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英: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张云英: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现阶段,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民对社会公正、法治、民主等方面的要求在不断增高。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对实现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SS2015)”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模型,进行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分析后发现,当前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有待提高。年龄、经济状况满意度、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社会信任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社会歧视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基于此,应从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方面出发,提升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

【关键词】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社会歧视;社会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表现在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上,对社会正义、法治、民主等方面的要求也在增高。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关系到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村居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公平”词义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实际而言,社会公平就是某种社会利益分配的标准,社会会根据这一标准向社会成员分配利益。学者们关于公平问题的研究,更侧重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或者说公平与效率的优先取舍问题上,对社会公平感的研究较少。

语文学习要重实践、重积累、重感悟、重过程,现行教材的编写在这些方面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一般性的语文预习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显得过于简单,不利于学生产生向上的内驱力。因而教师的要求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此。教师可以从查资料的途径,如何查找等方面加以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掌握了方法,易于取得成绩,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有了丰富的资料,可以加快、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一)现有研究成果。社会学的公平理论也被称为社会比较理论,由亚当斯在1962年提出,这一理论的实质是指,员工产生的公平感往往不是来源于他所得报酬的绝对值,而是来源于所得报酬的相对值,相对值由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产生。横向比较是指将自己报酬与投入的比值,同组织内的其他人作对比,只有结果相等时,他们认为是公平的。纵向比较是指将自己现在的报酬与投入的比值,同自己过去的作对比,只有结果相等时,他们认为是公平的[1]。陈成文学者认为社会公平感来自对社会公平的主观体验,并将社会公平感从纳税责任中延伸而出,分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分配公平[2]。高文珺学者指出社会公平感是一种价值判断,建立在权益平等的基础之上,并将社会公平感分为区域待遇公平感、教育制度公平感、司法政治公平感、资源分配公平感[3],黄永亮学者将这四种类型的公平感总结为政治公平感和经济公平感两大类[4]。基于此,笔者认为社会公平感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利益分配标准是否公平的判断,是带有主观意识的价值判断,并将社会公平感分为政治公平感、经济公平感。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重要的一环,既是开发过程的结尾,也是开发的开始。长期以来,很多学校只注重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对课程其他因素的评价都不甚重视。随着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推出,改变了原有的评价模式,要求课程评价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学业成就,还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课程开发自身各个阶段进行评价。首先,对教师的评价,需要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教务处等部分不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研讨、调查访问等的观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并进入教师业务档案。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在课程方案开发时的评价、教师在课程实施时的评价和教师的自我反思。其次,课程开发自身的评价可以分为课程编织阶段的形成性评价和实施时的诊断性评价。

3.在兴奋型需求方面,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沟通。CCtalk相比其他产品虽然可以进行互动,但是目前的设计只能进行1对1的问答模式,如果听课的人太多,对于语音互动方面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喜马拉雅FM与荔枝FM相较其他软件音质高,但是不能面对面互动,很难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2.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分析。从经济因素(x2)来看,收入/年(x21)对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y)的影响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假设b1不成立。经济状况满意度(X22)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y)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0.053,p<0.01),因而假设b2得到验证,该假设成立。

(二)研究假设。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可知,性别、年龄、教育、社会经济地位、社会认知、是否参加社会保险等是解释社会公平感的重要变量。笔者归纳这些重要的影响因素,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人口学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几乎面面俱到,然而具体到某一个研究,往往只分析了一两种因素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没能全面展示多种因素对社会公平感的综合影响。而且众多学者的研究虽然基于不同的样本群体,但没有针对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提出基于上述三类因素的综合分析框架,提出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假设,具体如下:

圆满完成长江流域片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成果已通过全国水利普查办验收,全面查清了长江流域片河湖水系、水利工程、灌区基本情况,掌握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摸清了经济社会的用水特征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查清了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及管理状况。

1.人口学因素假设。(a1)整体而言,男性比女性的社会公平感更高;(a2)年龄越长,社会公平感越高;(a3)婚姻可以提高社会公平感;(a4)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越低。

2.经济因素假设。(b1)收入越高,社会公平感越强;(b2)经济状况满意度越高,社会公平感越强。

3.社会因素假设。(c1)农村居民参加社会保险,可以提高其社会公平感;(c2)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越高,社会公平感越强;(c3)农村居民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社会公平感越强;(c4)农村居民经历社会歧视,会降低其社会公平感。

二、调查数据与统计模型

(一)数据来源。本文采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5年(Chinese Social Survey,CSS2015)的调查数据。该调查创新性采用了多阶段复合抽样的方法,分县/市/区、村委会/居委会、居民家庭、居民四阶段抽样,各个阶段采取不完全相同的抽样方法,最后收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1个区县市,604个村/居委会的数据,收集的数据极具代表性。该调查以年满18~70周岁的人口及其家庭为调查对象,共访问了10,243名城乡居民,其中农村居民5,407名,城市居民4,836名。居民社会公平感是该调查问卷重要的模块,为文章的写作提供了实证数据,在此基础上,文章选取居住地区类型为农村的受访者数据,并剔除了数据缺失的样本,最后得到2,077个样本。

表1样本基本特征统计表(N=2077)

变量频率百分比(%)变量频率百分比(%)受访者性别教育程度男99648.0女108152.0未上学32615.7小学61829.8初中71534.4高中22410.8中专572.7职高技校90.4大学专科703.4大学本科562.7研究生20.1婚姻状况年龄未婚1858.9在婚180286.8离婚170.8丧偶733.520~29岁22010.630~39岁27713.340~49岁41720.150~59岁58628.260~69岁43320.870~79岁1446.9

(一)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评价状。

(二)变量选取与赋值。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社会公平感(Y),CSS2015调查问卷中社会公平感有九个指标,包括总体社会公平感评价指标与高考制度、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司法与执法、公共医疗、工作与就业机会、财富及收入分配、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城乡之间的权利、待遇等八个具体指标的公平感评价。本文选取八个具体指标中的七个指标,对其进行因子分析,采用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投影后共得到两个主成分如表2所示,总共解释了59.445%的方差,计算得到的KMO球形检验值为0.831。因此将七个指标分为两个维度:经济公平感(y1)和政治公平感(y2),这与文献梳理结果一致。前者由“高考制度”、“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司法与执法”三个指标的公平感来衡量,后者由“工作与就业机会”、“财富与收入分配”、“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城乡之间的权利待遇”四个指标的公平感来衡量。调查问卷对各个指标变量采用四点量表计分,1~4分表示从“非常不公平”到“非常公平”,分数越高,社会公平感越高。本文以调查问卷中的总体社会公平感评价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Y;此外,根据因子分析得到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重新计算得到经济公平感(y1)和政治公平感(y2)的分值,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y)两个维度的数值。

表2社会公平感各指标因子分析结果(N=2077)

项目经济公平感(y1)政治公平感(y2)高考制度0.829公民实际享有的政治权利0.716司法与执法0.669工作与就业机会0.714财富与收入分配0.782养老等社会保障待遇0.671城乡之间的权利待遇0.728

具体来看,经济状况满意度(X22)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y2)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农村居民经济公平感(y1)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经济状况满意度(X22)通过影响农村居民的经济公平感(y1),来影响其社会公平感(y)。农村居民经济状况满意度越高,经济公平感越高,社会公平感越高。

2.解释变量。经过文献研究,本文确定从“人口学因素(x1)”、“经济因素(x2)”、“社会因素(x3)”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其中“人口学因素(x1)”包括性别(x11)、年龄(x12)、受教育程度(x13)、婚姻状况(x14);“经济因素(x2)”包括收入/年(x21)、经济状况满意度(x22);“社会因素(x3)”包括社会保障(x31)、社会信任(x32)、社会歧视(x33),每个因素下又设若干详细指标。模型解释变量的赋值及基本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具体来看,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x313),在1%的水平上,与农村居民经济公平感(y1)、政治公平感(y2)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能的原因是,社会保障是国家收入再分配的一项重要手段,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熟性是一个社会公平关系的现实体现。

表3各变量的定义与描述(N=2077)

维度指标变量变量赋值均值标准差极小值极大值人口学因素(x1)性别(x11)0=女性,1=男性0.480.501年龄(x12)1=1990~1999年出生,2=1980~1989年出生,3=1970~1979年出生,4=1960~1969年出生,5=1950~1959年出生,6=1940~1949年出生3.561.40816受教育程度(x13)1=未上学,2=小学,3=初中,4=高中,5=中专,6=职高技校,7=大学专科,8=大学本科,9=研究生2.841.55119婚姻状况(x14)1=未婚,2=在婚,3=离婚,4=丧偶1.990.48814经济因素(x2)收入(x21)1=年收入1万元以内,2=年收入1~2万元,3=年收入2~3万元,4=年收入3~4万元,5=年收入4万元及以上3.720.93915经济状况满意度(x22)取值范围:1~10,1表示满意度最低,10表示满意度最高5.192.027110社会因素(x3)社会保障(x31)是否参加养老保险(x311)是否参加医疗保险(x312)0=未参加,1=参加1.390.488121.070.2612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x313)取值范围:1~10,1表示满意度最低,10表示满意度最高6.062.11110社会信任(x32)信任党政机关干部(x321)取值范围:1~4,1表示信任度最低,10表示信任度最高2.770.79414信任教师(x322)信任医生(x323)社会信任水平评价(x324)取值范围:1~10,1表示信任水平最低,10表示信任水平最高3.230.596143.060.661145.761.683110社会歧视(x33)性别歧视(x331)教育程度歧视(x332)户口歧视(x333)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歧视(x334)0=未经历过,1=经历过0.050.213010.160.362010.060.229010.140.34801

(三)模型设定。本文选择了似不相关回归模型(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Estimation,SUR)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当似不相关回归的各方程解释变量相同时,即为多元回归模型。Moon等学者提出相较于其他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似不相关回归分析可以更无偏且更有效地进行参数估计。模型具体如下:

这里,Yt为第t个被解释变量,每个Yt有n个观测值;为第t个被解释变量Yt的解释变量,Pt为Yt的解释变量的个数,每个解释变量有n个观测值;为第t个回归方程的估计参数;et为第t个被解释变量Yt的随机误差。

足月妊娠指的是妊娠满37足周至42周。宝宝只要足月了,从妈妈肚子里出来基本都可以健康成长。达到或超过42周就属于过期妊娠,容易发生胎盘功能减退、羊水减少、胎粪污染、胎儿成熟障碍、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胎粪吸入综合征等。宝宝有情况需要结束分娩(如胎儿宫内窘迫、羊水过少、过期妊娠),准妈妈们就应该听从产科医生的建议尽快引产或剖宫产,把宝宝从不好的环境里解救出来。有一些人存在“瓜熟蒂落”的思想,认为催生不好,盲目排斥终止妊娠,会造成新生儿窒息,甚至胎死宫内、死产等严重后果。

三、实证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2077个样本中,女性1,081人,占比52%;男性996人,占比48%。样本包含不同年龄层的农村居民,其中20~29岁居民220人,占比10.6%;30~39岁居民277人,占比13.3%;40~49岁居民417人,占比20.1%;50~59岁居民586人,占比28.2;60~69岁居民433人,占比20.8%;70~79岁居民144人,占比6.9%。从表1中可以看出九年义务教育结束之后,54.9%的农村居民接受了更高水平的教育。

表4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评价状况

社会公平感(Y)经济公平感(y1)政治公平感(y2)频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非常不公平=1602.9100.5381.8不太公平=251724.968332.951224.7比较公平=31 39066.91 29062.11 38466.6非常公平=41105.3944.51436.9均值2.752.712.79合计2 0771002 0771002 077100

如表4所示,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Y)评价最高分为4分,均值为2.75,说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较低。从经济公平感(y1)的和政治公平感(y2)两个维度来看,经济公平感(y1)的评价均值为2.71,政治公平感(y2)的评价均值为2.79,说明农村居民政治公平感高于经济公平感。具体来看,2.9%的农村居民认为当前社会非常不公平,24.9%认为当前社会不太公平,66.9%认为当前社会比较公平,5.3%认为当前社会很公平。整体来看,大多数农村居民认为当前社会比较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农村居民认为当前社会不太公平或者非常不公平,说明存在数量较多的农村居民对社会公平感评价较低。

(二)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本文分别将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Y)、经济公平感(y1)和政治公平感(y2)作为因变量,导入方程,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的SUR回归分析

社会公平感(Y)经济公平感(y1)政治公平感(y2)系数标准误显著性系数标准误显著性系数标准误显著性性别(x11)-0.0410.0260.124-0.0250.0450.588-0.0050.0450.913年龄(x12)0.0490.0110.0000.0410.0190.0310.0950.0190.000受教育程度(x13)-0.0210.0100.000-0.0200.0170.241-0.0340.0170.039婚姻状况(x14)-0.0150.0290.6210.0180.0510.721-0.1140.0510.204收入/年(x21)-0.0100.0140.477-0.0010.0230.9550.0070.0240.774经济状况满意度(X22)0.0530.0060.0000.1100.0110.0000.0090.0110.388社会保障(X31)是否参加养老保险(X311)-0.0170.0250.5050.0340.0440.4420.0380.0460.402是否参加医疗保险(X312)-0.0050.0480.9210.0730.0830.3790.0160.0850.853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X313)0.1070.0580.0000.1520.0100.0000.1150.0100.000社会信任(X32)信任党政机关干部(x321)0.1630.0170.0000.3070.0340.0000.1300.0340.000信任医生(x322)0.1230.0220.0000.1350.0390.0010.0630.0390.100信任教师(x323)0.0100.0250.6880.0000.0430.9970.1800.0420.000社会信任水平评价(x324)0.0580.0080.0000.0660.0140.0000.0390.0130.003社会歧视(x33)性别歧视(x331)0.0540.0650.4030.0460.1100.676-0.0280.1120.804教育程度歧视(x332)-0.0720.0390.068-0.1580.0670.019-0.0130.0680.849户口歧视(x333)-0.2390.0620.000-0.0720.1060.496-0.4240.1070.000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歧视(x334)-0.1340.0410.001-0.3600.0700.000-0.0810.0710.258常数2.1730.1490.000-1.2760.2590.000-1.7200.2650.000样本量2 0772 0772 077

1.人口学因素对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分析。从人口学因素(x1)来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x11)、婚姻状况(x14)对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假设a1、a3不成立。年龄(x12)、受教育程度(x13)对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y)有显著的影响。农村居民年龄越长,社会公平感(y)越高(b=0.049,p<0.01),因而假设a2得到验证,该假设成立。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x13)越高,社会公平感(y)越低(b=-0.021,p<0.01,假设a4得到验证,该假设成立。

具体来说,农村居民年龄越长,经济公平感(y1)越高,政治公平感(y2)越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x13)对农村居民经济公平感(y1)无显著影响;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x13)越高,政治公平感(y2)越低。这说明教育通过影响农村居民的政治公平感,来影响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可能的原因是,教育通过知识积累和能力发展对农村居民起到启蒙作用,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对社会公平有更高的期待,因而降低了其对社会公平的感知值。

雨后空蒙的湖光,依稀可见的湖岸线,照片中的夏小凡留下一个侧影,头微扬,目视远方,抿着嘴,神情倔强。照片送达夏小凡手中时,高志明清楚地看到她眼中的惊喜,抬头瞟他一眼时,似乎还含了几分——爱恋之意?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关于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形成了三种解释理论:社会经济地位、相对剥夺感、社会认知。其中社会经济地位从微观层次出发,该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社会公平感有显著影响,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居民社会公平感越高[5]。相对剥夺感理论认为:居民在评价社会资源分配状况是否公平时,并不完全取决于客观的社会经济地位,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社会比较产生的相对剥夺感[6],麻宝斌等学者认为,社会成员在对社会公平状况进行判断时,会从反身公平和横向公平两个层面出发,选择特定对象进行比较。相对剥夺感越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越低[7]。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形成与居民的社会认知密切相关,不同的社会认知使居民对社会不平等的感知产生差异,如社会信任水平越高的居民,社会公平感更高[8]。此外,学者们还探讨了其他影响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因素,诸如教育、年龄、性别、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孙薇薇学者认为教育与分配公平感呈负相关关系[9]。马永强学者指出居民住房压力与社会公平感为负相关关系[10]。李秀玫学者指出,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越高,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平感越高[11]。陈晨指出参加社会保险可以提高居民的社会公平感[12]。

表格中只标注了因子载荷在0.5以上的数值

社会信任(x32)方面,信任党政机关干部(x321)、信任医生(x322)、社会信任水平评价(x324),均在1%的水平上,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y)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任教师(x323)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y)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但在1%的水平上,与农村居民政治公平感(y2)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假设c3得到验证,该假设成立。可能的原因是,农村居民对社会的信任度越高,对社会的投入越多;在行为选择中,更倾向于遵守公平标准,所以其社会公平感更高。

将制作的楔形腔体参数代入灵敏度式(1)中,当其余量取通常值时,计算的出,陀螺极限灵敏度达到55 °/h,可以满足商业级应用的需求。

3.社会因素对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分析。从社会因素(x3)来看,社会保障(x31)方面,是否参加养老保险(x311)、是否参加医疗保险(x312)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y)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因而假设c1不成立。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x313)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y)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b=0.107,p<0.01),因而假设c2得到验证,该假设成立。

社会歧视(x33)方面,性别歧视(x331)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y)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歧视(x332)、户口歧视(x333)、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歧视(x334),分别在10%、1%、1%的水平上,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y)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而假设c4得到验证,该假设成立。具体来看,户口歧视(x333)与农村居民经济公平感(y1)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在1%的水平上,与农村居民政治公平感(y2)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歧视(x332)、家庭背景及社会关系歧视(x334),与农村居民政治公平感(y2)无显著的相关关系,分别在5%、1%的水平上,与农村居民经济公平感(y1)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总体来看,经历社会歧视,会降低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经历不同的社会歧视,对农村居民的经济公平感和社会公平感,产生的影响不同。可能的原因是,虽然现已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乡居民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但长期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影响下,城乡福利保障和权利上的差异依然存在。这种差异间接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教育差距,降低了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

美国课程专家蔡斯(Roberts.Zais)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尤其会涉及课程的实质性结构、型式或组织的术语。这些要素的性质以及将这些要素组合成一个统一的课程组织型式,就构成了课程设计。”[3]课程设计的主体除了教师,还应该吸收学生、企业行业代表、课程研究学者参加,不应该只是教师独自闭门造车。国际商法课程的设计工作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突出能力和素质目标,实现理实一体”的设计原则。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对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较低,政治公平感高于经济公平感。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经济状况满意度、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社会信任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程度、社会歧视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状况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社会歧视、社会信任分别是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本文将从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方面出发,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进农村居民获得感。经济状况满意度、社会保障状况满意度是农村居民获得感的重要体现,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的基础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以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要加快实现农村产业兴旺,打造生产多样化、发展可持续、产出高质量的产业链,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繁荣,最终实现农村居民增收的目标,提高农村居民获得感。

(二)融合城乡发展,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城乡差异引发的社会歧视,严重降低了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意见》指出到2035年,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将进一步缩小城乡福利待遇差距,消除由于城乡差距引发的社会歧视,促进机会均等,减少农村居民的“相对剥夺感”,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最终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

(三)增强社会信任,提高农村居民安全感。社会信任是农村居民安全感的重要体现,与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强,农村居民之间的熟悉程度逐渐降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的转变,降低了农村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所以要加快营造、传承文明乡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实现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双管齐下,以提高农村居民安全感,最终增强农村居民的社会公平感。

【参考文献】

[1]麻宝斌,贾茹.当代中国社会公平感代际差异及影响因素[J].公共行政评论,2017,10(4):95~114,194~195

[2]陈成文,张晶玉.社会公平感对公民纳税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4:57~65

[3]高文珺.基于社会比较的主观社会阶层过程模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47(4):90~100

[4]黄永亮,崔岩.社会歧视对不同收入群体社会公平感评价的影响[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23~32

[5]王晓磊.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社会成就归因?——基于社会公平感的中介效应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8,5:95~104

[6]欧阳博强,张广胜.收入水平与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代际差异——基于社会公平感视角的检验与解释[J].商业研究,2018,3:162~170

[7]谢熠,罗教讲.中国居民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结构决定论与相对剥夺论的视角[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9~36

[8]朱博文,许伟.我国居民社会公平感与普遍信任关系研究——基于CSS2013的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6,7:46~53

[9]孙薇薇,朱晓宇.地位、相对剥夺与归因:教育年限对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机制[J].社会学评论,2018,6(3):65~75

[10]马永强,麻宝斌.住房压力和社会公平感对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34~41

[11]李秀玫,桂勇,黄荣贵.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公平感——基于CGSS 2010的研究[J].社会科学,2018,7:89~97

[12]陈晨.养老与医疗:社会保险参保行为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38~45,164~165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双向力场’分析的农村社会矛盾演化规律及其防控研究” (编号:15BZZ087)成果。

【作者简介】

张云英(1964.7~),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马文文(1996.1~),女,山西临汾人;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1.2.3 单药MIC值测定与结果判定 采用96孔V型灭菌反应板,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2]多西环素、阿莫西林、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对鼠伤寒沙门菌sh2034的MIC值。

标签:;  ;  ;  ;  ;  ;  ;  ;  ;  ;  ;  

张云英:农村居民社会公平感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