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代词论文_朱冠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指代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代词,语料库,语料,汉语,重音,词性,词人。

指代词论文文献综述

朱冠明[1](2019)在《再谈近指代词“这”的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近指代词"这"从唐代开始见于文献,但它的来源一直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从语法功能和语音变化两个方面论证"这"来自中古以前常见的近指代词"是",同时也讨论了"是"在中古以后的去向,即北方成为"这",南方成为"底"。"这"的个案充分说明唐代是汉语从中古向近代迈进的重要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19年06期)

李璐[2](2019)在《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近指代词的发展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时期汉语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此""是""斯""伊""然""若""尔""否"等。魏晋南北朝时,"兹""伊""若"等失去了近指代词的属性,出现了一些新的近指代词,如"阿堵""个(个)""乃""能"等。体词性近指代词中,"此"仍然以作定语和宾语为主,新出现了"此"在句中作状语的情况。"是"新出现了指代事物的情况,只表单数语义,已逐渐由指示代词转向系词,不再有指代功能。"斯"仍以作定语和宾语为主。"阿堵"是魏晋南北朝新出现的近指代词,多作定语。新兴近指代词"个(个)"常作定语和宾语。"许"也是新出现的体词性近指代词,但较为少见。谓词性近指代词中,"然"在这一时期均作谓语。"尔"作为指示代词大量出现,且发展出很多与"尔"相关的双音指示代词,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最主要的谓词性近指代词。"乃"仍然表示近指,多在句中作状语。"能"作谓词性近指代词的情况不常见,多用于形容词前作状语,谓词性属性较明显。(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9年04期)

汪维辉[3](2019)在《中古汉语的第叁身代词和旁指代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中古汉语的第叁身代词和旁指代词两个问题。关于第叁身代词,文章简要介绍了已有的主要结论和尚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中古的旁指代词有"他、余、异、诸、别"五个,文章逐一予以讨论,重点是"诸"和"别",因为"诸"还无人论及,而"别"则特别重要,并通过考察四种典型语料分析了五个旁指代词的语体差异。"他"作为上古汉语最重要的旁指代词,进入中古以后向第叁身代词转变,主要职能发生变化。"他"空出的位置就由"余、异、诸、别"来填补,并最终以"别"胜出而定局。"他、余、异、诸、别"用作旁指代词的语义来源各不相同。从语体差异看,"他、异、余"大概都是承用自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词,而"别"则是中古新兴的口语词,而且语义单一,所以具有其他几个词所没有的生命力,一直沿用至今。"诸"作旁指代词虽然也是中古时期新产生的用法,但是由于语义上的局限性,不可能胜出,后世也只是在书面语中偶一用之而已。(本文来源于《东方语言学》期刊2019年01期)

韩志伟,李永兰[4](2018)在《汉语虚指代词的英汉互译翻译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言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代词的用法非常广泛且灵活。该文通过对代词虚指类型的分析,探讨代词虚指的内涵意义以及与相关语境的联系,找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对译者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21期)

胡波[5](2018)在《旁指代词“他、异、馀/别”历时更替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汉语常用的旁指代词主要有"他""异""馀""别"四个。从它们的历时发展来看,东汉以前只用"他"和"异",但"异"在西汉已渐趋消失,至迟在南北朝后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他"逐渐向专门称人的方向发展,汉末产生的"馀"和魏晋产生的"别"逐渐兴起,并在南北朝后期明显有取代"他"的态势;到晚唐五代,"别"的使用频繁,组合能力逐渐增强;至宋代,"他"的旁指用法急剧萎缩,"馀"已很少使用,"别"则至迟在宋代便完成了它取代"他"和"馀"的历时更替过程。(本文来源于《汉语史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黄东晶[6](2018)在《俄汉叙事话语中远近指代词的认知语义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示代词是一种泛语言词汇—语法类别,是典型的指示语。指示代词不单可以用于纯指示功能,也可以有篇章指示(照应)功能,用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本文基于叙事理论,以俄汉文学叙事话语为例,分析远指代词和近指代词指示功能的特点,探讨俄语和汉语中远指代词与近指代词在时间指示、人称指示、篇章指示等诸方面的不对称性,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俄汉语指示代词指示语在使用中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任文娇,张俊萍,朱学佳[7](2018)在《旁指代词“其他”“别的”“另外”“另”的功能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已有的研究,利用汉语母语者语料库进行大数据分析,统计汉语母语者使用"其他""别的""另外""另"各功能的具体使用情况,比较分析"其他""别的""另外""另"的异同,考证已有的研究,补充说明语料中发现的不同情况,并对旁指代词"其他""别的""另外""另"所在句子中的"一定范围内的人或事物"(N1)和"一定范围以外的人或事物"(N2)之间的语义关系做补充说明。(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任文娇,张俊萍[8](2018)在《HSK语料库中韩日学习者四个旁指代词的使用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HSK语料库对韩国、日本学习者"其他、别的、另外、另"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对比分析,发现韩日学习者四个目标词,"别的"用量最高,"另外"用量最低,"另"的用量远高于"另外";四个目标词的使用类型同汉语母语者基本一致;但由于语言习惯、母语等因素的影响,韩国学习者在某些方面偏误率要高于日本学习者。本文统计分析目标词的偏误率,总结出韩日学习者目标词偏误的规律,建议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区分韩日四个目标词的偏误,以便更有针对性地予以纠正和预防。(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文教学现代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18)

孟子怡[9](2018)在《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旁指代词的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旁指代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语言点之一,但由于用法复杂、含义抽象,再加上有关旁指代词的研究一直较为少见,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也缺少系统的研究,这也就使得旁指代词成为外国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选取“其他”和“另外”这两个旁指代词,二者在句法位置和语义特点有相通之处,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使用频率较高,留学生难以细致区分,所以难免会产生一系列偏误。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暨南大学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以及中山大学汉字偏误标注的汉语连续性中介语语料库中留学生习得语料的研究,对“其他”和“另外”的使用情况以及偏误情况进行了总结,找出留学生在习得“其他”和“另外”这两个旁指代词时出现偏误的语料,并对偏误类型进行归纳和分类,探讨偏误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建议,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两个旁指代词。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个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总结归纳当下有关旁指代词的研究成果,并对现今研究中存在的缺点及不足进行分析,进而总结了选题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对旁指代词“其他”和“另外”的本体知识探究。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句法位置和语义特点两个平面来进行分析,探究“其他”和“另外”在句法和语义上的异同。第叁部分是偏误类型分析。通过研究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暨南大学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以及中山大学汉字偏误标注的汉语连续性中介语语料库中留学生的习得语料,对留学生习得“其他”和“另外”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类。第四部分是偏误成因分析。对上一部分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归纳偏误成因。主要集中在本体知识的复杂性、语言迁移的影响、学习策略的影响、教材和工具书的影响以及汉语学习类app的影响这五个方面,对偏误成因进行细致分析。第五部分是提出习得建议。从对外汉语教学方面、教材和工具书方面以及汉语学习类app叁个大方面入手,在综合偏误成因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关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以更好地指导“其他”和“另外”的对外汉语教学,从而以小见大,指导现代汉语六个旁指代词的汉语教学。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唐文珊[10](2017)在《韵律制约的被动句复指代词》一文中研究指出粤语和普通话的"畀/被"长被动句均容许内嵌动词后出现与句首主语同指的复指代词。过往学者虽然观察到长被动句复指代词的显形与否似有限制,可是其限制的具体情况和背后动因却鲜有人论及。本文指出长被动句中出现复指代词时,其后必须有频率短语/持续时间短语等额外成分;而额外成分的添加,并非为了拯救语法,或受语义驱使,而是韵律制约下的必然结果,是自然焦点与事件强调交互作用下的语言现象。(本文来源于《韵律语法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指代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先秦时期汉语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此""是""斯""伊""然""若""尔""否"等。魏晋南北朝时,"兹""伊""若"等失去了近指代词的属性,出现了一些新的近指代词,如"阿堵""个(个)""乃""能"等。体词性近指代词中,"此"仍然以作定语和宾语为主,新出现了"此"在句中作状语的情况。"是"新出现了指代事物的情况,只表单数语义,已逐渐由指示代词转向系词,不再有指代功能。"斯"仍以作定语和宾语为主。"阿堵"是魏晋南北朝新出现的近指代词,多作定语。新兴近指代词"个(个)"常作定语和宾语。"许"也是新出现的体词性近指代词,但较为少见。谓词性近指代词中,"然"在这一时期均作谓语。"尔"作为指示代词大量出现,且发展出很多与"尔"相关的双音指示代词,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最主要的谓词性近指代词。"乃"仍然表示近指,多在句中作状语。"能"作谓词性近指代词的情况不常见,多用于形容词前作状语,谓词性属性较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指代词论文参考文献

[1].朱冠明.再谈近指代词“这”的来源[J].中国语文.2019

[2].李璐.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近指代词的发展演变[J].学术交流.2019

[3].汪维辉.中古汉语的第叁身代词和旁指代词[J].东方语言学.2019

[4].韩志伟,李永兰.汉语虚指代词的英汉互译翻译策略[J].海外英语.2018

[5].胡波.旁指代词“他、异、馀/别”历时更替考[J].汉语史学报.2018

[6].黄东晶.俄汉叙事话语中远近指代词的认知语义阐释[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7].任文娇,张俊萍,朱学佳.旁指代词“其他”“别的”“另外”“另”的功能考察[J].国际汉语学报.2018

[8].任文娇,张俊萍.HSK语料库中韩日学习者四个旁指代词的使用对比研究[C].第十一届中文教学现代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8

[9].孟子怡.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旁指代词的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8

[10].唐文珊.韵律制约的被动句复指代词[J].韵律语法研究.2017

论文知识图

一指代词指示名词短语,“”“”...代词间接回指双核概念参照模式5CREAT3系统流程图一7文摘句抽取模块一// “建衡元年”买地券拓片上海手语中的Y-手形类标记用于指代功能

标签:;  ;  ;  ;  ;  ;  ;  

指代词论文_朱冠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