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理论论文-张淘

古文理论论文-张淘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文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伊藤东涯,文章学,《文法授幼抄》,《操觚字诀》

古文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淘[1](2018)在《伊藤东涯的文章学——古义学派的古文理论及其中国溯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伊藤东涯是日本江户中期的大儒。他沿袭了其父仁斋对文章的热情,不仅撰写了《作文真诀》,更用日文写作了《操觚字诀》。此书为作者晚年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不少文章学理论,在元明文话的基础上建立,又有所改造。本论文以东涯为研究重心,结合古义学派其他文章学着作及言论,考察他们的文章学理论与中国文话《文章欧冶》《文章一贯》《文式》等的关系,以及江户文章学理论在日本文章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文来源于《斯文》期刊2018年02期)

崔花艳[2](2018)在《宋元之际文学思潮的折光——刘埙古文理论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埙的文论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又由于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他主张为文要根据性理。针对受科举时文影响所导致的文章尘腐和刻板之风,刘埙主张为文要语意不陈。但是对于当时江西文坛上刻意求新而尚奇险之风,刘埙也提出了批评。他以"简古"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崇尚"风骨",以"自然"为旨归。他的文论既具有宋代文论的特点,又反映了宋元之际文论寻求新变的趋势,是宋元之际文学思潮的一种折光。(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李明军[3](2018)在《“文”“道”之间——桐城派古文理论的话语表述及其时代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文被桐城派赋予了传承文统、道统的重任,古文和时文被认为是两种精神的象征。桐城派强调文统和道统,以负载义理的古文对抗与世俗功利关联的时文和时兴的考据之学,体现了以维护道统自任的文人尊严。而"以古文为时文",在一定意义上又是与时俗的妥协,显示了通过对道统、文统之坚守而保持人格独立的艰难。无论是方苞的"义法"说、刘大櫆的"能事"说,还是姚鼐的文章"叁端"说,都是寻找文与道之间的结合点,体现了文化政策所导向的时代审美追求。(本文来源于《临沂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丽莉[4](2018)在《陈用光古文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用光是姚鼐的知名弟子之一。他继承桐城派文学理论,又结合其身处的社会环境,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古文理论,具体表现为文必“适用”、“文贵自然,以气贯之”和古文家应“学”、“德”、“才”兼备叁点。陈用光的古文理论可分为功能论、风格论和创作论叁个层次,其古文理论在其创作中得到集中体现,对当时和后来的桐城派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陈用光古文功能论。陈用光受经世思潮的影响和桐城派的熏陶,结合自身的为政经历,提出文必“适用”的古文理论。文必“适用”要求为文要因时而变,反映时事与社会现实。本章对陈用光文必“适用”古文理论进行全面爬梳,以期深入掌握文必“适用”的深刻内涵。第二部分论述陈用光古文风格论。陈用光在古文风格方面主张“文贵自然,以气贯之”。这一古文理论是在继承方苞的“雅洁”观、刘大櫆的“神气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具体内容上要求为文要文辞雅质、阐发义理、贯穿气势和求致妙境,从而使文章在“扶植理道”、“守纯气专”的基础上更好地表现出“宽博朴雅”之态。第叁部分论述陈用光古文作家论。陈用光在古文创作方面主张古文家应“学、德、才”兼备。这一古文理论的提出与其仕途生涯有着密切的联系。陈用光长期担任学政一职,主管一省的教育和科举,在实际工作中,他逐渐总结出古文家创作古文应“学、德、才”兼备的创作理论。第四部分论述陈用光的古文理论与其创作的互动。陈用光所主张的文必“适用”、“文贵自然,以气贯之”和古文家“学”、“德”、“才”兼备的理论始终贯穿于其散文创作中。在其奏议文中,“适用”观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文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问题。山水游记类的文章以自然为贵,以独特的视角勾勒自然的灵气,同时注重彰显文章内在气势。古文家应“学、德、才”兼备这一古文理论的提出主要与陈用光的为政经历有关。陈用光担任学政期间刊印的《四书文选》《一隅集》《读书分年日程》等,并为之作序,在序言中系统阐发了这一理论。第五部分论述陈用光古文理论的渊源。陈用光的古文理论既受其家学的熏陶,又得益于其师友的助益,同时也与他成长的江西独特地域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江西陈氏家族乃书香门第,倡导经世思想,这对陈用光的古文思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鲁九皋和姚鼐等人的古文思想及对他的奖掖和诱导亦有推波助澜之功。同时,江西黎川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对陈用光古文思想也有或隐或显的浸润作用。陈用光的古文思想是这叁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是陈用光古文思想的活水源泉。第六部分论述陈用光及其古文理论对桐城派的影响。陈用光仕途通达,地位显贵,官至礼部左侍郎,两任学政。侍郎和学政都是清代级别较高的官职,属于从二品。而学政的官职尤为重要,对一省的学风和士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任期间,他重道励学,认真选拔人才。1815到1835年,这二十年是陈用光仕途生涯中春风得意的关键时期,也是他推动桐城派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阶段。陈用光居于枢纽地位,在政治和文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大力弘扬姚鼐之学,对管同、梅曾亮、刘开、姚莹等奖掖不遗余力。同时,桐城派在陈用光的积极推动下,在江西也不断得到传播与发展。陈溥、陈学受、陈兰祥、吴嵩梁等人都受陈用光影响很大。(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3-01)

胡秀[5](2017)在《储欣古文理论及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散文评点在明清两代达到全盛,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古文评点家,如李贽、金圣叹、钱谦益、王夫之等,然而对中国文学评点做出贡献的,当然远不止于此。由于各种原因,很多评点家被人们渐渐淡忘了,储欣就是其中一位。储欣的评点之作,一经刊行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其评点着作《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以独特的评点视角、新颖的评点方式,开启了清代唐宋散文的评点先河,并形成了系统的古文理论以及古文批评,对清代的文学评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四个方面研究储欣的古文理论及其古文批评。第一章研究储欣的生平及其着述。目前学术界对于储欣的研究是零散而不成体系的,对于储欣这个人是模糊不清的,研究生平、着述以为知人论世之用,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储欣的古文理论以及古文批评。第二章研究介绍储欣的古文理论。储欣的古文理论主要体现在思想、情感及创作之法叁个方面。在思想上,他主要以儒为宗,积极捍卫儒家之道;在情感上,主张文章直抒胸臆、表达真挚的情感;创作之法上,提倡“惟因能创”的“因”、“创”观念,学习司马迁、班固及唐宋诸家之法,以指导时文写作,但与时下“以古文为时文”的内涵不一样,储欣追求的不仅仅是起承转合、案头讲章之学,而是试图扭转时下之人以时文方式学习古文的局势,真正以古为古,学习古人的真精神。第叁章研究介绍储欣的古文批评。在其文学理论的指导下,储欣的文学批评强调“经济”之学,主张文品、人品需有益于社会,有经世济民之功效。同时在评点之时,非常重视把握作者的感情,推崇司马迁“穷而后工”的思想,倡导发自肺腑、真情自然的清苦愁思之文,将诗、赋抒情、述怀的功能转到散文上,使散文从实用性转为文学性。第四章研究介绍储欣的地位和影响。本章节主要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研究介绍储欣对唐宋派的继承。其次,简单介绍储欣的地位,包括在科举史上的地位、作品史料价值等。最后详细介绍储欣的影响,从文体上而言,其合“归类”与“分体”的门类分析法对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及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选本上而言,储欣的唐宋诸家选本对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本》以及乾隆《唐宋文醇》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岳园园[6](2017)在《孙鑛古文理论及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评点是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文学评点的研究尚在初创阶段,不论是文学评点史还是文学评点作家的研究,均不够深入完善。提起古代的文学评点大家,为人熟知的只有刘辰翁、李贽、金圣叹等寥寥几人,但在文学评点史上还有许多评点大家散落在史籍各处,亟待发掘研究,明代的孙鑛就是其中一位。孙鑛的评点着作一经刊行,便产生了广泛影响。孙鑛特重文法的评点角度以及细致入微的评点方式,推动了文学评点的发展。本论文从五个方面对孙鑛的古文理论及其批评进行了具体的探讨。第一章主要介绍孙鑛的生平及交游情况。他博学多闻,交游广泛,并且一心为国,身先士卒御倭靖乱。第二章研究孙鑛古文理论及其批评的背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晚明文坛一直是“重情”和“重道”两方交替影响文人,各自的代表分别是七子派和唐宋派。孙鑛因追随七子派,选择站在“重情”一方。再者,孙鑛以“薛瑄、赵贞吉为宗”,形成了 “经世致用” “重才轻学”的学术思想。第叁章研究介绍孙鑛的古文理论。孙鑛推崇“雄肆质陗”的文风特征,而文体上,则崇尚“精腴简奥”的特征,二者构成了孙鑛古文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其古文理论的影响下,孙鑛对文学史上的一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考量。在“雄肆质哨”审美的影响下,孙鑛十分认可《史记》和明代王维桢的文风,因为二者具有“雄肆”的特征。同时,因偏爱“雄肆”,而苏辙文尚“冲淡”,所以孙鑛对苏辙的评价不高,不承认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在“精腴简奥”审美的影响下,孙鑛十分推崇“周文”,批判文体近今。再者,孙鑛认为韩愈、柳宗元的文章皆承袭了“周文”之法,故,在他的心目中,韩柳二人地位比肩。第四章讨论孙鑛文学评点的基本面貌。在其古文理论的影响下,孙鑛在文学批评中坚持“气势雄肆”和“撰语哨净”两方面的评点标准。孙鑛的古文批评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以八股文法评点古文;二是倾向于以浅显通俗的方式进行评点,但却相当详细,在古文评点史上,属于详尽细致评点一派。第五章分析孙鑛古文评点的地位及影响。从评点角度来看,孙鑛承接南宋刘辰翁重视文法的分析角度,将评点范围扩大至经史子集,名重一时。从评点方式来看,孙鑛则与南宋谢枋得一致,同属浅显通俗的详尽细致评点一派,并且孙鑛的评点方式为金圣叹的分解批评奠定了基础,所以,孙鑛在详尽细致评点一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从孙鑛在文学评点史上的重要地位来看,清人对他的抨击不甚公允。(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郑顺婷[7](2017)在《朱仕琇古文理论渊源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朱仕琇的古文理论具有深厚的学理渊源。它源于儒家经典,对《周易》的"气"和《中庸》的"诚"多有诠释和发挥。它传承于韩愈,在韩愈"文以明道"的基础上提倡古文,倡导恢复古道。它还深受闽学的影响,注重对义理的发现、引申和新的阐释,进而以"理"统之,并将格物致知、修身养性、文以载道、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途径和境界作为一个整体。(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期刊2017年02期)

潘佳佳,潘莹,张博宇[8](2017)在《姚鼐古文理论新辨》一文中研究指出桐城派是清代人数最多、地域最广、存时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之所以能开宗立派在于既有完整系统、一脉相承的古文理论,又有大量优秀的具有美感特性的散文作品。而其中姚鼐的贡献至大,前承方苞、刘大櫆,后启方东树、曾国藩。他在继承乾嘉朴学家考据思想;中国传统的文道观以及方苞"义法"说的前提下,对它们进行改造和发展,提出了自己完备的古文理论,即"义理、考据、文章"。他出于自身对君子人格理想的(本文来源于《唐山文学》期刊2017年04期)

杜广学[9](2016)在《姜宸英古文理论及价值刍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着名文人姜宸英的古文创作,蜚声当时,流誉后世,其古文理论亦有可圈可点之处。姜宸英虽然没有写作古代文话之类的文章学着作,但他的古文思想和观念还是较为完整和细密。在"文""道"关系上,姜宸英主张"以道为本,文道一体",既重"道",又重"文"。重"道",就需要以六经为根本,讲求"自得";重"文",就需要向古人学习,讲求法度。这些较为鲜明的古文理论,在清代文论史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推动清代古文健康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文学卷)》期刊2016年02期)

黄伟[10](2016)在《俞樾古文理论的承祧与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俞樾在研求经训之余兼为词章之学,不仅留下众多洋洋洒洒的骈散之作,而且在各种序论随笔中屡屡发摅自己的古文心得。俞樾的古文理念呈现出一种宏大的文学视野,以杂文统揽碑、传、序、表等诸多文体,主张古文、时文非文体之谓,乃古今之别,并反对以桐城一家之言而牢笼天下之文。俞樾一方面主张骈文为文章正宗,认为宋人以八代为衰,自此有语言而无文字;另一方面俞樾又强调文章家贵深入显出,反对艰深之辞,提倡文从字顺的为文准则。在俞樾的古文理念中,原本经史、抒写性真是其根柢,强调随所遇而异的多样化审美风格。俞樾的古文抒写其驰骋自得之乐,游戏而有节制,或许不符合传统文章家清真雅正的审美口味,但"我自写我文"的古文理念却无意中开启了传统文学向新文学的转变契机。(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6年06期)

古文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刘埙的文论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又由于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他主张为文要根据性理。针对受科举时文影响所导致的文章尘腐和刻板之风,刘埙主张为文要语意不陈。但是对于当时江西文坛上刻意求新而尚奇险之风,刘埙也提出了批评。他以"简古"为最高的审美境界,崇尚"风骨",以"自然"为旨归。他的文论既具有宋代文论的特点,又反映了宋元之际文论寻求新变的趋势,是宋元之际文学思潮的一种折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文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淘.伊藤东涯的文章学——古义学派的古文理论及其中国溯源[J].斯文.2018

[2].崔花艳.宋元之际文学思潮的折光——刘埙古文理论探析[J].殷都学刊.2018

[3].李明军.“文”“道”之间——桐城派古文理论的话语表述及其时代文化内涵[J].临沂大学学报.2018

[4].张丽莉.陈用光古文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8

[5].胡秀.储欣古文理论及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6].岳园园.孙鑛古文理论及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7].郑顺婷.朱仕琇古文理论渊源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

[8].潘佳佳,潘莹,张博宇.姚鼐古文理论新辨[J].唐山文学.2017

[9].杜广学.姜宸英古文理论及价值刍论[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6

[10].黄伟.俞樾古文理论的承祧与新变[J].江海学刊.2016

标签:;  ;  ;  ;  

古文理论论文-张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