、TEM、EDS等检测了钢的显微组织和析出相的成分,以了解钼含量和等温退火时间对含铌微合金钢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钼的添加使含铌微合金钢的铁素体更加细小,使钢中析出相的分布也更加弥散。随着等温退火时间从5 min延长至120 min,铌钢和铌钼钢中铁素体晶粒均长大,但钼的添加能抑制铁素体晶粒的粗化,因此铌钼钢的铁素体晶粒长大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上海金属》期刊2019年05期)
刘祥,杜群力,李新[7](2019)在《加热工艺对Nb-Ti微合金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加热制度对Nb-Ti微合金钢的奥氏体晶粒长大和析出行为的影响,采用OM、TEM和EDS分析技术,研究了Nb-Ti微合金钢在不同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以及微合金元素碳氮化物析出行为。结果表明,随加热温度升高,奥氏体晶粒尺寸逐渐长大,当加热温度超过1 200℃时奥氏体晶粒尺寸快速长大。随保温时间延长,奥氏体晶粒尺寸逐渐长大,当保温时间超过2.0h时奥氏体晶粒尺寸快速长大。EDS分析显示Nb-Ti钢中的析出物为(Nb,Ti)(C,N)复合相,随着加热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析出相体积分数减少,尺寸增大,从而减弱对奥氏体晶粒的细化作用;Nb-Ti微合金试验钢合适的加热温度范围为1 150~1 200℃,保温时间低于2.0h。(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09期)
吴俊平,潘中德,梁新增,衣海龙[8](2019)在《合金元素Cr、Ni和Mo对钒微合金钢动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单道次压缩试验,获得了钒微合金钢在850~1100℃、0. 01~1 s~(-1)条件下的应力-应变曲线,研究了合金元素Cr、Ni、Mo对钒微合金钢动态再结晶临界条件的影响,获得对应的再结晶激活能,建立了动态再结晶临界模型。研究表明:3种试验钢均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含Ni、Cr及Mo试验钢再结晶激活能分别为321、336及356 k J/mol,其中,含Mo试验钢的再结晶激活能最大。(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8期)
李志军[9](2019)在《CSP含Nb微合金钢高温热塑性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CSP生产的含Nb微合金钢QSTE380TM/QSTE500TM的高温热塑性进行了实验分析,确定了钢种的第叁脆性温度区间,生产上通过提高拉速、二冷工艺采用弱冷模式以及自主研发的水封设备等措施,保证矫直和顶弯辊区域的铸坯边部温度避开该区间,可以有效改善含Nb微合金钢不同牌号钢种的边部裂纹缺陷产生,通过生产实践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24期)
刘振楠,陶东平,姚春玲,范兴祥,张凇源[10](2019)在《钛微合金钢炉外精炼相平衡研究与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钛微合金钢炉外精炼过程中Ti元素在渣-钢间的平衡分配行为及走向,应用分子相互作用体积模型(MIVM),通过规范子二元系活度标准态和优化模型参数,建立了CaO-Al_2O_3-FeO-TiO_2熔渣活度计算模型,并预测渣中各组元活度;在含钛钢炉外精炼条件下,应用MIVM和Wagner公式研究了Ti在精炼渣CaO-Al_2O_3-FeO-TiO_2与含钛钢液Fe-Al-Ti-O间的平衡分配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渣中FeO的活度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为9%;Ti在渣-钢两相间平衡分配比的计算值与工业数据符合较好;分配比随钢液中Al含量的降低、温度的升高和渣中CaO与Al_2O_3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大,该规律与实际生产相一致。因此MIVM对多元含钛熔渣体系组元活度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所设计的相平衡研究方法合理可行。本研究可为含钛合金钢化学冶金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微合金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热模拟方法研究了氮含量对钒微合金钢粗晶热影响区(CGHAZ)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含量为0.0031%或0.021%时,CGHAZ的韧性较差。氮含量0.0031%时CGHAZ中有少量的Ti(C,N),晶界铁素体(GBF)较少,晶内有大量尺寸较大的侧板条铁素体(FSP),解理裂纹沿FSP的直线扩展使其韧性较差。氮含量0.021%时在CGHAZ中生成了较为粗大的(Ti, V)(C, N)和GBF,解理裂纹沿GBF扩展使其韧性较差。氮含量为0.012%时低温韧性较好,在CGHAZ中生成了大量细小的(Ti, V)(C, N)粒子,且GBF尺寸相对较小,晶内有大量的针状铁素体(AF)。这些因素都有利于阻止裂纹扩展,使其低温韧性显着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合金钢论文参考文献
[1].吕志勇,张立夫,周刘建,邢维义,方恩俊.微合金钢钛氮比控制实践[J].鞍钢技术.2019
[2].柴锋,师仲然,杨才福,王佳骥.氮对钒微合金钢粗晶热影响区(CGHAZ)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材料研究学报.2019
[3].张宇,时晓光,徐荣杰,董毅,韩斌.卷取后温度场对低碳微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9
[4].李维刚,王肖,杨威,赵云涛.数据清洗对热轧微合金钢性能预报模型的改进[J].钢铁研究学报.2019
[5].范光辉,韩高辉.控轧控冷工艺冷却速度对低碳微合金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9
[6].程汉,熊辉辉,张恒华.钼含量对含铌微合金钢组织的影响[J].上海金属.2019
[7].刘祥,杜群力,李新.加热工艺对Nb-Ti微合金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J].钢铁.2019
[8].吴俊平,潘中德,梁新增,衣海龙.合金元素Cr、Ni和Mo对钒微合金钢动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19
[9].李志军.CSP含Nb微合金钢高温热塑性浅析[J].居舍.2019
[10].刘振楠,陶东平,姚春玲,范兴祥,张凇源.钛微合金钢炉外精炼相平衡研究与热力学分析[J].钢铁研究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