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句论文_胡承佼

导读:本文包含了因果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因果,实据,汉语,因果关系,逻辑,目的论,策略。

因果句论文文献综述

胡承佼[1](2019)在《因果关系的意外性与意外因果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讨论汉语因果句中一种特殊的意外因果句。该句式中,前项表示某一先发生的事件,后项表示因之紧随发生的另一事件。客观逻辑上,前事与后事间确有因果关系;主观认识上,发话人认为此因果关系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文章详细考察了这种意外因果句的形式特征和各构成成分的功能表现,继而揭示了其能够表达意外语义的基本动因,最后阐述了此类句式强化意外语义的两种表达策略。(本文来源于《汉语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斌,伍依兰[2](2017)在《因果句联的异类语气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果句联的句类配置能力比较强,不仅能由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同一配置,形成四种单纯句类配置,而且还可以由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交错配置,形成十二种异类语气的复合句类配置。(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7年09期)

李为政[3](2017)在《现代汉语因果句的主观性和两域》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因果句只有行域、知域两域,只要是有主观性的因果句,都应在知域中理解;只要是表达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并且未用提升主观性手段的因果句,都应在行域中理解。提升因果句主观性的手段主要有六种,一是表达自我断定的因果关系,二是表达违理因果关系,叁是使用焦点标记,四是使用反问句或感叹句,五是使用主观性的副词,六是使用倒置因果句。说明因果句和推断因果句均可以通过不用任何手段、用一种手段以及用两种手段来调节主观性的强弱,以实现主观性弱、主观性中、主观性强等叁类状态。(本文来源于《宜春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黄桂香[4](2015)在《低段因果句教学难点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段不含关联词语的因果句子的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面对这些七八岁的孩童,如何深入浅出地进行这类句子的教学呢?贾志敏、黄亢美两位老师的教学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一、贾志敏《脚印》(沪教版一上)句子训练教学解析教师有感情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有所了解,并知道了课文的中心句是"我们全是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什么说"我们全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呢?教师引导学生由果追因,先读课文描写小鸡的句子,然后采用完型填空的方式补足(本文来源于《小学语文教学》期刊2015年13期)

任利娜[5](2015)在《英语因果句的辨识和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果关系作为一种常见的逻辑关系,对语篇的衔接连贯、层次结构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英汉翻译中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表达理应受到重视。本文选取英国社会学家约翰·B.汤普森为《语言与符号权力》(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所做的序言为翻译实践素材,重点阐述英语因果句的辨识和翻译。本文在对比分析英汉因果句基础上,结合因果关系认知原则——“时序原则”与“接近原则”,重点探讨英语介词、动词、连词and、复合句和被动句在表达因果关系时的翻译,试图解决英汉因果语序、英汉因果关系表达中形合与意合、静态与动态、隐性与显性等问题,以期实现英汉因果逻辑关系上的对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4-01)

赵永恒[6](2015)在《不同类型汉语因果句加工的反应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果关系是世界上事物之间最基本的关系之一,而因果句则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这一关系的最常见的方式。尽管汉语因果句具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最为典型的汉语因果句则是通过“因为……所以……”这一结构构成的。虽然大多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理论研究对因果句进行了分类,但是它们都缺少实证的证据来证明不同类型的因果句在加工上存在差异。认知神经语言学角度的研究,几乎都没有涉及到不同类型因果句的加工在反应时上的差异,并且迄今还没有从这一角度研究汉语因果句的文章。廖巧云(2011)探讨了逻辑因果构式和实据因果构式的识解机理,但仍然没有实证的证据来支撑其提出的识解机理。因此,本研究试图研究叁种不同类型的汉语因果句(逻辑因果句,无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和有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的加工在反应时上的差异,并进一步验证廖巧云所提出的因果句的识解机理。本研究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1)叁种不同类型的汉语因果句(逻辑因果句,无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和有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的加工在反应时上是否存在差异?2)廖巧云(2011)提出的因果句的识解机理是否合理?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的范式。实验材料由25组因果句构成,其中包含3组在正式实验前的练习模式中使用的材料。每一组因果句都包含一个逻辑因果句,一个无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一个有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和一个假因果句。所有因果句的长度都被控制在14-20个字之间。30名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实验。在实验中,所有的句子都是随机呈现给被试。然后,在5000 ms后,句子将自动消失。紧接着,屏幕上将出现一个等级量表。被试被要求在看到等级量表后尽快根据该表做出相应的反应。被试需要判断所呈现的句子是否可以被接受,然后根据等级量表的提示按电脑键盘上相应的按键。本研究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1)逻辑因果句和无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在加工反应时上存在显着差异(t=-2.912,p=0.008)。逻辑因果句的平均反应时(m=828.85 ms)比无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的平均反应时(m=1108.97 ms)要短得多。(2)无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和有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在加工反应时上存在显着差异(t=-2.212,p=0.031)。无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的平均反应时(m=1108.97 ms)比有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的平均反应时(m=730.42 ms)要长得多。(3)虽然逻辑因果句的平均反应时(m=828.85ms)比有标识语的实据因果句的平均反应时(m=730.42 ms)略长,但是根据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t=-0.791,p=0.264)来看,两种因果句在加工反应时上并没有显着的差异。根据实验的数据,本研究得出了如下两点结论:(1)叁种不同类型的汉语因果句在加工反应时上存在差异。逻辑因果句的加工反应时比实据因果句的加工反应时短。但实据因果句中的标识语有利于对实据因果句的识解,因而能缩短实据因果句的加工反应时。(2)本研究结果证实了廖巧云(2011)提出的因果句的识解机理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4-01)

覃爱民[7](2015)在《基于ERP的不同类汉语因果句加工的性别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果关系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人类知识表征的基石之一,亦是诸如预测、解释、理解等其他心智活动的底层依据。因此,对因果关系的研究源自多个领域,例如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等。而神经语言学的发展,又为因果关系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因果关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而其在语言上的表达则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因果句。廖巧云(2004)根据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事理逻辑,将因果句划分为逻辑因果句和实据因果句。本研究试图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探索男女加工上述不同类汉语因果句的性别差异。虽然不同性别在语言加工上的差异在行为实验中多有探讨,但是从电生理学视角研究该论题并以不同类汉语因果句为实验材料的研究却少有。本研究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学习认知神经实验室完成,以中国高校学生为被试,实验材料分为汉语逻辑因果句,汉语实据因果句和填充句。实验采用2×2的实验设计,被试需在句子呈现结束后判断句子的可接受程度。实验控制程序用E-prime2.0软件编写,脑电数据通过Neuroscan4.5采集并记录,然后对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并输入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男性比女性在识解加工汉语逻辑因果句时付出更多的注意资源。在早期50ms至150ms时间窗口内,男女加工汉语逻辑因果句的性别效应显着:男性比女性引发更负的N100(M男=-4.37μv,M女=-1.50μv;t=-3.82;p=0.003<0.05)。以往研究发现,N100反映了早期加工的注意资源分配。而在150ms至350ms和350ms至1100ms时间窗口内,男女识解加工汉语逻辑因果句的性别效应不显着。(2)男性比女性在识解加工汉语实据因果句时付出更多的注意资源。在早期50ms至150ms时间窗口内,男女识解加工汉语实据因果的性别效应显着:男性比女性引发更负的N100(M男=-4.60μv,M女=-1.29μv;t=-4.34;p=0.001<0.05)。而在150ms至350ms和350ms至1100ms时间窗口内,男女识解加工汉语实据因果句的性别效应不显着。(3)汉语逻辑因果句和汉语实据因果句在男性和女性的头皮额区、中央区和颞区所诱发的脑电波幅趋势相似。在男性中两类因果句引发的早期成分无明显差异,而在后期350ms至1100ms时间窗口内,汉语实据因果句比汉语逻辑因果句引发了更正向的波幅。同样,在女性中,汉语实据因果句比汉语逻辑因果句在后期350ms至1100ms时间窗口内引发了更正向的波幅。总之,无论在何种性别中,汉语实据因果句都比汉语逻辑因果在识解加工后期需要更大的神经活动和认知资源。(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4-01)

广露[8](2015)在《基于ERPs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多研究表明实据因果句比逻辑因果句更难理解,主要在于逻辑因果句表示的是逻辑因果关系,即对原因和结果的客观表述;而实据因果句的识解不是顺应一般事理的推理过程,而是以说话人自身持有的实据推知或说明主句事态的过程,即需要前提和结论的认识推理(廖巧云,2011,p.102)。廖巧云(2011,2014)构建了汉语实据因果句的整体性识解理论框架,并对汉语实据因果句做进一步探讨,将其分为有标记语和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对实据因果句的研究回顾,我们发现极少有研究从认知神经视角对汉语实据因果句的加工机制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ERPs技术,探讨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和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认知加工机制,旨在回答:加工有标记语和无标记语汉语实据因果句时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有,表现出什么差异?并探讨引起该差异的认知加工机制是什么,即是否能为廖巧云(2011)构建的实据因果句的整体性识解框架提供实证依据。本研究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学习认知神经实验室完成,共选择被试12人,均为右利手,年龄在22-27岁之间。实验材料为43组汉语实据因果句,每组由一句带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一句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和两句填充句子组成。实验时,每个句子分为叁个意群先后呈现,要求被试在每个句子呈现完毕时判断该句的可接受度。本实验利用Neuroscan 4.5软件采集脑电,并对行为数据及ERP数据进行离线分析,结果输入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比有标记语和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加工的行为数据反应时、可接受度、及ERPs脑电数据,最终得出如下结果:(1)在行为数据统计结果中,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mean RT=1191.302ms)显着快于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mean RT=2120.796ms)(t=4.406,p=0.001<0.01),且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可接受度为(97.92%),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可接受度为(87.3%)。(2)在脑电数据统计结果中,有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两条波在50-150ms时间窗出现的ERP成分N100的平均波幅和潜伏期均未表现出差异;在150-50ms时间窗出现的P200成分的平均波幅在电极FPZ(m=1.05255,t=2.693,p=.021<0.05)、FP2(m=1.60434,t=3.010,p=.012<0.05)表现出差异并且在FP1(m=1.25328,t=3.306,p=.007<0.01)表现出显着差异;在350-1100ms时间窗出现的LPC成分的平均波幅在电极FCZ(m=-1.54342,t=-2.379,p=.037<0.05)、CZ(m=-1.39035,t=-2.337,p=.039<0.05)、CPZ(m=-1.51887,t=-2.603,p=.025<0.05)表现出差异,且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脑电波波幅相对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波幅走向更正。通过对350-1100ms时间窗上的脑左、中、右叁个半球×有标记语和无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应句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有脑半球主效应[F(2,11)=7.223,P=.004<0.05]以及脑半球和两种不同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交互效应[F(2,6)=6.116,P=.008<0.05],且通过观察分析加工两种不同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大脑左半球负性明显多于大脑右半球。通过以上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加工无标记语和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存在差异,且主要差异为标记语的存在不仅能加快语义整合,还能降低识解汉语实据因果句的难度。基于反应时结果和ERPs结果分析推测出无标记语和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加工主要存在两个层面:语义加工层面和事理逻辑整合层面。即被试在早期语义加工过程中开始建立汉语实据因果句的显性因果关系,并调动自己的知识结构(即类层级知识结构)试图理解汉语实据因果句背后的逻辑关系,或带着一种理解语义间关系的意向性进行语义加工,也就是建立因果关系空间并整合相关知识为这一论断寻找说得通的理由,而标记语在事理逻辑整合层面上起到了空间建构词的作用,使得被试能更快的建立因果关系空间并整合相关知识(包括被试的百科知识),最终被试通过该推理过程而获得汉语实据因果句的隐性因果关系以达至理解汉语实据因果句。综上所述,基于以上对无标记语和有标记语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认知加工机制的深入探讨,本研究初步为廖巧云(2011)有关实据因果句的整体性识解理论框架提供了实证依据。(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4-01)

臧国宝,张小波,万金香[9](2014)在《功能目的论关照下杨氏夫妇《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翻译——以原着的因果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功能目的论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翻译,撷取原着中经典因果例句,分别对禁忌语与自谦语、敬语作以讨论。从中看出该译本的翻译注重了保留和传播源语文字信息注重了宣传中国文化。(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22期)

刘佳[10](2014)在《日语因果句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因果句是日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难点,也是日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目前为止中日两国关于日语因果句的先行研究为参考,阐述日语因果句的具体用法、辨析各用法间的区别,同时形成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日语因果句的习得状况,观察误用现象,探索出影响习得效果的因素与学习策略。通过对348名日语本科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对日语因果句的各种用法以及各用法间细微的差别之处没有掌握,同时外部环境以及母语干扰等成为影响习得效果的因素。但只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积极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深入理解日本文化以及日语因果句的构成方式,同时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就有可能减少误用现象的发生。(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4-04-28)

因果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因果句联的句类配置能力比较强,不仅能由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同一配置,形成四种单纯句类配置,而且还可以由陈述、疑问、祈使、感叹交错配置,形成十二种异类语气的复合句类配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因果句论文参考文献

[1].胡承佼.因果关系的意外性与意外因果句[J].汉语学报.2019

[2].朱斌,伍依兰.因果句联的异类语气配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

[3].李为政.现代汉语因果句的主观性和两域[J].宜春学院学报.2017

[4].黄桂香.低段因果句教学难点突破[J].小学语文教学.2015

[5].任利娜.英语因果句的辨识和翻译[D].兰州大学.2015

[6].赵永恒.不同类型汉语因果句加工的反应时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

[7].覃爱民.基于ERP的不同类汉语因果句加工的性别差异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

[8].广露.基于ERPs的汉语实据因果句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

[9].臧国宝,张小波,万金香.功能目的论关照下杨氏夫妇《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翻译——以原着的因果句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10].刘佳.日语因果句习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论文知识图

含单项让步条件句白实据因果句识解框架寨国留学生在自然语料与测试问卷中使...复合句式结构前后与整体倾向关系暴雨任务知识词典示例因果关系段落发展模式

标签:;  ;  ;  ;  ;  ;  ;  

因果句论文_胡承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