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素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纤维素,衍生物,手性,基材,纳米,糠醛,呋喃。
纤维素衍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柴翠元,董海丽,杨朝[1](2019)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衍生物的合成过程中,配位体具有良好的光电传导性能,分析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及化学性能。建立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衍生物化学结构模型,以γ-Fe_2O_3/RGO为合成催化剂,引入CdS合成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衍生物。分析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衍生物的光谱特征并进行合理性筛选,进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SPINOL衍生特征分析,采用光谱分析法,结合对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衍生物的吸光程度的催化判断结果,进行吸附能力热稳定性判断,实现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衍生物的合成条件优化。测试结果表明,催化条件优化后合成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衍生物的吸附活性较强,从而提高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衍生物的吸光度。(本文来源于《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阳奇利,杨俊晖,丁翠翠,黄六莲,陈礼辉[2](2019)在《胶原/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复合体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胶原/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复合技术进步,其复合体系在各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综述了胶原/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复合体系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其在组织工程支架、止血及伤口愈合、水处理材料等领域的应用,针对胶原/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复合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9年06期)
陈禄[3](2019)在《纤维素衍生物膜控微丸相分离控释机制与压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膜控微丸为代表的口服多微粒缓控释制剂,在消化道内分散均匀、转运恒定、个别单元包衣的失败不会导致整体释药行为的改变,可进一步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可进一步减小因食物或胃排空造成的个体差异,可进一步避免剂量突释(dose dumping)现象。更为重要的是,还可制备成可分割的高灵活性微丸片剂,实现控释药物的剂量分割,满足现如今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个体化精准给药。然而此类制剂存在着较高的处方工艺技术壁垒和难以精准调控的释药行为,同时还可能出现药物释放的pH依赖性,导致用药安全性等问题,而微丸压片是目前唯一未实现国产化的高端制剂技术。本文以琥珀酸美托洛尔(Metoprolol Succinate,简称MS)作为模型药物、聚合物水不溶性乙基纤维素(EC)和水溶性致孔剂羟丙基纤维素(HPC)作为包衣材料,设计并构建了小粒径的膜控微丸控释体系,解决了底喷式流化床包衣技术难点。针对EC/HPC膜控微丸释药原理,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从多角度深入探讨其释药机制,同时对影响微丸压片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最终获得了稳定的pH-非依赖性释药的膜控微丸和微丸片剂。本文完善了EC/HPC膜控微丸的复杂释药理论,拓宽了其研究思路,而且为微丸压片提供了稳定、抗压性能好的载体单元,提高了微丸片剂制备的成功率,对实现片剂的剂量分割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在处方前研究部分,采用高效液相排阻色谱-示差折光检测法建立了膜控微丸中致孔剂HPC的含量测定以及模拟胃肠道pH范围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学验证表明,建立的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在膜控微丸处方工艺筛选研究部分,选用市售的最小粒径0.1mm-0.2mm微晶纤维素MCC作为空白丸芯。分别考察了上药液和包衣液黏度、包衣液固含量、溶解温度和主要工艺参数中的进风温度、进液速度等对微丸流化状态、包衣效率和包衣时间的影响。通过处方和工艺的交叉优化,得到圆整度高、形状均一、脆碎度低、包衣效率分别>96%和>90%的载药丸芯和EC/HPC膜控微丸。其中聚合物包衣液的进液速度可提升至20mL/min。这一工作攻克了小粒径微丸流化床包衣效率低下、时间长、粘连丸多、重复性差和质量不稳定的难题,并为微丸压片剂型提供了抗压能力强的优异载体。在膜控微丸控释机制研究部分,主要考察了释放介质的pH、离子种类、浓度和渗透压对不同致孔剂比例的EC/HPC膜控微丸释药行为的影响,同时对包衣膜中的致孔剂HPC进行了体外释放研究,并制备相应的游离控释膜进行同浓度药物的渗透率测定、膜吸水性和微观结构的考察。结果发现,EC/HPC膜控微丸在不同介质中的释药行为与Noyes-Witney方程、模型药物溶解度、致孔剂的释放和广泛认知的释药机制不一致,实际的释药过程是介质的种类和浓度与聚合物EC和HPC相互作用的结果,进而呈现出显着的pH-依赖性释药行为。在醋酸缓冲液等有机酸中会影响EC富集区域(>78%w/w)衣膜的亲水性和膜孔结构,提高膜的渗透性,使药物溶出量,控释膜的吸水量和膜孔大小均与醋酸的浓度成正比。与之相反的在盐酸溶液中,随着H~+浓度的增加可以导致高含量HPC(>22%w/w)聚合物黏度和强度的降低,减弱聚合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衣膜的亲水性,显着增大膜孔直径和连通性,加速药物从膜孔中的扩散。另外,在磷酸缓冲液中,药物释放更依赖于介质的渗透压,与pH无关。经过数学模型的构建和评价,对相关特定参数:膜的渗透系数、药物扩散系数、实际的渗透压和扩散机制对药物释放速率的贡献等研究。一方面确定了不同致孔剂比例EC/HPC膜控微丸在各介质中的实际释药机制,定量的描述了药物在介质中的释放差异,并与控释膜表征结果一致,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另一方面缩小了由介质和EC/HPC交叉影响的pH-依赖和pH-非依赖释药的控释膜处方范围。这一研究不仅为理解EC/HPC膜控微丸的复杂释药行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还为设计和优化pH-非依赖的EC/HPC控释制剂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在pH-非依赖EC/HPC控释膜处方优化部分,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以致孔剂HPC比例和包衣增重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EC/HPC膜控微丸在各介质中pH-非依赖释药的设计和优化。通过二项式拟合、二维等高线和叁维效应面的评价,得到介质间释药差异最小的处方:致孔剂HPC比例为21.55%w/w,包衣增重为50%w/w。经过处方验证,所得的实际值和预测值接近,优化后的处方在各介质中可以保持pH-非依赖性的16小时的零级释放,各介质间相似因子f_2>50。另外,在高温、高湿、光照环境、加速和长期实验条件下,膜控微丸的外观和释放度均未发生明显改变,质量稳定。这一工作不仅证实了介质对EC/HPC膜控微丸释药影响的客观性,还实现了安全、稳定且不受外界环境影响的pH-非依赖释药的EC/HPC膜控微丸的设计和制备。在膜控微丸压片研究部分,通过比较压片方式、助剂种类、比例、压力和分片后对微丸片剂中药物释放的影响,得到使用微晶纤维素M101和KG802可使EC/HPC膜控微丸在较低压力下也可得到较高硬度的片剂,且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可保证微丸片剂的整片和分片的累计释药量无明显差别,含量均匀度符合要求。总之,本课题所研究的小粒径琥珀酸美托洛尔EC/HPC膜控微丸,处方工艺稳定,包衣效率高,重现性好,制剂质量稳定。不同比例的EC/HPC膜控微丸的释药机制与释放介质的pH、种类和渗透压显着相关。我们首次发现控释膜层中的EC和HPC会分别受醋酸(有机酸)和盐酸的显着影响,进而改变控释膜的结构,使得微丸的主要释药机制发生渗透压和扩散的转化和协同作用,改变了EC/HPC微丸的释药行为主受致孔剂HPC影响的固有观念。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实现了EC/HPC控释膜的pH-非依赖性释药,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在微丸片剂的处方工艺研究中,得到了压片技术的系统规律和较好的压片方式和助剂范围,释药行为满足要求。本文研究不仅能为EC/HPC类缓控释制剂提供处方工艺指导,提高制剂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为实现个体化精准医疗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9-05-30)
张鹏[4](2019)在《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手性固定相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是自然界的本质属性之一,手性化合物的两种构型通常表现出不同的药理学和毒理学作用,因此,手性化合物的拆分对现代制药和化学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色谱柱作为高效液相色谱的核心,其填料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合成了纤维素叁(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作为手性识别材料,并涂敷于硅胶表面,制备了六种手性固定相色谱柱,考察了其对16种手性样品的拆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这六种手性固定相都对外消旋体表现出较好拆分能力,具有互补性,最后,考察了色谱条件对拆分性能的影响。(2)合成了纤维素-2,3-二(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作为手性识别剂,同样涂敷于硅胶表面,制备了六种手性色谱柱,并研究了其对外消旋体的拆分能力。这六种色谱柱对外消旋体的拆分能力弱与衍生化的纤维素色谱柱。(3)采用非衍生纤维素作为手性选择剂,涂覆于大孔氨丙基硅胶表面,考察了其对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性能,并与衍生化的纤维素色谱柱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非衍生纤维素所制备的手性固定相对外消旋体的拆分能力较弱,总体分离性能低于纤维素衍生物所制备的色谱柱,但对部分具体样品的拆分也有自己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高洪坤[5](2019)在《疏水化水溶性纳米纤维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稳定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纤维素来源广泛,是一种绿色可再生、生物降解性好的天然高分子材料,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对其进行疏水化改性可以使其具有优良的润湿、分散、乳化、去污及渗透等特性,在洗涤、纺织、石油、建筑、涂料、农药和医药等各行业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采用月桂酸、软脂酸和硬脂酸叁种长链脂肪酸对硫酸水解法制备的纳米纤维素进行接枝改性,测试了改性纳米纤维素的表面活性,并以改性纳米纤维素为乳化剂,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最后对苯丙乳液的基本性质进行了测定,确定了改性纳米纤维素稳定苯丙乳液的机理,具体结论如下:1.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种类和引发剂用量对改性产物得率的影响,并对改性产物进行了粒径、红外、XRD、热稳定性和结构形态测试。得到了长链脂肪酸接枝改性纳米纤维素的较优条件: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8 h,引发剂为FeSO_4/H_2O_2,用量为0.8%时,月桂酸改性纳米纤维素的得率为54.2%;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20 h,引发剂为FeSO_4/H_2O_2,用量为1.2%时,软脂酸改性纳米纤维素的得率为20.9%;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4 h,引发剂为FeSO_4/H_2O_2或硫酸铈铵,用量分别为1.2%时,硬脂酸改性纳米纤维素的得率均为14.5%。改性产物的平均粒径为244-255 nm,表面形貌特征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改性纳米纤维素的热稳定性也略低于纳米纤维素;且使用两种引发剂得到的改性产物的结晶结构和化学结构也不相同,使用硫酸铈铵作为引发剂合成的改性纳米纤维素的稳定性较好。2.通过测量接触角、取代度、HLB值和表面张力研究了改性纳米纤维素的亲水亲油性能。得到以下结果:月桂酸、软脂酸和硬脂酸改性纳米纤维素压片对水的接触角分别为79.3°、82.5°和84.8°,月桂酸、软脂酸和硬脂酸改性纳米纤维素的较优取代度分别为0.24、0.16和0.12,由此计算出月桂酸、软脂酸和硬脂酸改性纳米纤维素的HLB值分别为15.78、16.29、16.81,改性纳米纤维素的临界胶束浓度为12.5 mg/L,此时水的表面张力最低,分别为55.60 mN/m、54.23 mN/m和53.35 mN/m,改性纳米纤维素具有较好的亲水亲油能力,能够代替传统的表面活性剂,起到乳化和增溶的作用。3.以合成的改性纳米纤维素作为乳化剂,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以乳液聚合的方式制备苯丙乳液,通过测定制备出的含有不同用量改性纳米纤维素的苯丙乳液固含量,乳化率,离心稳定性,粒径,Ca~(2+)、pH和稀释稳定性,Zeta电位,以及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乳液液滴形态来确定改性纳米纤维素对苯丙乳液的稳定性能。具体结果如下:当月桂酸、软脂酸和硬脂酸改性纳米纤维素的用量为0.05%时,苯丙乳液固含量分别为37.0%、37.7%和38.5%,转化率分别为92.5%、94.2%和96.3%;在4000 r/min下离心10 min,离心后稳定乳液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95.34%、96.36%和97.22%,而且苯丙乳液对Ca~(2+)、pH和稀释有很好的稳定性;苯丙乳液液滴的粒径在460 nm左右,随着改性纳米纤维素浓度的增加,苯丙乳液的Zeta电位的绝对值升高;改性纳米纤维素吸附在苯丙乳液的表面,能够发挥改性纳米纤维素亲水亲油的能力,很好地包覆苯丙乳液液滴,达到稳定的作用。因此,改性纳米纤维素之间的静电排斥、改性纳米纤维素的亲水亲油性能及改性纳米纤维素吸附层的空间阻碍协同作用,使得苯丙乳液能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也证明了改性纳米纤维素能够应用于乳液的稳定,能够替代传统的表面活性剂的应用,从而对化石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及防止环境污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14)
林涛,段敏,殷学风,李静[6](2018)在《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液晶态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高分子材料是一种十分有应用价值和潜力的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光学性能以及在高性能结构材料、信息记录材料、手性识别、传感器、光电材料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已经引起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可作为一种液晶高分子材料,与来源于石油化工产品的其他液晶高分子材料相比,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液晶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且来源广价廉易得等优势。本文论述了液晶高分子材料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及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液晶的形成机制、理论基础,总结了纤维素液晶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为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期刊2018年06期)
丁子超,施艺玮,张明勇,闻俊,洪战英[7](2018)在《用纤维素衍生物手性固定相HPLC法拆分盐酸西替利嗪对映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用手性固定相HPLC法拆分盐酸西替利嗪对映体的方法。方法:选用CHIRALCEL OD-H色谱柱(250mm×4.6mm,5μm),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比例、酸性添加剂比例及流速对盐酸西替利嗪对映体拆分效果的影响。结果:确定了下列拆分条件:以正己烷∶乙醇∶叁氟乙酸(80∶20∶0.05,V/V/V)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30nm,盐酸西替利嗪对映体能够得到良好的拆分,右旋体和左旋体的保留时间分别为9.6 min和12.0min,分离度为1.64。结论:该法操作简单,可用于盐酸西替利嗪对映体的分离和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药学服务与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卢怡,郑志锋,黄元波,李文斌[8](2018)在《半纤维素选择性催化制备糠醛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我国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木质纤维作为生物质的主要组分,通过对其转化制备呋喃化学品是当前生物炼制领域研究的热点。糠醛是以半纤维素为直接原料的重要呋喃基平台化合物,开发其绿色制备工艺技术并大力发展高值糠醛下游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催化转化角度出发,对糠醛形成的路线、近年来糠醛制备技术(水解技术和热解技术)及其重要呋喃基下游化学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了非均相酸,包括分子筛、金属氧化物、离子交换树脂、黏土等催化的水解技术,以及糠醇、2-甲基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呋喃和四氢呋喃等呋喃基衍生物的制备路线及方法,以期为绿色糠醛制备技术的建立及高值糠醛下游呋喃基化学品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林产化学与工业》期刊2018年03期)
曲莉[9](2018)在《纤维素衍生物稳定金属纳米粒子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节油是我国最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之一,主要成分为α-蒎烯,通过加氢反应制得的顺式蒎烷常用于香料,医药,农药和化工领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从“绿色”、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催化的角度出发,选择可再生资源纤维素类物质在水中形成胶束来稳定金属纳米粒子,应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制备顺式蒎烷。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稳定剂,以H_2为还原剂,在水介质中制备HPMC-Ru纳米催化剂(T=60 ~oC,P=1.0 MPa,t=0.5 h,V_水=2 mL,c=5.0 g/L),R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5.2 nm。将HPMC-Ru纳米催化剂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较优反应工艺为:2 mg碳酸钠,n_((α-蒎烯))/n_((Ru))=500,T=75 ~oC,P=0.5MPa,t=4 h。α-蒎烯的转化率为98.62%,选择性为98.30%,催化剂稳定性好,使用9次后,α-蒎烯的转化率仍保持在80%以上。对其进行简单动力学探讨,发现该反应是准一级反应。以羟乙基纤维素(HEC)为稳定剂,以H_2为还原剂,在水介质中制备HEC-Ru纳米催化剂(T=50 ~oC,P=2.5 MPa,400-600 r/min,t=0.5 h,V_水=2 mL,c=3.0g/L),R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4.8 nm。将HEC-Ru纳米催化剂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较优化反应工艺为:2 mg碳酸钠,n_((α-蒎烯))/n_((Ru))=625,T=60 ~oC,P=2.0 MPa,400-600 r/min,t=4 h。α-蒎烯的转化率为99.56%,选择性为98.58%,催化剂稳定性好,可使用10次,α-蒎烯的转化率仍保持在80%以上。以羧甲基纤维素(CMC)为稳定剂,以H_2为还原剂,在水介质中制备CMC-Ru纳米催化剂,将此催化剂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α-蒎烯的转化率为92.03%,选择性达98.27%,CMC-Ru催化剂的寿命为6次;以月桂酸甲酯作为改性剂制备疏水改性的羧甲基纤维素(HM-CMC)为稳定剂,以H_2为还原剂,在水介质中制备HM-CMC-Ru纳米催化剂(T=60 ~oC,P=2.0 MPa,t=90 min,V_水=2 m L,c=1.0 g/L),Ru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约为3.2 nm。将制备的HM-CMC-Ru纳米催化剂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较优反应工艺为:2 mg碳酸钠,n_((α-蒎烯))/n_((Ru))=625,T=75 ~oC,P=1.5 MPa,200-400 r/min,t=5 h。α-蒎烯的转化率为96.63%,选择性达98.35%,该体系下催化剂稳定性高,可使用18次,α-蒎烯的转化率仍保持在80%以上。以HM-CMC为稳定剂、以NaBH_4作还原剂,在水相中还原乙酸镍水溶液,制备了HM-CMC-Ni纳米催化剂(T=60 ~oC,t=40 min),将制备的Ni纳米催化剂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较优反应工艺为:2 mg NaOH,T=80 ~oC,P=4.0 MPa,t=2 h,转化率为96.87%,选择性为97.77%。上述四个体系以生物质纤维素类衍生物在水中形成胶束稳定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剂,将其应用于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由于形成的胶束“微反应器”,催化剂表现出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的优势。为α-蒎烯加氢反应提供环保的新途径,也为其他物质加氢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牛慧慧[10](2018)在《氨基纤维素衍生物合成新工艺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糖是糖类化合物的含氮衍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而壳聚糖是一种典型的氨基糖类化合物,具有环境友好、无毒无害、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农业、食品工业、纺织业、日用化工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主要通过虾蟹壳生产壳聚糖,其生产工艺流程繁琐复杂,生产周期长,“叁废”量大,收率低,产品质量不易控制,并且成本高昂。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以纤维素为原料,先合成纤维素活性酯中间体,再对其氨解制备壳聚糖类似物(NC,氨基纤维素衍生物),并以NC作为吸附剂初步探索了对模拟废水中Pb2+的去除效果。首先,以纤维素、对甲苯磺酰氯为原料,制备纤维素对甲苯磺酸酯中间体,以NH3·H2O或NH3/甲醇溶液作氨化剂,对该中间体进行氨解成功制备了目标产物NC。通过实验探索,确定合成NC的较佳反应条件为:纤维素对甲苯磺酸酯和氨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5~10),反应温度为140~180℃,反应时间为24 h,操作压力为2.5~2.8 MPa。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NC取代度为0.85~1.19,收率为 20.6%~57.1%。其次,以水溶性更佳、原子更经济且价格更低廉的纤维素硫酸酯作中间体,探究纤维素硫酸酯氨解制备目标产物NC的可行性。先以小分子脂肪醇(正辛醇)为原料,经氯磺酸酯化制得脂肪醇硫酸酯(钠盐),再以CH3NH2或NH3作氨化剂对其进行氨解,结果表明:在辛醇硫酸酯和氨化剂的摩尔比为1:(5~10),温度为140~180℃,反应时间为24~48 h时利用自升压可成功制备目标产物(脂肪胺),收率可达57.8%。再次,以纤维素为原料,以浓硫酸(或叁氧化硫)作酯化剂,制备纤维素硫酸酯钠盐(NaCS);以NH3·H2O作氨化剂,对NaCS进行氨解制备目标产物NC。通过实验探索,确定合成NC的较佳反应条件为:纤维素硫酸盐和氨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5~10),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6~24 h,操作压力为2.9~3.8 MPa。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NC取代度为1.09~1.32。最后,以纤维素硫酸酯氨解制备的NC(取代度1.09)为吸附剂,温度为25℃,NC用量为4.0g/L,在较低Pb2+初始浓度下(130.0 mg/L),初步探索了初始溶液pH值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pH = 5.0时,NC对Pb2+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过程在6 h时达到平衡,平衡吸附量为32.0 mg/L,平衡吸附浓度为2.0 mg/L;当Pb2+初始浓度为58.0 mg/L时NC对Pb2+的去除率随着投料量的增大而增大,在投料量为2.0 g/L~6.0 g/L时,去除率为96.4%~98.3%。综上所述,以纤维素为原料成功制备了 NC,并将其作为吸附剂应用于模拟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可为NC的工业化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纤维素衍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胶原/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复合技术进步,其复合体系在各种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综述了胶原/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复合体系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其在组织工程支架、止血及伤口愈合、水处理材料等领域的应用,针对胶原/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复合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素衍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柴翠元,董海丽,杨朝.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
[2].阳奇利,杨俊晖,丁翠翠,黄六莲,陈礼辉.胶原/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复合体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皮革.2019
[3].陈禄.纤维素衍生物膜控微丸相分离控释机制与压片技术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9
[4].张鹏.纤维素及其衍生物手性固定相的制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5].高洪坤.疏水化水溶性纳米纤维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稳定机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6].林涛,段敏,殷学风,李静.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液晶态及应用[J].中国造纸.2018
[7].丁子超,施艺玮,张明勇,闻俊,洪战英.用纤维素衍生物手性固定相HPLC法拆分盐酸西替利嗪对映体[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8
[8].卢怡,郑志锋,黄元波,李文斌.半纤维素选择性催化制备糠醛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8
[9].曲莉.纤维素衍生物稳定金属纳米粒子催化α-蒎烯加氢反应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8
[10].牛慧慧.氨基纤维素衍生物合成新工艺及其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