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推进激发了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运行的知识需求,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提供了历史发展机遇。本文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构建为主线,回顾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历程,总结了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强调用科学理性思维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在构建中,要注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路对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要始终立足于中国公共管理实际,在汲取整个人类历史上公共管理优秀理论和文化基础上,不断探索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之道,从研究指向、核心理论、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推动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向前发展。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科 知识体系 回顾 展望 本土化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越来越多的公共实践问题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需要在理论上做出积极回应,实践上做出改革和创新。“相较于其他学科,公共管理学更有优势来反映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公共管理学科是研究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为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发展目标,制定公共政策和实施综合管理行为的学科群的总和。”①清华大学薛澜教授认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主题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我们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推动公共管理服务于这两个宏伟目标。”②然而,当代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严格来讲源于西方文化,③“水土不服”的现象导致对中国现实情况和中国经济社会问题解释力有限。因此,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服务,是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和时代命题。为此,本文从理论和实际出发,以公共管理学科构建为主线,回顾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历程,总结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来指引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并非发源于本土,而是建立在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借鉴和吸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④相较于西方公共管理学的历史演进,中国公共管理学更多的是沿着学科教育的路径,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而非基于服务公共管理实践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鲁西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发起设立的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总资产314亿元,职工11000余人。
1.20世纪80年代之前:发端与撤销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国内学者翻译和引进了大量国外的行政学著作,⑤而最早一批行政学成果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一批高校陆续开展了行政学相关的研究和教育,但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行政学学科被撤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外公共管理实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共部门或政府部门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改革浪潮,一方面改变了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模式,另一方面改变了公共部门管理的理论形态和知识体系。⑥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启动和推进刺激了政府对公共管理知识的需求。1979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补课”的要求,为行政学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相继恢复和重建为行政学的发展提供了相关学科支撑。同时,伴随着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也需要积累和学习更多的关于行政体制运行方面的知识,现实需求急迫性与已有知识供给不足的矛盾变得日益凸显。
2.20世纪80年代:重建与积淀
1982年,夏书章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的文章,对中国公共行政学的恢复和重建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⑦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了重建公共行政学的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一批高校相继开设了行政学相关课程和专题讲座。1984年,全国“行政科学研讨会”提出行政学应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1986年,行政学成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下属二级学科。在专业设置上,国内多所重点综合性大学在政治学学科的基础上陆续设立了行政学或者行政管理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和方向。比如,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和郑州大学等高校开始设置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等高校设立了行政管理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或方向。在机构设置上,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行政管理研究所,成为系所合一的教学与科研单位。随后,一些高校陆续成立了“行政管理系”和“政治学和行政学系”。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助推了行政管理学科的快速成长。《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的发行和出版也极大地拓宽了学科的影响范围。至此,中国公共管理已经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上初具规模。
3.20世纪90年代之后:突破与壮大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确定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基本方针,政府需要转变职能来适应经济体制的调整,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迎来了腾飞式的发展机遇,标志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开始进入到突破和壮大阶段。1994年,国家行政学院成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建立行政学院,致力于对中高层领导干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培养,成为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明确将管理学分为包括公共管理在内的5个一级学科,行政学或行政管理正式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而行政管理作为较早设置的专业,成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五个二级学科中位列首位的专业。1998年以后,国内许多高校陆续获得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这也标志着公共管理学科具有了从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试办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这对推动我国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对公共管理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创新和推动作用。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成就
一般来说,衡量一个学科是否成熟,往往具有三个标志:一是学科是否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边界;二是学科是否形成了比较规范和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三是学科是否形成了自为的知识共同体,即具备了专门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和人才培养机制等。从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成效总结来看,大致归纳如下:
1.学科群逐步形成和壮大
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发展情况来看,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成为首批获得行政学博士授予权单位。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公布的信息显示,2004年和2009年的学科评估中,全国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单位分别有8个和13个。2012年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全国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增加至35所,而在2016年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这一数量则达到了43所。截至2018年3月,全国公共管理学科“博士一级”授权达到了48所(见表1)。拥有“博士一级”授权点的高校持续增多,表明公共管理学科群逐步形成并处于不断壮大的发展过程。
表1 2018公共管理学科“博士一级”授权单位和数量
区域数量授权单位名称区域数量授权单位名称北京7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1浙江大学上海6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福建1厦门大学湖北6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山东1山东大学湖南4湘潭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南1郑州大学江苏3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四川1四川大学陕西3西安交通大学、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大学甘肃1兰州大学天津2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内蒙古1内蒙古大学辽宁2东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云南1云南大学黑龙江2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大学广西1广西大学广东2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1重庆大学吉林1吉林大学
回溯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历程,自1997年建立至今,成立时间虽不长,但是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效果。从2018年上海软科的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来看,公共管理学科排名有三所中国内地大学上榜。表2统计了三所高校公共管理一流学科的排名情况(见表2),其中,清华大学处于全球76-100排名段,位列中国内地第一名;另外两所学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排名段分别为101-150和151-200,分别位列中国内地第二名和第三名。
从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来看,公共管理学科有146个学位授予单位自愿申请参评。其中,博士授予权学科37个,参评率86%;硕士授权学科109个,参评率61.6%,包括了大多数一流学科高校。学科评估明确要求从“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四个一级指标按照权重计算,这对客观了解学科自身优势和不足,研究本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把握学科发展态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为科学制定学科未来发展规划、加强和改进学科内涵建设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公共管理学科群健康发展。
首先,公共管理学术期刊论文成果不断涌现,且进入到从“数量扩张”到“内涵质量提升”阶段。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2017年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公共管理学科期刊排行榜》显示,近5年来发文数量排名前18的期刊中,最多的三种期刊分别为《中国行政管理》《南京社会科学》和《河南社会科学》,年均发文总量超过250篇。不过18类期刊中,除《公共行政评论》期刊历年发文数量呈现增长趋势之外,《行政论坛》《公共管理学报》《甘肃行政学院学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等期刊历年的发文数量较为稳定,而剩余期刊的发文数量呈现出历年递减的趋势。这种变化同时也体现出公共管理学术论文发表从“门槛较低”到“专业化提升”的发展态势。
表2 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公共管理(中国内地大学)
中国排名世界排名学校名称总分PUBCNCIICTOPAWARD176-100清华大学/40.263.980.946.9N/A2101-150中国人民大学/36.441.866.334.4N/A3151-200中山大学/35.742.157.618.4N/A
数据来源: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项目推动科研力度增强
3.部分国有大型企业核心能力已经萌芽,而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却连培育自身核心能力的意识都没有。依据企业类型的不同,我国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初步培养了自己的核心能力,虽然还只是萌芽。好比春兰、海尔这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建立企业文化,通过这些方式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与之相较,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还很缺乏培育核心能力的意识。这些民营企业成立之初门槛和水平较低决定了多数还停留在依靠劳动力和价格竞争等这些低水平及原始方式来维持企业的生存。多数民营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人才资源,当然技术力量也非常薄弱,维持基本的生存都是问题,更不要说培育核心能力了。
作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的重要载体,科研项目可以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和学术支撑,出现了“以项目带动科研,以项目促进人才培养,以项目引导团队形成”等有效形式,公共管理学科得以快速发展,其活跃度和学术影响度也逐渐提升。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管理学门类)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数量是评价一个学科发展现状的重要指标。本文统计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设立以来与公共管理学科相关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的数量。结果发现,无论是从项目总数还是从项目类别的角度,公共管理学科项目数量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39项,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共有3511项,青年项目1001项,西部项目490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主体的研究项目粗略统计约有360项,立项数量达到历年最大值,这表明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与此相同的是,本文通过对1999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统计,发现公共管理学科相关的项目也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其中,2018年管理学部资助项目1890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项目272项,所占比重为14.39%,表明公共管理学科不仅在社会科学领域获得项目资助的力度不断增大,而且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相当的分量,且资助力度和学科视野进一步扩大。
另外,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情况来看(2003-2018),项目总量整体呈现递增趋势。在最新公布的2018年立项通知中,合计立项数量为55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项目达到18项,项目数量达到历年最大值。这有助于高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把握学科前沿问题,从而开展系统性和创新性研究,对于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固液两相流管道水力输送是现代疏浚工程中疏浚物料运输最为常用的方法。在疏浚物泥浆输送系统中,局部组件如阀门与弯头等作为管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管线阻力损失的重要组成部分。[1]NØRGAARD等[2]已通过试验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得出90°弯管、渐扩管、渐缩管及分流三通内颗粒流体流过时的具体局部阻力系数。但目前对于弯管流动形态及阻力特性的理论研究较少,试验相对困难,理论模型并不全面。
⑥陈振明:《公共管理的学科定位与知识增长》,《行政论坛》2010年第4期。
第三,教师发展场域,建基于对学习共同体与群体动力学在发展教学能力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的认识。教学行为既是“惯习”的结晶,也是“场域”的产品。正如美国当代文化人类学家克里福德·吉尔茨所说,场域性的惯习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借助“地方性知识”,我们可以很好地解释“硅谷现象”和“中关村现象”,进而打造教师发展的“硅谷”和“中关村”。
其次,权威期刊公共管理学科论文的数量增多,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公共管理问题。本文选取了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于2018年11月发布的《中国人文社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相关领域的期刊进行考察。选取该报告中的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综合社会科学等大类中六份权威期刊分析,结果发现《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管理世界》和《经济研究》等期刊上的公共管理学科发文量上升明显,且《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两本期刊上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文量也有上升态势。
最后,学科著作出版方面成果不俗。自19世纪30年代出现的《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和《行政学原理》两本著作以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教材和专著成果不断丰富。其中,在数量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学科相关教材、专著或译著数量和影响力应该是最大的。从典型成果来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夏书章教授主编的《行政管理学》教材已经更新至第六版,该教材对后续教材的形成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振明教授主编的《公共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等教材均更新至第二版。版本越高,表明该教材越容易被大众接受,也越容易成为经典。优质教材的铸就为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导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走向成熟。
为了进一步讨论螺旋雨带中的对流单体是如何作用TC强度的,通过p坐标系下的涡度方程对各个螺旋雨带中的对流单体的涡度收支进行定量地分析。涡度的强迫项主要分为两项,右边的第一项是拉伸项,也称为散度项,即水平辐合会使得气旋性涡度增加,而水平辐散会使得气旋性涡度减小。第二项是倾斜项,也称为扭转项,意指水平涡度扭转为垂直涡度,即当水平风速随着高度发生变化的时候会产生径向向外或向内的水平涡度,径向的水平涡度遇到上升气流,就会发生水平涡度的倾斜,变为垂直涡度,在上升气流的两侧产生正负涡度对。丁治英等(2018)也曾指出,在螺旋雨带上,水平涡度在非均匀分布的垂直运动的抬升下向垂直涡度的转化。
综上,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存在,公共管理学科逐渐具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边界,形成了比较规范和系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论体系。
4.师资队伍逐渐加强
答:我理解一个女儿的心情,你妈妈64岁,身体多病,尤其是尿中有隐血、双肾结石,应当去医院检查,对应治疗,不要耽误了病情。从补养的角度,我认为,睡觉不好,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身体康复,应当服用补氧胶丸和绞股蓝调节睡眠。关于她的皮肤问题,系由过敏反应引起,建议服用矿元素和麦绿素,矿元素也可外涂于皮肤患处,可止痒。
经过20年学科发展,在高校、科研院所、行政学院系统和党校系统、智库等单位,公共管理学科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老中青学术梯队,杰出人才不断涌现。1998年,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启动和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数次调整奖励力度和奖励范围,努力为优秀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也为高校培养和集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从2005年至今,公共管理学科“长江学者”数量逐年增加(见图1)。
图1公共管理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统计图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事司官方网站。
公共管理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具体反映在师资队伍评估指标方面。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学科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指标表明(见表3),A+档高校中青年教师占比为50.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为95.6%,具有正高级和副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分别为50.5%和38.7%,具有海外经历和外籍教师占比分别为78.8%和4.1%,逐步形成了高水平、国际化、有影响的专职教师队伍,A+档高校的骨干教师平均年龄为50岁。同样,在A档高校和A-档高校的专任教师师资职称队伍结构也较为合理,形成老中青有机结合、后劲强劲的教学科研梯队。
表3专任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情况统计表
分类青年教师比例博士学位比例正高级职称比例副高级职称比例海外经历比例外籍教师比例骨干教师平均年龄A+档高校平均情况50.7%95.6%50.5%38.7%78.8%4.1%50A档高校平均情况57.0%95.1%40.8%42.4%59.9%0.2%48A-档高校平均情况62.5%90.3%35.3%45.0%63.9%3.5%47B+档高校平均情况59.5%89.4%31.3%44.9%42.5%0.9%45B档高校平均情况59.4%81.5%32.9%40.7%38.3%0.8%44B-档高校平均情况66.1%82.5%33.8%41.3%30.8%0.8%44C+档高校平均情况64.5%76.9%29.9%45.7%27.3%0.4%45C档高校平均情况65.0%68.2%30.4%42.1%27.0%0.0%44C-档高校平均情况67.0%64.3%26.8%41.4%20.2%0.3%43其他高校平均情况68.3%52.5%26.7%38.8%9.7%0.0%43
数据来源:教育部学科分析报告。
5.新型智库助力学科发展
短短20年发展,公共管理学术学位教育走向成熟。2018年公共管理学科新增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4个原有二级博士点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共计新增12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数量达到48个;新增28个一级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点和13个原有二级硕士点新增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共计新增41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数量达到170余个。随着本科、硕士和博士一体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渐形成,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迎来新的契机,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支撑,体现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更有利于实现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
1158分段1#盘区要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回收,针对1158分段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①对1138分段首采分层留矿尽量回收;②对1158分段上盘盘区界限以外的贫化进行兼顾回采,该部分矿石可以根据1158分段三分层现有系统进行回采,也可划入1250贫矿项目进行回收。
小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将小组合作的效用展现出来,师生间的密切配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至此,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效用,来辅助学生找寻角色定位,使学习目标得到进一步地明确,保障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将该模式的效用展现出来。
图2 CTTI来源智库目录(2017-2018)
数据来源:《CTTI中国智库报告(2017)》。
6.学术学位教育走向成熟
1986年9月17日,时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的黄达强教授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行政管理研究所,开创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人才培养体系,并于1990年获得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于1999年开始招收和培养行政管理学博士研究生,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生培养先河。行政管理学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的相继成立,意味着我国行政管理学术学位教育体系开始成形。
1999年以来教育部在全国66所高校相继设立151所人文社科类重点研究基地(科研院所),其中涉及公共管理范畴类的有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等。这些研究基地凝聚了大量专业人才,推出了大量研究成果。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将智库的发展视为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组成内容。经统计,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目录(2017-2018),涉及公共管理学科的智库共有161所。⑧其中,党政部门智库有15所,社科院智库有35所,党政行政学院智库有31所,高校智库有72所,科研院所智库和社会智库分别为3所和5所,高校智库数量位列所有智库数量第一位(见图2)。
7.专业学位教育成绩斐然
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4所高校成为首批MPA培养试点单位。院校规模方面,全国集中进行了7个批次的新增授权,第一批至第七批共新增232个培养单位,其他批次共新增7个培养单位。图3报告了2001-2018年全国MPA培养单位发展情况。2001年,全国仅有24所MPA试办院校。随后十几年的时间里,培养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2003年,新增第二批23所;2005年,新增第三批36所(37个培养单位);2007年,新增第四批17所(18个培养单位);2010年,新增第五批46所;2012年,特批1所MPA培养院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4年,新增第六批76所;2016年动态调整增列3所;2018年新增第七批8所,动态调整增列3所。截至2018年12月,全国共有237所院校,239个培养单位。
招生规模方面,《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显示,截止到2016年8月,全国共计录取单证MPA学生10.8万名、双证MPA学生5.1万名,录取的单双证MPA学生总人数达到16万人,其中99597人被授予MPA专业学位。⑨MPA专业学位教育设立的最初目的是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进程中,MPA教育首先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指定了方向;其次凝聚了优秀的师资,分批次成立了公共管理教育机构,为我国公共管理学位教育提供了师资和机构保障;最后推进了公共管理领域的科研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
图3历年全国MPA培养单位统计图
数据来源: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官方网站。
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
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制度层面、生态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的差异形成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独特属性和发展轨迹。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从萌芽到建立,再到迅速突破和壮大,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效。这些成效的背后,来自公共管理学界的理论自觉和创新推动,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出发,汲取整个人类历史上公共管理优秀的理论和文化,不断探索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之道,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此,本文尝试从研究指向、核心理论、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去发现和归纳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自身发展逻辑。(见图4)
3.研究范式:达成“中国共识”
郑永年教授从具体的政策层面来谈论“中国模式”,也可以叫中国政策模式,可以从经济、社会和政治改革等各个不同领域来透视中国模式。⑩中国公共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既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的国情,又反映了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公共管理问题逐步被国际学术界所认识和了解,比如“农民工”“户口”“人口红利”“性别红利”“二孩政策”等涉及公共政策领域、公共组织领域和社会治理领域的问题,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热点,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比如,1978年以来,中国应急管理体制变迁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从2003年开始的“一案三制”到2018年中国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为了解决应急管理领域的问题,中国应急管理体制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中国经验”,为探索应急管理的“中国答案”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图4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图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中国领导人通过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答案”。早在2017年达沃斯年会开幕式上,面对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就给出了中国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享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公共管理知识体系与世界对接,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治理问题,而国外研究成果难以构成有效的解释框架。因此,探索“中国答案”对于国外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2.核心理论:形成“中国理论”
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临床决策,最早多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辅助决策[8]。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数据挖掘技术对于高血压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用户血压水平异常的风险需求,在系统云端通过数据挖掘及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高血压智能预警模型,为用户提供风险信息预警服务。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公共治理问题需要我们基于中国情景去构建核心理论。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诸多学者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财政分权等传统的理论视角进行阐释,但难以构成完整的“中国经济增长之谜”的解释框架,基于国外理论成果,许多学者分析了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模式——“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的性质与特征,尝试从我国官员晋升激励的视角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形成了能够解释“中国问题”的“中国理论”框架。
公共管理学科的理论建构首先在于学科是研究公共管理的生产,研究要切入公共管理内部的深层次结构和微观过程,而不是停留于文本叙事或者外围数据;其次在于要有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话语框架和理论体系,由此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作为与制度变革和现实变革关联密切的学科,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只有建构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才能持续推动转型期公共管理现实问题的需求。为此,这要求一方面系统挖掘公共管理规律,构建符合实际的科学规范理论制度;另一方面,及时跟踪制度和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寻求克服制度缺陷的合理路径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办法。
1.研究指向:探索“中国答案”
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经历了三次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三次重大突破。新公共管理的“新”,是针对作为公共行政分支学科的特定时期的“公共管理”而言的,而并不是针对传统公共行政而为公共管理所做的全称式总括。新公共管理为促使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的多元化公共事务治理模式。我们学习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模式,但是我们并不是西方知识的“搬运工”或者“贩卖者”,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必须建立自己具有价值和共识的研究范式。
公共管理学科具有研究领域广泛的特点,然而在不同内容、范围和程度上具有共同目标。公共管理学科形成学术共同体有着广泛的前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旨在构建以同一价值指导,贯穿公共管理实践的统一知识体系。为此,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存在个体性、社会性、交互性等因素相互影响,寻找共通共识层面的合作面向,在不同内容、范围和程度上分享着相同或相似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是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目的所在。
4.研究方法:产生“方法体系”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1982年至1995年,公共管理学科处于恢复和重建阶段,研究者主要借鉴国外公共管理理论,采用演绎研究和理论研究。第二阶段是1996至2005年,研究者反思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后,通过定量研究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第三阶段是2006年至今,公共管理学者逐渐将研究的重点转向对公共管理研究的量化和评估方面,研究方法向多元化发展。通常,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第一层次为方法论;第二层次为一般方法论;第三层次为具体方法论。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方法论的认识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但是,应当明确的是,尽管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产生了众多方法,定量研究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实践,但是基于中国场景的理论提炼和方法创新的深度和广度,应当实现对方法论的科学认知和协调发展,充分认识到公共管理学科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方法论。
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展望
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界再次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走向问题进行思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将公共管理定位于跨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其理论创新和知识再生产能力应该有与之相契合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从本土的实践摸索出发,立足于实践,从理论建构上加强规范的研究方法,将中国经验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论范式。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产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需要公共管理学科进行阐释和回应,这意味着公共管理学科再次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展望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整合基于中国场景的理论提炼和方法创新
公共管理学科从实践到理论的提炼是学科发展体系建设必经的过程。中国公共管理学科需要根据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发展和现实观照,选择更具有战略性和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以推动基于中国场景的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促使中国公共管理学科与迅速变化着的实践要求相适应,坚持在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本土化”,厘清公共管理学科本土化的理论基础、逻辑起点、基本范畴及其基本规律,不断发现“真问题”,做“真研究”;面对“新挑战”,作出“新回应”;理论研究与公共实践同步推进,理论研究成果与国际接轨,研究问题立足社会现实需要,回应和引导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智库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延伸和拓展学科建设所创造的思想与知识、科技与人才的“价值链”,实现学科理论成果和实验成果的“外溢”,创造更广阔的服务社会的通道和空间,彰显智库建设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反过来,这种社会效应的彰显也能够给中国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提供更多的外部平台和发展资源,实现高校和社会互动合作,促使公共管理学科向前发展。
未来,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应从社会共同体出发,围绕社会美好共同生活目的进行公共管理知识体系设计,研究方法需要“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跳出现有的知识框架,站在宏观的视野中,探索社会成员间的共同体责任和共同发展的义务,对未来社会进行规划和描绘。对于真正的学术问题,以规范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进行分析阐释,在社会科学方法交融中快速推进,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接下来不断探索的方向。
2.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包容协调的知识体系
SO组合就是优势与机会的组合,是最理想的策略组合,高等院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及利用外部环境所提供的发展机会。江苏省人杰地灵,高等院校专业门类齐全,并且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大量的科技成果与技术资源等优势。江苏省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先进的咨询和服务,使得整个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以上优势和机会均是江苏省高等院校充分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国社会经济经历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催生出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和多样化的社会利益,而高度扩张的利益诉求和快速分化的社会阶层,带来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使得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相互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样态”。国家权力、行政权力、公民权利、社会组织权利的界限变得不那么“清晰”,各种权力与权利之间的不断博弈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公共领域的秩序状态,在国家、社会、组织、公民之间的互动中,把握公共管理领域的自由与秩序的平衡,促进塑造平衡互动的治理秩序。公共管理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和历史传统,以中国实践和中国问题为导向,在治理秩序的互动平衡中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包容协调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方法体系,探索“中国答案”,解决“中国问题”;借鉴国外研究理论和基于中国实际产生“中国理论”;打破权力和权利界限隔阂,达成“中国共识”,逐步构建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
3.发展具备国际视野和跻身学术前沿的知识体系
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不仅仅应该立足本土,挖掘传统,还应当展望世界,发展具备国际视野和跻身世界学术前沿的知识体系。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社会科学正在积极介入国际学术界,寻求其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国际视野的形成并非自发形成,而需要学术界有意识的构建,这就要求公共管理学者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吸纳来自国内外各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思想,跻身公共管理学术研究前沿,以学科视角和问题导向去关注和解释全球热点现象,从而促使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国际视野不断得到拓展。
4.推动知识体系的战略构造与国家治理的现代转型相吻合
随着国际间合作的多边化、社会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公民等多元主体均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协调、规范和治理等过程中,公共管理学科进入了战略规划持续发展时期,其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多元主体之间建立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与国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相一致,其知识体系的战略构造需要与国家治理的现代转型相吻合,需要聚焦于研究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治理空间以及各主体之间相互嵌入的关系。
5.实现知识体系的战略构造与公众参与的现代治理有机结合
政府绩效管理学科体系不仅通过完善制度规则及构筑激励机制去驱动政府改革实践,实现民主与效率、责任与公平等价值维度的融合与平衡,而且需要注重公众的价值需求在政府及公共部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政府只是实现美好社会的一个重要力量而不是全部力量,是体现公共行政公共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而社会公众是推动美好社会构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未来发展不能忽略公众在民主治理中的必要角色,而应当积极创造公众参与现代治理的机遇,并将公众参与作为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本书,方玫一直没有丢,走哪带哪。许多年后她在车站包被偷了,里面的东西她全然不在乎,唯独那本书的丢失让她难过了很久。
①李文钊:《变革时代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整合——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再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DPN的发生发展被认为与高血糖、代谢紊乱、炎症及免疫应答反应、有髓神经脱髓鞘、胰岛素抵抗有关[4]。然而,严格的血糖控制或醛糖还原酶抑制剂治疗仅对早期DPN有效,对已有症状的DPN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5]。明确DPN的发病机制仍是当务之急。小窝蛋白(caveolin,CAV)家族参与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过程,CAV-1调节机体炎症反应以及有髓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CAV-2与胰岛素抵抗过程密切相关。现对CAV在DPN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②薛澜:《薛澜院长寄语清华公管2018届毕业生》,http://www.sppm.tsinghua.edu.cn/jsfc/26efe489646594d8016481 bbee830040.html,2018-07-10/2018-12-24.
③葛荃:《构建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中国话语——从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说起》,《行政论坛》2018年第6期。
④李靖、钟哲:《从行政管理到公共管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考察》,《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5期。
⑤薛澜、彭宗超、张强:《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管理世界》2002年第2期。
3.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⑦马骏:《中国公共行政学研究:反思与展望》,《公共行政评论》2012年第1期。
⑧李刚、王斯敏、陈媛媛:《CTTI中国智库报告(2017)》,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53-278页。
⑨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页。
⑩郑永年:《中国模式》,中信出版社,2016年,第25-27页。
王郅强、张晓君:《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应急管理变迁——以“间断-均衡”理论为视角》,《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只有当“总平均随机一致性检验比率”RC<0.10 时,结果值可信、可取,否则要对判断矩阵中成对因素的取值进行调整。
中国报协网:《指引人类进步与变革的力量——记习近平主席在瑞士发表人类命运共同体演讲一周年》,http://zgbx.people.com.cn/n1/2018/0126/c415417-29789313.html,2018-01-26/2018-12-24.
于小强、罗梁波:《新时代的公共管理学科转型——公共治理青年论坛岳麓山倡议》,《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12期。
王枫云:《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内涵与构成》,《行政论坛》2009年第1期。
周志忍:《公共管理学科发展需要结构化辩论》,《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9期。
薛澜、张帆:《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反思与展望》,《学海》2018年第1期。
夏书章:《中国公共管理正在努力创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0期。
陈振明:《中国公共管理学40年——创建一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周晓虹:《“中国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意义》,《学术月刊》2010年第9期。
包国宪、文宏、王学军:《基于公共价值的政府绩效管理学科体系构建》,《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5期。
颜昌武:《公共行政学的大问题: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1期。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一流学科建设研究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教研项目重点项目“《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库建设及其教学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郅强,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特大城市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广州,510641
〔责任编辑:王 婷〕
标签:公共管理论文; 学科论文; 中国论文; 体系论文; 知识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政治理论论文; 国家理论论文; 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学海》2019年第1期论文; 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一流学科建设研究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教研项目重点项目“《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库建设及其教学应用”的阶段性成果论文;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论文; 广州特大城市风险治理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