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理想论文_陈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人理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人,理想,启东,桃花源,道教,黄粱梦,论语。

文人理想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1](2018)在《渔钓图与宋画中的文人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选取中国宋代山水画中的"渔钓"题材作为一个观照和参考,讨论"渔钓"在宋代绘画中的实用性表达和情感性寄托,更深层地挖掘文人画家的思想意趣和个人追求。宋代绘画中的渔钓题材大多脱离了渔事之本义,赋予渔钓以深远的人文想象和思想内涵。舟网与钓竿是文人画家的一个仅次于山石树水要素的山水画构造单元和象征符号,是宋代绘画中一个完美的绘画素材和寓指,是一个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天堂和理想家园。宋代文人士大夫,无论在朝与否,"渔钓"均承载了当时文人天人一体、浪迹精神、恣肆江湖、洁身自好的人生理想和生命追求。"渔钓"是宋代和其后文人画家的一个精神图腾和意象符号。"渔钓"的精神内核与道家哲学一脉相承。宋代渔钓题材山水画对于后世历朝山水画的审美品格和创作实践影响至深至远。(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期刊2018年12期)

吕辛福[2](2017)在《魏晋文人理想人格新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魏晋文人理想人格的研究,本文以接受理论视角下的人格接受史研究为主要思路,以魏晋时期主要文人对高士人物的文学接受为中心,通过对主要文人作品中高士人格形象、高士人格内涵的分析,在深入剖析个案的基础上,指出魏晋文人在理想人格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并在人格发展的纵向梳理过程中分析其中蕴涵的新变特征。本文除绪论、余论外,共分为六章。绪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梳理学界有关魏晋理想人格的研究情况,重点围绕已有的研究思路展开分析。学界主要从文学和哲学两个层面研究魏晋理想人格,文学层面的理想人格研究,主要结合作家作品、历史背景,采取了精神史、心态史、人格心理学、民族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哲学层面的理想人格研究,主要是对魏晋文人理想人格宗儒还是宗道的方面进行分析。二是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以魏晋文人对高士人物的文学接受为中心,依据时间顺序,纵向以高士人格形象的变化、高士人格内涵的变化作为主要线索,结合横向上对主要文人社会交往关系、思想文化背景的分析,选取典型个案,勾勒魏晋文人理想人格的演进轨迹,分析其中的新变特征,加深对作家主体和作品精神的理解。第一章主要论述建安时期曹丕对高士人物的接受与贡献。在对待文人关系上,从曹操的"得而用之"到曹丕的"得而友之",虽是一字之差,反映出的却是曹丕对文人人格的尊重。在理想人格方面,曹丕彰显历史上的高士人物品行,代表高士人格的"箕山之志"与"栾布之节"因曹丕的推崇而广为人知,曹丕在准确概括提炼高士人格内涵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曹植在高士人物商山四皓接受中的作用。在历史上四皓人格形象的确立阶段,曹植《商山四皓赞》对于四皓接受主题的改变和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后世的接受基础。后世对四皓的接受最终落脚在"商山四皓",而不是"南山四皓"、"楚山四皓"、"高车山四皓",这与曹植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第叁章是本论文重点之一,分析正始时期的文人理想人格。结合对阮籍作品中高士人物形象的分析,评述阮籍在魏晋理想人格构建过程中的作用。阮籍作品中塑造了新的人格形象,承载了新的人格理想。首先从阮瑀生平经历、对高士人物的看法、人格精神的传承等方面剖析阮瑀对阮籍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阮籍笔下新高士人格形象"大人先生"的人格主张及意义。第四章也是本论文重点,主要分析嵇康在魏晋文人理想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不同于阮籍,嵇康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创作《高士传》,为历史上的高士人物巢父、许由等赋予了一种新的人格内涵,体现了嵇康"欲友其人于千古"的写作目的。文中着重分析了 "友情"和"知音"内涵如何通过嵇康的叙述呈现出来,同时结合横向上对嵇康与友人交往关系的分析,深化对嵇康人格内涵的理解。另外通过比较嵇康《高士传》与皇甫谧《高士传》创作目的的差异,指出嵇康为高士作传的目的在于"立心"而非"存史"。第五章是对西晋文人人格特征的综合分析。不同于正始时期文人的个性张扬,西晋文人人格体现出更多的群体性特征,本章所勾勒的西晋文人人格具有世俗、重情、自适的典型特征,论述中凸显了向秀哲学主张对西晋文人人格带来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西晋文人对主要高士人物接受态度的变化,最后对左思人格进行了单独分析,左思诗文中的独立批判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六章主要论述东晋文人理想人格的新变特征。主要从思想领域、文艺领域以及文人社会关系交往的角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选取的代表文人是孙绰、王羲之和陶渊明。孙绰身上体现出东晋时期佛教影响下的士人人格内涵的变化;针对王羲之,结合对其帖书内容中有关高士人物的分析,指出王羲之为人方面不曾被人重视的高远志趣,他的书法艺术风格,是其人格精神在艺术领域中的自然体现;对于陶渊明,他对理想人格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从劳动关系中发现了以往文人不曾注意到的人际关系的新内涵,他对高士人物的选择性接受,也体现出他独特的欣赏标准和价值主张。余论部分主要回顾整理了学界有关接受史研究的发展演变情况,这是本论文写作思路的宏观理论背景。主要涉及接受理论传入中国后,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哪些代表性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以及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未来如何做出改进研究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4)

王小梅[3](2013)在《女性、文人、理想交互的文化意蕴——《桃花扇》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大观园中的桃花,原本只是不具"文化"含义的天生之物。但或因其形态,或因其习性,唤起了人的某种感怀,进而借助文人雅士们的生花妙笔,成为一种人们共同认可的信息载体,频繁出现于各类作品中,如此世代的传承,便形成中国特有的桃花文化,也就是"中国女性、中国文人的文化"①。清初孔尚任所作《桃花扇》,可谓这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是"桃花文化"在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沉淀物,乃一朵有关中国女性文(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3年08期)

王国彪[4](2012)在《“里仁为美”观念与朝鲜古代文人理想人格的塑造——以经学探讨、居住方式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里仁为美"的观念强调居住环境对人成长的积极意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朝鲜古代文人塑造理想人格起到了引领作用。他们在经义、择居两个方面不断体悟、践行"里仁为美"的功能,发展和完善了自身的人格,彰显了儒家教化的深远意义,这也是《论语》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并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重要见证。(本文来源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赵爱华[5](2011)在《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沈既济的《枕中记》中,"黄粱美梦"实现了落魄文人的所有愿望,自此以后,按照自己的理想对"黄粱美梦"加以创造和阐释的文人不绝如缕,《南柯太守传》、《樱桃青衣》、《续黄粱》成为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这些美梦不仅体现了不同时代文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本文来源于《蒲松龄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罗洁[6](2011)在《传统文化与文人理想的符号——历代陶渊明人物形象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历代绘画中陶渊明形象的回顾和梳理,分析在中国传统绘画发展中陶渊明形象符号的形成、发展及其意义,进而论证传统绘画中典型人物形象与时代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本文来源于《美术大观》期刊2011年03期)

赵洪宝[7](2007)在《雅趣 中国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居舍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我们的祖先的居室由浅陋的土穴走向“辱翚斯飞”的土木建筑时,住宅再也不仅仅是“以待风雨”的处所,而开始具有审美功能。随着居室建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审美趋向在上流社会中日益明朗,着意“雅趣”的文人居室追求和创造了一种幽然恬静的超脱美。(本文来源于《东方艺术》期刊2007年06期)

蒋艳萍[8](2005)在《道教修炼与中国文人理想人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修炼以性命双修、成仙悟道为最高理想,道教既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构筑了一个飘逸出尘、自由自在的神真的彼岸世界,又为其在现实生活的操持中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养生理论与方法,不仅在士人中倡导了一种高迈脱俗的理想人格,也倡导了一种神清气朗、健康无疾、自然恬淡的生活情趣,在生理与心理的兼修并炼中构筑起中国古代文人乐游、达观、淡泊、超脱的生命世界。(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韩春丽,黑明[9](2004)在《毛文凤:奔突在文人理想与商业目标之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学问,然后有先见;有先见,然后能力行。——康德追本溯源,毛文凤是因为一本书而成了商人。"上帝死了,我就是上帝;我若死了,死亡就是上帝;我不可不死,死亡不可不是上帝。"——这是毛文凤的哲学专着《死亡形而上学导论》封面上的导语。最初,正是为了"把死亡拽到阳光下梳理",毛文凤被迫弃文经商。如今,作为江苏可一公司的总经理,毛文凤拥有自己的图书发行公司和印刷公司。在他的图书发行公司,有他从1996年起策划出版的图书1500余种,总文字3亿多;在他的印刷车间,四色和双色的进口印刷设备日夜不停地运转,印刷一本书只不过是按按电钮的简单操作。在堆积如山的书(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期刊2004年19期)

刘琴[10](2004)在《整合文人理想、世俗倾向与社会规范——李渔喜剧的创作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整合文人理想、世俗倾向与社会规范 ,融文人才情、世俗风流、社会道德意识于一体 ,形成了李渔喜剧在封建道德体系内对人、情、欲作出肯定 ,“将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创作策略的文本品格。(本文来源于《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文人理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魏晋文人理想人格的研究,本文以接受理论视角下的人格接受史研究为主要思路,以魏晋时期主要文人对高士人物的文学接受为中心,通过对主要文人作品中高士人格形象、高士人格内涵的分析,在深入剖析个案的基础上,指出魏晋文人在理想人格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并在人格发展的纵向梳理过程中分析其中蕴涵的新变特征。本文除绪论、余论外,共分为六章。绪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梳理学界有关魏晋理想人格的研究情况,重点围绕已有的研究思路展开分析。学界主要从文学和哲学两个层面研究魏晋理想人格,文学层面的理想人格研究,主要结合作家作品、历史背景,采取了精神史、心态史、人格心理学、民族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哲学层面的理想人格研究,主要是对魏晋文人理想人格宗儒还是宗道的方面进行分析。二是提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以魏晋文人对高士人物的文学接受为中心,依据时间顺序,纵向以高士人格形象的变化、高士人格内涵的变化作为主要线索,结合横向上对主要文人社会交往关系、思想文化背景的分析,选取典型个案,勾勒魏晋文人理想人格的演进轨迹,分析其中的新变特征,加深对作家主体和作品精神的理解。第一章主要论述建安时期曹丕对高士人物的接受与贡献。在对待文人关系上,从曹操的"得而用之"到曹丕的"得而友之",虽是一字之差,反映出的却是曹丕对文人人格的尊重。在理想人格方面,曹丕彰显历史上的高士人物品行,代表高士人格的"箕山之志"与"栾布之节"因曹丕的推崇而广为人知,曹丕在准确概括提炼高士人格内涵方面做出了独特贡献。第二章主要论述曹植在高士人物商山四皓接受中的作用。在历史上四皓人格形象的确立阶段,曹植《商山四皓赞》对于四皓接受主题的改变和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后世的接受基础。后世对四皓的接受最终落脚在"商山四皓",而不是"南山四皓"、"楚山四皓"、"高车山四皓",这与曹植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第叁章是本论文重点之一,分析正始时期的文人理想人格。结合对阮籍作品中高士人物形象的分析,评述阮籍在魏晋理想人格构建过程中的作用。阮籍作品中塑造了新的人格形象,承载了新的人格理想。首先从阮瑀生平经历、对高士人物的看法、人格精神的传承等方面剖析阮瑀对阮籍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阮籍笔下新高士人格形象"大人先生"的人格主张及意义。第四章也是本论文重点,主要分析嵇康在魏晋文人理想人格发展中的作用。不同于阮籍,嵇康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创作《高士传》,为历史上的高士人物巢父、许由等赋予了一种新的人格内涵,体现了嵇康"欲友其人于千古"的写作目的。文中着重分析了 "友情"和"知音"内涵如何通过嵇康的叙述呈现出来,同时结合横向上对嵇康与友人交往关系的分析,深化对嵇康人格内涵的理解。另外通过比较嵇康《高士传》与皇甫谧《高士传》创作目的的差异,指出嵇康为高士作传的目的在于"立心"而非"存史"。第五章是对西晋文人人格特征的综合分析。不同于正始时期文人的个性张扬,西晋文人人格体现出更多的群体性特征,本章所勾勒的西晋文人人格具有世俗、重情、自适的典型特征,论述中凸显了向秀哲学主张对西晋文人人格带来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西晋文人对主要高士人物接受态度的变化,最后对左思人格进行了单独分析,左思诗文中的独立批判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六章主要论述东晋文人理想人格的新变特征。主要从思想领域、文艺领域以及文人社会关系交往的角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选取的代表文人是孙绰、王羲之和陶渊明。孙绰身上体现出东晋时期佛教影响下的士人人格内涵的变化;针对王羲之,结合对其帖书内容中有关高士人物的分析,指出王羲之为人方面不曾被人重视的高远志趣,他的书法艺术风格,是其人格精神在艺术领域中的自然体现;对于陶渊明,他对理想人格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从劳动关系中发现了以往文人不曾注意到的人际关系的新内涵,他对高士人物的选择性接受,也体现出他独特的欣赏标准和价值主张。余论部分主要回顾整理了学界有关接受史研究的发展演变情况,这是本论文写作思路的宏观理论背景。主要涉及接受理论传入中国后,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哪些代表性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以及存在哪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在未来如何做出改进研究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人理想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新.渔钓图与宋画中的文人理想[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

[2].吕辛福.魏晋文人理想人格新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7

[3].王小梅.女性、文人、理想交互的文化意蕴——《桃花扇》新论[J].文艺评论.2013

[4].王国彪.“里仁为美”观念与朝鲜古代文人理想人格的塑造——以经学探讨、居住方式为中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

[5].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

[6].罗洁.传统文化与文人理想的符号——历代陶渊明人物形象画[J].美术大观.2011

[7].赵洪宝.雅趣中国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居舍文化[J].东方艺术.2007

[8].蒋艳萍.道教修炼与中国文人理想人生[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9].韩春丽,黑明.毛文凤:奔突在文人理想与商业目标之间[J].中国青年.2004

[10].刘琴.整合文人理想、世俗倾向与社会规范——李渔喜剧的创作定位[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论文知识图

李可染《万山红遍》这叁层含义,寄托了...京都宝泉院来源:溪涧草木公众号京都宝泉院来源:网络担当山水册页晚明“文人画”的另一...告诉世人游春图隋代展子虔

标签:;  ;  ;  ;  ;  ;  ;  

文人理想论文_陈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